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键盘侠的键盘

    摄影师也是键盘侠

    在过去呀,摄影师只是记者的附属品,后来唠唠叨叨的摄影师也会写文章了,就出现了摄影记者,身兼二职哈哈。你看吧,摄影师也是键盘侠哦。

    我是键盘侠

    用过很多键盘,苹果的巧克力片挺好用,但是用了一阵子机械键盘,发现还得用机械的来劲。当然了,家里用哈,噼里啪啦的在公司会暴露自己哦。lofree dot样子是真喜人,看着就有敲击的欲望,哇哈哈。可是真要用好需要适应一阵子,因为键程太大,而且距离跟标准键盘不太一样,容易碰到旁边的按键。适应一阵子,就难以罢手了,原来键盘侠也烧键盘。

  • 大师与徕卡之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

    匈牙利盛产摄影大师

    匈牙利盛产摄影师,特别是战地摄影师。因为摄影被用在战场就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而奥匈帝国正是主角哦。所以匈牙利很多业余摄影师上了一线战场。安德烈·柯特兹也是从那时正式出道,同时期的罗布特·卡帕也接受过André Kertész指导哦。

    在摄影史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中,安德烈·柯特兹都被定义为划时代的摄影师,他的历史地位是高过布列松的。尽管布列松出名更早,布列松出名也

    是一个历史的乌龙事件,当年他被纳粹关进集中营,外界以为他死了,给他办了个展览并给了很高的评价,没想到老布越狱回来了。

    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捡了大便宜,由于美洲海岛没被战火烧到,一下网络了大批人才,这些摄影师都被美国收下了。那个时期的欧洲摄影师几乎都被美国抢走了,而那些摄影师后来都成了大师。

    街头摄影大师的导师

    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ertész

    徕卡小型135相机的诞生催生了街头摄影,安德烈·柯特兹是最早使用徕卡抓拍的摄影师,他用商业摄影赚的钱养自己的街头摄影。那个时期这种拍摄生活中平常化的风格还是新事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可敬的。所以安德烈·柯特兹的地位确实无可争议。看看André Kertész的照片,你会发现跟布列松有很多相似性哦,哇哈哈。只是André Kertész比布列松更优雅,委婉。

    不要因为不出名就放弃摄影

    (更多…)
  • 徕卡玄学之——镜头扳手设计

    徕卡summicron 50 f2 虎爪版

    谈到拨杆,总结了一下徕卡对角扳手设计,主要就那么几种。徕卡镜头扳手设计主要分为3种样式,拨杆、月牙、虎爪。

    拨杆 

    早期拨杆样式有很多细节变化,这种设计小巧有效,还带无限远锁,缺点是手感欠佳。不过带手套情况下,拨杆确实更容易定位。

    月牙

    有带锁月牙、不带锁月牙。不带锁月牙又分为塑料和金属。月牙手感是最佳的,带锁的手感更上一层楼。

    虎爪

    虎爪是介于拨杆盒月牙之间的一种,多见于加拿大产的summicron 50mm f2、summicron 35mm f2镜头,为什么加拿大喜欢虎爪呢,原来那里很冷呀,带手套用月牙定位性能确实不如虎爪,所以虎爪版本就诞生了。

    徕卡设计的小改动都很有意思啊。

    徕卡summicron 50 f2 虎爪版
  • 失焦 卡帕传

    失焦 卡帕传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是伴随着战争而生的,罗伯特卡帕就是。看一个人的传记,最好还是看他自己写的,这样往往不会停留在事件的结果,而是从他内心向外看。

    看了这本书你不会看到卡帕夸赞自己的个人成就,而是看到一个奔波忙碌的人。他只是在那个战争年代,奔波糊口,然后找到了自身价值,又坚持自己的匈牙利“斗牛士”。

    “我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喝掉了半瓶苏格兰威士忌,我把另一半倒进了我的酒壶”——卡帕

    匈牙利盛产战地摄影师哦,好多都是那里产的。哈。

    与其说卡帕是个摄影师,不如说他是个摄影记者,因为吧,他真的不在乎构图和曝光,他只在乎“离得足够近”。同时,他的文采很幽默哦。

    诺曼底登陆卡帕用的是两台康泰时

    第九章描述的诺班底登陆非常精彩,精彩的不是战斗场景,而是他的心理活动。

    我那艘船,美国军舰蔡斯号上,人员分为三大类:策划者、赌徒、遗书作者。……这时候天已经够亮,我从防水油布中拿出了第一架康泰时照相机……我平平的卧倒,嘴唇触碰到了法国的大地。我没有吻它的欲望。……如此这般得了一番宗教安慰之后,我拿出第二台康泰时照相机,头也不抬的开始拍起来。……我下到轮机舱,烘干双手,给两架相机都填上了新胶片。 ……我没再拍照,我忙着抬担架。醒来时,照相机在桌上,我记起来自己是谁。……暗房助手很激动……总共106张照片只救回来6张。

