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坏了,一方面一直说器材不重要,另一方面我越来越喜欢广角超大光圈了,感觉f1.2都还小了点,要是能到35mm f0.95就好了,这种广角大光圈的立体感立体感真不错。当然,要全画幅的35mm,要全开能达到福伦达vm 35mm 1.2的锐度,嘻嘻,估计体积小不了……

坏了,一方面一直说器材不重要,另一方面我越来越喜欢广角超大光圈了,感觉f1.2都还小了点,要是能到35mm f0.95就好了,这种广角大光圈的立体感立体感真不错。当然,要全画幅的35mm,要全开能达到福伦达vm 35mm 1.2的锐度,嘻嘻,估计体积小不了……
最近发现一个问题,街上的年轻人少了,中年人和老年人多了。获得如今正面临一个迅速老龄化的社会景观。过去我以为街头摄影是记录生活,现在看,街头记录实际上也是在观察。从一个过来人的视角,观察行人。大光圈镜头是观察个体的一个利器。
有一位喜欢大光圈虚化的朋友说,现如今能与手机一眼就拉开差距的似乎只有大光圈镜头了……。虽然我完全认同这个说法,但是他说的确实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索尼微单用屏幕取景,其实与手机拍照差异越来越小了,只比手机多一个大光圈镜头了。
福伦达vm 35mm f1.2 ii全开光圈的虚化效果怎么样呢?我觉得比早期的vm 35mm f1.4要好。35mm虚化的立体感和50mm还不一样,35mm的背景是画面重要的做成部分,特别是虚化后颜色不能乱,这枚福伦达镜头令我欣喜的是虚化部分颜色稳住了,这点很好。
大光圈街头摄影,不是为了故意使用大光圈效果,而是有时候我想静一静,不让环境的噪声进入我的脑中。静一静。
坐地铁已经离不开降噪耳机了,世界可以如此安静,f1.2的光圈,就像给视觉也开了隔离模式,喧嚣本就不应该属于你,无论在哪里,闭上眼睛,世界只有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宇宙。
静谧深沉而清凉,就像入秋前的雨后傍晚的微光,似乎福伦达镜头在这方面很是擅长。这枚vm 35mm 1.2 asph让我开始重新定位福伦达的色彩了。它似乎没有像佳能那样对皮肤优化,又没有像尼康那样对清晰有着迷一般的执着,它似乎什么都没刻意给你,只在给你留下几分忧郁、梳理……
35mm走在街头,时常把焦点停留在2米,收缩光圈到f2,此时这枚镜头太锐了,比尼康的锐还要多一点点,这让我着实吃一惊,甚至有些不适应,需要放大光圈来减锐,f1.4稍稍柔和一些了,但最舒服的还是全开f1.2时,主体算不上锐利但足够清晰,焦外比其他光圈更平滑,氛围感更足。通常来说徕卡镜头是越收缩光圈焦外越平滑,而这枚镜头给我的感觉是越收光圈越锐利,这个锐利甚至延伸到了焦外,反而不如f1.2平滑。所以,在我看来,这枚镜头应该就是为f1.2优化设计的,这里获得了最佳的整体氛围。这枚镜头的设计师如果看到i50mm的这番话,或许会表示“还是你了解我”。
这组照片拍了3张,终于在第三张找到了虚化中的诗意。
50mm镜头在胶片时代就涌现了很多超大光圈镜头,0.95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35mm镜头的大光圈之路要艰难得多。其实50mm镜头的背景虚化,对焦在2米左右,光圈f2虚化就已经足够,再大的光圈从1.5米以内已经看不出什么明显区别。但是35mm镜头历史上从f2.8提高到f1.4都用了很长时间,1.4全开好用的35mm都价格不菲,而f1.2对于35mm来说已经是超规格镜头了。
福伦达于 2003 年发布了 Voigtlander Nokton 35mm f/1.2 Aspherical VM,这是世界上第一款 35mm f/1.2 光圈的镜头。在当时,这一规格的镜头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大光圈 35mm 镜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缩小光驱似乎只有景深在改变。这个十来米的距离,中心锐度如此,反差几乎没变化,确实挺惊艳的:
