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徕卡,2023

leica m2 + summicron 50 f2 + kodak e100

为什么喜欢徕卡,也许很久之前就写过,而且写过不少。我承认,我不是中立的客观的。也许每个摄影师都有一份自负:“唯有我的感受是正确的,他们根本不懂”,这种偏执支撑我们,带着徕卡,朝来夕往。

上手的一丝张皇失措

回顾这些年为什么那么喜欢徕卡?理由也许令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也许很多人也是如此。用简单一句话说,每次拿起单反微单,内心都会有那么一丝张皇失措失措,每次上手,都需要通过几秒钟预装一下“摄影规则”。而徕卡则不会,它只有那么几个可调节的地方,一切尽在掌握。听到这话,专业摄影师也许不会给我好脸色^ ^

不要虚构的规则

在单反相机里总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很多规则是在你拿起相机拍照前,都需要学习的,或者找人请教。各种五花八门的档位、千奇百怪的按钮功能,那时我常想,摄影需要虚构出那么多概念么?不就是光圈+快门+胶卷么?所以说,当一个徕卡摄影师与单反摄影师遇到一起,基本没啥愉快的聊天……

单反,少有愉快的聊天

当单反、微单爱好者们遇到一起,他们“那一领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而且越懂得新出的相机参数,越权威。而徕卡摄影师往往反着来,用m11的绝不会小瞧用m8的,用数码的更是尊重用胶卷的。大家也不会攀比,最终异口同声“还是徕卡好”。

徕卡,门外汉也能受到尊敬

单反摄影师往往浑身装满了技能包,随便抖两抖,就足够小白仰慕了,每个专业人士都会推荐你一套优先曝光组合,而往往每个人又不一样。比如我现在就抖一抖:“单反自动头抓拍,你要提前按下af时时私服对焦,这样等你举起相机构图完直接就可以按快门了,这样你的抓拍就不会虚了”,可能很多玩了十年单反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这样用单反抓拍效率高,哇哈哈哈。然而,徕卡就不一样了,无论你是大师,还是门外汉,都一样举起来,滑动镜头手柄,按下快门……没啥新鲜的。只要你能做到这个,哪怕是门外汉,也会受到别人尊敬。

最后,一表人才

如此看来,为什么喜欢徕卡,答案也是过于主观了,难免有人不快,“把中画幅、大画幅放哪去了!”,哈哈,我这么说不过是给徕卡多一些溢美之词,多忽悠一些玩家进来嘻嘻,而实际上,能把徕卡用下来,屹立不倒的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因为用下徕卡,除了上面说的,还需要摄影师本人有一定深度和才华……哇嘻嘻嘻(^^)

摄影拍的是“魂儿”

摄影啊,拍到的表面叫“相”,然而人啊,活的却不是那个相,活的是精气神儿,从懵懂犹豫到得意洋洋,住在身体里的那个魂儿才是真的人哦。所以,摄影虽然也叫照相,但是街头摄影呀,抓拍的确是“魂儿”哦。

leica m2 + summicron 50 f2 + kodak e100

用50mm都是哪些人,徕卡摄影师

50mm是现代摄影的起点

从胶卷相机诞生那一刻,它配备的就是50mm镜头,没错就是徕卡的50mm f3.5镜头哦,它是固定在机身的,不可拆卸的哦。50mm是现代摄影的起点,也许没有人告诉你这件事,因为只有徕卡摄影师才知道哦。而佳能尼康才不会提徕卡呢……

用50mm都是哪些人

第一批从大画幅转到135相机的那批人,50mm是他们的起点,往往也是终点。而现代人呢?很多“徕卡迷”认为50mm太平庸,特别是从单反转过来的人,带着单反的思维方式,总觉得超广角才过瘾,呵呵,说明呀,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徕卡,只能算个“伪徕卡迷”,哇嘻嘻。旁轴相机的50mm应该是摄影的起点,但愿几十年后,它也是你的终点。比如著名的布列松。没办法呀,谁让他i50mm呢~

