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还是数码,如何解释数码“ plastic塑料感”

经常看到一些老外说数码照片plastic。不懂什么是塑料感,今天Chén给多解释特别到位。

Chén:

所以胶片数码之争 其实精髓还是plastic这个词

以前家里挂画 说让人来画一幅油画还是挂一幅高清打印的世界名画。当时用到解释是 手工油画画出来的虽然没有名画打印震撼,但是画质没有颜料堆砌的厚实感,当时用到的一个词语就是 too plastic

而且整容也叫plastic 很贴切

光滑但没有质感

胶片还是数码–感光面积

胶片简单直白,整张胶片都是感光的……就在不久之前,感光元件上的可感光面积还不到30%……

——摘自《胶片摄影的艺术》。

难怪那么多人依然喜欢胶片。胶片跟数码还真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问题,无论是宽容度还是色彩的自然程度,胶片似乎都要比数码好一些,跟真实的感光面积有关系。就连在数码里CCD色彩比CMOS好的争论,也是持续不断,其实很简单:CCD的真实感光面积比CMOS大。

下图这样的场景也就胶片的宽容度能hold住吧,数码只能靠HDR合成了。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胶片还是数码–防光晕层

有些光线会被片基或相机内部反射回胶片,在光源周围的位置产生光边(光晕),而胶片防光晕层就是为了吸收这些反射光线的……彩色胶片在结构上比黑白胶片更为复杂……一张厚度仅为几微米的彩色胶片一般要有10-20层之多。。

——摘自《胶片摄影的艺术》。

原来胶片自带吸收光晕功能呀,怨不得数码时代很多老镜头都需要升级,要增加镀膜减少机内光线的反射。而胶片就不那么太在乎镀膜。所以在胶片上你就是用徕卡圣光拍,也很难拍出圣光来。

下图是徕卡圣光拍摄,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胶片还是数码——颗粒

胶片有时呈现出清晰且粗糙的颗粒,有时又完全没有颗粒……它通常是一个多层的三维结构……颇受欢迎的柯达TMax就是一个好例子。底层是传统的圆形颗粒,上面则是一层被称为T晶体的平面结晶。

——摘自《胶片摄影的艺术》

用胶片拍喷水,会有种自然的喷洒感觉,水汽细小,但是胶片不同形状的粒子层层叠加,却能演绎出来。数码相机我是拍过喷水的,很难看,一层可怜的像素真是有些吃不消。

点击查看大图。

胶片还是数码–图形失真

像素的规则性排列导致了画面对角线方向上会产生锯齿形条纹(图形失真)……数码厂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相机内增加一片低通滤镜,在拍摄时小幅降低了图片锐度,锯齿形条纹的避免是以牺牲锐度为代价的,而胶片却无此烦恼。

——这是《胶片摄影的艺术》一书中说的。

那么,这锯齿在没有低通的M9上应该会出现,尽管拍了很多照片,都没发现锯齿。那一天,去看钟宝妹首展,门口拍的一只猫的两根胡子,竟然出现了这种现象。

我一直怀疑M9是带低通的,因为摩尔纹解决的比M8要好太多,有点无法让人相信,看来我的怀疑是没必要的,M9就是无低通滤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