但对于徕卡来说似乎现代头与古典头的分水岭就是asph。徕卡古典头往往根据不同光圈拥有更多重的性格,比如大光圈旋转焦外,收缩光圈后变得平滑,其风格多样。asph镜头不同光圈风格相似,或者说稳定的多,就是每个光圈的风格一致性更好。使用非球面的镜头可以获得更均匀的画面成像质量,更锐利的焦内,更平滑的焦外,但这是针对徕卡来说的。福伦达的asph镜头,也表现出了这一点,很稳。
这枚镜头发布时是福伦达vm系列里最贵的镜头,当时很多测评都对它赞不绝口,甚至有人说可以平替代徕卡。但由于我早年对福伦达35mm 1.4 classic v1的成像并不算满意,特别是在数码上面表现不佳,导致我对这枚镜头期待并不高,直到它一路狂跌到2000元,才入手,本想暗光时拍胶片专用,却意外的发现它在数码上表现非常好,特别是全开f1.2的中心画质非常好,原来f1.2不是噱头。
过去的测评人关注点总是寻找“最佳光圈”、“可用光圈”,所以他们总是盯着收缩两档后的表现。这枚镜头收缩两档后锐利是没得说,但焦外也有点硬朗,还达不到徕卡summilux 35mm f1.4 asph 11663的平滑度,不过他们都忽略了f1.2的清晰度可以拓展到3米处的焦点,此时的氛围是可以和徕卡掰一掰手腕的。大光比逆光,光圈在f1.2和f1.4时都有可能出现紫边,要避免紫边,收缩光圈是一个理由。
它的最大弱点,就是暗光下微光细节不如徕卡来的丰富,包括背景虚化的暗部,会暗一些。
2011年徕卡summicron 50mm f2 rigid 九成新大概5000元,而那时候发布的福伦达vm 35mm f1.2 二代要9000多元。其实我一直没事就偷眼瞄一瞄它的价格,后来到6000档,后来到4000档,如今到了2000档,是时候了,感谢转手的朋友,替我保管了十来年😁……福伦达已达。sony a7s对转接友好程度是超过a7的,实际上暗角不明显,色彩比classic的vm要正经很多,锐度对于1200万像素已经到了全开完美的程度,这头实际上当年就是设计给sony转接的……因为它的体积对m机来说并不小巧,放m机上太大了,而与sony的比例还是协调的。
35mm镜头f1.2的景深真浅啊,下图全开盲拍焦点在帽檐上。这不是一枚把玩味道的镜头,而是正经出片的镜头哦。
这是一枚2025年跌到2000元档的镜头,一个光学大厂出品的f1.2大光圈,不跑焦,且35mm适应性更强,加上徕卡原厂一样的对焦手感……顺滑无比,经受住了十几年的检验,除了窃喜,我没啥好说的了。福伦达的镜头本来就不是为炒作而生的,它是为摄影师的创意提供工具。
全开竟然没什么暗脚(o^^o)。
CARL ZEISS JENA DDR
35mm f2.4
# 最接近徕卡的感觉
已然过了立夏。这篇镜头的感悟已经在草稿箱躺了一个春天。春天是摄影起念的时节,而这枚镜头恰是随着起念而来的。摄影,一旦起念,就必然伴随着器材的观念同时而来了,正所谓一念三千。
我对这枚东德蔡司颇有好感,它给我的感觉有些类似婴儿眼中的世界,清澈、通透而又充满生机,看它的片子有种单纯的欢喜。
由于前些天拍了很多打篮球的照片,使用了不少连拍,所以都是使用的jpg格式,结果我发现其实jpg格式就很好了。如果一直都是用raw格式拍摄,或者raw+jpg拍摄的话,会总让你想着“回去能拉回来”。——但是“回去能拉回来”,这应该是我的摄影的一部分么?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逃避,一种眼下可以瞎拍的借口。
也许,我应该重新审视一下raw的必要性了。对于特殊场景,比如搞反差风景,当然拍raw拥有更好的后期余地。但是对于日常,是不是都需要保存raw呢?jpg也许更像是胶片,拍下去就决定了它当下的样子,这样会让你更专注眼前,而不是将来的后期,感受当下,做好曝光、构图,这才是摄影应该做的。
我知道通过加工raw格式,可以让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拥有绚丽的外观,但我不是那种摄影师,这种造假的照片一直是我嗤之以鼻的,你可以艺术化,但造假就违背了摄影的初衷。很多风景照,宣传片很好,实地一看被骗了,还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在我看来这和往食品里放化学添加剂没有多少区别。可惜,大众喜欢这样,看看咱们的食品添加剂就知道了。但是,这不是我摄影的初衷,后期可以,目的是还原它本来的样子,可以。
