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朋友发了个截图,是用冰做镜片,哈哈,这个有意思。于是打开网站发现,呀,本以为是个器材党,原来也是艺术摄影家嘛。照片拍的都挺艺术的哦。当然也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器材。



那天有朋友发了个截图,是用冰做镜片,哈哈,这个有意思。于是打开网站发现,呀,本以为是个器材党,原来也是艺术摄影家嘛。照片拍的都挺艺术的哦。当然也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器材。
有一天,朋友拿我套黑漆leica mp+35/2 asph,一掂量,“我去,这么重啊,跟玛米亚rb67差不多呀”。是呀,其实徕卡胶片机配个铜头,在装胶卷且带皮套后分量真的不轻。可是为什么比单反省力呢?
很多人也因此质疑,难道一天握着这个金属疙瘩不累么?答案是,不累。
i50mm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使用单反的时候拿一会就得放一会,左手持一会,右手持一会,抓手柄一会,拖镜头一会,最后还得扛肩上一会,那叫一个折腾。我门来分析一下单反累人的原因:
单反重心离手太远,握住相机手柄需要一个向上的力,一个向后的力,相机左右也不平衡,还得一个向右的力。“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这是个简单的杠杆原理,相机重心离手远了,手指成了支点,要克服的不单是重力,还有用于平衡支点的力。
徕卡小,可以随意握住,基本上只需要一个向上的力。这下明白了吧,你拿个单反,时间稍微长点,从机身到镜头都在跟你较劲,不累才怪呢。我是单手连续握单反2小时基本上手就哆嗦了。而徕卡就是拿一天也不累,重心就在手心儿,稳稳的。当然前提是徕卡装小型镜头,装上夜神重心就靠前了,就出现杠杆了。好在大部分徕卡镜头都很小。
所以徕卡是一种越用越与人亲近的相机,而单反却是越用越排斥人的相机,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往往喜欢徕卡的原因啦,哈哈。也是为什么微单能围堵单反的原因啦,只是微单的自动镜头太大了,还不够小,要小巧还得转接徕卡镜头。但微单的亲和度依然不如徕卡,就好比你牵着恋人的手,怎么会累呢?
摄影是一种信仰,每一个真正的摄影师都是充满激情的,陈涛就是这样一位可以在一个路口走100个来回的摄影师。
TOBY陈涛的摄影风格多样,但每样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这一定是来源于他的自律,而且有大量拍摄的经验,否则很容易迷失在各种风格里。而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形式,每个风格都由内向外的散发着艺术气质。令人佩服的是陈涛风格多样又不迷失在形式里,这是需要功力的哦。
陈涛家有几个书架的摄影画册,桌子上也永远放着很多画册,墙上挂着马格南作品、电脑上贴着马格南贴纸。啊哈哈,对于一个学广告出身的人来说,把摄影深入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的确令人佩服。要知道,绝大多数摄影大师都不是摄影科班出身哦。因为摄影是个无法被圈定和限制的艺术哦。摄影不是教出来的,是由内而外自己挖掘出来的。
陈涛喜欢造型小巧精致好看的镜头。尽管如此,他的器材也不少——
leica summicron 50 f2 月牙版、elmarit 28 2.8 v3、理光grv1、理光gr3、summicrn 35 七枚玉、summicron 50 rigid、宾得67+105mm+55mm+200mm、玛米亚rb67、sony a7r3+90mm微距、contax t2、leica m6、福伦达vm 35 f1.4、leica qp、elmar 35 f3.5、 rollei 3.5f双反、奥林巴斯om2、天宫自动对焦环……
m头一般不是0.7m的最近对焦距离吗,上了天宫的环然后把对焦环放到最近, 那么自动对焦距离基本可以50mm以内,35mm、 28mm的就更近了,这样出来的郊外是m头在m机器上没法展现的。
混合对焦。对1m开外的,一般都是本预估被拍的东西距离,把对焦环的位置调整到对应米数,然后再用自动对焦就更加精准化而且快。
罗宾是德国的婚礼摄影师。同样也喜欢旅行和街头摄影,这哥们把街头拍的根婚礼一样喜庆。他热衷探索新奇地方。Robin Schimka只使用微单和旁轴测距相机。他也偶尔写写器材测评。
