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的电话亭有人在用,不是在打电话,是在休憩。我本不想拍,忽然看见那苹果有了拍摄的欲望,赶紧拍了一张。走过电话亭,突然回身,又拍了一张。
苹果公司的标志巧妙地方就是被咬了一口,那不是咱咬的,但是却能吊起咱们的口水。此时,看官您,是不是流口水了……

有什么是永恒的么,尽管相对来说,照片是永恒的,但摄影师的灵感却不是永恒的。当摄影师没有灵感的时候,会坐下来欣赏别人的作品,因为自己曾经拍到过“好”,才会感悟到别人作品的“好”,感同身受嘛。对于一滴水的摄影作品,i50mm还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一下吧,不敢叫“点评”,毕竟咱也是不大师,哪敢点评别人呢,哇哈。
一滴水是一位拍了十年照片的老牌摄影师了,器材也是用了不少。从阿尔帕到徕卡,从理光奥林巴斯到坚无敌超六,到处捕捉阳光的味道。当然了,i50mm还是喜欢看街头摄影。粗糙的颗粒似乎有些森山大道店味道,但是给人的感受又有荒木经惟的风格,有些地方呢,又有黄京的味道。哈。但与他们不同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巴赫的严谨而又忧郁的味道。后来得知,一滴水确实是巴赫迷,而且家人竟然就是演奏家~
i50mm不拍风景照片,也不爱旅游,几乎从来不在五一、十一出门拍风景,但是却喜欢把屏保设制成风景。一滴水的风景却有些不一样,幸亏看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否则遇到一滴水的风景摄影,还真hold不住,呃啊哈。我说他的这些照片有种文艺复兴油画的感觉。他说是的,他就是让文艺复兴的作品渗透到摄影作品里。当然了,都说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实际上人家可能也含有其它元素的哦,有巴洛克风格也是可能的哦,😁,毕竟摄影是很多元的哦。
咱也说不好,毕竟是欧洲的事情。大致的背景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摆脱宗教社会,进入到世俗社会,也就是说教皇开始失去对权力和民心的控制。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音乐、绘画、小说,都是强调神权,都是教会出资。文艺复兴后,资产阶级也要话语权,于是有了表现非宗教的文艺作品。在i50mm眼里,能找到人影的风景,就不是单纯的风景摄影,就加入了人的味道,就更接近艺术了。哈哈哈哈。
开始学画画时,老师会让你学会取景,双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个方形,这是简单的取景器。高级的取景器就是用毛玻璃取景,很多油画就是照着这个来画的哦,这就是大画幅相机的前身哦。所以很多油画透视比例都更接近大画幅的透视。一滴水使用大画幅阿尔帕拍摄,对这种透视比例拿捏的非常好,甚至很多用135相机拍的照片,也充满着大画幅的四平八稳。哪怕是抓拍,也总能找到一处稳定画面的东西,也许是气氛、也许是某一个构图元素。也许这就是个人风格吧。
艺术是相通的,已经听到不止一个人这么说了,要听音乐,无论是爵士还是古典,哪怕是流行。音乐气质,多多少少会渗透到作品中的。从科学的说法,归根结底,世界就是是波和粒子,相通是很正常的哦。嘿,还别说,一滴水的很多照片非常像古典黑胶唱片的封面哈。
摄影也不要想太长远,也不要想的太有深度,既然来到这一世,就要醉一醉,不要太较真,享受每次一快门的声音。谁说器材党不会拍照片的,一滴水的一些摄影器材:
荒木经惟说,想换个摄影风格那就换一套摄影器材。一滴水的风格多样,应该也是因为使用了各种器材,哈哈哈。反正我是hold不住这么多器材的,从34微单到大画幅,无一不玩的有模有样。看他的作品有点来到了超市的感觉,嘻嘻。
上个月在三里屯顺店,看到一面耳机墙,最醒目的位置竟然是hifiman的复刻版sony r10耳机。几乎看不到森海塞尔耳机啊。除了hifiman外主要是beats、b&o、b&w、bose、sony等时尚流行品牌。近些天听说传统耳机厂商森海塞尔要出售耳机业务了。
索尼、爱华做平头塞比森海早了二十年。索尼在振膜上的大胆创新远比森海塞尔高得多哦。比如金刚石振膜的平头mdr-e484耳塞,生物振膜的mdr-e888,如今在二手市场上都比森海mx500抢手哦。正所谓大潮退去就知道谁没穿底裤了,啊哈哈。
