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玄学之先有dng再有jpg?还是并行的?

早先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徕卡M相机直出jpg和raw格式的dng用哪个的问题》,当时从逻辑上推理认为徕卡m9的jpg不是来自于dng文件,因为dng文件比jpg少几列像素。抱着这个问题,请教了刘展耘老师,那个推理和猜想得到了肯定。并学到了:

dng文件和jpg文件一样,都是程序处理过的一种文件格式。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更庞大的原始文件,常见的是tiff或tif,多一个f也有很大不同哦。机内的jpg都是通过更原始的那堆庞大数据里提炼出来的,提取jpeg过程相对容易,是有jpeg工具包的,可以二次矫正。而dng是另外一个通道,是需要专门的dng处理,与jpeg完全不同的。

所以相机内的jpeg文件并不是dng生成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jpeg+dng同时保存时,存到存储卡的是两兄弟,而不是两父子。不是先有dng再有jpg,是并行的。

不单是徕卡,所有品牌的相机都是这样并行存储的,实际上在我们后期处理时也能感受到,从一个原始raw文件导出一张jpg是需要很长时间,而相机没有必要等dng出来才给你jpg,而是直接从最原始的数据里就出jpg了。早年数码相机都是直接出jpeg文件的,是不会放给你raw文件的,因为相机内根本就没有生成raw文件的那个通道。

很多相机内的raw文件都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生鲜,镜头矫正、暗角等等一样也都是在raw文件里做过了。哈哈,徕卡的特点就是dng几乎没矫正,因为挺难的,也因为对自家镜头比较自信吧,嘻嘻嘻。

另外早先写过一篇《再聊徕卡m9直出jpg还是raw格式》仅供参考。

超现实主义徕卡摄影师 JOHN LOU MILES

约翰·卢·迈尔斯(John Lou Miles)住在洛杉矶南部,目前在电视、广告和电影行业担任顾问。同时John Lou Miles更是充满激情的徕卡爱好者。作为一名优秀的街头艺术摄影师,他摄影作品相当出色。John Lou Miles作品相当出彩,有种超现实主义的赶脚。

JOHN LOU MILES

第一个数字M帮助我释放了创造力,如果不使用太多隐喻的话,这种方式很难描述,但需要我全身心地去掌握。我曾在小特里亚农(Petit Trianon)的大理石楼梯上摔倒,在哥斯达黎加附近的海洋上踩踏,在拉斯维加斯的沙滩上打滚,而M8一直占据着我的左手。一直在那儿,一直在射击。”

JOHN LOU MILES器材

继续阅读超现实主义徕卡摄影师 JOHN LOU MILES

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伟大的作品是令人生畏的,要出那样的作品,是得经历多少磨砺和感受啊。艺术家与常人的重要区别是他们的感受更丰富,再用一种形式把那种感触表达出来。

有的人用乐器,有的人用画笔,有的人用相机。布列松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在他的镜头里每一个艺术家都散发着丰富的内涵。

当然了,敏感的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布列松也自认为是画家的,被不被商业上认可,那是身外之事,无需多考虑。我们摄影不也是一样么,把自己的感受拍出来,表达了出来,就是自己的艺术家哇,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了。

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继续阅读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明星与徕卡之 Ram Shergill

Ram Shergill

时尚也艺术

很多人以为徕卡相机多被街头摄影师、纪实摄影师使用,其实哇,拍明星的时尚摄影师很多哦,比如Ram Shergill。Ram Shergill是英国最杰出的时尚摄影师之一。Ram Shergill的作品曾在全球各地的展览上展出,其中包括苏富比、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伦敦的白教堂画廊。他的作品也经常出现在国际版的《Vogue》、《时尚芭莎》和《GQ》上。

与此同时,这哥们不断学习,甚至重新去大学上学,充电后他进一步进入了艺术摄影的领域。这给咱们的摄影师也提个醒,很多人所然是时尚界的摄影大咖,但在俺们街头摄影师眼里,那些作品是木有意义和灵魂的哦。去大学里充充电,真得是提高自己的一个好办法。

 Ram Shergill的徕卡m9

继续阅读明星与徕卡之 Ram Shergill

leica style magzine以及一些日本的关于徕卡的杂志

leica stylke magazine

心无杂质 看杂志

记得小时候开学,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老师抱着一摞新书走进教室,那种开卷的心情真是心无杂质哇。后来在购买杂志时又找到了这种感觉。于是经常买一些杂七杂八的杂志,要不然咱们咋叫i50mm摄影杂志呢,嘻嘻嘻。目前国内比较好的有《中国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家杂志》,另外最近发现《摄影之友》水平也在提高,比《大众摄影》有看点了,哇哈哈。