这几次拍摄篮球,我所有动用的相机都调整成了jpg格式,更让我兴奋的是,jpg已经足够好,所谓后期,也只是最简单的调整为黑白,连反差都没有拉。
sony a7s这台相机只有1200万像素,平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在暗光下它的表现竟然令我吃惊,iso6400的情况下色彩依然能保持鲜活,难怪dxomark上面这个老机器高感排名至今都能拍到第五啊。
重新思考jpg,重新思考摄影,不给自己留一个借口,如果光线足够好,jpg自然就足够好,如果光线不好,就算后期raw拉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摄影首先还是给自己看的,专属于自己的当下感受,不是忽悠别人的——只是我的摄影初衷是这样的。
另外,这枚200块钱的vivitar 135mm f2.8没想到色彩、锐度在暗光下这么好。当年看上它就是因为手感好,徕卡的手感……,200块的价格,自打过去买来就没用过,这次没想当这么好。看来呀,呵呵,高端货不是由高定价决定的哦。
上次使用了尼康的阿富汗少女镜头,确实惊艳到了我,没想到手动对焦也可以抓住运动的感觉。那么尼康的另一枚古董镜头能否也拍到篮球呢?这个镜头的最大光圈是f1.4,焦距是58mm的手动auto头,所以呢我决定使用sony a7s配合它,因为这么大的光圈可能不容易通过光学取景器对焦……,拍摄效果呢,我觉得不如105mm f2.5有感觉。
话说,由于场上是2 v 3,其中2人队老输给3人队,然后他们就邀请我这个摄影师放下相机,加入他们。果然,摄影师也是射手,交出了3次抢断,2次助攻,一次盖帽,6投中1的答卷,终于赢得了下半场比赛。
徕卡的镜头设计理念就是使用顶级玻璃,用简单的光学设计,然后获得最纯净的光学还原。简单说就是堆料。说实话,是有点奢侈的,这样的结果并不一定能立即捕获人心。德国人做东西都是冲着永远用不坏的目标去做的。一镜传三代,人走它还在。所以徕卡镜头往往都很保值,就像钻石一样可以用几代人,甚至有一些还会升值。
美能达的基因里充满着创新和科技的元素,实际上它的设计理念都很超前,但是做工和制造上又倾向性价比,与佳能尼康形成鲜明的差异。我手上有一台美能达的a7000胶片机,它的真机样子比图片上好看,很科幻。另外一台胶片机美能达a7,手感非常好,硕大明亮的取景器,总能让你不由自主的举起相机。甚至它机身的快门声音,都充满了科技感。但是,就像樱花短暂的绚烂一样,美能达似乎并没想让这些相机永恒使用,它加入了大量的易碎的塑料。它的镜头也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这就是美能达的风格,不是非要学佳能或者尼康的样子。这才是美能达,人也应该这样,不必学别人的样子,不必补齐短板,发挥长处,那才是你自己呀。
从心里玄学角度讲,美能达这种具有开创精神的相机,总能给人正向的能量。它的激进设计正好弥补了徕卡偏向保守的理念。徕卡对待光学设计非常谨慎,自己做不好的设计绝对不自己做,而是采用蔡司、施耐德、美能达的成熟设计。
当徕卡R35-70mm f3.5 E67使用美能达的光学设计,在进行改款让它符合徕卡的光学理念,再让做工达到徕卡水准。可以说这枚镜头是徕卡都与美能达结合以来优势互补最出色的一只。
徕卡镜头的设计从最开始就相当保守,elmar 50mm f3.5使用的是蔡司的天塞结构,但是玻璃用料和微调让它符合了徕卡的哲学。这颗变焦镜头也是类似,徕卡直接使用了美能达的光学设计,然后让它融入徕卡的哲学。不同点:
徕卡的焦外虚化更平滑,不会出现干扰焦内的效果,副手就是副手,不可喧宾夺主。
徕卡的焦外颜色不会跑偏,这是至今很多家镜头都有的毛病,徕卡的镜头往往背景颜色更稳定,给人自然踏实的感觉。
至于其他,比如畸变、暗角、各个焦段段稳定性,美能达md版本还是与徕卡r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哦,价格差十倍绝对不是仅仅品牌溢价哦。当然了,md版本的画质其实也很好啦。因为去掉虚化、去掉颜色,从锐利度上看,它们挺像的。
