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胶片时代记者爱用尼康镜头

我发现尼康镜头有个特点,通过胶片的颗粒能有强化边缘清晰度。也就是说,尼康的镜头成像,特别适合胶片颗粒,难怪胶片时代记者都爱用尼康了,即使拍虚了,也依然显得很清晰。这应该是尼康镜头的一个特点之一,虽然到了数码时代,尼康的个性依然被保持了下来。按照老曹的说法“高iso自由出片”。

nikon d200 + nikkor 50mm f1.8d

也就是说尼康的镜头并不是简单的通过虚化强调立体感,虚化之外还有很强的兼容性。这也解释了我的另一个疑惑:尼康党似乎不那么喜欢大光圈,喜欢大变焦胜过大光圈。尼康的立体感甚至不需要虚化就能体现,它对色彩远近的把握,对明亮度的把握,对成像边缘的把握,似乎都有一套独有的哲学,无论什么规格的镜头,都在这套整体框架之下。镜头这东西真的需要很深造诣的,不是简单的能出个影儿那么简单哦。

nikon d700 + 28mm f/1.8g

回到主题,为什么胶片时代记者爱用尼康?

因为对焦清晰了,尼康可以给你一个清晰锐利的照片。对焦不清晰,尼康也能给你一个色彩立体的场景。真正的读者,并不都像发烧友那样,要放大数毛哦。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大师使用尼康镜头喽。

我不喜欢培训班

我不喜欢那些诗人,他们根本不懂生活

我不喜欢那些摄影师,他们根本不懂诗歌

我不喜欢懂宇辉,他根本不懂摄影

我不喜欢罗永浩,他也不认识我

又到周五啦,到了摄影诗时间

我不喜欢培训班

我不知道为啥

我不认识新东方,我讨厌被培训

我的摄影是野生的,我没上过培训班

培训班生产什么学生我不知道

但是,生产网红老板

生产网红老师

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不知道摄影是啥,那就不去想它是啥

记得有朋友说看不懂有些摄影,也听不懂别人表达的是啥,哈哈哈,其实不必管摄影是啥,不去想是啥。看着舒服,看着有那么点意思,想多看一样,那就是摄影啦。它不是什么人生大道理,也不是什么科学发明,摄影呀,不要想它是啥,看一眼、两眼,就完了。

你想看啥,它,就是啥;

你看它像啥,它,就是啥。

摄影呀,看得不是它,

它呀,只是一面镜子。

对准了,能看到自己,

对不准,看到的啥也不是。

摄影,用raw,双份的快乐

那天的云波澜壮阔,很多骑车的人都停下来拍一拍,我也不例外,我先掏手机拍一张,再用相机拍一张。就这样,我可以收到双份快乐,因为我还会用raw回来调成黑白,是的,只有黑白的云才能展示出我当时感受到的那种波澜壮阔哦。jpg是拉不回云的高光的,哪怕是ccd的jpg也不行哦,得用raw哈。

摄影月,揉一揉,眼里的一团云

立秋过后北京就开启了摄影模式,逐渐有了秋高气爽的苗头。说也神奇,越来越喜欢看云,也许是单反相机有这个引导,58mm镜头折合成了87mm,是一个非常专注的视野,是比正常视觉看得远的,所以呀,嘿,这点是旁轴相机没法比的。使用徕卡summicron-m 90mm镜头对焦还是挺费劲的,所以在旁轴相机上,我很少使用50mm以上的焦距。然而,单反相机在长焦端非常有优势。相机对摄影风格当然有影响喽,用单反,不由自主的对准天边,对准云,好吧,8月份了云开始飘来了~

nikon d200 + nikkor-s 58mm f/1.4 auto

都说年纪越大,内心听到不和谐的声音越多,可是自打闲置徕卡,使用单反,我从开始的看不上单反,越来越看得上了呢,旁轴与单反并非互斥的,可以越来越和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