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徕卡用户很多都是音乐爱好者?

leica m-p

在一个讲究效率的年代,手动对焦、旁轴取景的徕卡用户,不是忘记了时代,却真是忘了“我”。做什么做到忘我,也许就是做对了。还有一件容易忘我的事情,那就是听音乐了。发现很多徕卡用户也都是音乐爱好者。

Hifi与街头摄影

街头摄影其实就是尽量追求高保真的哦,甚至有人说“不能裁剪”,要的就是真实,要捕捉到当时的气氛,不能过多的修饰,和hifi似的。音乐很像哦。讲究hifi的玩家,也是摒弃一切音效、均衡器,减小一切失真,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还原真实。hifi和徕卡有个最明显的共同点,都很烧钱……。更有甚者说:“好设备决定音乐取向”。

“玄学家”和“科学家”

hifi圈和徕卡圈差不多,都充满了“玄学家”和“科学家”。i50mm自己还是相信玄学的,甚至越玄越玄有可能是真的。在听hif人声、古典时,换线确实能听出差别,而且不小。甚至音源决定一切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台便宜的cd光纤输出是能听出不如贵一些的cd光纤好的。另外,解码器真的可以让声场自然分离。前后级功放对音色的影响也很明显的,同样的弦乐,一台200的功放听出200的小提琴音色,用20000的功放能听出20000的音色,啥时候听听几十万的小提琴呢?

谁说器材不重要?

只是,时间,空间,钱袋子的平衡罢了。😢,不喜欢听古典,很可能不是喜好问题,也不是古典音乐本身的问题,往往是器材问题。别人咱管不了,森海塞尔hd600确实是个开启古典音乐的钥匙,对耳放要求还不高。用一个廉价流行重低音耳机是无法欣赏古典音乐的哦。hifi耳机是治疗古典恐惧症的良药。同时,徕卡往往是治疗街头摄影恐惧症的好方子。

磁带爱好者和胶片爱好者

每当按下磁带机的播放键,那熟悉的莎莎声就回到了耳畔,伴随着磁带不经意间的颤抖,除了听到音乐声,似乎还听到了时间的声音。胶片和磁带一样,都是天然带底噪的哦,但是这种底噪不是干扰,不是音效,而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徕卡用户中依然有人玩胶卷,也有人依然听磁带。

狂躁贝多芬

当狂躁的时候可以听听贝多芬,释放一下压力。没必要喷这个器材不好,那个器材不行什么的,还是多听听,多静静。人啊,都有个毛病,一不小心就要说服谁,一不小心就要跟人论战,这世上哪有谁说服谁,都是谁乐意相信谁。远离争论,还是自己听自己的音乐、自己玩自己的相机省心。

徕卡之歌

有个用徕卡叫之歌的哥们,非要给他画个带耳机的简笔头像,要有耳机,要有表情,还要有肖邦的赶脚……,没想到这哥们选中了一个,还做成了热靴……。为什么徕卡用户很多都是音乐爱好者?

为什么说徕卡是有聚有散的终生朋友

leica magzine

那些说傻瓜胶片机便携好用吊打徕卡的,最后不玩胶卷了;

那些认定中画幅大画幅是王者的,只玩大画幅的,最后也难逃出掉的命运;

那些说徕卡不如微单值的,后来也认为微单不如手机,然后不再提摄影了;

而玩徕卡的基本上越玩越自由,越玩越不在乎值不值,

哪怕转手了,徕卡也一直在那里,像个朋友有聚有散,一生有你。

徕卡才是最邪恶的那个魔

徕卡的灵魂注入到了每一个机械零件上,任何试图摆脱它的行为,都会自食恶果,比如徕卡m5的失败。与其说徕卡公司的经营层很厉害,及时调整回leica m6是聪明的,不如说,他们更像是傀儡,是被恶魔抓回到了正轨。

其实在很多人眼里从来没有“徕卡公司”,只有“徕卡产品”。还有人担心哪天徕卡公司倒闭,多余了,徕卡这个魔鬼一直附着在产品上,“徕卡公司”可以卖来卖去,只要产品还在,这个灵魂就不毁灭哦。

上面这些疯言疯语,是看了劫机视频视频想到的,嘻嘻嘻,看那个小孩,像不像佳能尼康索尼?小屁孩想扮演个坏蛋,遇到了真正的恶魔,哈哈,这个恶魔——就是俺心里的徕卡。另外,这个恶魔有毒,往往被感染了,永远无法摆脱。