当然mx500是个经典好耳机,但是这个塞子的造型是sony早就用过的哦,连夏普也用过哦。mx500这个造型的王者是“联想大肚塞”,比mx500多了个大肚子。因为这个塞子是日本丰达制造设计的,联想贴牌过、夏普贴牌过,最后被森海买断了哦,这才有mx500,并且音质是一代不如一代,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1h、2h版本……。更别提aiwa的平头塞了,几乎各个经典,也是假货最多的塞子,aiwa的假塞子比sony的多哦。
一般来说,徕卡m2、m3的上片方式是最安全的,片头塞入转轴只要对齐了,几乎不用叫检查胶片孔知否挂齿。但是徕卡M4 m6 m7 mp使用的是固定的快速上片轴,减少了插拔卷片轴的步骤,提速了。但也带来了,需要检查是否挂齿,因为很容易脱齿,白拍了。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
但是,你会发现很多摄影师给徕卡M4 m6 m7 mp上片也不看是否挂齿,直接塞进去就开拍了。这其实并不是他们马虎,惟熟尔。快速上片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胶卷片头按照示意图的曲度、长度、角度,塞进去,基本就挂上了。
但卷片轴并不一定正好和示意图一样哦,那怎么办。一种方法是拨动过片器,让卷片轴转成图示的角度。然后参考理想情况即可。
这个是熟悉相机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千万不要盲目学习哦。但是i50mm用这种方式确实从未失手。那就是把片头多拉长一点,然后让它伸出右侧的缺口一点。记住,是右侧的缺口,上图我手指的那一侧。就可以了。千万别伸出左侧的缺口,伸出左侧则基本上挂不上喽。
很多时候,就算你挂上卷了,过片时,卷片轴里的红点也不动。因为胶卷盒里的底片是松弛状态,有时候拍到第六张才看到转动呢。所以也不要着急啦,拍六张后再看。
如果说拆徕卡机身,报废3台,基本就掌握了规律和技巧的话,那么拆徕卡镜头,需要至少报废30枚的经验。经验是从报废总结出来的,越贵的东西,报废成本就越高,当然维修费也就越贵啦。徕卡镜头的装配精度要求很高的。很多维修单反的师傅遇到徕卡就不灵了,更别说从来没拆过镜头的人。是药三分毒,吃错药更可怕。
最简单的伸缩式镜头去清理灰尘,灰尘没了,被没经验的师傅保养后造成失去拉伸阻尼。每次拉伸就松松垮垮,虽然不影响成像但手感全没了。
老镜头叶片漏油是很常见的,挥发很慢的,除了elmar 50 2.8之外,多数镜头镀膜也不会受影响。很多人送去保养光圈,被没经验的师傅把光圈环档位阻尼搞没了,这都是现实发生的事实,不是危言耸听。
更可怕的是使用不正确的螺丝刀造成螺丝口划痕。拆镜头很多地方都需要专用工具,都是特制的,特别是徕卡,不是家里的螺丝刀能干的。所以徕卡镜头贵不是米有道理的,人家是要养一群有经验的师傅的,不是简单的看材料、工时费那样简单的哦。当然,如果能承受拆坏的风险,自己鼓捣也不是坏事,没准报废几枚镜头,又多一个有经验的师傅啦,啦啦啦。
有位徕友出掉了徕卡summicron 35 f2 asph,要上七枚玉。然后发现成色好点的七枚玉都奔向两万了。真是有个怪现象,咱们想买啥二手徕卡就发现啥涨价,有没有同感?
后来徕友找到一枚一万出头的战斗版,到手后还是百爪挠心,心有不甘啊,又怕将来不好出手。哈哈,问我怎么办。我觉得这不是坏事,无论是选择实用还是退回去,都是一次对自己内心的挑战。
这是一次来自二手徕卡的考验,不是坏事,无论最后做出哪种决定,你都有收获。因为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留下实用,退回去换新的,不过是短暂的决定,而内心的感受却可以指导未来,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迷茫啦~
二手徕卡镜头,正确的打开方式,打开的不是镜头包装,而是自己装满五味杂陈的心房。
路过中信书店,进去转了一圈,发现一本《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嘿,最近不是在尝试多听听古典乐么,就翻了翻。还不错哦,聊天式的,不是说教式的哦,好看。正准备买,发现旁边有一本同名不同封面设计的。我塞,价格相差不少啊,也是同一个出版社。一个59,另一个39。而39的是2014年的,嘿,书价不知不觉涨了快一半了。徕卡涨价了么?听说来黑漆mp战斗成色都2万多了,好点的3万多了,这两年没注意怎么又涨了……难道这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