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胶片是时间的碎片呀,每一个摄影师都留下了不少自拍照啊。Robert Blomfield被称为英国的薇薇安迈尔哟。我第一时间不是看看他的作品,而是看看他用什么相机……。并不是因为i50mm喜欢器材超过作品,而是我想看看大师用什么相机……
据说他小时候用他父亲的徕卡,但似乎我搜不到他用徕卡的时间碎片,有一张用康泰时的,不知道是不是Robert Blomfield。但是明确知道的,他有大量用尼康大f的自拍照。据说后来他也用数码相机。




听说胶片是时间的碎片呀,每一个摄影师都留下了不少自拍照啊。Robert Blomfield被称为英国的薇薇安迈尔哟。我第一时间不是看看他的作品,而是看看他用什么相机……。并不是因为i50mm喜欢器材超过作品,而是我想看看大师用什么相机……
据说他小时候用他父亲的徕卡,但似乎我搜不到他用徕卡的时间碎片,有一张用康泰时的,不知道是不是Robert Blomfield。但是明确知道的,他有大量用尼康大f的自拍照。据说后来他也用数码相机。
摄影是真实的记录,可真实最终还是存在心中,那里是太虚幻境,所有的摄影其实都在现实与想象的边缘。森山大道的摄影探索更接近边缘那条线,他给我的启示恰恰是这一点。而那种森山的风格,就是从这个边缘为起点,体现在器材上是理光GR,体现在形式上是高反差。而世人往往能看到的,更多的还是gr和高反差,离真正的森山内核,还差一线之遥。
我看森山大道,不是看内容,而是行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边界上。我看大师作品,跳过有网络上那些人对他的解读。也同样不关心他们的时代背景。我直接看他们的画册。我看森山大道,从来不会模仿他的风格。但我敢肯定,每次在我探索虚化与现实边缘时,在那,我会遇到他。
当然,千万不要看教科书对摄影师的解读,实际上摄影师都否认教科书里对自己的解读的。我认为,甚至连摄影师自己的解读都不要看,用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解读。因为人是无法用自己认知外的语言去解读一张照片的。同样的作品,三五年后,你的字典里有了更多的词汇,也自然就会有新的解读,属于自己的解读,永远都是正确的解读,不要被别人的声音扰乱心神哦~
看这篇文章,点击右下脚的月亮,会有惊喜哦,👀
曾经流行明信片,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的不是明星,而是这类风景的,有的还会再旁边配上一首现代诗。也不知道是喜欢诗呢,还是喜欢风景呢,还是喜欢它们在一起呢?
一只被低估的镜头,带上它出门小巧轻便,让人愉悦。而且成像也是一如徕卡的风格,据说跟六妹很像。
继续阅读实用的徕卡 leica 40mm f/2 Summicron-c(美能达40/2 Rokkor)就我目前看到的,国内讲摄影技术的天花板是朱羽君老师几十年前录制的电视节目,里面都是摄影干货,最最最主要的是,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盛气凌人的压迫感,而这两点正是现在人讲摄影的两大毛病。哈哈哈。
那时候的人是珍惜胶片的,因为视频都是胶片拍的,多一秒都是浪费国家资产。而如今虽然短视频了,但是为了吸引眼球躁动的不行,哈哈。还是老视频真贵呀,朱老师和两个学生面对摄影技术娓娓道来,就像聊天一样自然天成,如同矿泉水一样清澈怡人。真好!比现在网络上讲摄影的老法师、小卡拉好很多哦。
技术是告诉你,相机、镜头、光学,能给你带来什么,在你使用的时候能给你提供可能性。而不是要求你必须如何如何。人家的视频就是告诉你,摄影艺术有哪些可能性,剩下运用是摄影师自己的事情,讲的真好。哈哈哈。
一般来说,一个徕卡粉,都有至少2个35mm镜头:继续阅读徕卡 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徕卡圣光启示录
一个锐利,精细如针水缝时间。
一个柔和,缠绵似樱桃甜月斑。
而圣光,却可以一当二,兼具两种性格。
不知道现在的人刚学摄影是什么心情,在我刚开始时是很虔诚的。那时候,看到别人作品都会去琢磨琢磨光影,甚至会由衷的称赞摄影师👍,“真有发现美的眼睛呀”。可是那时候吧,手机拍照还算不上摄影,那时候相机都很贵,同学合影都还是胶片呢。等自己拿着相机拍照时,别提有多开心了。我发现吧,越是年纪大的人越对摄影充满热情,因为他们开始摄影的时候,更是对摄影充满虔诚。如今手机都可以随便拍了,也许,年轻人对摄影已经没有那么多热情了吧。
我也终于搞明白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摄影讲座参加的往往都是退休大爷们,并不是摄影过时了,并不是摄影老了,也许恰恰相反,也许,只有他们眼里的摄影,还那样,保持着青春的光彩。
雅西卡官方介绍:这是一枚最紧凑、最流行的标准镜头,可以说是单反相机入门用的标准镜头。通过优异的像差校正,可获得清晰的图像,不仅在一般拍摄中,而且在与近摄环组合的全景放大拍摄中也发挥威力。
近摄锐利,愿摄锐利。近可拍宠物,远可拍风景,而且都是全开,可行。
玩器材并不是摄影的必修课,但却能感受到制作工艺的小学问,又不是光学的精髓,而是机械的皮毛——但凡一个产品,一枚镜头,是关于徕卡的,那就一定差不了,徕卡summilux m35 1.4 v1 钢嘴,被誉为徕卡做工最好的镜头,也是135相机里工艺最复杂、做工最奢侈的镜头。打磨之平滑,刻字之纤细,确实艺术品。
前组那枚钢圈之所以说豪华,并不是因为它亮闪闪,也不是因为钢材是什么贵金属。你看看现产的蔡司ZM福伦达VM哪个不是钢嘴?summilux m35 1.4 v1钢嘴的豪华直到你把那个喇叭遮光罩扣上,才知道什么叫豪华,直到现在我也没清楚钢圈上的挖槽怎么就跟遮光罩卡的稳稳当当的?
