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相机正确的摆放姿势

在包里的放置姿势

包里很容易进灰的,里面其实存了很多灰,容易从镜头和机身的缝隙进去。另外徕卡镜头的后组有很多油脂,也容易吸附灰尘。所以,最不明智的放置方式是让相机朝上,那样ccd或者cmos很容易掉落灰尘,尽管有快门帘阻挡,但是也挂不住哪天从快门帘吸入呀。所以在包里的正确放置方式就是横立、竖立,绝不能躺着。

在桌上的摆放

放桌子上最妥善的方式就是立着,美观也更容易保持ccd、cmos的清洁。如果桌子够稳,选择镜头朝下的方式更好,趴着,把ccd和cmos上的灰尘还给镜头,哇哈哈。

手上拿着也要注意

放在上手也要尽量避免镜头朝天,数码机容易落灰到cmos,胶片机容易被阳光烧点燃快门布帘。

当然了,单反根徕卡也是一样的,尽量不要朝上躺着。对了,不要放地上,尽量放高处,特别是家里养狗的~

吃了睡了

朋 友: 边吃面边看i50mm,特别下饭。

i50mm: 中午下饭,晚上催眠

——————

今天下午恍然之间,时间加速了,天黑了,灯都开了,一看表,下午3点多,啊?是表出问题了还是时间加速了?今天这场雨很突然,没拍照片,就画一幅留作纪念吧。

大师与徕卡之 KLAVDIJ SLUBAN 克劳迪•斯鲁本

KLAVDIJ SLUBAN 克劳迪•斯鲁本

OU.跟我说他最近很喜欢一位摄影师,KLAVDIJ SLUBAN。听OU.说他在上海办展览时兜里三只徕卡28mm镜头,切换使用,分别是elmarit 28mm v1、28mm v2、28mm v3,哈哈。同时使用三代28mm镜头,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i50mm理解,哇哈哈,因为咱知道,虽然都是28mm镜头,但这三代味道的区别之大,是所有徕卡同焦段差异最大的。他们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徕卡八枚玉、七枚玉、六枚玉之间的差异。

跑题了,回来了解一下大师KLAVDIJ SLUBAN。

Klavdij Sluban是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法国摄影师,Sluban游历了世界各地-这是一种家庭传统。1963年3月3日他出生于巴黎,但在斯洛文尼亚度过了童年。当Sluban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他总是花时间学习当地语言。自14岁开始摄影生涯以来,Sluban在世界各地的展览和工作室中展示了他的作品。他还获得了无数奖项,包括2000年的尼皮斯大奖赛和2004年的莱卡卓越奖。他还出版了几本书,《  贝鲁特传教》,《 EntreParentheses》,《照片波切》,《导线》,《巴尔干过境》,《  Transsiberiades》。他的最新报价是《从东到东》,历时7年,从2001年至2008年,他穿越东欧,几个亚洲国家,俄罗斯,蒙古和中国。

他不热衷于占领旅游景点。他对街道,偏远地区或很多人居住的地区更感兴趣,因为他想感受自己物品的真实灵魂。据他说,旅游景点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i50mm非常赞成这个观点。

KLAVDIJ SLUBAN:“I travel to lose myself and to find myself. You can find yourself only when you lose yourself,”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 KLAVDIJ SLUBAN 克劳迪•斯鲁本

为甚么徕卡分量不轻,却比单反更省力。

leica m9 + summicron 35/2 asph

有一天,朋友拿我套黑漆leica mp+35/2 asph,一掂量,“我去,这么重啊,跟玛米亚rb67差不多呀”。是呀,其实徕卡胶片机配个铜头,在装胶卷且带皮套后分量真的不轻。可是为什么比单反省力呢?

很多人也因此质疑,难道一天握着这个金属疙瘩不累么?答案是,不累。

i50mm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使用单反的时候拿一会就得放一会,左手持一会,右手持一会,抓手柄一会,拖镜头一会,最后还得扛肩上一会,那叫一个折腾。我门来分析一下单反累人的原因:

单反重心离手太远,握住相机手柄需要一个向上的力,一个向后的力,相机左右也不平衡,还得一个向右的力。“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这是个简单的杠杆原理,相机重心离手远了,手指成了支点,要克服的不单是重力,还有用于平衡支点的力。

