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在心上的雨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淋在心上的雨,比淋在身上更清爽。估光保守了,意外的出现了圣光,原来6月的雨天并不像阴天那么暗。☂雨伞扶着我站在雨中,相机替我看到了从天而降的花朵,我什么都不做,让他们去做。

  • 我投降了我躺平了,玩徕卡摄影了

    OLYMPUS ep2 + 40 1.8

    i50mm,小聪明,自命不凡,结果被躺平了。真讨厌,又被言中了,我投降了。

    其实,从玩徕卡那一刻,我就投降了,我就躺平了

    好多年前就有朋友说,你卖掉徕卡,买个燕郊的房子比徕卡升值。我说no。因为我不想被房地产割韭菜,因为我看见潘砖屹、王石头这些鸟上电视就恶心,还是喜欢看任正非那样的实业家,生产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生产点相机镜头什么的多好。把砖头瓦块卖那么贵简直不要脸。我怎么能被他们割韭菜呢?再说了,燕郊是什么鬼地方?哇哈哈,看这名字就不喜欢,果然,跌了吧。房地产大佬们,对不起哦,割不到我,哇嘻嘻嘻。其实啊,从玩徕卡那一刻,我就投降了,我就躺平了。反正i50mm买的都是二手徕卡,从没有被割过韭菜,躺的平平的。

    自从玩了摄影,我就投降了,我就躺平了

    虽然咱是个理工男,但却有个文化人的臭毛病,假清高。是的,就是不爱拍马屁,就是倔驴不低头,为啥呢?我就是个工具人,工具人知道么?民营企业里,除了华为有哪个公司会把员工当人?除了徕卡以外有哪个工厂把工人当师傅?很少有公司从长远培养员工的,都是让你当个工具人,然后用报废再换下一个。都说没创新,原因很简单,你没从长远培养人才,你培养的是外包代工这样的工具人。从进入公司被压榨,再到压榨刚毕业的学生们,从被呵斥的乙方,变成了面目狰狞的甲方,最终活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逼人逼己,当酷吏好么?也没有好下场。做买卖就要吃掉同行,越吃越变态,一不小心就被被人吃了……不想这样活呀,人不该活成这个样子啊。清高呢?理想呢?爷不干了,爷投降了,爷躺平了,爷玩摄影了。

    leica m8 + summicron 28mm f2 asph

    自从写i50mm这个博客,我就躺平了

    摄影圈也不干净,你看看那些奖项,多数走后门,得奖装点门面,得奖凭职称用。拍的有意思的呢?很快被劣币驱逐了。把摄影奖搞贱了,好玩意自然也赚不到钱。不跟他们玩了,自己拍自己的,自己玩自己的摄影啦,我投降了,我躺平了。

    如何做顶级富豪

    还有那个卖砖头的谁,当起摄影师来了,是潘十亿么?你以为富豪摄影师这身份会显得你高雅么?错,很丑。顶级富豪,要收藏艺术家的作品、要办展览馆,学学马未都,那才叫真高雅。最近很多富豪从国外拍回来一些国宝,这多有意义呀。你卖了砖头赚么那么多时代红利,完全可以支持一下当代“艺术家”嘛,哇哈哈哈,比如i50mm,哇哈哈哇哈哈。

    仰望星空

    leica z2x ilford pan400

    世界是多层的,现实层忙忙碌碌拥拥堵堵,精神层青草满地星星满空。于是拿着相机,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来,一起躺下……

  • 钥匙的自画像

    leica m3 + summicron m35 f2 v4 七枚玉

    才2天没收拾桌子,就落了一层土,好神奇的是,钥匙画了个自己。拍完这张照片,我用抹布擦去了一桌尘土。这世上有多少美,从没被人知道,它自由的任性的画出自己,活在别人的眼里,并不是它存在的目的。

  • 粉刷青春

    leica m3 m21 3.4 sa

    路口的粉刷工吸引了我,笔直的站立灯带绿灯。上一代人是具有乐观精神的,他们的青春不曾被娱乐化,吃了各种苦,最终却可以坦然的笑着。

  • 胶片好片之《郑和下西洋》2009

    这蓝天有ccd的味道

    被2009年的画质打动了

    最近翻腾了一些关于明朝的电视剧,快速刷了胡军主演的《朱元璋》后,想看看朱棣的电影。然后发现口碑最好的是《郑和下西洋》,第一集那画质把i50mm震撼了一下,明明是2009年上映的,怎么比如今的电视剧色彩都要好呀。满满的ccd味道。怎么回事?得研究一下。

    自然光看着舒服

    ccd还是胶片?