稳定性:我找不出什么特别的词语来,暂且用这个吧,就是用徕卡镜头很少出现意外的破环。这是众多徕卡模仿者们一直无法做到的,这枚r变焦镜头做的很好,我很少遇到它出现意外杂色的情况,无论是合焦还是虚化的部分。甚至它的逆光表现,远远超过现代很多定焦镜头。也超过同时期的蔡司镜头,这是令我意外的。
很多人以为徕卡就是德味,其实徕卡更重要的就是稳定性,任何复杂光线表现都是最稳定的。蔡司也不行,至少我用过的蔡司也无法和徕卡比稳定性。相反,其实徕卡的特色反而并不是最突出的,蔡司的色彩、法镜的浪漫、俄头的旋郊……。徕卡——稳定。
徕卡R35-70mm f3.5 E67虽然是德产,但并不完全是徕卡的风格,但又不是完全的美能达风格,我觉得它的特色正是在“结合”这一点。徕卡常有,美能达也常有,但把他们如此和谐的结合到一起的,不常有。这枚镜头的光学设计是美能达的,但是它的徕卡元素在哪呢:
(1)平滑均匀的虚化背景
蔡司的虚化更多的是柔美,徕卡的虚化更强调平滑,这与二线行关系不大,徕卡的平滑是给人一种自然感,一种消失感,不会让背景成为你关注的对象,这样就突出了主体,让主体缓慢而有干净的与背景分离。大多数徕卡也不会出现过分旋转的焦外虚化,更多的强调还是平滑自然。这点R35-70mm f3.5 E67是做到了的。
(2)清晰而不锐利
用过徕卡的人都知道,徕卡的镜头都不是刀锋般锐利,特别是小图看时会给你一种不锐利的感觉。但是当你放大后会发现,该有的细节一个不少,多余的光线一点不多,它完完整整的都给你了。这一点leica r35-70mm f3.5 e67是具备的。
(3)从中心到边缘的清晰度和亮度
实际上徕卡m镜头在胶片上是以从中心到边缘画质一致著称的,特别是从八枚玉时期开始,到数码时代也是如此。这其实是徕卡的一大特点之一。这枚leica r35-70mm f3.5 e67还是令我意外的,它在数码上边角出奇的好。leica r35-70mm f3.5 e67均衡的画质,也是与e60版本的主要区别,徕卡为了解决暗角把它重新设计并在德国生产,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只很超前的镜头,放到数码也没那么容易出紫边,当然逆光偶尔也会有。70mm-50mm基本没暗角,35mm端拍摄蓝天会有暗角,光圈收缩到f5.6以后暗角减弱。
使用变焦镜头还是要掌握一些不同焦段光圈画质特性,毕竟光学特性全程一致是不可能的哦。
(4)优秀的暗光表现
实际上很多镜头,你可以试一试,在晚上光线弱的情况下并不是拍不到,而是拍不清晰。微弱的光线经过镜头多次折射、反射干扰最终无法做到清晰的。而这枚leica r35-70mm f3.5 e67令我意外的是异常清晰,这是妥妥的徕卡安全感。徕卡镜头哪怕是圣光,在夜晚使用也会有非常清晰的表现力。徕卡的暗光表现不仅仅是网上传闻的所谓“蓝调”,它是影响清晰度的。徕卡最优秀的特质就是暗光下能捕捉到微弱的光线。同时不会让光线乱跑去点亮该黑的地方。蔡司最优秀的特质就是暗光下点亮色彩。嘿嘿,他们都很好,都很德味。
(5)干净的背景颜色
徕卡镜头给人愉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背景颜色不会出现怪异的杂色,很多镜头焦点内很清晰色彩也不错,但是焦外就给人一种脏脏的感觉,这个是徕卡照片耐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会给你一些不悦的色彩跳跃感。人的眼睛是很敏感的,背景偏色是会被潜意识感受到的。
(1)缺少虚化背景的艺术气息
经典徕卡镜头全开光圈往往都有一些艺术气息展现出来,比如圣光、夜神、75mm f1.4之类的虚化见常的镜头。但是leica r35-70mm f3.5 e67可以说与那些无关,leica r35-70mm f3.5 e67的虚化更像是asph的调教,更接近现代asph的虚化,的确,后来的r35-70 f4就使用了asph。当然,f3.5的光圈不能指望他虚化能有多少艺术气息,它能给你的事自然宁静的自然气息。
(2)缺少浓重的色彩
