徕卡镜头镀膜的地位,为何无视世界三大镀膜(蔡司t*/宾得SMC/富士EBC)

为啥徕卡镀膜颜色不一样?

徕卡镜头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自己的色彩哲学,你不能说它完全的真实,但确是最耐看的真实感。虽然镜头版本之间有差异,也是在一个色彩框架内,哪怕是黑白时代的镜头,发色也是一个框架内。包括古老的summilux 50 1.5,光圈收到5.6,基本与现行的summilux 50 1.4 asph难以分辨。这种统一的色调是怎么做到的呢?

给出答案前,我们在看另外一个问题:为啥徕卡的镀膜颜色不一样,不同型号不一样,同型号的镜头也有不同颜色的镀膜。到底是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就有答案了:由于玻璃折射率不一样,徕卡合理的运用镀膜结构来矫正为统一的色彩。

无视世界三大镀膜的徕卡WeCo镀膜

“蔡司t*/宾得SMC/富士EBC”其实就是多层镀膜的代名词,是为了标榜自己镀膜的做法。传来传去传成了世界三大镀膜,徕卡很早就是开始使用多层镀膜了,徕卡内部叫WeCo镀膜,通常使用6层镀膜,根据需要增减。徕卡认为这是很普通的技术呀,不需要标榜自己啊。

这就让i50mm想到了sony a7系列相机,非要在机身标示“我是全画幅”,哈哈。全画幅有啥值得标榜的呢?佳能尼康从来不说“我是全画幅”。

黄金镀膜适合拍黑白,紫色镀膜适合拍色彩?

徕卡八枚玉、50 1.4 e43、圣光这些镜头,都有黄金镀膜版本和紫色镀膜版本,镀膜颜色不一样,说明矫正多光谱是不一样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玻璃的折射率有变化。不同批次的玻璃实际的折射率有变化,为了一致的色调,徕卡要根据情况调整镀膜方案。

长有人说“黄金镀膜适合拍黑白,紫色镀膜适合拍色彩”,意思是黄金镀膜的镜头反差要小一些。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因为最早流行黑白胶片,彩色胶卷要到八十年代才慢慢流行。徕卡黄金镀膜的镜头也越来越少,被紫色镀膜取代了。i50mm没有1:1对比,肉眼应该看不出多大区别,姑且相信吧,因为徕卡就是这样,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真的。

徕卡为啥这么牛逼?是玄学么?

确实不一样

当年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他是玩单反的。见到我的徕卡机身上的镜头,问我,这是啥焦段?我回答,35mm f/1.4。

“卧槽,这么小”他脱口而出,“怨不得都说徕卡牛逼呀,确实不一样”。

135画幅的顶峰

目前135画幅的顶峰就是leica summicron 50mm f2 aa,别问我怎么得出来的结论,实验室数据?实拍感受?这是使用过次头的人公认的。顶峰,就是顶峰。那些人也有佳能尼康蔡司,没必要表演“皇帝的新装”。

玄学

没有数据支持的就是玄学?要达到镜头的顶峰是需要n层纬度的,是人的多层感知和异常多变环境的综合作用结果。你说徕卡玄,那么为什么人家一直玄在第一?有本事你蔡司也玄一个第一?

闲聊徕卡镜头对焦手感——被推迟的快感

old lens life

很多人说徕卡镜头手感不一致,是的,因为徕卡镜头跨越一个世纪,太多了,而且使用程度不一样。一些老的新镜头手感比较硬,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手感。徕卡现产的新镜头出厂时不是最佳状态,偏硬,而且还有批次差异,哈哈。蔡司、福伦达,出场即是最佳状态。这是不同的设计理念。

手感根顺滑油、装配精密度有关系。过去徕卡镜头更加看重长期的手感,出厂时不是最佳状态,用个5年大概能到最佳手感。毕竟徕卡有那么强大的底蕴,也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也就是“等得起”最佳手感。