徕卡杂志

关于徕卡的杂志实在太少了,lfi是徕卡官方杂志,以前经常从大望路锐意摄影店买,那时候书一到就赶紧拿下,其事卖这个不赚钱,就是个成本价,总给我留着哇,还是挺感谢的。后来他们也不进了……。然后在网上找到了一本韩国杂志,每一期介绍一个品牌,有一期是徕卡,于是买下。后来春风习习店里买了一本日本的pen+杂志,也是徕卡专辑,非常好看,当然了得借用手机翻译。

日本的

这世界上徕卡杂志最多的竟然是日本。毕竟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厉害,买得起徕卡哇,再加上儒家文化影响过的国家都善于学习和钻研,佳能尼康奥林巴斯都是师从徕卡哇,所以日本徕卡杂志多也不足为奇了。

old lens life

于是就有朋友问i50mm知道哪些日本杂志,收集收集,将来搞一些。几年前,朋友去日本京都徕卡店带回来一堆徕卡礼物,什么扇子啊,书签啊,还有一本杂志leica style magzine。设计很别致,是安珠个人专辑。

网络上找到的

记得几年前i50mm还是amazon的会员,经常一不小心就被推送徕卡杂志,都是日文的,大概200元一本的样子。今天又去搜了搜,我去,没有了。在ebay上却搜到了很多,竟然价格高出去很多哇。哎,书籍杂志这东西吧,真是别犹豫,也别嫌贵,喜欢就下单吧。想想过去小人书才几分钱,几毛钱,现在翻了多少倍。不过前提也得是喜欢,要不然一堆书保存管理也是个大工程。

leica style magzine

leica stylke magazine
继续阅读leica style magzine以及一些日本的关于徕卡的杂志

徕卡aa镜头汇总

Elgeet公司的Golden Navitar 12mm f/1.2电影头

leica noctilux-m 50mm f/1.2 double asph aa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非球面的镜头是Elgeet公司的Golden Navitar 12mm f/1.2电影头,那是1956年。十年后,1966年徕卡首次使用两片非球面推noctilux 50 1.2,也是首次推出noctilux超级大光圈镜头。但由于收工研磨废品率太高了,而且装配要求也很高,最后产量非常低,往往都要定货后很久才能拿到,以至于现在都是天价。十年后,1976年,徕卡不得不改进方案,舍弃了asph推出了noctilux 50 1.0替代。

样片可以参考streetsilhouettes

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AA ASPHERICAL 1ST VERSION LENS

1989年,徕卡再次挑战两片非球面,推出 SUMMILUX-M 35MM ASPHERICAL,看好哦,后缀是ASPHERICAL,不是asph哇。这支镜头使用的是noctilux 50 1.2相同的非球面材料,大约只生产了2000只,就被收藏家们买走了。另外由于装配要求极高,很多镜头都存在个别光圈轻微跑焦的问题。

LEICA APO-SUMMICRON-M 90 f/2 ASPH.

确切的说这支镜头是apo + asph的双a,跟两片asph不一样哦。这是一支胶片时代的镜头,始于1998年,真是无法想象,在135胶片时代要这么高素质的镜头是为了啥。至今放到数码上都是顶级表现,只能说徕卡给你的,远超过你现阶段所需要的。

LEICA APO-SUMMICRON-M 50 f/2 ASPH.

一支光圈伸缩只用来控制景深而画质全程保持一致的镜头。同90aa一样这支镜头是apo + asph的双哦。被誉为光学表现最顶级的标头,全开可以跟f8一样的锐度和反差表现。这只镜头厉害的地方估计,要20年后才见分晓,因为能发挥它的cmos还不存在。也许出来生物膜的cmos时才能发现它的厉害吧。这符合徕卡一贯的风格哇。

福伦达Bessa II的激光辅助对焦尝试——作者:夕旦

原作者隐去了真实姓名哇,主要是怕领导说他不顾正业。哈,于是他使用笔名夕旦,也就是早晨和晚上都要拍照的意思啦。下面是夕旦跟大家分享的福伦达Bessa II的激光辅助对焦玩法。

