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了试小红书,发现那里的玩法还是更大众一些,虽然小红书已经比抖音算小众一些,里面依然闹轰轰的,你得用标题吸引眼球才行。当然,越是新奇特越能抓眼球,得有话题性,得有碰撞交流,然后底下留言会很精彩,哈哈。
但是吧,我还是喜欢博客的宁静祥和,如同窗外的一道风景,静一静多好,哈哈。
试了试小红书,发现那里的玩法还是更大众一些,虽然小红书已经比抖音算小众一些,里面依然闹轰轰的,你得用标题吸引眼球才行。当然,越是新奇特越能抓眼球,得有话题性,得有碰撞交流,然后底下留言会很精彩,哈哈。
但是吧,我还是喜欢博客的宁静祥和,如同窗外的一道风景,静一静多好,哈哈。
康泰时YC口镜头,特别是早期的很多虚化时,大光圈下,光斑会呈现忍者镖形状。contax 40-80 mm f3.5由于最近对焦距离是1.2米,f3.5在40mm端光斑很小,而推到80mm端光圈会很圆,不会出现忍者镖光斑的。
但是,当使用微距接环后,哈哈,哪怕f3.5也会在40mm端出现大光斑,而此时忍者镖光斑也出现了,嘿有点意思。但,这个忍者镖的尖尖,并不是很明显,哈哈。
与定焦镜头相比,变焦头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畸变。不过在数码时代畸变其实还好,算不上太大的问题,因为现代数码镜头设计都内置了机身识别,自动矫正镜头畸变。镜头设计似乎也把矫正畸变的优先级调低了。很多数码镜头放到胶片机上畸变相当严重的,所以contax 40mm-80 f3.5的畸变我其实并没有在意太多。
老烧跟我说这枚镜头要慢慢体会,很有可玩性。但是它的畸变之大,也的确非常明显。特别是拍近距离的建筑物,两侧直线会凹陷进来,是的,枕型畸变。不过说也奇怪,在实际使用中我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与我过去对畸变的理解不太一致。
一次照片背景不是横平竖直的,使用软件矫正时发现,软件内置矫正预设多数都是矫正桶型畸变,而不是contax 40mm-80 f3.5这类枕型畸变。桶型畸变,就是类似红酒桶那样,肚子凸出来,这类变焦畸变非常常见,也是很容易被人意识到的,因为它让主体变胖了……。而康泰时这枚镜头反其道而行之……
哦,我明白了,蔡司这枚镜头设计师的用心良苦啊,哈哈,这是自带瘦身效果呀。哈哈哈,看来这头对人像有着先天优化呀,别人还在玩大光圈虚化的时候,蔡司就玩上瘦身了……,行,蔡司,你真行!
猛然间发现很多当年购买徕卡m240、m10等相机的用户,如今都不用徕卡了。要么换成了更大画幅的胶片,要么换成了徕卡sl或者佳能尼康索尼微单。时隔六年,我才明白Erwin Puts说“徕卡灵魂已死”的背后含意。徕卡M9是徕卡精神最后的倔强,在以后它的产品已经没有灵魂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用户是不会有忠诚度的。
i50mm认为,2024年了没必要买徕卡m9了,你不容易找到靠谱的机器了,当然也没必要买徕卡m9之后的徕卡m机了。特别是全新的徕卡m,没必要了。都是cmos了,而且都内置屏幕取景了,已经没什么徕卡精神了,不如SL微单实用了,佳能尼康索尼微单质量也很好,又何必徕卡M呢?没有徕卡灵魂的产品,是用不久的。领悟徕卡灵魂,得从m9之前的复古徕卡中获得了。
2024年12月的下旬,我发现路人神态中少了着急麻慌的行色匆匆,从照片中我似乎嗅到了一种复古的表情,眼神里似乎少了一种满怀期待的竞争心态,多了一种顺势而为的平静。甚至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念想,是不是该穿一件毛衣呢,就像小时候那种老毛衣呢……,现在竟然怀念起那时候套毛衣的感受了,还有那时候抓在手里没有科技的羊毛手感。当然,这也许并不是客观的,也许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吧。
我接触的摄影器材老烧们,真的老烧哦,痴迷挖掘镜头味道,几乎天天拍照的老烧哦,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没人把玩徕卡现行版数码镜头。当然,也包括i50mm在内。哈哈哈哈。虽然是德头,但是徕卡的数码镜头很容易让人厌倦。
