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1.2是最佳光圈
35mm走在街头,时常把焦点停留在2米,收缩光圈到f2,此时这枚镜头太锐了,比尼康的锐还要多一点点,这让我着实吃一惊,甚至有些不适应,需要放大光圈来减锐,f1.4稍稍柔和一些了,但最舒服的还是全开f1.2时,主体算不上锐利但足够清晰,焦外比其他光圈更平滑,氛围感更足。通常来说徕卡镜头是越收缩光圈焦外越平滑,而这枚镜头给我的感觉是越收光圈越锐利,这个锐利甚至延伸到了焦外,反而不如f1.2平滑。所以,在我看来,这枚镜头应该就是为f1.2优化设计的,这里获得了最佳的整体氛围。这枚镜头的设计师如果看到i50mm的这番话,或许会表示“还是你了解我”。



这组照片拍了3张,终于在第三张找到了虚化中的诗意。
在35mm上f1.2光圈,是福伦达首创
50mm镜头在胶片时代就涌现了很多超大光圈镜头,0.95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35mm镜头的大光圈之路要艰难得多。其实50mm镜头的背景虚化,对焦在2米左右,光圈f2虚化就已经足够,再大的光圈从1.5米以内已经看不出什么明显区别。但是35mm镜头历史上从f2.8提高到f1.4都用了很长时间,1.4全开好用的35mm都价格不菲,而f1.2对于35mm来说已经是超规格镜头了。
福伦达于 2003 年发布了 Voigtlander Nokton 35mm f/1.2 Aspherical VM,这是世界上第一款 35mm f/1.2 光圈的镜头。在当时,这一规格的镜头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大光圈 35mm 镜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缩小光驱似乎只有景深在改变。这个十来米的距离,中心锐度如此,反差几乎没变化,确实挺惊艳的:








现代头
但对于徕卡来说似乎现代头与古典头的分水岭就是asph。徕卡古典头往往根据不同光圈拥有更多重的性格,比如大光圈旋转焦外,收缩光圈后变得平滑,其风格多样。asph镜头不同光圈风格相似,或者说稳定的多,就是每个光圈的风格一致性更好。使用非球面的镜头可以获得更均匀的画面成像质量,更锐利的焦内,更平滑的焦外,但这是针对徕卡来说的。福伦达的asph镜头,也表现出了这一点,很稳。
曾是最贵的vm镜头
这枚镜头发布时是福伦达vm系列里最贵的镜头,当时很多测评都对它赞不绝口,甚至有人说可以平替代徕卡。但由于我早年对福伦达35mm 1.4 classic v1的成像并不算满意,特别是在数码上面表现不佳,导致我对这枚镜头期待并不高,直到它一路狂跌到2000元,才入手,本想暗光时拍胶片专用,却意外的发现它在数码上表现非常好,特别是全开f1.2的中心画质非常好,原来f1.2不是噱头。
收两档不是铁律
过去的测评人关注点总是寻找“最佳光圈”、“可用光圈”,所以他们总是盯着收缩两档后的表现。这枚镜头收缩两档后锐利是没得说,但焦外也有点硬朗,还达不到徕卡summilux 35mm f1.4 asph 11663的平滑度,不过他们都忽略了f1.2的清晰度可以拓展到3米处的焦点,此时的氛围是可以和徕卡掰一掰手腕的。大光比逆光,光圈在f1.2和f1.4时都有可能出现紫边,要避免紫边,收缩光圈是一个理由。




与徕卡相比
它的最大弱点,就是暗光下微光细节不如徕卡来的丰富,包括背景虚化的暗部,会暗一些。
价格
2011年徕卡summicron 50mm f2 rigid 九成新大概5000元,而那时候发布的福伦达vm 35mm f1.2 二代要9000多元。其实我一直没事就偷眼瞄一瞄它的价格,后来到6000档,后来到4000档,如今到了2000档,是时候了,感谢转手的朋友,替我保管了十来年😁……福伦达已达。sony a7s对转接友好程度是超过a7的,实际上暗角不明显,色彩比classic的vm要正经很多,锐度对于1200万像素已经到了全开完美的程度,这头实际上当年就是设计给sony转接的……因为它的体积对m机来说并不小巧,放m机上太大了,而与sony的比例还是协调的。
35mm镜头f1.2的景深真浅啊,下图全开盲拍焦点在帽檐上。这不是一枚把玩味道的镜头,而是正经出片的镜头哦。


福伦达为创意提供工具
这是一枚2025年跌到2000元档的镜头,一个光学大厂出品的f1.2大光圈,不跑焦,且35mm适应性更强,加上徕卡原厂一样的对焦手感……顺滑无比,经受住了十几年的检验,除了窃喜,我没啥好说的了。福伦达的镜头本来就不是为炒作而生的,它是为摄影师的创意提供工具。













全开竟然没什么暗脚(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