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用了徕卡镜头,就喜欢把它调成黑白。只要用了蔡司镜头就喜欢保持它的原始色彩……。今年的摄影器材展开展了,没想到看了看其他人发的展会视频竟然睡着了。是啊,很无聊,对于现在这个时代,北京到处都是各家体验店,其实展会有什么产品可看么?确实对我没什么吸引力了,最近要拍拍胶片了,也许有胶片展会去看看吧……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用了徕卡镜头,就喜欢把它调成黑白。只要用了蔡司镜头就喜欢保持它的原始色彩……。今年的摄影器材展开展了,没想到看了看其他人发的展会视频竟然睡着了。是啊,很无聊,对于现在这个时代,北京到处都是各家体验店,其实展会有什么产品可看么?确实对我没什么吸引力了,最近要拍拍胶片了,也许有胶片展会去看看吧……
五月的风是最可贵的自然馈赠,走在马路上,总会有一阵风吹来,一会是南风、一会是北风,微暖而清凉,风吹衣摆,白云飘飘。
童年时以为这四个字是最不重要的,电视剧、电影、玩具都比它们重要,长到后越来越发觉,这四个字逐字的分量越来越重要。什么科技、什么宇宙、什么艺术,和它们比起来都是细枝末梢。光一个吃,那就是天大的事。半年前瘦到66公斤,刚沾沾自喜没多久,稍一放松就回到76公斤。不得不让我重新把重点放到“食”上面了,不得不说,现在的外卖太“好吃”了。过去是食物匮乏,好厨师难得,现在是食物过剩,调料包堪比厨师。
如此一来,吃饭观念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了,我脑子里的“吃饱”思维应该改一改了。其实人这一辈子能摆平“吃”这件事,就已经是人生大赢家了。成年时吃一顿饭的快乐度,有点类似童年时看一集动画片……,很爽很刺激。衣食住行,太重要了,要戒一戒外卖了……。
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尼康d700的魅力了,它越来越被认为是数码单反领域最接近胶片的相机,极有可能继尼康fm2在胶片时代的名气,成为数码单反时代的标志性机型。甚至有国外一个网站上面有尼康胶片模拟的曲线,据说适配尼康d700非常不错。
喜欢看摄影的书籍杂志,其中国内很不错的杂志是《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从来没把《中国国家地理》纳入我的杂志范围,因为我很讨厌它的logo……。是的,没有什么好说的,它这个就是山寨美国国家地理的风格,只是人家是黄边框,你这是红边框。难不成是一家公司?别以为你在右边开个口,好像个c我就不认识你了,你个大聪明。
要是没看过美国国家地理就算了,看过那个再看这个,感觉就是模仿人家哦……,我不喜欢这种模仿别人再向不懂的人展示的行为,模仿永远都属于二流行为。你这种弄个红框框。搞得我到现在,都怀疑,《中国国家地理》到底是不是《美国国家地理》的分理,不过是打个logo知名度的擦边球,一点都不自信。看到那个模仿的框框,都觉得i50mm都比它有自信呢,嘻嘻……
你和美国国家地理一点关系都没有,要做自己才行哦,《中国国家地理》的logo很山寨,快换了吧!其实何止logo要换,脑子也换换吧,走自己的路才行哦。做二流,做的再好,也是二流哦,得有中国特色才能成为一流哦。你看人家《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就是有自己的风格哦,无论是内容还是logo风格!文化这东西,更不能选山寨货哦,有一流,谁会选二流?看二流货,岂不是自己也二流了?人啊,要做一流哦,要力争上游哦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版是《华夏地理》。《华夏地理》有自己组织采编的国内稿,也有美国总部授权发布的国际稿。而《中国国家地理》在名字、封面设计等方面可能容易让人产生与美国国家地理相关的联想,但实际上是中国本土独立发展的杂志,有着自身的定位、编辑团队和内容特色,专注于传播中国及世界的地理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
顶着这种抄袭logo的帽子还搞出来外文版本,拿出去卖了……,嘻嘻,哎,我都觉得脸红哦,哈哈哈。其实真不应该这样哦,得有自信哦,得有自己的个性哦。
这一点,其实日本做的就很好,日本也有一本《地理》杂志,做的就很地道,有自己的风格,何必往《National Geographic》上靠呢?