也不知道为什么,据说是因为环保玻璃,徕卡数码时代的镜头发色都不如老头讨喜了,没有胶片时代的给人一种提振精神的颜色。是的“提振精神”。色彩不行了,这是徕卡数码镜头最令人伤感的事情,哪怕是noctilux 50mm f0.95 asph,除了虚化也不会让我在色彩上有“精神一震”的感觉了。
徕卡的虚化越来越趋同单反头的虚化风格了,就是主体和背景太割裂了,有时候给人一种背景是假背景的那种感觉。很多搞视频的爱用那种虚化,对于我这种老法师来说,嘻嘻,受不了那种割裂的虚化,有时候我都在想啊,你花那么多钱虚化背景,效果等同20块买个虚化幕布。据说这种割裂感主要是是使用了asph的缘故,当然,也不能全怪在asph上,因为设计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大众的审美是趋向于平滑的割裂式的虚化,虚化幕布不是需要空间搭建么?大光圈等于节省幕布空间了,哈哈,可你是徕卡呀,佳能尼康的大光圈,大变焦也可以出现类似的效果,人家肤色还更讨喜……。
而康泰时yc口蔡司镜头,特别是contax yc 40-80mm f3.5这样的变焦头,色彩在数码机身上如此稳定的发挥,着实令我耳目一新。时间证明了蔡司的实力,无论你卖多贵,无论你怎么用奢侈品来伪装自己,也掩盖不了事实,徕卡现行镜头根本打动不了我。那种手持新款徕卡镜头咀嚼德味的朋友,绝对会被老康菜震撼的。
在我看来,无论徕卡现行版,还是佳能尼康最新的大光圈镜头吧,多少有些“小气”,我也说不出到底小气在哪里。除去色彩不谈,单论虚化,徕卡的noctilux 50mm 0.95的虚化能给我一些120底片的大气虚化感。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f3.5光圈的变焦头,竟然能虚化,而且虚化的如此大气,有120的风范啊,蔡司绝对是镜头设计的天才!
曾经有一位老烧,极力向我推荐尼康的35mm-70mm的一款变焦镜头,当时我就当成了笑话,觉得变焦头,光圈又不大,有什么可玩性。然而,自从领略了一下contax 40-80mm f3.5 ,尼康的老变焦是不是也是一枚大气的小光圈呢?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当然,也许有了这枚镜头,也没必要再试那个了。
估焦拍照是一种独特的摄影旅行,有人喜欢盲拍,有人喜欢用眼睛对焦,但是摄影师却不能因此停下脚步,摄影是要有自己主见的一场旅行。我使用康泰时yc 40-80mm f3.5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估焦盲拍。因为它有非常好的景深标尺,尽管废片率也不少,但是一旦成功,那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是眼睛对焦所难以达到的。
很多人喜欢盲拍,也有很高的盲拍技术,特别是徕卡用户,因为徕卡镜头非常优秀,它对焦内焦外的色彩、清晰度都有独特的哲学。也就是说,德国人在设计镜头时,其实就把盲拍考虑进去了,也就是说,哪怕你盲拍不是非常清晰,但是也可以给你一种自然的感觉。在这一点上,至少在我看来,蔡司和徕卡都十分优秀。当然对于徕卡来说,他的巅峰是胶片镜头,而徕卡数码时代的镜头虚化缺少过度不如老头耐看喽。徕卡asph头盲拍很不友好,一点不是很合焦,就糊成一片,所以我很讨厌新款徕卡,哈哈哈。
康泰时yc 40-80mm f3.5是第一代yc镜头,德国原产,标记为西德,它的对焦和变焦都充分考虑了盲拍。它的景深标尺非让容易让人辨认,在对焦过程中对焦环阻尼恰到好处,从1.2米开始到无穷远,之间放了非常多的距离标线,1.2、1.3、1.4、1.5、1.75、2、2.5、3、4、7、15、∞。这在整个cy镜头里档位也是相当多的,这些标尺都可以让你快速设定距离进行盲拍。而后期的yc实际上盲拍档位越来越少了。