单纯的爱不是爱,又爱又恨才是爱

Bessa II真是令人又爱又恨的好机器,造型优雅、体积便携、69大底、故障率低、以及最重要的Heliar,甚至有人说这台机器承载着福伦达整个品牌。不过祖传的绿豆取景器对我这等眼镜君就很不友好了,放大倍率低、亮度暗还小,黄斑似乎只有正中间对上了才合焦。我个人觉得,全开很不容易对准。想起有位朋友经不住它的高颜值和我天天的安利,默默买了。结果实拍的时候各种不容易对上焦,一怒之下挂了某鱼,后来买了蔡司的534/16,感叹其黄斑对焦比福伦达靠谱一百倍。

突发奇想,激光乍现

作为福伦达粉,心理上不能接受,但这是事实。虽然对不准可以缩光圈,然而3.5的大光圈和景深总不能因为自己瞎就不用吧。某一天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激光辅助对焦。策略有如下两种:

方案A

方案A是激光点直接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然后用机身的黄斑对焦,原理类似增加被摄物体的对比度。不过缺点显而易见,就是仍然受制于暗暗的取景器和较低的放大倍率,激光点有没有合一不容易看清。

方案B

方案B是从取景器我方一侧(视窗)垂直入射激光束,该光束经过黄斑系统会分光为两束,分别经由取景窗和黄斑窗射出,其交汇点即合焦点(原理示意图,图一)。对被摄物体来说,在未合焦的时候其表面会有两个激光点(实拍图,图二),调节对焦后两点合一即表明对焦准确。该方案就是逆向利用了黄斑测距原理。缺点是要先用取景器取景,然后再用激光辅助对焦,且激光器对准视窗不太好手持。

图一:原理示意图
图二:实拍图(请注意图片上部黑色塑料上两个红点,即此时未合焦)

需要指出

这两个方案都需要上架子,毕竟一张69也不便宜,手抖了就亏大了。相较于方案A,方案B规避了单眼通过又小又暗的取景器来判断激光束是否合一,而采用双眼同时睁开直接观察被摄物体,精度较高。我尝试了方案A和B相互验证,即用方案A对焦,方案B检验,发现好几次用方案B检验出来激光点不完全重合;而用方案B对焦,方案A验证,则每次检验结果都较为一致。

不过,方案B中由于激光束直接射入黄斑系统,潜在的风险在于激光束照射是否会造成不可逆损伤,例如表面镀膜,内部胶合层等。我曾见过成像光学实验室里被大功率激光长时间照射后发黑的透镜,不过个人感觉民用的低功率激光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请大家用之前好好斟酌,万一弄挂了我可不负责哈。

最后

附上Heliar版Bessa II采用方案B,全开最近对焦照片:

图三 是全画幅相机翻拍的整张底片
放大
放大到100%

说明:

对焦点在禄来APX卷的小字上,光圈3.5,快门速度1/500,未用快门线,上架,底片为乐凯1023;

冲洗条件:手冲,24℃,二次使用的1:9稀释DD-X(低浓度又重复利用,流下了贫穷的泪水),显影15分钟整;

翻拍镜头为Leica AME配原装近摄镜,翻拍机身为索尼A7M2,拍摄格式为raw,经LightRoom反色,白平衡,降低贝塔值,增加对比度,未加锐化。

为什么一卷八张这里只贴一张?因为其他拍的是拖把、试剂瓶、书架,画面里太乱了有损i50高端大气的形象。(i50mm点评:接地气就好😁

仔细看是不是还是有点没对上,毕竟老机器了,联动磨损难以避免,而且我这台黄斑应该动过,最近对焦是1.14m,有文献报道原生的最近对焦在0.96-0.98m。采用方案B拍摄的精度比我直接看准多了,这个方案也能用于测试机身的黄斑是否准确。记得有位前辈讲,旁轴就是蒙着拍,别太较真。就图个乐,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徕卡、福伦达、蔡司镜头到底区别有多大

leica m9 + summicron 35 f2 asph

量变引起质变

多数情况下通过photoshop可以把其他镜头拍的照片修正,让其接近徕卡的味道。如果vm镜头ps一张要3分钟,zmps一张需要1分钟,那么徕卡只需要2秒钟。自己也要美化一下才更像自己嘛。

