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的中旬有一周的好天气,步行百里路,连朝雨不歇。那天蓝天白云,整齐一排电动车、干净的路、层叠的云,一样样鲜活。这让我想起亚当斯来,如果我也生在常年这样好的环境里,我应该也会去拍摄风景。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中国自古不乏奇人异事,清朝慈禧年间就有人意识到穷人念书的重要性了。一位从小乞讨为生的小子,终其一生兴办三所免费学校。过程心酸离奇,却又是那么真实的旧社会写照。那个时候,真的像鲁迅说的,吃人啊,富人欺负穷人不识字,毁约、抢人,无恶不作。
那个时代的世界环境怎么样呢?美国在打南北战争,大清朝同英法和犹太毒贩在打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武训传》1950年上映,颇受好评。但很快被下映,也许是当年刚刚推倒三座大山,需要培养国人的反抗意识。从电影技术、鞭挞旧社会的内容角度,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武训一生通过乞讨攒钱办学的行为,也是天下奇闻。但,确实不值得弘扬,因为最终这种软弱的手段是不能救穷人的。不从底层改变社会,只办义学,这种方式只会给腐败的社会培养出更多识字的帮凶,而不会推动社会进步。真正的教育是李大钊他们要做的事情,让底层劳动者识字,开启民智,而不是教育出更多压迫者的奴才。
“我能想到的艺术世界末日的样子就是艺术变成设计,变成世界的装饰品,变成品牌”——贝尔纳弗孔
“我拍摄的这些照片就是当我们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他们头脑里出现的东西。你讲的可能是个什么都不是的故事,但是孩子的脑中,这个故事会获得自己的生命。我试图创造的不是被讲述的故事,而是听故事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某个瞬间。”——贝尔纳弗孔
i50mm感觉呀,摄影要走到艺术层面往往是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Bernard Faucon就把“人偶贩子”做到了极致呀。再一次证明了,只要你自己不觉得尴尬,那么尴尬的就是别人。哇哈哈,摄影还是需要包容呀,不仔细读读摄影师的思想,再琢磨琢磨,真是搞不懂这事哪门子摄影。置景摄影,哇哈。
1965年,贝尔纳弗孔还是孩子的时候,祖母用某幅画给他换来一台二手semflex双反相机。开启了他的摄影之旅。胶卷使用柯达ektachrome反转片。他很享受把玩相机的取景器,通过这个方方正正的视角,启发了他未来摄影的雏形。竟然小学时都天天挂着相机拍照片。后来他升级成哈苏了。后来为了拍摄一些长方形的照片,也用135哦。
Bernard Faucon说正方形是想象的形状,中心向各个方向延展增生,一切能量在其间运转循环,可以在其间塑造现实。而长方形则是记录的形状,人们用它来框住一个思考、一个观念。
是吧,器材决定摄影风格哦。如果給他换来的是徕卡,那么这哥们可能就是街头摄影风格了,嘻嘻 。
这哥们小时候被画画老师打击了,说他木有天赋。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挫折,竟然打击出一位艺术摄影师。所以呀,千万不要随便打击孩子。
Bernard Faucon认为数码时代终结了图像时代。网络的迅速海量照片传播,已经没有人愿意仔细凝视一个图像来。恩,是呀。哪怕是不列松的作品,似乎也不会有人盯着超过10秒吧……。
似乎摄影也是符合道德经呀,有无相生。在摄影是少数人的特权时,人们认为摄影将会改变世界。到了人人摄影的今天,那么也就等于没有摄影了。
1995年后Bernard Faucon宣布放弃摄影,改为旅行和写作了,并经常受邀去摄影节、工作坊等摄影活动,并开始使用一次性相机、数码相机、手机拍了。他还出版过几本诗集……,挖了个塞呀,这不就是i50mm的状态么,哇嘻嘻……😳咱不是摄影师,是摄影诗哦~
i50mm,小聪明,自命不凡,结果被躺平了。真讨厌,又被言中了,我投降了。
