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10摄影展遇到黄京

周六

朋友提醒了我三里屯有徕卡M10发布会,还有几位大咖到场。呀,那我得去看看啊。尽管食物中毒刚刚好点。

嘿,人不多,可能我们来晚了

都下午快三点了。
登记完,进了橙色大厅,朋友拉我衣服角指着前面一个人的背影说:“那个人就是黄京”。来不及问他啥时候练就的背影识人,我们已经走到黄京面前,哇,好帅。我把90mm镜头给朋友,让他给我们拍个合影。朋友从没碰过徕卡90mm,尽管我再三强调那个是90头哦,他还是当成50头用了,这合影拍的,跑焦了吧。
 

幸亏

我多留了一手怕他拍不好,用手机又他拍了一张。不过这两张对比一下看,还是胶片有感觉,……
 

III III II II

跟黄京聊了一会天,又跟他抱怨为啥淘宝亚马逊都买不到他的书呢,他说在微店里搜“番薯舍”,哇!果然有,当场下单了。以后我出书大家也要买啊,哇哈哈,或者扫旁边的二维码赞助胶卷一枚啊,啊哈哈哈。

没聊多久

就三点了,黄京上台演讲了。第一场演讲是两点海上A叔,我们没赶上,正好赶上黄京。很多人见了黄京的照片都有一种模仿欲,几年前我给身边的人看他作品,他们也很羡慕,感叹为啥不是自己拍的。可见黄京的作品还是非常走心的,获得Leica Oscar Barnack Newcomer Award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黄京说

除了洗澡睡觉相机都不离身的,食堂的鱼缸被他拍了4000多张,他说因为每天的心情不一样,鱼的心情每天不是也不一样么。他还是个黑白控,我看他用M10拍的照片最后也处理的像他的胶片。

他也曾

在各种器材之间,来回来去尝试,最后觉得还是旁轴最舒服。我敢肯定,他跟我们多数人一样,起初是被器材影响内心,然后内心再返回来选择器材,最终内心与器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徕卡旁轴。

徕卡外接取景器——光学取景器的哲学

徕卡外接取景器viewfinder
给生活一个框,再把框变成生活,我喜欢带着取景框看世界。有时候这个框框在心里,有时候在相机顶上。

喜欢盲拍的人来说外接取景器也是很有必要的。啊?这不是矛盾么?在没有摄影的年代“取景”就已经为绘画服务了——构图与景物的选择。外接取景器不是在拍照的时候用的,而是在不拍照的时候透过框框看世界用的。经常这样才能熟悉不同焦距镜头取景的边界,做到心中有界,才能做到盲拍时不用有型的取景器。

徕卡外接取景器viewfinder

猎取和占有

是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透过取景器取景是这种本能的延伸。我们总能透过取景器发现不同的世界,取景器外的世界总是充满诱惑。有时候明明用眼睛能看得到的表演,大家却不知不觉的用手机拍,然后盯着手机屏幕,因为取景比现场本身更充满未知的诱惑。所以哪怕没有拍照的意愿,我也经常拿出取景器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有取景器摄影师与景就像杠杆和地球没有支点。这个支点建立起了摄影师与景的关系。

奢侈但不多余

请不要抱怨外接取景器增加了重量,不要抱怨不美观,不要抱怨价钱,如果有人送你一只徕卡外接取景器,你一定会高兴的跳起来。没错它有些奢侈,但绝不是多余。View finder是它的英文名字,翻译成取景器其实有些不妥当,应该叫视野探索器,强调的是视野和探索。

需要几个取景器

取景器会上瘾的,有时候我想带着28mm的框框看世界,有时候我想带着50mm的框框看世界,所以从21mm到50mm都有一个其实也不算过分。我见过更烧的人,光SBLOO  35mm的取景器就有20多个。

谁生产外接取景器

其实不单单徕卡有外接取景器,很多文艺范的相机品牌都有光学外接取景器,比如奥林巴斯EP、理光GR、SONY RX、适马DP。如果你不懂,千万别问人家那个可不可以对焦啊?不然显得咱太没文化了。

继续阅读徕卡外接取景器——光学取景器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