《地理》杂志是一本由古今书院出版的日本杂志,创刊于1950年代(具体为1955年),至今仍在发行。这本杂志以地理学为核心,涵盖日本地理和世界地理,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研究等,风格偏向学术性和教育性,与《国家地理》的科普和视觉冲击力相比,更加注重地理学的专业深度。
我觉得,未来走抄袭肯定是行不通的,得做自己独有的风格,得做出自己特色哦。
其实《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地理知识》,我觉得之前的设计挺好啊,何必“美化”山寨《National Geographic》呢,虽然山寨可以占一些便宜,可以哄一哄小孩,但是早晚小孩会讨厌你这种营销行为的。抄袭比较是抄袭,上不了台面的哦。回归初心,重新设计,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设计一下《中国国家地理》的logo吧,哈哈哈,或者干脆复古到1990年也行。
有一种说法,说当年《地理知识》卖的不好,于是就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果然卖的很好,呵呵,我觉得过去几十年,多数人的精神文化已经沦落成了“一切向钱看”,“卖的好”似乎成了衡量商品的唯一标准。抄袭,的却可以快速进入“卖得好”的状态,但它的反噬也会在不久的未来铺天盖地。因为,“向钱看”、“给钱下跪”这种行为迟早是要过去的,人得有风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力量,未来的年轻人一定会有自己的思想,一点不会“一切向钱看”,何止年轻人,其实很多人越来越觉醒了。
不过,我觉得那个时代还没到来。看到那么多人对抄袭法拉利趋之若鹜,呵呵,也许那些“年轻人”不在眼前的年轻人之中哦。但那个时代已经快要到来了,因为《哪吒》电影的热卖已经说明了原创的能量已经越来越强大了,早晚会爆发哦。
我发现真正的领悟是不能说出口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是无法分享的,并不是不能,而是无“法”,往往触碰到灵感的那一刹那,是不会想到如何告诉别人的。等事后告诉别人,别人也会觉得“哦就这……我早就知道呢”,或者“啊,不靠谱……”。所以我发现啊,这世上信息互相缠绕,再加上人自身的执念,使得看什么,都犹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假,似寻常事。
杜马克。主打低调、皮实耐用、能装货、单肩摄影包,当然,也就是因为这几个原因,在如今摄影圈其实很不招待见。起码八成摄影师不喜欢低调吧……。单肩,能装,但太累,价格太高。粗糙的做工和粗旷的面料,仿制品遍地不超百元……。如今杜马克,挺难的。
Ona。欧纳,美国手工包,好看是真好看,重量那也是真重,王子单肩包谁用谁想转手,空包出去一趟都给你累的肩疼,属实不符合亚洲身材。哪怕是小款也依然分量不轻,经常出门拍照的老法师根本不会用。不过有一说一,在油蜡皮颜值这一点,复古雅痞气质方面,ona拿捏的很到位。
国家地理。这个牌子我一直比较困惑,它的定位似乎有点怪。10多年前路上遇到背着这个的往往都是刚买相机的……。外观很户外,而功能其实挺业余,样子很时尚,价格不便宜。仿制品遍地,如今看它老款满复古的,当年的新手小白也都成了老法师啦。
那些年,我老批评大众摄影,从2010年刊到2020年刊,内容都是一样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人物和鸟,实在是“大众”。但是当心静下来后发现,也许这种“批评行为”是学习摄影过程的正常表现,如今已经过了“批判期”。就如同一日三餐,你可以吃几次牛排,但是日常还是会让人回归最朴素的米面,而《大众摄影》恰恰是那细水长流的,最朴素的摄影之米面。
已然过了立夏。这篇镜头的感悟已经在草稿箱躺了一个春天。春天是摄影起念的时节,而这枚镜头恰是随着起念而来的。摄影,一旦起念,就必然伴随着器材的观念同时而来了,正所谓一念三千。我对这枚东德蔡司颇有好感,它给我的感觉有些类似婴儿眼中的世界,清澈、通透而又充满生机,看它的片子有种单纯的欢喜。
35mm焦距 最大f2.8光圈指标的镜头,全开时,清晰度都比同品牌f2光圈指标的镜头高一些,但草丛树枝背景虚化都比f2的杂乱。无论是徕卡还是尼康,都是这个路子,f2.8的镜头便宜一些、锐利一些、虚化不如f2的镜头。这枚f2.4的东蔡确不遵守这条商业潜规则,它以f2.4的光圈,营造出超越别人f2点虚化空灵感。在不后期处理的情况下,背景意外的平滑,还经得起一定的后期。这样的虚化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玩摄影”的需求了。
难怪有人叫它瑞士军刀,因为它可以最近对焦到0.19m,接近微距镜头了,可以非常近距离的拍照,充分发挥了当年单反相机对旁轴相机对优势,而且就算拿到现在来说,也非常实用。可见当年东德设计师不是出于纯商业目的设计它的,而是就让它成为万能目的设计的。
35mm镜头的虚化让人着迷,不单单是背景虚化,它也包括前景虚化,因为它足够广角,它可以让主体从远景和近景同时剥离出来,给人一种春光明迷的包围感。这枚镜头拍摄这种感觉的照片简直得心应手。
f2.4光圈介于f2和f2.8之间,约等于半档,这半档对于夜晚来说还是有利的。我知道f2肯定更好,但是f2.4这个光圈鉴于价格也足够有其存在的理由。无论是阳光下,还是傍晚,都可以轻松应对。
继续阅读东蔡35mm f2.4 CARL ZEISS JENA DDR:一念法喜想象自己曾经做事凭这一腔热血,直接就冲进了摄影的世界,虽然有所得,但总觉得自己还未开启真正与照片沟通的通道。直到我决定先把摄影放一放,先把过去的器材放一放。就像是一只误闯屋子的蜜蜂,不能一个劲的用力往前顶纱窗,要后退三步,给自己放松,缓一缓,等纱窗打开时,再飞出去,摄影不应该用力!
就像很多减肥方式一样,无论什么运动,如果不在饮食上下功夫也是白搭。而饮食控制的极致则是辟谷。摄影,也是要控制的,特别是器材和观念堆积深厚的“摄影爱好者”,也该管控一下食欲,辟谷的目的不是减肥,而是让自己的神不再那么贪婪。该卖的就卖掉,该送出去的就送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