希特勒的徕卡摄影师 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 兰妮·莱芬斯坦 回忆录

只因这个封面,买下了这本书。你懂的,徕卡+美女+黑白=艺术。

另外,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人类其实还是非理智的。生活在一个大时代里,你永远都在历史长河里随波逐流。年轻的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就是快乐的生活在德国,生活在希特勒的时代里。又从那个时代走出来,一切都进入尘埃,也许天真、活着、天真的活着,才是最幸福的人吧。这位女摄影师,活了101岁。

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 兰妮·莱芬斯坦 回忆录
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 兰妮·莱芬斯坦 回忆录
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 兰妮·莱芬斯坦 回忆录
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 兰妮·莱芬斯坦 回忆录
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 兰妮·莱芬斯坦 回忆录

徕卡玄学之——钛金属与相机镜头的渊源(上)

钛的应用时间

钛是一种“新”金属,乾隆末年被西方人发现,民国时才刚刚走出实验室。冷战时苏联首先制造了钛潜艇,钛被广泛用到了飞机、火箭、导弹领域。之后美国跟上,将钛看作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钛的存量

曾经美国有大量的钛库存,也许是到处干仗的原因吧,进入21世纪老美的库存已经耗尽,不过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扶植本土的钛合金公司了。目前主要的钛加工国就是:中国、日本、俄罗斯。

纯钛

真正的纯钛,99.9%纯度吧,就是民国时才提炼出来。纯钛的物理特实际上并不好,软易碎,不易成型。钛往往被用到合金中,甚至只占1%的比例,也能让黄金成倍的提高耐磨性。所以实际上钛制品往往是合金形势出现在产品里。

“纯钛”尽管软一些,也很难造型,多数钛杯子就是这种材料,你会发现钛餐具造型很简单,都是一些规则造型组成的,无法像铝合金那样任性。

徕卡胶片相机上弦后会自动释放么?

有朋友问:徕卡胶片上弦后很长时间不拍,发现半按快门无测光显示,全按下去也不释放快门,但是只有放很长时间才有这种现象,短时间没有这个问题。就跟有快门保险是的。正常么?

i50mm仔细想了想:从来没听过徕卡mp还有自动释放快门的保险啊,再说了,上了弦,相机偷摸给我下了弦岂不是很头疼的事情。哈哈哈哈,于是答案只有一个。在“很长时间”期间,误触碰了快门啦,或者别人把玩的时候不小心给释放啦,哈哈哈哈,相机怎么会自己释放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经过朋友隔夜测试,果然不是相机问题。哈哈哈。

问题找到了,朋友是这么装相机的,哈哈,快门钮朝里,包内侧很容易根腰部碰来碰去的哦。相机旋转九十度就好啦。

大师与徕卡之大师与徕卡之Henri Huet 亨利·休特

Henri Huet

Henri Huet出生在法国印度支那殖民地,在法国学习,曾经是画家,后学习摄影受雇于法国海军。期间拍摄了大量印度支那战争照片。被授予罗伯特卡帕金质奖章,后来跟英国摄影师Leslie Burrows和日本摄影师岛本敬三(Keizaburo Shimamoto)一起,在老挝死于直升机坠毁。

他的器材

徕卡m3

徕卡summicron 35mm f2 八枚玉

Henri Huet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大师与徕卡之Henri Huet 亨利·休特

徕卡玄学之——为什么抱着徕卡睡得香?

叼住筷子自然就会流口水,

挎着徕卡自然就会拍照片,

揣着画册自然就会看照片,

看到这里自然就是器材党,

……

从街头摄影诞生说起,

这种摄影是一种逃避,

是职业摄影师伺候客户之后,

给自己开辟的避风港,

就像累了小憩一下,

忽然做了一个黄粱美梦,

抱着徕卡,

睡得香。

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

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

一次使用几台徕卡都可以 ,35mm左右开弓,一个1.2米,近距离防身。一个3米中距离点射。

再来个50mm5米扫射。

如果脖子给力,那就再挂个90,狙击。

再来个134mm或者200mm的单反,远距离轰炸。

全副武装特种装备,满火力覆盖。

当然了i50mm自己是做不到的,因为咱这颈椎不太好。而且多数这么干的,还是战地摄影师。

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
继续阅读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