所以通常来说,档位越多,说明设计师考虑到盲拍越多,它的光学可能越接近“拍虚了也能看”这个境界。当然这也是i50mm拍的照片为啥这么独特的一大秘诀哦,嘻嘻嘻。也主要得益于入门时就用的徕卡,所以对盲拍自然而然的有种青睐~在i50mm的片子里,每个人都像是在电影里一样哦,是的,盲拍不制造艺术,生活本就是一种艺术,我,只是用估焦盲拍给了它本来的面目。
康泰时CY contax 40-80mm f3.5是第一代cy口镜头,使用的是t*镀膜,那么加了一枚原厂uv后,它的眩光怎么样呢?整体来说,对于一个变焦头,我还是非常满意的哦。多数情况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不过也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特别是加了一枚uv后。
下面这些是我找到了一些侧逆光比较严重的照片。整体来说,超越副厂定焦的水准,接近原厂定焦。当然,这枚镜头的眩光不是它的弱点。,,,畸变才是,哈哈。
不好意思,很难调出徕卡色。徕卡的色彩哲学那不是简单的色彩哲学哦,那是黑白胶片时代就有了的光学哲学哦,它不是为了色彩而色彩那么浅薄哦,它是因为有光学哲学才有了徕卡色彩。也就是说,徕卡镜头的色彩是结果,不是目标,所以徕卡的光学其实一直都在发展,都是顶级的水准。
佳能相机转接徕卡镜头也可以出徕卡色彩的,那种色彩依然不是单纯的来自于机身,依然是来自镜头。如果使用其他镜头配合佳能机身,要调出徕卡色彩,几乎很难。使用同是德国的蔡司镜头,也无法完全做到与徕卡一样。当然,硬要把佳能相机调出徕卡色彩,用蔡司镜头肯定更容易一些。因为德系镜头在过渡层面都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大家公认的sony微单的颜色比较不一样,有点科技色,也不知道是好话还是歹话。不过我发现sony这机器接西德产的这枚镜头颜色竟然很有徕卡的味道,是的,有种徕卡绿调调那种感觉,这不是我ps出来的,是自动的,哪怕是raw自动模式也有一股子绿调调,说也奇怪,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哈哈。据说康泰时cy口蔡司早期使用的德国玻璃,看来名不虚传啊,徕卡色,或者说“德味”应该和玻璃有很大关系呢。
盲拍,对很多人来说就像一滩日常路过的一弯水池,老见到却从未越过去看看。有时候人需要挣脱自动对焦的束缚,狂野一下,利用景深刻度,锁定在一个常用距离,例如2米,然后遇到要拍的可以快速抓拍。
为了练习距离预判能力,可以使用全开光圈训练自己,然后快速回看是否准确合焦。当习惯了全开盲拍,再收缩光圈,比如f3.4、f4时,就更容易了。而且实际上吧,我发现,使用小光圈镜头后,我才发现光线的美。实际上大光圈是一种取巧,拍多了 真会腻,比如徕卡的noctilux 50 0.95,主要是用来提高暗光下的成功率,它那种虚化当然很容易让人上瘾,但是如果完全迷失在虚化中,必然会失去观察光线本身的机会。所以真正的大师,到了一定阶段基本上都不会痴迷大光圈啦,特别是数码时代,cmos的高感非常出色了。
徕卡镜头对转接环精度要求高我是知道的,因为旁轴相机对镜头精度要求非常高,精度不够黄斑对焦必然跑焦,而且盲拍的标尺也会不准。所以徕卡l39转m我都是用原厂接环。因为那时候被国产环坑过好几次,便宜的要多买几个,必然有几个不准。而贵的好称国产高端的又卡在机身拿不下来。
最近转接微单试一试老镜头,买了几个便宜货,按理说国产转接环都发展了10年以上了吧,便宜的应该也不会在精度上出问题了吧。然而,哈哈,还不如十年前呢。这些接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我也终于找出,为什么我用单反镜头盲拍成功率远不如徕卡准的原因了。原来都在转接环上。
虽然微单对转接环精度要求不高,但是为了让景深标尺准确,微单转接能不用国产就不用国产,后来我从朋友那拿一个日产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无穷远即是无穷远,不需要再往回收一点。
曾经一度,我认为单反镜头不适合盲拍,可能是他们的标尺不准,亦或是他们的景深太浅,亦或是对数码兼容度不行,甚至在使用柯尼卡35mm 2.8的时候一度认为它外圈画质不行。然而直到我用了日本转接环才明白一切的道理,都是被国产环给坑了!