在徕卡这么便宜又保值的时代里,你或许有了堕落成器材党的充分理由。
徕卡藏品一哥——钢嘴驾到。圣光见了钢嘴,变得比以前更低调了。
全铜的,全金属的,包括对焦拨杆。号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高的工艺。《徕卡M口镜头详谈》里说:你无法想象它的工艺有多么棒直到你亲眼见到为止。 事实上,任何徕卡头都不差,银七妹、部分M卡口的summarit 50 1.5和部分summicron m50 2 rigid或许能接近钢嘴做工,他们都是镀铬铜身。
光圈环是平的没有增加阻力的虎爪纹。只有2只,一只无眼镜版本在徕卡博物馆,另一只有眼镜版本流落民间,顶级收藏品。
镜身为黑色前圈为银色合金,屁股为银色,分带眼镜和不带眼镜。非常罕见属于高级收藏品,2016年价格均在6位数。
镜身黑色,前圈合金无银色,为黑色,屁股为银色,与过渡版圣光很像,但编号却在第一批钢嘴里。高级收藏品,2016年价格6位数。
银色机身,合金前圈。依然是收藏品,2016年价格在3-6万不等。
也可以说是过渡版圣光,衔接钢嘴跟圣光,拥有钢嘴的金属对焦锁,但无钢圈,数量不超过1000,也是收藏品。锁扣漏铜的贵、眼镜漏铜的贵,相反漏白的稍微便宜点。2016年价格3-5万左右。
具体图片,详见另外一篇《黑钢嘴的版本》。
但凡跟钢嘴沾边的镜头和配件几乎都是收藏品,因为它好,因为它少,它就是这样的。高价的收藏让罕见的珍贵设计得意存留,收藏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吧。
网络传言,一代钢嘴全开偏软,后面圣光有改进。但又有传言,说一代玻璃好,用完了给圣光用的不好的玻璃。
我用过一只钢嘴、两只过渡版钢嘴(或者叫过度版圣光),事实上我手上的钢嘴全开并不软,很难出现圣光,让我很是疑惑。过度版本中,一只偏软稍微容易出现圣光,另一只却不软而且不易出现圣光,这2只均为同年生产。
我真的无法解释,或许是我的错觉,因为我并没有把它们并排拍摄同一场景。但有一个事情是清楚的,他们F2.8以后几乎与七枚玉、八枚玉并无多大差别。
而如果我真的想要特别稳定锐利的成像,任何一只summicron镜头都能做的很好,但钢嘴和圣光的性格乖僻,恰恰在F1.4时不时给我来个惊讶,我觉得那个惊讶配得上lux这个奢华的后缀。
很多人问钢嘴与圣光光学表现哪个好?
圣光前期与后期哪个表现好?
我的回答是,徕卡summilux 35 1.4一代,无论钢嘴还是圣光,全开光圈都很不稳定,它很敏感,有时候给你锐利的惊讶的照片(暗光低对比度时),但很可能被从某个角度的一束光就营造出局部柔光的效果了。
如果你还没用过summicron m35镜头,我建议不要急着用summilux 35 1.4一代。
这毕竟是世界上第一只35mm f1.4光圈的镜头,它不迎合任何人,就那样从地里冒出来,肆意顽强的生长着,成为了徕卡最长寿的镜头之一。
35mm f/1.4 Summilux I – Leica
SN Start | SN End | Product | Year | Total |
---|---|---|---|---|
1730001^ | 1731100 | Summilux f= 5^ cm 1:1.4 (M3+M-chrome) | 1960 | 1100 |
1765001^ | 1766200 | Summilux f= 5^ cm 1:1.4 (M3+M-chrome+black) | 1960 | 1200 |
1777001 | 1780000 | Summilux f= 5^ cm 1:1.4 (M3+M-chrome+black) | 1960 | 3000 |
2060501 | 2061500 | 35mm f/1.4 Summilux (M3+M-chrome+S-black) | 1964 | 1000 |
2166501 | 2167700 | 35mm f/1.4 Summilux (M3-black+chrom) | 1966 | 1200 |
总计 | 1960-1966 | 7,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