蔡司、福伦达毕竟不能根徕卡比呀,如果出厂手感不佳就被人诟病了,所以尽量会让自己的镜头出厂即为最佳状态,不过用久了可能会松,二手市场很多蔡司松垮的镜头,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

有些新镜头出厂即调成了最佳的手感,甚至比徕卡新镜头都好,i50mm是能理解的,努力到最好嘛,哈哈。还像过去那样推迟最佳手感,是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因为现在的徕卡用户并没有那么大的拍摄量,而且都手持n枚镜头,5年后镜头可能已经转了好几手了。哈哈。所以你会发现,现代asph的徕卡镜头也在缩短最佳手感的时间,一两年就到了。

old lens life
old lens life

uv镜头对画质有影响么

UV镜是什么

胶片时代UV是把紫外线阻止在镜头外面,因为紫外线会对底片清晰度造成影响。徕卡宣称50年代后的徕卡镜头都已经具备阻止UV的特性了。但是徕卡依然生产着UV镜,哪怕是如今数码年代,也在生产。

所以UV其实更主要的是保护镜头的。

UV镜对画质有影响么

一个UV有水喝,两个UV抬水喝,三个UV没水喝。三个UV拧到一起后对画质对影响肯定是能轻易看出来对。

不同品牌的UV差别大么

大,不但不同品牌之间差别大,相同品牌不同系列差别也很大。就拿徕卡自己不同时期的UV来说。有很多,早期徕卡黑色UV、早期徕卡银色UV、现产徕卡uv、徕卡天光镜……几十种。

透光率,还是现产的好。但是我用胶片时,还是会用老的UV。因为老的UV透光率低,能阻止更多无用光线,虽然徕卡说自己的镜头能消除紫外线,但是从第一道门就阻止了,岂不是更好?

UV与天光

数码上还是用UV的好,因为数码的白平衡是傻瓜,上了天光指不定出啥效果了。胶片却稳当的多,天光粉红色能让画面出现温暖的感觉哦。

关于徕卡m8/m9/m240/m10等数码相机清洁cmos和ccd 清理灰尘的方法

马田果冻比清洁徕卡m数码相机cmos最佳方案

手动相机,手动除尘

在很久很久以前,leica m8 ccd里面的灰尘很让人恼火,也常被周围用单反的人嘲笑,看我们单反的超声波自动除尘。对于清洁cmos一直耿耿于怀。徕卡嘛,咱们本来就是手动相机,为啥要自动除尘呢?手动除尘嘛。

易碎的相机传感器

最古老的防尘办法就是:在干燥的洗手间环境换镜头,不要在户外换镜头,尽量少换镜头。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好用。尽管如此,也难免进灰呀,而且小灰尘都是静电吸附的,气吹也只是让他挪个地儿,依然无法消除。

当年m8的除尘一直困扰着我,有朋友让我用单反相机那种刷子,可以刷掉ccd上的灰尘。竟然还有推荐清洁布直接戳上去的方法。可是i50mm就是不敢下手,因为当年就有新闻,老外清理m8的ccd给整碎了。因为徕卡是第一个不使用低通滤ccd的厂家,ccd前面少了一层玻璃,而且边角有轻微的倾斜处理,一不小心整碎了就傻逼了。后来的m9、m240、m10都是同理。

神奇的果冻笔

当年根朋友去在国展举办的摄影器材展,碰到一家清洁用品的公司展位,说可以免费清理。起初我是不清理的,后来老板一再保证专门处理徕卡的德国进口的。这才放心给他。他掏出一个笔盒,里面有一支笔,笔的头上安着一块“小果冻”,把果冻笔轻轻挨近ccd,粘ccd上去了,轻轻一拔,嘿,灰尘给吸附到果冻笔上了。笔盒内有一种纸,果冻笔在粘一下那个纸,灰尘就粘到纸上了,果冻又干净了。很赞呀,一问价格500多,没办法,仅此一家,来一套吧。