好多年前就有朋友说,你卖掉徕卡,买个燕郊的房子比徕卡升值。我说no。因为我不想被房地产割韭菜,因为我看见潘砖屹、王石头这些鸟上电视就恶心,还是喜欢看任正非那样的实业家,生产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生产点相机镜头什么的多好。把砖头瓦块卖那么贵简直不要脸。我怎么能被他们割韭菜呢?再说了,燕郊是什么鬼地方?哇哈哈,看这名字就不喜欢,果然,跌了吧。房地产大佬们,对不起哦,割不到我,哇嘻嘻嘻。其实啊,从玩徕卡那一刻,我就投降了,我就躺平了。反正i50mm买的都是二手徕卡,从没有被割过韭菜,躺的平平的。
虽然咱是个理工男,但却有个文化人的臭毛病,假清高。是的,就是不爱拍马屁,就是倔驴不低头,为啥呢?我就是个工具人,工具人知道么?民营企业里,除了华为有哪个公司会把员工当人?除了徕卡以外有哪个工厂把工人当师傅?很少有公司从长远培养员工的,都是让你当个工具人,然后用报废再换下一个。都说没创新,原因很简单,你没从长远培养人才,你培养的是外包代工这样的工具人。从进入公司被压榨,再到压榨刚毕业的学生们,从被呵斥的乙方,变成了面目狰狞的甲方,最终活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逼人逼己,当酷吏好么?也没有好下场。做买卖就要吃掉同行,越吃越变态,一不小心就被被人吃了……不想这样活呀,人不该活成这个样子啊。清高呢?理想呢?爷不干了,爷投降了,爷躺平了,爷玩摄影了。
摄影圈也不干净,你看看那些奖项,多数走后门,得奖装点门面,得奖凭职称用。拍的有意思的呢?很快被劣币驱逐了。把摄影奖搞贱了,好玩意自然也赚不到钱。不跟他们玩了,自己拍自己的,自己玩自己的摄影啦,我投降了,我躺平了。
还有那个卖砖头的谁,当起摄影师来了,是潘十亿么?你以为富豪摄影师这身份会显得你高雅么?错,很丑。顶级富豪,要收藏艺术家的作品、要办展览馆,学学马未都,那才叫真高雅。最近很多富豪从国外拍回来一些国宝,这多有意义呀。你卖了砖头赚么那么多时代红利,完全可以支持一下当代“艺术家”嘛,哇哈哈哈,比如i50mm,哇哈哈哇哈哈。
世界是多层的,现实层忙忙碌碌拥拥堵堵,精神层青草满地星星满空。于是拿着相机,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来,一起躺下……
最近翻腾了一些关于明朝的电视剧,快速刷了胡军主演的《朱元璋》后,想看看朱棣的电影。然后发现口碑最好的是《郑和下西洋》,第一集那画质把i50mm震撼了一下,明明是2009年上映的,怎么比如今的电视剧色彩都要好呀。满满的ccd味道。怎么回事?得研究一下。
于是立马查了2009年前后的摄像机是ccd呢还是cmos?总觉得是ccd味道。这一查不要紧,又吓了一跳。2009年数字摄像机才刚刚起步。原本以为的ccd味道,却是真正的胶片的味道。人家那是胶片拍的,而且,这个59集的电视剧从1999年就开始筹备了。画质之精良,超过很多现在的电影呀。
该剧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郑和下西洋》自1999年开始筹划,到2009年正式播出足足10年时间,真是“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胶片会这么打动人呢?于是仔细研究了一下摄像机数字化的历史。然后在百度百科搜到这样两段话:
另:根据德国传统的著名胶片摄影机品牌——阿莱数字技术研究实验室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他们将数字摄影机的CCD像素无限扩大之后(8K),在实验室最精良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影像的锐度达到惊人的细腻度,甚至人的毛孔绒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因为数字技术的颜色,全是靠人工模拟的色彩种类,比方说:如果被摄物体中某一个点上的颜色是CCD耦合电路中所没有的,那么,CCD就只能找一个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这种情况多起来,色彩的还原度就会大大降低。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怎么样,哇哈。i50mm一直喜欢胶片味道,原来咱的感觉是对的,哇哈哈,数码怎么可能替代胶片呢?连ccd都跟胶片有很大距离,更别说cmos了。i50mm的感觉一向比较准的,cmos味道就是比ccd少点,嘻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