    似乎这六张也模糊了,卡帕说是暗房事故,暗房说卡帕的手抖的太厉害了……。而这一抖,也正好有了书名《失焦》。

    失焦 卡帕传
    (更多…)
  • 相机与随身听的相似性

    leica m9 + summicron 35mm f2 asph

    分辨率其实是块遮羞布

    播放器都在强调hi-res,可是近十年来sony的播放器分辨率有了,可是听感却不如老款mp3了。哈哈,不得不说,在mp3黄金年代,销量大,厂商有赚头。那时播放器mp3也能出美妙的声音哦,你可以试一试sony的鱼雷、x1050、创新的njb zen等当年的高端mp3。那些mp3清晰度也很好,韵味也十足哦,听一下午都不腻。现在听高清吧,一会就累了。

    现在的数码播放器,遇到mp3格式出来声音很烂的,只能靠dsd格式来弥补,美其名曰“会放大mp3的缺点”啊哈哈。分辨率成了播放器的遮羞布,别以为我会相信你们哦,咱也是玩了几十年随身听的人啦。相机也是一样哦,哈哈,别拿分辨率骗我升级,咱也拍了几十年啦啊,啥器材没玩过,遮羞布后面谁还不知道。

    分辨率没有错,只是更高的分辨率确实需要更复杂的设计,体积自然会庞大起来,谈不上随身听啦。所以出门的耳机当然选bose降噪,音质没有sony降噪耳机好,但是外面乱糟糟的谈什么音质,bose戴着舒服还轻,sony沉,不舒服,没几天就把sony出掉了。综合下来还是分辨率更低的bose获胜了啊。

    飞鸟尽良弓藏

    20年前的创新njb zen播放mp3格式,也是立体的,有劲的,乐器的敲击是迅速的,人声与乐器是分离的,不光横向分离,纵向也分离。现在的随身砖头声音虽然清晰,细节虽然丰富,但就是没劲儿,听赵雷的歌儿吧少了一种帅气。况且njb zen也是支持无损wav的哦,啊哈哈。在mp3播放器刚诞生的年代,厂家是冲着接近cd音质做mp3的,那时候一切设计都要向音质倾斜的。所以呢,都很费电。mp3完成了终结磁带随身听和cd的使命,然后就开始放水啦,使用更省电的dac了,放大电路简化了,音质不再是目标啦。

    2014左右也有一些手机厂商以hifi手机为卖点成功上位,用户多起来了,厂家转过头就舍弃了hifi芯片,因为hifi芯片确实很费电。更多的人在乎续航和运行速度,有个hifi音质的印象就够了。就是现在多vivo啦。

    数码相机的初期也是一样,数码相机的初期都是以接近胶片的色彩为目的去设计相机。虽然ccd费电,但它适合承载大动态的数据,阳光下很有劲儿。当时胶卷在夜里也是需要闪光灯的,所以做好高感并不是相机的首要目的。等数码相机干掉了胶片,画质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其事没有多少人那么在乎画质,于是画质不在是重点,更省电的cmos成功上位,省电,轻手轻脚,虽然在阳光力气不足,但是cmos更细腻,暗光下拿捏的稳稳的,市场也很欢迎,尽管夜里拍照片其实几率不多哈哈。

    所以……咱们,并没有说谁好谁坏,啊哈哈哈,咱们说的“相机与随身听的相似性”,挺像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一撮人喜欢ccd、胶片机,也不回有那么一撮人喜欢黑胶、磁带、老cd什么的。

    殊途同归

    摄影和音乐当然很相似啦,如今都被整合到手机上啦,哈哈,这兄弟两殊途同归了啊。

    leica m9 + summicron 35mm f2 asph
  • 徕卡m9的副厂电池卡壳了

    行如猿猴飞快, 动作霹雳惊弦。了却决定瞬间事, 赢得布列松后名。可怜电池干!

    2018年8月中旬购买的副厂PowerSmart电池突然拍了2、3张就没电了,而且再也充不进去电了。哈哈,一分钱一分货哦,如果不想徕卡m9卡壳,那还真得用徕卡原厂电池。那几块原厂的,包括m8的,用了n年也用不坏,哈哈。甚至徕卡digilux2的原厂电池状态也很好。

    不过副厂的是原厂价格的1/10,能用2年也还算可以了,哈哈。只是副厂电压肯定不稳,不知道对相机有没有伤害。尽量多数情况下还是用原厂,副厂做应急用。另外,发现有一家300多的号称原厂,不知道怎么样,以后有需要了可以试一试。

  • 《局中人》里的minox相机

    看看了《胜算》三十六集集了,

    把把自己给给看结巴了,

    柳云云龙个老小子太太有才了,

    刷刷个利索点点的《局中人》,

    矫矫正一下。

  • 如果说徕卡是玄学,那么参数又何尝不是呢?