徕卡50mm为啥那么有意思

徕卡的50mm可以做到非常小的体积,也可以做到非常大的光圈,从elmar到noctilux镜头风格的跨度、对焦方式的变化,足够让摄影师挑选。他们之间不存在优劣的区别,而只是价格的差别。

想要的它可以囊括,不想要的可以切割

50mm不够广?我不知道街头摄影需要多广,至少我是用不好比28mm更广的镜头的,而50mm从来没觉得不够用。走在街头,我想要的它都可以囊括,不想要的,它都可以切割。有时候,35mm也做不到这个哦。

leica m2 + summicron 50mm f2

买摄影书,才是持久的快乐

leica m4 + summicron m90 f2 e55

今天心情不好了,不爽了,我得去买本摄影书。我知道器材不会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而摄影书可以。无论是看,还是不看,只要书在那里,就有一份快乐存在那里,随时可以打开。

胶片是历史的书签

leica m4 + summicron m90 f2 e55

用胶片做书签不是我的创意,而是意外的产物。过去喜欢把胶片放到书里压平,再去扫描。所以,难免会有一条忘在书里,当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很好的书签。书里不但有历史,也有时间的痕迹。胶片是历史的书签。

街头摄影的故事感比精确对焦更重要

leica m3 + summicron m90 f2 e55

街头摄影的故事感,挺难的。窄窄的台阶上有层厚厚的冰,下去的人要小心翼翼的。而此时又有路人进入了画面,两个人物的对比更容易有故事感,于是来不及精确对焦,抓拍了下来。我觉得,这一点点“故事感”比精确对焦更重要。

车载欢畅

leica m3 + summcron 35 2 v4 七枚玉

喇叭声响,汽车载着焦急。电话声响,自行车载着欢畅。快门声响,胶片载着影像。一切来的太突然,来不及调整光圈,匆忙中按下快门,虽然曝光过大了,虽然有些模糊了,但这气氛却依然清晰明亮。

记录下夜的衣角

leica m2 + summicron 35 2 七枚玉

那天下班晚了,天很黑,也很冷,街上没有什么好拍的。橱窗被大风剥去了外套,一件羽绒服从灯箱下驶过,赶紧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夜的衣角。

暗光下的胶片摄影

秋天的十字路口,遇上四面的风,黄昏里闪烁着雨滴的光影。此时,我分开人群,举起相机,三二一,我听到了快门的声音。水洗过的胶片,让那个秋天都变得清晰了。暗光下的银盐,就像傍晚的光,浮在水洼子上,也许这种特质就是胶片摄影吧。

leica m3 + summicron 50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
leica m3 + summicron 50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

徕卡summicron 90 f2 镂空版

有朋友收了一支很特别的镜头,徕卡summicron 90 f2镂空版,那价格非常诱人啊。因为这样的镜头不多见,我翻了几本徕卡资料书均未找到资料。后咨询了一下香港的一位收藏专家莲花海老师,才搞明白,原来是summicron 90早期少见的版本。

徕卡早期的镜头做工真的没得说,哪怕是粗壮的镜头也是细腻的做工,丝毫感受不到敷衍,每个细节都流露着一丝不苟啊。这镂空的设计应该是为了方便读取光圈值,毕竟口径大了,定位光圈有个框框更方便读取哦。

也许是镂空这道工序有些复杂,也许是出于成本考虑,这样的镂空设计没有延续下去,以至于连很多资料书籍都找不到记载。

这个椭圆镂空框竟然可以穿越时空,非常符合现代的审美,现在不是都在流行椭圆边角设计么。这样一个集美观与功能为一体的设计,要是能出现在现代镜头上那将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哦。

这种镂空设计可能还出于一种考虑。因为口径大,很容易不小心误触碰到光圈环,90mm/2把光圈环设计的细小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而镂空可以让摄影师拍摄前快速检测光圈值,防止由于误触碰拍出不准确的曝光。

在细心看看,嘿,这开孔的长度就像一只普通summicron50的镜头直径哦,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徕卡毕竟是徕卡,每一处改动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