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大小与文学

看老外的小说吧,通常把细节描写的比较多,似乎场景的还原度要更真实一些,有点缩小光圈开启闪光灯的清晰度。看中文小说吧,通常会用概括的描述,更注重情绪和精神层面的还原,而把背景虚化掉,有种大光圈摄影的效果……。

抽一口老ccd,胶片味十足

那天看到了一些飞思p45+拍的照片,那色彩,那厚实的感觉,不由得让我想起来胶片的味道。就像戒烟不成的老烟民,我又掏出一台古老的ccd拍了一下,哎,这真是cmos所给不了的感觉呀……

阳光下几乎不需要调整,就很好。别说cmos也能拍成这样,cmos必须调整才行的哦。这是富士网红机用胶片滤镜也模拟不来的感受哦。我承认cmos也许更接近“真实”,但就是说不出为啥,还是ccd看着舒服。似乎ccd给照片加了个形容词,就好比“微风拂面”与“一级风”的区别吧。

尼康d200的jpg还行么?

我发现用尼康d200时,就用jpg就行,然后轻微调一下色阶就行了,自然的过渡感就不错。不知道为什么,数码相机刚出现的时代,jpg的可用性似乎更高一些。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早期相机的显示屏太懒了,拍完根本不需要回看,看不出啥,都是灰蒙蒙的。等到电脑还不错,会给人一个反差,就觉得好了¥%

尼康d200的噪点也像胶片模拟

话说过去的时代,信息闭塞,会有很多好机器不被人发觉。如今,信息不再闭塞,然而却容易被带节奏。理光aps-c也能抄到天上,富士塑料感十足的旁轴也是俯视全画幅(。ì _ í。)。所以呀,我告诉自己,永远不追时髦。尼康老ccd单反,其实还挺像胶片的,哪怕是提亮后出现噪点,再配合徕卡镜头暗光表现能力,也是很像胶片模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