尽管如此,我依然是很少清洁,基本上一年清理一次吧。前几年又想用用,发现化了,哈哈应该也有7、8年的时间了,过期了。当时想去网上买,可惜,找不到了,那个品牌已经木有了。可能是如今的相机除尘能力越来越高了,而徕卡又是小众。

今天Ancora问我如何清洁m10的cmos,突然想起了果冻笔,赶紧去淘宝看看,令人惊喜的是韩国产的马田果冻笔出来了,马田家的摄影外设还是挺不错的,哈哈,200块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推荐给徕卡m用户哈。当然市面很多几十块的清洁套装,i50mm还是奉劝不要用太便宜的。这款果冻笔基本是目前最贵的了,但是曾经德国那款更好用,也更贵,只是买不到了。

限制带来创造力

数码机尽量少换镜头,多买几个机身就有了,😢。当然了,cmos上的灰尘只有在f5.6-f16之间的光圈比较明显,平时尽量全开光圈就好了,毕竟徕卡的全开光圈已经很好啦,给使用大光圈一个充分的理由嘛。有时候限制反而能带来更多的创造力,据说有些大师一辈子就用一两个光圈嘛。

leica应该叫徕卡还是莱卡

摘自《布列松访谈录》

leica 的正确中文翻译是“徕卡”还是“莱卡”?

双人旁的“徕”,是动词哦,行走的意思嘛,跟人有关系嘛,所以街头摄影师、人文摄影师、纪实摄影师都习惯用“徕卡”,这也是i50mm使用徕卡的原因嘛。

草字头的“莱”,草本植物哦,对于风景摄影,花卉摄影,更合适吗,显得清秀呀。当然 吃货摄影师也可以用“莱卡”,莱是可以吃的植物哦。据说很多文学作品用翻译成“莱卡”。

哈哈哈,音译嘛,都可以啦。

不过为啥还是更多的使用双人旁的徕呢?因为徕卡更适合拍人啦,人文纪实嘛。用草字头的莱就变成拍拍花花草草啦,岂不是贬低了徕卡?哇哈哈哈

口袋里的美术馆——最趁手的135相机 作者:黑胶匯

作者:黑胶匯

黑胶匯:对于我个人来说,在玩的每个阶段貌似都有最趁手的相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体会。

写这篇的时候,选的是我最近一两年的喜好,所以说这东西选择很主观。

上次已经说了,这个“最趁手”我给它的定义是——出去愿意带着,外+实用和方便。120还好,135的话符合这个定义的相机其实挺多。美能达TC1、Leica Minilux、Leica CL这三台相机也都是这两年来我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无他,主要就是便携+高素质。看去不同的地方或者拍不同的题材,会经常选择一台放包里。

继续阅读口袋里的美术馆——最趁手的135相机 作者:黑胶匯

必然,偶然,顺其自然,Ancora的顺号徕卡m3

Ancora:不敢相信我运气好到会收到连号的M3

主要是一直怀念我的第一台胶片机,那是早期的一台编号735 532的双拨M3,带给我了很大的震撼,相比之前手上的5D3,这个小机器无论质感和操作都让我爱不释手,丝滑的双拨、安静的快门声,一卷基本可以拍40张,我没多久就出掉5D3,进入了胶片、徕卡的世界。

继续阅读必然,偶然,顺其自然,Ancora的顺号徕卡m3

我为什么拍照与一些废话 作者:Po-Yuan HSING

没用好金属片轴冲半废的一卷的Contact Sheet,2011

Po-Yuan HSING: 每四年才有一次的2月29日,不发篇文章有点亏,今天聊聊摄影。

起……

最近在家里闷着,工作闲暇之余开始整理自己之前拍过的照片然后顺手发给和照片相关的同学、朋友们并喜提称号「黑历史挖掘机」。

所以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为什么拍照?

继续阅读我为什么拍照与一些废话 作者:Po-Yuan H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