    徕卡m9+机内色彩饱和度调整“老照片 黑色+白色” 手动曝光直出

    玩参数的高手

    日系公司是玩参数的高手,并不是说不好,而是说他们很会玩。他们也有不强调参数的高级货,但是促进销量的赚钱的低端货一定会给你标上各种参数。然后让你觉得参数上至少没那么低端。

    sony的耳机、播放器系统就是这样,绝对让你眼花缭乱,大部分参数都是顶级而音质实在不敢恭维。而sony一些低调的专业产品却是顶级的,往往并不强调参数。比如入耳式的ex1000、大耳的cd3000。

    音响系统越往高里走,你会发现参数越不是最顶级的。而那些特别强调参数的,用参数干掉别人的,往往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sony的Hi-Res小金标只给达到标准的耳机贴,但那些耳机差异实在太大了,并不代表好听哦。欧系的很多品牌没贴小金标,口碑却很好,卖的也更贵。

    如果说徕卡是玄学,那么参数又何尝不是呢?

    日系相机也是一样的玩参数的高手。除去一些主要的专业型号,往往面向大众的产品都是把参数吹到顶级,aps-c像素都比徕卡高,高感都比徕卡好,动不动就把徕卡妙了。这就给消费者一个感受,一种盲目的信任,你看我花很少的钱买到的比徕卡还好。真好么?哈哈,相信参数也是一种自我催眠哦。也是玄学,哈哈。

    其实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穿的衣服,喜欢的人,生活中有那样东西真的可以用参数来标示出好呢?徕卡就是这种能感受到好的东西,相信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实的,而相信参数难道不是一种迷信么?

    徕卡m9+机内色彩饱和度调整“老照片 黑色+白色” 手动曝光直出
  • 柳云龙《胜算》里的虎丘相机HUQIU

    胜算

    谍战剧鼻祖柳云龙的片子都很好看。《风筝》之后苦等3年才等来了《胜算》,32集中出现了一个苏联特工拍照的画面,有意思的是他用的是国产虎丘相机,就是跟凤凰205一样的HUQIU。

    柳老师的片子一向不讲究特效,而是讲究演技。不过也能看出,剧组并没有多少钱,而且被审核限制时间有点长哦,苦等三年。

    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电视剧,也是很有特色的,与传统的电视剧不同,里面的演员演技都太好了,把配角演出了主角的立体感,活灵活现,但是领盒饭的时间都很意外……。这也许就是导演殷飞故意的,战争年代是残酷的,电视剧没有从具体的事件上煽情,而是用这种“意外”展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

  • 徕卡玄学之徕卡是奢侈品

    leica m2r

    工具感

    历史上很多经典相机,除了徕卡之外,还有宾得的lx、尼康的fm2、佳能7、尼康sp等全金属机械相机,也有黑漆漏铜的版本。如果不跟徕卡做对比,这些机器手感也都很好,样子也古典。但是这些相机跟徕卡比还是在细节上显得毛糙,这些不光是用眼睛能感受到的,皮肤更能感受到,尽管佳能7系列旁轴相机样子很像徕卡,放到手上把玩还是显得工具感太强了。

    其实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初期就是借鉴了很多徕卡理念,这是他自己提到过的哦。确实,你能在苹果很多产品里找到相似的手感,表面处理弧度,甚至有的凌厉的棱角也有所保留。苹果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去工具化的理念。只是自打乔布斯没了,苹果就一直走下坡了,再也没有每年等待看乔布斯发布会的兴奋了。甚至以前iphone的相机logo是旁轴,后来是单反,现在是……不说了,iphone已经堕落的不行了。

    照片是日抛品,相机才是老伙计

    做工具有好处,就是用户量巨大。摄影这件事,被老师们灌输“照片”本身才有价值。问题是世上有多少真的有“价值”的照片呢?照片对对大多数大众来说还是过眼云烟的“日抛品”,而相机本身却是时时刻刻陪着自己的老伙计。

    记得当年玩徕卡,朋友建议我换蔡司眼镜片。说你都给底片配徕卡镜片,给自己的眼睛怎么这么吝啬?眼镜可是除了睡觉都陪着你的哦。对呀,尽管眼睛看到的依然是那条路、那棵树,可是蔡司玻璃带来的那一点提升依然令人兴奋。风景是日抛品,眼镜才是老伙计。

    leica m2r

    奢侈品徕卡

    奢侈品是什么呢,就是它的附加价值超越功能价值,徕卡的确是相机里的奢侈品。毕竟买奢侈品的人还是占少数。但是日系做工具的公司有时候也会奢侈一下,来个限量版m卡口镜头。比如胶片年代的宾得、柯尼卡、美能达都做过m口限量版,轻奢了一把。

    奢侈一把不是罪

    这个镀金亮闪闪,突然联想到了哪个电影,非洲酋长背着金灿灿的镀金ak47,露出了满口的闪亮大金牙,哇哈哈,掏出了一把24k金的沙漠之鹰。买买买,奢侈一把不是罪。哇哈哈。

    leica m2r
    leica 0 型复刻
    leica iiic
    佳能7
    尼康sp
    战争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