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谧深沉而清凉,就像入秋前的雨后傍晚的微光,似乎福伦达镜头在这方面很是擅长。这枚vm 35mm 1.2 asph让我开始重新定位福伦达的色彩了。它似乎没有像佳能那样对皮肤优化,又没有像尼康那样对清晰有着迷一般的执着,它似乎什么都没刻意给你,只在给你留下几分忧郁、梳理……

静谧深沉而清凉,就像入秋前的雨后傍晚的微光,似乎福伦达镜头在这方面很是擅长。这枚vm 35mm 1.2 asph让我开始重新定位福伦达的色彩了。它似乎没有像佳能那样对皮肤优化,又没有像尼康那样对清晰有着迷一般的执着,它似乎什么都没刻意给你,只在给你留下几分忧郁、梳理……
35mm走在街头,时常把焦点停留在2米,收缩光圈到f2,此时这枚镜头太锐了,比尼康的锐还要多一点点,这让我着实吃一惊,甚至有些不适应,需要放大光圈来减锐,f1.4稍稍柔和一些了,但最舒服的还是全开f1.2时,主体算不上锐利但足够清晰,焦外比其他光圈更平滑,氛围感更足。通常来说徕卡镜头是越收缩光圈焦外越平滑,而这枚镜头给我的感觉是越收光圈越锐利,这个锐利甚至延伸到了焦外,反而不如f1.2平滑。所以,在我看来,这枚镜头应该就是为f1.2优化设计的,这里获得了最佳的整体氛围。这枚镜头的设计师如果看到i50mm的这番话,或许会表示“还是你了解我”。
这组照片拍了3张,终于在第三张找到了虚化中的诗意。
50mm镜头在胶片时代就涌现了很多超大光圈镜头,0.95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35mm镜头的大光圈之路要艰难得多。其实50mm镜头的背景虚化,对焦在2米左右,光圈f2虚化就已经足够,再大的光圈从1.5米以内已经看不出什么明显区别。但是35mm镜头历史上从f2.8提高到f1.4都用了很长时间,1.4全开好用的35mm都价格不菲,而f1.2对于35mm来说已经是超规格镜头了。
福伦达于 2003 年发布了 Voigtlander Nokton 35mm f/1.2 Aspherical VM,这是世界上第一款 35mm f/1.2 光圈的镜头。在当时,这一规格的镜头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大光圈 35mm 镜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缩小光驱似乎只有景深在改变。这个十来米的距离,中心锐度如此,反差几乎没变化,确实挺惊艳的:
但对于徕卡来说似乎现代头与古典头的分水岭就是asph。徕卡古典头往往根据不同光圈拥有更多重的性格,比如大光圈旋转焦外,收缩光圈后变得平滑,其风格多样。asph镜头不同光圈风格相似,或者说稳定的多,就是每个光圈的风格一致性更好。使用非球面的镜头可以获得更均匀的画面成像质量,更锐利的焦内,更平滑的焦外,但这是针对徕卡来说的。福伦达的asph镜头,也表现出了这一点,很稳。
这枚镜头发布时是福伦达vm系列里最贵的镜头,当时很多测评都对它赞不绝口,甚至有人说可以平替代徕卡。但由于我早年对福伦达35mm 1.4 classic v1的成像并不算满意,特别是在数码上面表现不佳,导致我对这枚镜头期待并不高,直到它一路狂跌到2000元,才入手,本想暗光时拍胶片专用,却意外的发现它在数码上表现非常好,特别是全开f1.2的中心画质非常好,原来f1.2不是噱头。
过去的测评人关注点总是寻找“最佳光圈”、“可用光圈”,所以他们总是盯着收缩两档后的表现。这枚镜头收缩两档后锐利是没得说,但焦外也有点硬朗,还达不到徕卡summilux 35mm f1.4 asph 11663的平滑度,不过他们都忽略了f1.2的清晰度可以拓展到3米处的焦点,此时的氛围是可以和徕卡掰一掰手腕的。大光比逆光,光圈在f1.2和f1.4时都有可能出现紫边,要避免紫边,收缩光圈是一个理由。
它的最大弱点,就是暗光下微光细节不如徕卡来的丰富,包括背景虚化的暗部,会暗一些。
2011年徕卡summicron 50mm f2 rigid 九成新大概5000元,而那时候发布的福伦达vm 35mm f1.2 二代要9000多元。其实我一直没事就偷眼瞄一瞄它的价格,后来到6000档,后来到4000档,如今到了2000档,是时候了,感谢转手的朋友,替我保管了十来年😁……福伦达已达。sony a7s对转接友好程度是超过a7的,实际上暗角不明显,色彩比classic的vm要正经很多,锐度对于1200万像素已经到了全开完美的程度,这头实际上当年就是设计给sony转接的……因为它的体积对m机来说并不小巧,放m机上太大了,而与sony的比例还是协调的。