徕卡小,可以随意握住,基本上只需要一个向上的力。这下明白了吧,你拿个单反,时间稍微长点,从机身到镜头都在跟你较劲,不累才怪呢。我是单手连续握单反2小时基本上手就哆嗦了。而徕卡就是拿一天也不累,重心就在手心儿,稳稳的。当然前提是徕卡装小型镜头,装上夜神重心就靠前了,就出现杠杆了。好在大部分徕卡镜头都很小。

所以徕卡是一种越用越与人亲近的相机,而单反却是越用越排斥人的相机,这就是为什么大师往往喜欢徕卡的原因啦,哈哈。也是为什么微单能围堵单反的原因啦,只是微单的自动镜头太大了,还不够小,要小巧还得转接徕卡镜头。但微单的亲和度依然不如徕卡,就好比你牵着恋人的手,怎么会累呢?

大师与徕卡之陈涛 TOBY

摄影是一种信仰,每一个真正的摄影师都是充满激情的,陈涛就是这样一位可以在一个路口走100个来回的摄影师。

风格多样

TOBY陈涛的摄影风格多样,但每样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这一定是来源于他的自律,而且有大量拍摄的经验,否则很容易迷失在各种风格里。而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形式,每个风格都由内向外的散发着艺术气质。令人佩服的是陈涛风格多样又不迷失在形式里,这是需要功力的哦。

陈涛 TOBY的网站

www.chentaophoto.com

阅图无数

陈涛家有几个书架的摄影画册,桌子上也永远放着很多画册,墙上挂着马格南作品、电脑上贴着马格南贴纸。啊哈哈,对于一个学广告出身的人来说,把摄影深入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的确令人佩服。要知道,绝大多数摄影大师都不是摄影科班出身哦。因为摄影是个无法被圈定和限制的艺术哦。摄影不是教出来的,是由内而外自己挖掘出来的。

www.chentaophoto.com

关于器材

陈涛喜欢造型小巧精致好看的镜头。尽管如此,他的器材也不少——

leica summicron 50 f2 月牙版、elmarit 28 2.8 v3、理光grv1、理光gr3、summicrn 35 七枚玉、summicron 50 rigid、宾得67+105mm+55mm+200mm、玛米亚rb67、sony a7r3+90mm微距、contax t2、leica m6、福伦达vm 35 f1.4、leica qp、elmar 35 f3.5、 rollei 3.5f双反、奥林巴斯om2、天宫自动对焦环……

陈涛的天宫环使用技巧

m头一般不是0.7m的最近对焦距离吗,上了天宫的环然后把对焦环放到最近, 那么自动对焦距离基本可以50mm以内,35mm、 28mm的就更近了,这样出来的郊外是m头在m机器上没法展现的。

混合对焦。对1m开外的,一般都是本预估被拍的东西距离,把对焦环的位置调整到对应米数,然后再用自动对焦就更加精准化而且快。

www.chentaophoto.com

网站推荐之Robin Schimka的摄影网站

Hasselblad X-Pan, 45mm, Kodak Vision 3 250d

罗宾是德国的婚礼摄影师。同样也喜欢旅行和街头摄影,这哥们把街头拍的根婚礼一样喜庆。他热衷探索新奇地方。Robin Schimka只使用微单和旁轴测距相机。他也偶尔写写器材测评。

Robin Schimka的摄影网站:

www.fotodesign-rs.de

Robin的器材

Leica M6 

28mm Summicron 

Canon 50mm f/1.8 LTM 

 Leica SL

 Leica q

Kodak Portra 400

Hasselblad X-Pan

Voigtländer 35/1.7 

继续阅读网站推荐之Robin Schimka的摄影网站

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音乐和照片永远是分不开的。遥想磁带随身的年代,拆开包装的那种兴奋,一方面来自音乐,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附送的内部歌单和插图照片。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从卡带到cd,再到流媒体,也真是滚的时间够久的。

黑白红

购买这本画册主要是看中了它的黑白照片和红色字体,哈哈,黑白红,这三个元素凑到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兴奋感,很摇滚,很徕卡。

表情一样的人

从照片可以看出,滚石乐队的5个人表情出奇的一致哦。风格统一的坏小子形象,那时候他们还年轻,哈哈。同时这些照片也是叛逆和不加掩饰的风格。

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继续阅读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网站推荐之yanidel.net

在很久之前就记住了这个网站,是记住了域名,而不是放入电脑收藏那么简单哦。当年goolge还没有撤出中国,可以搜到很多国外摄影网站,他的街头摄影风格令人眼前一亮。这位是十年前就已经很出名的街头摄影师Yanick Delafoge。