实际上在遇到徕卡之前,美能达的镜头都是浓重色彩的,甚至徕卡自己设计生产的早期R头也是色彩浓重的,也不知什么原因,他们结合后都在浓重色彩这一点上让了一步。当然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镜头的光圈值可能比标称的要大一些,也就是说它的进光量充足,是一只明亮的镜头。如果照片的亮度高了,那么自然色彩的饱和度就会降低。于是我尝试减少1.3档的曝光,看看它的颜色是否会浓下来。实际上,它依然算不上色彩浓艳。
徕卡R定焦头与M旁轴镜头相比,通常饱和度更高一些、更浓艳一些,这枚镜头实际上更接近徕卡同时代m头的低反差理念。
欠曝拍摄,提亮3档,也不算浓艳:
就算是美能达设计,就算是徕卡单反镜头,对暗光的表达能力也依然在线,实际上单反r镜头转接到数码上比m旁轴头要有优势,单反镜头由于离底片远,实际上光线更垂直,在数码转接时,面对没有专门针对边角在硬件上做优化的cmos时,r头更有优势。
(3)油润感
一说德头油润,往往可以通过头发多出油量判断。越是油润的镜头吧,头发没洗的天数就越长。如果m头的出油量是10分,那么这枚镜头吧也就7分吧,降低曝光后它基本上可以与东德蔡司的定焦m42 口的35mm f2.4出油量打个平手。不如m头和r早期德产定焦出油量大。
不过我得提醒一下,过于油润的镜头不能拿来拍妹子,因为太油了,头发不飘逸哦。
尼康d700使用m档,中心区域测光,非cpu镜头设置为50mm f3.5,使用显示屏里的测光标尺辅助测光,不要过曝光。这样,德味就来了。遇到晴朗的清晨或傍晚,多不需要怎么后期处理,徕卡R依然是徕卡。
徕卡这枚镜头是远超美能达md 35-70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色差控制。在高反差画面里徕卡顶级的研磨工艺和优秀的镀膜,会让反差的边缘干净利索决没有杂色。别说当年的美能达md35-70,就是放到今天,又有几个镜头能做到呢。下面这张照片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我只是随手拍里一辆阴影里的自行车,但当我看到照片时,自行车竟然如此光鲜亮丽的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徕卡r依然是徕卡,色差控制大师。
在软件默认设置里sony a7s的raw锐度比尼康d700高一些反差也大一些,这种设置多少会削弱徕卡镜头的特点,d700的raw更强调细节,更接近徕卡m相机的raw一些。转接sony的片子似乎更容易抓人眼球一些。但d700的耐看度是更高一些。可见啊,玩转接镜头,机身的风格影响很大。当然了,实际上后期高手吧,能抹平这些差异。
在色彩方面sony会有一种科技绿的染色,但还不像富士那样强烈,富士机身就是转接徕卡也看不出几丝徕卡风味,而sony转接徕卡m能保留5成原始味道吧,sony转接徕卡m镜头不是一个划算的组合,转接r或者康泰时甚至雅西卡,相当划算。尼康d700转接徕卡r镜头,似乎能发挥出8、9成功力。转接到徕卡m相机肯定是效果最好的,但是,r头上m机身,实在是一种奇怪的玩法……我是觉得没必要。这枚镜头改口后和尼康单反机身非常搭配,虎头虎脑的,给人一种敦实可爱的赶脚。
以后有机会在总结吧,光圈收缩后清晰度、反差都会高起来,画质清晰锐利影调明快,趋于现代风格。
f3.5时广角35mm端遇到蓝天暗角比较明显:
收缩光圈,或者使用50-70mm端,则无暗角:
这是一只性能稳定的标准变焦镜头,涵盖了常用的35mm、50mm、70mm焦距段,与徕卡R定焦相比,清晰度高,平坦的整体亮度,反差中等(仅限f3.5时,且仅和r定焦比),饱和度中等(仅限f3.5时,且仅和r定焦比),素质优秀,德味有徕卡m镜头八成功力吧。实际上后来1985年美能达发布af镜头,色彩已经与md时代的高饱和大不相同了,受到徕卡影响色彩越来越趋于这种自然风格了,实际上af的美能达更接近徕卡。
仔细品味这枚徕卡变焦镜头后,不得不感慨,徕卡依然是那样一个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为你考虑周到的产品,这枚镜头的稳定表现堪比m定焦,耐看度超过很多现代变焦镜头。徕卡从没强调镀膜,但它的抗眩光能力却好过蔡司。也难怪那么多人喜欢徕卡啊,这样踏实做出的产品,谁会不喜欢呢?
订货号 - 11244 - 11248
生产时代 - 1983-1996 < 31,610 片镜头
制造商 - E60 美能达 - E67 ELW