说来话长,所以先说了结论。话说,想当初,我发现尼康镜头转接到索尼微单上时无限远不是打到头,而是要回来一些。这我是没太在意,因为据说有一些老头是这样设计的,确实我auto口的一枚135mm 3.5老头在单反上无穷远要回来一点,但是手上几枚官改ai的和ais包括一些auto头打到头就是无穷远。这就给我一个印象,转接微单时无穷远打到头回来一些不算大问题。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手上这枚康泰时40mm-80mm f3.5橙色几乎是99新,画质也非常优秀。唯独转接到微单时,要从无穷远回到15米处,才能对焦到无穷远,这余量有点太大了吧。直到此时,我也还是宽容的,也许是转接环精度差点,预留了余量,防止有些镜头无穷远不够用。哈哈哈,其实仔细想想这多少都有些不科学了,转接环本身又没有机械结构,为啥考虑余量的事情呢?
之后我发现用它街头摄影,盲拍失败率接近九成半,必须对焦才可以拍清楚,那些刻度完全与实际对不上号。甚至它1.2米似乎远比真实远,于是我准备买微距接环,这样可以把最近对焦距离拉近一些。于是我就把微距接环的事情同老曹讲了,他可是康泰时行家啊。
他说:1.2米足够用呀,不需要微距接环啊!你e43不也是1米么?
我说:这不一样呀,1.2米得后退一大步才行呀,根本没法用啊!
他说:1.2米足以应付绝大部分情况了。
彼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垃圾环转接后镜头打到1.2米时,实际距离可能要1.5米才能合焦,直到我用了微距接环,我才明白,转接环精度准确有多重要!
当我想把最近对焦距离是1.2米的镜头,拉近到1米以内,就想到了微距接环。微距接环不存在光学滤镜,就是几个接环圈,通过增加接环数量让镜头离相机更远一些。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让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更近,也就是可以让镜头离被摄体更近距离对焦,这样可实现近摄和微距效果。当然,加了近摄接环的后果就是无限远无法合焦了,也就是说最远合焦距离也同时被缩短了。
近摄接环的这个工作原理让我猛然醒悟。增加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可以把最近合焦距离、最远合焦距离同时拉近,比如镜头标尺指到1.2米,而实际上增加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后可以让0.2米的物体合焦。那么如果减少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呢?那就会把最近合焦距离和最远合焦距离推远,比如镜头标尺指到1.2米,而转接环比正常的短,而实际上合焦后的距离是1.5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镜头标尺指到15米时,无穷远已经合焦了。
兜了这么一大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由于转接环短了(按照原镜头的法兰距相比),造成最近对焦距离被推远了,就是起到了近摄接环相反的作用,它也导致镜头打到头还要回来一点才能让无穷远合焦。那为什么厂家要这么做呢?是有意还是无意呢?这个我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我是明确的,他们做短了至少无穷远能合焦,顶多损失一些最近对焦距离。而转接环做长了无限远就无法合焦了,买家当时就会退货。而这些小心思,小技巧,小机灵,如果你做的精度足够的话,是不需要动的。
当然了,由于尼康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都很近,很多0.2米、0.3米都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些美能达变焦镜头都有微距档位,所以转接环比实际短一些并不容易被察觉的。而,对于最近1米、1.2米的镜头那就敏感了。因为原版1.2米足够日常使用了,而硬被推到1.5米,那就非常难受了。
虽然微单相机屏幕取景,相比旁轴来说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事实上如果你不打算盲拍,不依赖镜头标尺,而且没有使用最近对焦距离超过一米的镜头,那么国产垃圾环,也足够使用了。毕竟便宜呀。
但是,对于i50mm这样非常依赖镜头刻度的盲拍用户来说刻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改变法兰距造成的刻度不准,是非线性的无法预测的不准。比如,康泰时40mm-80mm f3.5镜头,原本对焦在一个位置,此时从40mm短到80mm端它的对焦位置都是不变的。当转接到微单时,如果转接环长了、或者短了,当你变焦的时候焦点就会漂移了,你需要从新对焦。
通过上面的方法,其实测量转接环精度够不够,就显得简单了。如果你有一只,原本变焦就不会焦点漂移的镜头(除非太老的镜头),放到转接环后,看看变焦过程中焦点是不是迅速找不到了。这种偏移是非常明显且迅速的,远不是呼吸效应造成的轻微脱焦那种。
使用精准的转接环,镜头上的标尺恢复到了精准水平,我的盲拍技术终于回到应有的水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