对于拍摄量少的人和压根不在乎“徕卡味”的人来说,2分钟的时差没啥了不起。但是长期大量拍摄的街头摄影就不一样了,动不动就上百张,上千张的处理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感受,一张3分钟,一百张就是300分钟,这样积累下来为了追求“徕卡味道”还是挺耗时间的。

leica m9 + summicron 35 f2 asph

算笔时间帐

一张照片节省2分钟,15张就是半小时,30张就是一小时了,300张那可是要节省10小时了。数码街头摄影,随便一拍就是300张的量。真正的摄影师不需要ab对比vm、zm、m的细微区别,按照自己这样的大量拍摄节奏下来,能明显的感受到徕卡镜头需要后期时间少。要达到接近徕卡镜头味道,那就得在vm、zm的片子上花几倍时间。被徕卡味道宠坏了,在用vm、zm会不适应。

蔡司zm镜头的优点

i50mm自己,使用蔡司zm拍照,彩色都是直出,它榨干了你ccd的所有色彩潜力,它不会给你留下太多ps空间,你稍微调调都可能造成不自然。属于天生丽质,不需要整容的风格。但是zm转成黑白,就会比徕卡少一些中间灰。所以zm属于好看,但缺乏挖掘潜力的选手。zm镜头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切为色彩倾斜。

福伦达vm镜头的优点

vm镜头通常被人称为傻白甜。都说vm头傻锐傻锐的,因为vm镜头对边缘反差强化确实很高,甚至高过了,这种强化边缘锐度的风格容易损失细节的。所以徕卡镜头都不是那种刀劈的锐利,而是用细腻去推出一种锐。所以说vm锐的有点过了,没细节了,有点傻了。

抢镜洪真英的双马尾

vm镜头的色彩给你的意外非常多,反差低的时候色彩过于苍白,反差高的时候又容易过于艳丽。散景里的有些颜色会发生偏色,偏的没有规律,有人叫“脏”。vm转成黑白也跟zm一样,潜力一般。当然vm充分发挥了自己没有偶像包袱的优点,制造了专门拍黑白点sc单层镀膜镜头vm35 1.4,另外早期的vm 50 1.1黑白也不错。只是福伦达发现,只有老烧喜欢黑白,而老烧的人数太少,于是后面越来越强调色彩了。对色彩那是放开了浪,就像抢镜洪真英的双马尾小姐姐。本来,给蔡司zm做伴舞的,如今风头浪过了蔡司zm。

淡然处之

当然,估计又得罪不少福伦啊vm、蔡司zm的用户。明明在人家眼里,vm、zm镜头很可爱呀,很精彩呀。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们徕卡这种深沉的怪蜀黍哦。哈哈哈,所以呢,也不会得罪人,嘻嘻嘻。当然了,胶卷本身风格非常多,再加上宽容度很好,可以冲淡zm、vm很多特性。

leica m9 + summicron 50 f2

为什么老男人喜欢徕卡,年轻人喜欢傻瓜

因为已经开始不再那么对女人感兴趣了。然后开始抽烟、喝酒、鼓捣徕卡、音响啦等等容易沉迷的的东西啦。哇哈哈。而年轻人喜欢玩各种傻瓜相机,因为年轻人乐意当爱情的“傻瓜”,哇哈哈。

leica m9 + summicron 35 2a

“苦”是生活的主旋律

无论啤酒还是白酒,都不是以取悦口感为目的的,但却更容易上瘾。说也奇怪,这世上很多东西都有相似的规律,比如音乐里的古典,相机里的徕卡,都不是以取悦为目的的。

“甜”才是插曲

而那些以“甜”为诱饵的都是短暂的愉悦,更容易腻,多了甚至有害。不拒绝甜,但不能沉溺于甜,也许这才是应该对甜的态度吧。摄影作品也是如此,偶尔拍一拍甜照是不错的,多了就腻烦了。

童年

看着很多摄影新手急不可耐的想拍一些甜美照片,就像看到了小孩子等待棒棒糖的急促心情,难得,可爱,短暂的像个童年。

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胶卷相机Samsung VEGA 140S

Samsung VEGA 140S

一款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胶卷相机,当年得了不少奖项哦。天津生产。

三星140S 是同类产品中最小的变焦紧凑型相机之一。

从特写镜头到广角风景拍摄,其强大的4倍变焦有助于确保获得出色的照片。

它使用了新设计的被动自动对焦系统。

提供防红眼,石英测年和多种拍摄模式,包括连续拍摄,人像,风景和B门。

它还提供了用于在全景模式下拍摄的便捷开关。

Samsung VEGA 140S

技术细节

4倍变焦。 4种闪光模式。可切换的全景模式。日期印记。字幕印记。

继续阅读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胶卷相机Samsung VEGA 1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