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手工制作的东西还是满敏感的,那天等红绿灯,见到一个哥们儿,他的耳机一看就是自己做的,一问,果不其然。于是他跟我讲了起来,原来DIY耳机也蛮有意思的,都错过了三四个红绿灯,最后加了微信,放他走了。
导演: 罗伯特·斯文克
编剧: 罗伯特·斯文克
主演: 麦克斯·胡巴赫 / 米兰·佩舍尔 / 弗雷德里克·劳 / 贝恩德·霍尔谢尔 / 瓦尔德马·科布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波兰 / 葡萄牙 / 法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17-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8-03-15(德国)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以希魔的名义(港) / The Captain
IMDb: tt6763252
这部电影的摄影和构图非常棒,值得街头摄影时借鉴,已然是黑白影像。涉及生命的深刻电影,涉及灵魂的电影,导演往往会使用黑白。有时候,电影和摄影是相通的。
故事讲的是一个纳粹逃兵冒充上尉,以假乱真的故事。很荒诞,又有其合理性。人性的扭曲,也许也是本质,通过电影展现的淋漓尽致。只要胆子够大,你就能够蒙混过关,只要胆子够小,你就能苟且偷生……
最后,冒牌上尉,竟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Lucia Moholy年轻时拍摄了包豪斯学院初创时期的影像,被美国现代博物馆MoMA收藏。她纪录的包豪斯建筑、产品等照片对二战后的现代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文献作用,因此名垂青史。然而作为摄影师, Lucia Moholy并没有获得太多荣誉,尽管她也曾出版过《百年摄影史》书籍。
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是政治左倾的,从校长到学生里,有大量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结果就是,最终随着希特勒上台,被迫解散。露西娅·莫霍利出身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情人是德共党被抓,她不得不丢下一切逃亡海外。
她拍摄的大量包豪斯照片是18 x 14相机拍摄的,这些照片逃亡时无法携带,最终被包豪斯创始人带到美国,并通过这些照片宣扬极简主义理念,备受追捧。多年后二人因照片版权问题也曾对簿公堂。
想当年包豪斯代表了一种创新,一种平等,一种实用与美结合的思潮。随着世界平等观念的普及,这种理念已经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了故去那种过分强调装饰性的设计了。环顾四周,你的身边有多少包豪斯?徕卡相机本身就充斥着包豪斯气质哦。
不是i50mm瞎说,这种大师怎么能不用徕卡呢,哇哈哈。咱们是有证据的哦。Lucia Moholy是包豪斯学院的家属,因为他丈夫是包豪斯学院的老师,她在校外开办了摄影教室,她也是暗房高手,除了拍摄包豪斯作品外,她也使用徕卡相机拍摄了大量人像照片哦。
正逢六一佳节之际,来了大新闻,三孩生育政策来了!看着满桌子的徕卡,真是不由得笑出声来,您别理解错了,不是俺要生,是觉得生娃跟买徕卡好像呀。
当你买第一个徕卡时,是最难的时候,也是花费成本最高的。机身要上万吧,镜头要上万吧?买包也得上千吧,都是钱啊,头一次买徕卡那叫一个纠结。嘿,买第二个徕卡的时候,发现成本下降了一半,因为有机身了,再添个镜头就容易了。如今,放开了三孩啦,其实成本更低了,反正前面都花了好几万了,再添个一万也不显得啥了。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买了几个徕卡?允许多买了,还有优惠政策哦……
只是这个解限,对买不起徕卡的人有点不公平,人家连一个徕卡都没有呢,你却在研究给买第三个镜头的人优惠。没办法,哪个徕卡店家不希望人人用徕卡,可是对店家来说,“让一个小白用徕卡”的成本,与“让一个徕鸟再添一个徕卡”的成本,哪个更容易呢?
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还是得让所有想买徕卡的,都买得起徕卡,先上第一台再说。我觉得徕卡相机市场要繁荣,还是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人一个劲儿添三台,四台的哦。
所以整体来说,放开限制买徕卡,至少暂时是对整体大环境有益的。怕被割韭菜的选择躺平,想玩徕卡的,那就努力赚钱,赚钱买徕卡,当牛做马买徕卡,松开裤腰带,想买几个买几个,加油哦。当然,躺平也不是唯一选择,可以选择佳能尼康索尼适马嘛,何必徕卡。至于已经上了徕卡贼船的,似乎也没别的办法了,做好准备,奋斗一辈子,80岁再退休,就这么定了。
老板来个煎饼,2块的。
小伙计你看反了,5块,你是从2004年穿越来的么?这里是2014年。
老板,我是从2024年穿越过来的,来个2块的……
奔平:奔跑着,就这样平平庸庸的过一辈子了,跑不动了就走,走不动了就爬,……依然奔向平庸。
话说很讨厌老白叨逼叨数落年轻人。翻看十年前的照片,感慨啊。当年经常往国家图书馆跑,找个座可费劲了,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那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旦到了国家图书馆,感觉不看看书,哪怕是坐着,都在落后。周围是看书的、写字的、还有复印论文的,而i50mm却蹲着看《摄影的精神》……然后给寂静的国图拍了一张留念。
真不敢相信,一晃就是10年……,似乎饮水机的纸杯还等着我去接水。还好那时候有徕卡,有机会躲到照片的回忆里,是件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