35mm镜头f1.2的景深真浅啊,下图全开盲拍焦点在帽檐上。这不是一枚把玩味道的镜头,而是正经出片的镜头哦。
这是一枚2025年跌到2000元档的镜头,一个光学大厂出品的f1.2大光圈,不跑焦,且35mm适应性更强,加上徕卡原厂一样的对焦手感……顺滑无比,经受住了十几年的检验,除了窃喜,我没啥好说的了。福伦达的镜头本来就不是为炒作而生的,它是为摄影师的创意提供工具。
全开竟然没什么暗脚(o^^o)。
我发现用尼康d200时,就用jpg就行,然后轻微调一下色阶就行了,自然的过渡感就不错。不知道为什么,数码相机刚出现的时代,jpg的可用性似乎更高一些。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早期相机的显示屏太懒了,拍完根本不需要回看,看不出啥,都是灰蒙蒙的。等到电脑还不错,会给人一个反差,就觉得好了¥%
虽然很多全画幅机器都是14bit raw cmos,而nikon d200是12bit ccd,但是nikon d200的默认jpg也很特别,特别是雨后光线复杂,变化多端的时候,配合徕卡r镜头的稳定表现,看着确实不一样。
话说过去的时代,信息闭塞,会有很多好机器不被人发觉。如今,信息不再闭塞,然而却容易被带节奏。理光aps-c也能抄到天上,富士塑料感十足的旁轴也是俯视全画幅(。ì _ í。)。所以呀,我告诉自己,永远不追时髦。尼康老ccd单反,其实还挺像胶片的,哪怕是提亮后出现噪点,再配合徕卡镜头暗光表现能力,也是很像胶片模拟的。
我只摸过一次徕卡q,就不喜欢它。如果徕卡m3+50f2是99%的纯度,那么徕卡q是要排在富士x100之后的。我不管别人怎么看,用过无数徕卡m相机后,其实徕卡的镜头手感也是它的支柱灵魂所在。q自动对焦毫无手感可言,它的纯度是38%的纯度。在我的排行里,徕卡q的纯度是排在单反、微单转接手动徕卡镜头之后的。
自动对焦,我实在受不了。说实话,如今我用自动头都有些紧张,而且根本对不好焦,远没有手动对焦踏实且快速。当然,这可能和大多数人是相反的。在我眼里呀,用q的一定是徕卡玩的不够深入的,嘻嘻嘻。自动对焦,那是傻瓜机的专利。
我也用富士,而且很早。甚至在用富士的半年里,连徕卡都忘了。是的,富士有那种“魔力”,它的调色是顶级水准的,你就是转接徕卡镜头到它机身,它也会强制改成富士的颜色教义。是的,富士相机内的颜色,有一种宗教式的洗脑模式,有合理性、有崇高性、有服从性,一时间很难让人摆脱。甚至当年我都推荐懒人用富士。
但是当我半年后,再拿起徕卡,我才发现确实被洗脑了,因为在富士的色彩宇宙里,你会忘记现实。它会让你成瘾、致幻……。徕卡在软件调色上简直就是放弃的状态,更多的还是依赖镜头的还原,和富士往软件里加调料相比,要长期的保持健康,我发现徕卡的原味才是最好的添加剂。
看着那些说徕卡浓郁、清新、立体、油润等等话语,我觉得说的还不到点儿上。徕卡镜头不是又各种特效,它是没有特效。没有特效并不是“白开水”,在徕卡镜头面前,白开水也是特效。
我是怎么感受到这一点的呢?因为我拍的照片吧,它不是大众摄影喜欢的构图,它也不是摄影爱好者喜欢的光影,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是的,就是真实。如果真实被镜头的特效“污染”,那么那份真实就荡然无存了。而我发现,要保留画面里感人的那一丝丝真实,唯有徕卡镜头做的最好(。ì _ í。)。
所以那些徕卡色彩模拟、徕卡调色,呵呵,在我眼里呀,还是在化妆而已,真实是不能粉饰。
我不看现在的相机测评、镜头测评视频,因为他们都是从一千张照片里挑出一张风景又好、人儿又美的照片,然后说器材如何如何好,同样的一套言论可以套用到明年的新款相机上,后年也一样,换一个牌子也一样。说不出为啥,我甚至越来越反感刷到这样的视频,因为听不到几句实话……,粉丝越多假话空话越多,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一点没有真诚。sorry,up主们,不小心踩到了你的影子。
我觉得,中国人的真诚从来不放在无形的声音里,而是有形的汉字里。看器材使用感受,还得看文字。嘻嘻嘻
我一直在留意,有没有一镜头,成像像徕卡。至今也没发现,因为徕卡镜头实在太优秀了,即便是估焦盲拍没有合焦,他竟然也看着像一张作品,颜色不会跑偏,细节似乎也都在,气氛没有丝毫削减,如果用到胶片上配合颗粒,那更是丝毫不耽误它是一张作品。徕卡镜头就是好呀,模糊了它也是徕卡。
我给这幅作品起名——理想它几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