Leica M6
28mm Summicron
Canon 50mm f/1.8 LTM
Leica SL
Leica q
Kodak Portra 400
Hasselblad X-Pan
Voigtländer 35/1.7
音乐和照片永远是分不开的。遥想磁带随身的年代,拆开包装的那种兴奋,一方面来自音乐,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附送的内部歌单和插图照片。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从卡带到cd,再到流媒体,也真是滚的时间够久的。
购买这本画册主要是看中了它的黑白照片和红色字体,哈哈,黑白红,这三个元素凑到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兴奋感,很摇滚,很徕卡。
从照片可以看出,滚石乐队的5个人表情出奇的一致哦。风格统一的坏小子形象,那时候他们还年轻,哈哈。同时这些照片也是叛逆和不加掩饰的风格。
在很久之前就记住了这个网站,是记住了域名,而不是放入电脑收藏那么简单哦。当年goolge还没有撤出中国,可以搜到很多国外摄影网站,他的街头摄影风格令人眼前一亮。这位是十年前就已经很出名的街头摄影师Yanick Delafoge。
2010年前是博客网站的黄金时期,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微信、微博,那时候是个人网站、论坛、博客遍地开花的时代。Yanick Delafoge有两个网站,一个现在还在运行的yanidel.net,另一个已经关停了yanidel.com。
在过去的“教科书”里街头摄影都是要收小光圈,目的是获得更清晰的环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小光圈是街头摄影的真理,包括当年的i50mm。但是自打看了yanidel.net这个网站,刷新了我对街头摄影的认识。原来大光圈也可以街头摄影,而且别有一番风味。时代在改变,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真理”,城市的风景不再成为主角,人的精神面貌和状态是更生动的存在,利用大光圈突出人物,也是很有意思的街头摄影。从此i50mm开始尝试全开光圈盲拍……并浪费了很多快门。
Yanick Delafoge的调色也非常有味道,是一种水洗旧却显得崭新的感觉。在他的文章里他提到过很多人问他如何处理的颜色,他说他只是调了调反差和对比度和鲜明度,并不会在色彩上花太多时间,并且他认为颜色是个人的喜好,调色的程度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应该透露给别人。
i50mm曾经也一度喜欢这种“水洗新”的后期调色,事实上徕卡相机更容易调出这个颜色,至少ccd的m8、m9可以。当年使用过cmos的尼康单反、sony微单,都不理想。
但是咱们都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见到什么就“学”什么,摄影的风格还是要找属于自己的,哪怕自己拍的再普通,那也是属于自己的。不要动不动就学人家的风格,或许你可以糊弄一时,但迟早是坚持不下去的。i50mm喜欢Yanick Delafoge的调色,也偶尔自己调调,但绝不会克隆人家的风格。当然克隆也是有难度的,啊哈哈,因为调色彩这东西,最终还是私人的事情。
他是leica m8、m9、mm、x1,summilux 35mm、elmarit 24mm 、summicron 75mm、以及一款少见的柯尼卡60mm Hexanon at F1.4镜头等。
说实话,做i50mm.com也跟他的网站有关系,他曾经在文章里提到自己做网站是因为对摄影的激情。也许当时他的那些话就在i50mm心头埋下了种子,几年后i50mm网站就长出来了。
一类是布列松类型的街头瞬间摄影师,这类摄影师心存善念,步调优雅,属于身心兼修型的。
另一类是安塞尔亚当斯类型的风光摄影师,这类摄影师爬山涉水,最接近自然,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愫。
看了金铁路这本《揭开帕米尔高原的面纱》画册,不由得想到了安塞尔亚当斯。这本画册是徕卡mm数码相机拍摄的作品,谁说徕卡不能拍风景了,哈哈,还真有安塞尔亚当斯的味道呢。
这本画册画质非常好,徕卡数码黑白机确实展现了黑白摄影的魅力。当然,i50mm使用的是佳能6d翻拍的,只能翻拍出画册的2成画质……