    于是立马查了2009年前后的摄像机是ccd呢还是cmos?总觉得是ccd味道。这一查不要紧,又吓了一跳。2009年数字摄像机才刚刚起步。原本以为的ccd味道,却是真正的胶片的味道。人家那是胶片拍的,而且,这个59集的电视剧从1999年就开始筹备了。画质之精良,超过很多现在的电影呀。

    该剧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郑和下西洋》自1999年开始筹划,到2009年正式播出足足10年时间,真是“十年磨一剑”。

    大光比的效果很自然

    胶片vs数码

    为什么胶片会这么打动人呢?于是仔细研究了一下摄像机数字化的历史。然后在百度百科搜到这样两段话:

    另:根据德国传统的著名胶片摄影机品牌——阿莱数字技术研究实验室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他们将数字摄影机的CCD像素无限扩大之后(8K),在实验室最精良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影像的锐度达到惊人的细腻度,甚至人的毛孔绒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因为数字技术的颜色,全是靠人工模拟的色彩种类,比方说:如果被摄物体中某一个点上的颜色是CCD耦合电路中所没有的,那么,CCD就只能找一个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这种情况多起来,色彩的还原度就会大大降低。
    郑村坝之战马和战功赫赫获赐姓郑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怎么样,哇哈。i50mm一直喜欢胶片味道,原来咱的感觉是对的,哇哈哈,数码怎么可能替代胶片呢?连ccd都跟胶片有很大距离,更别说cmos了。i50mm的感觉一向比较准的,cmos味道就是比ccd少点,嘻嘻嘻。

    战争场面的摄影也很厉害哦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 多好的器材才叫好?徕卡?

    leica m4 + m21 3.4 sa

    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才不再问自己。因为我的器材已经比很多大师都好了,终于可以安心拍照了。而且发现曾经不喜欢的器材,也没有那么不堪啊,也不再那么挑剔了。现在反而不太关心光学,而是侧重顺手了。

    拿着就不想放下的武器,就是好器材,不管是徕卡还是国产的海鸥。论手感,福伦达也好,蔡司也好,国产也好,都好,只是徕卡比“好”还好!

    似乎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得到一切的时候,才会发现,普通的日子也并没有多low。耳朵用音乐堵住,眼睛用新闻蒙住,数字化不过是精神麻醉剂。我建议关闭网页,看看实实在在的身边事物——人世的壮丽。

  • 手工耳机

    leica m3 + summilux m50 1.4 e43

    我对手工制作的东西还是满敏感的,那天等红绿灯,见到一个哥们儿,他的耳机一看就是自己做的,一问,果不其然。于是他跟我讲了起来,原来DIY耳机也蛮有意思的,都错过了三四个红绿灯,最后加了微信,放他走了。

  • 倔强的自己

    leica m3 + summilux m50 1.4 e43

    前面的小孩子正在跟父亲倔强,我走进拍了一张,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心中暗暗叫了一声“惭愧”。为什么呢?因为彼时在父母眼里似乎看到了自己。

  • 熄火摩托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钢嘴

    转角处一个辆摩托熄火了,小伙跳下车正在检查。我问:是不是没有油了。他说:嗯。于是我拍了一张。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等它没油了才加油。

    我不愿意遇到摩托熄火的事情。是的,为了避免熄火,我免了买摩托。

  • 街拍最好不要成功

    Leica m4 + m21 3.4 sa

    街拍多半是不能成功的,要么苦于坚持一种风格而厌倦,要么苦于多变风格的疲惫。街拍,最好不要成功,不要背着包袱街拍,薇薇安麦尔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