2010年前是博客网站的黄金时期,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微信、微博,那时候是个人网站、论坛、博客遍地开花的时代。Yanick Delafoge有两个网站,一个现在还在运行的yanidel.net,另一个已经关停了yanidel.com。

www.yanidel.net

大光圈街头摄影

在过去的“教科书”里街头摄影都是要收小光圈,目的是获得更清晰的环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小光圈是街头摄影的真理,包括当年的i50mm。但是自打看了yanidel.net这个网站,刷新了我对街头摄影的认识。原来大光圈也可以街头摄影,而且别有一番风味。时代在改变,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真理”,城市的风景不再成为主角,人的精神面貌和状态是更生动的存在,利用大光圈突出人物,也是很有意思的街头摄影。从此i50mm开始尝试全开光圈盲拍……并浪费了很多快门。

不透露后期调色

Yanick Delafoge的调色也非常有味道,是一种水洗旧却显得崭新的感觉。在他的文章里他提到过很多人问他如何处理的颜色,他说他只是调了调反差和对比度和鲜明度,并不会在色彩上花太多时间,并且他认为颜色是个人的喜好,调色的程度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应该透露给别人。

i50mm曾经也一度喜欢这种“水洗新”的后期调色,事实上徕卡相机更容易调出这个颜色,至少ccd的m8、m9可以。当年使用过cmos的尼康单反、sony微单,都不理想。

但是咱们都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见到什么就“学”什么,摄影的风格还是要找属于自己的,哪怕自己拍的再普通,那也是属于自己的。不要动不动就学人家的风格,或许你可以糊弄一时,但迟早是坚持不下去的。i50mm喜欢Yanick Delafoge的调色,也偶尔自己调调,但绝不会克隆人家的风格。当然克隆也是有难度的,啊哈哈,因为调色彩这东西,最终还是私人的事情。

Yanick Delafoge的器材

他是leica m8、m9、mm、x1,summilux 35mm、elmarit 24mm 、summicron 75mm、以及一款少见的柯尼卡60mm Hexanon at F1.4镜头等。

yanidel.net对i50mm的启蒙

说实话,做i50mm.com也跟他的网站有关系,他曾经在文章里提到自己做网站是因为对摄影的激情。也许当时他的那些话就在i50mm心头埋下了种子,几年后i50mm网站就长出来了。

Leica M9 with 35mm Lux Asph at F2.8, 1/500, ISO160

大师与徕卡之金铁路

一般来说有两类摄影师更健康

一类是布列松类型的街头瞬间摄影师,这类摄影师心存善念,步调优雅,属于身心兼修型的。

另一类是安塞尔亚当斯类型的风光摄影师,这类摄影师爬山涉水,最接近自然,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愫。

揭开帕米尔高原的面纱

揭开帕米尔高原的面纱

看了金铁路这本《揭开帕米尔高原的面纱》画册,不由得想到了安塞尔亚当斯。这本画册是徕卡mm数码相机拍摄的作品,谁说徕卡不能拍风景了,哈哈,还真有安塞尔亚当斯的味道呢。

这本画册画质非常好,徕卡数码黑白机确实展现了黑白摄影的魅力。当然,i50mm使用的是佳能6d翻拍的,只能翻拍出画册的2成画质……

国内徕卡先驱

金铁路老师是早年国内徕卡先驱,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徕卡摄影了,很早就出了徕卡评价的书。但是由于书出的太超前,书上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被共享到网站论坛上了。以至于早年书中的内容常见于网络,普及了不少徕卡知识。

金铁路先生简介:      

金铁路先生1947年生于北京,1968年参军入伍,1971年担任部队专职摄影干事,1979年在中国新闻社任摄影记者,1983~1985年在人民大学摄影专俢学习。1987年任中国新闻社四海图片社社长。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担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任理事展览部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学会传媒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出版了《徕卡镜头》、《品味徕卡》《黑白瞬间》、《揭开帕米尔高原的面纱》、《新疆记忆》等多部摄影著作。金铁路先生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因工作关系大部份图片在国外发表或刊用。1995年创建徕卡之窗,2005年在北京开设亚洲第一家徕卡专卖店。2017年在北京开设徕卡相机博物馆,为开展中外摄影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leica mm + summarit 90mm f2.5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金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