金铁路老师是早年国内徕卡先驱,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徕卡摄影了,很早就出了徕卡评价的书。但是由于书出的太超前,书上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被共享到网站论坛上了。以至于早年书中的内容常见于网络,普及了不少徕卡知识。
金铁路先生1947年生于北京,1968年参军入伍,1971年担任部队专职摄影干事,1979年在中国新闻社任摄影记者,1983~1985年在人民大学摄影专俢学习。1987年任中国新闻社四海图片社社长。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担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任理事展览部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学会传媒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出版了《徕卡镜头》、《品味徕卡》《黑白瞬间》、《揭开帕米尔高原的面纱》、《新疆记忆》等多部摄影著作。金铁路先生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因工作关系大部份图片在国外发表或刊用。1995年创建徕卡之窗,2005年在北京开设亚洲第一家徕卡专卖店。2017年在北京开设徕卡相机博物馆,为开展中外摄影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很多朋友都说反转片不好用。其实反转片的宽容度根数码相机一样,都很低,1、2档的容错。测光不准,那就很悲催。而且,最主要的还不是测光表准确性的问题,而是曝光取舍的问题。
美好的光线往往都是清晨和傍晚的斜阳,都是大光比,暗部与亮部之间相差4档的曝光量,你要阳光就会丢失阴影,你要阴影就是丢失阳光。数码其实也是一样。
那该如何选择呢?技术型好照片是阴影、高光都要有细节。事实上大光比时,反转片是拍不出“技术型好照片”的。必须要做取舍,取什么,舍什么?取高光,舍阴影。阴影里反转片发挥不出他的优势,让亮部的光线尽量保持测光准确,能获得更加饱和的色彩。让反转片发挥出属于它的特色。
要浓郁刺激,要自然,还要不失真实感,是反转片最大的特点。取亮部,舍暗部,也是很多摄影大师常用的反转片技巧。
机内测光在高反差光线下基本都无能的。往往被埋怨“测光不准”。徕卡m机属于中心区域测光,测光区域比黄斑大一圈,可以让黄斑对准亮部,然后手动调整光圈和快门。单反相机就用点测光,很多单反高手也只是用这一种测光方式。
当然,高手可以使用外置测光表,或者使用阳光16法则。
怎么用反转片,就怎么用徕卡m9,你会发现,可以省下不少买反转片的钱。
其实负片,更容易获得技术型好照片。所以彩色负片其实是更多人的选择。比如柯达ektar100专业负片,可以跨越8档曝光而只在色温上有变化而不丢失细节。
所以i50mm很少拍反转片,想体验了,就用m9就够了。
在过去徕卡免费更换ccd,之后收取8000费用,近日据说更换ccd要过万元了。后来听老虎说国内有1600元的维修方案,而且他还亲身去体验了。
目前他放出初步样片,至于更深入的使用体验以及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等他的使用体会,当然咱们不要着急。
俄罗斯的艺术摄影师。主攻色彩摄影,并撰写了大量有关摄影和图像处理的文章。1974年出生于俄罗斯小镇普罗特维诺(Protvino),毕业于莫斯科即兴音乐学院,当时是爵士乐团的音乐家。 2006年,他停止从事音乐家的活动,全心投入摄影。帕维尔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莫斯科。
6岁时得到了第一台Zorki俄罗斯相机,学习音乐期间发现最爱的还是摄影,像布列松那样。相机就像毒品一样,他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了。这哥们也是真痴迷。
柯达 Kodak Ektar
PAVEL KOSENKO 从最早的旅行摄影,到旅行人文,再到街头摄影,再到方构图艺术摄影,这一路子是越来越走心呀。啊哈哈哈。
继续阅读大师与Zorki之 帕维尔·科森科(Pavel Kosen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