变体 - E60,1986 年 3393301 号之后的 E67
镜头数量/组 - 8 / 7
F 值范围 - f/3.5 - f/22
最近对焦距离 - 1 米 / 3.28 英尺
最小物场 - 632 x 947 和 338 x 507 毫米
隔膜设置/类型 - 7 叶片
对角线视角 - 64 - 35 度
过滤器类型 - E60、E67 后编号 3393301
材料 - 黑色阳极氧化铝
尺寸 长度 x 直径 - 64.5 x 72 毫米 / 2.54 x 2.83 英寸
重量 - 420 克/0.93 磅,第 3393301 号后为 450 克/0.99 磅
铭文 - LEITZ VARIO-ELMAR-R 1:3.5/35-70 E60 3XXXXXX
徕卡 VARIO-ELMAR-R 1:3.5/35-70 E 67 3XXXXXX
起始编号 | 末尾编号 | 镜头 | 年份 | 产量 |
---|---|---|---|---|
3171001 | 31750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82 | 4000 |
3241701 | 32451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3-cam) | 1982 | 3400 |
3284401 | 32884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3-cam) | 1983 | 4000 |
3308201 | 33087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84 | 500 |
3317701 | 33222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84 | 4500 |
3346201 | 33498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85 | 3600 |
E60 | ABOVE | BELOW | E67 | |
3393301 | 33946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86 | 1300 |
3418891 | 342089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86 | 2000 |
3489341 | 34914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89 | 2060 |
3538468 | 3540467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90 | 2000 |
3623801 | 36248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93 | 1000 |
3652421 | 365342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94 | 1000 |
3661831 | 366283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94 | 1000 |
3733301 | 3734300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96 | 1000 |
3790260 | 3790509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97 | 250 |
3832945- | 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 1997 | ||
合计 | 1982-1997 | 31,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