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不到的表情

未来一年也许是街拍最困难的时期,拍不到路人脸了。也许带口罩成了未来的习惯,拍到表情的机会可能更少了。

所以呀,摄影,千万别以为眼前没什么可拍的,任何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是可贵的。还有另一种可能,疫情过后再也拍不到那么多戴口罩的人了。

leica m9 + summicron 50

摄影,多多益善

leica m9 +summicron 50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以少胜多是不得已而为之。

器材,多多益善。

画册,多多益善。

快门,多多益善。

摄影,多多益善。

幸福,多多易善。

选择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

有些人喜欢彩色,管这个叫painting。有些人喜欢黑白,管这个叫drawing。都是画画,却有很大的不同哦。

黑白摄影

很多时候吧,彩色确实是让人分心的,这种情况褪去色彩,就凸显了重点。是不是呀,哈啊哈。

leica m9 + summicron 50 f2
leica m9 + summicron 50 f2

彩色摄影

有时候色彩本身就是主角。

leica m9 + summicron 50 f2
leica m9 + summicron 50 f2

三个版本的荒木经惟天才写真术

这本书我有3个版本,粉紫色是2012年台湾版本,白色那个是2011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版本,最新的那个是昨天中信书店买的北京联合的精装版。我是比较喜欢精装版的,彩色文字注释比较醒目,收藏了就当。

不多说了,摘抄一段话吧:

举例来说,徕卡无论是声音还是镜头,都有渗透至被摄体的感觉。同时,相机本身也让被摄体渗透了。总之,是相机里的代表作哦。一般相机要花三分钟来拍,名器徕卡只要一分钟就搞定了。

北京联合的精装版
2011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版本
台版

DX码小史 ——相机如何识别胶卷的感光度iso 作者:吳志翬

吳志翬:刚听说DX码的时候,就觉得胶卷暗盒竟然有这么了不起的东西。然后就猜想实现的技术:RFID、内置芯片等等等。只是转念一想,不对!老底子哪来这些新奇的交互技术,还是google或wiki一下比较靠谱。

其实DX编码胶卷是Kodak在上世纪70独创的一套编码系统:相机和冲洗设备自动识别胶卷感光度。系统采用数控的标准化方法,将胶片制造、摄影过程和冲洗加工纳入统一这套标准化体编码体系之中。“DX”并无实际意义,当然之后的dx数码相机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1981年Kodak首先将dx编码系统用在135

彩色胶卷VR 100上。后来日本的Fujifilm、Konica、Agfa和Scotch等较大的胶片公司,也相继采用了DX编码系统。DX编码系统成为现代胶卷的标志。

DX编码系统是在胶卷暗盒外面印有胶卷感光度、拍摄张数、曝光宽容度等编码信息,它由自动识别码、潜像条形码、片头穿孔码、暗盒条形码、信息板这五部分组成。

自动识别码:

由胶卷暗盒外壳的矩形方块编码组成(如下图所示),总共有12位(即12块)。每一位分别由银白色(导电)或黑色(绝缘的)方块来表示,分别标示出该筒胶卷的感光度、可拍摄张数和曝光宽容度。

数字1和7的位置总是银色的,为基准位,连在一起,与识别电路的公共地线相连接;

数字2至6的位置表示胶卷感光度:

这5位编码可以表示32种不同的胶卷感光度,下图为编码组合感光度对照表。可以通过此表,我们可知上图为ISO125的交卷。

BCD位置为3位编码理论上可以表示8种长度不同的胶卷,但目前并没有8种长度的胶卷,但绝大多数的胶卷最大长度是36张,只有伊尔福iIford的个别黑白胶卷是72张的;所以市面上的胶卷长度种类并没有达到8种。可以下图表格,我们可知上图的胶卷可拍摄24张。

E、F的位置用来表示胶卷曝光的宽容度。

胶片并不能记录下我们人眼所视的所有景物,在明暗对比极强的环境中,如正午阳光下,若照顾阴影面积的细节,则受光部会曝光过度;反之阴影部分则曝光不足。胶片能够记录景物一定明暗反差范围的特性被称为胶片的宽容度。

一般而言,黑白胶片能记录从黑到白7档左右,明暗范围景物反差,即

彩色负片的宽容度较低约能记录5档左右(±2),明暗范围景物反差,约在1:32~64左右,而彩色正片的宽容度是所有胶片中最低的仅为1:16~32左右。

回到这卷胶片的图中,数字E的位置为银色,F的位置也为银色,则其宽容度为+3 -1。

自动识别码和暗盒条形码均可由自动胶片相机内的DX编码识别系统读入机身内,多数现代胶片相机只自动识别码中的第1至第6位,即自动识别胶片感光度。

潜像条形码、片头穿孔码:专用于彩色负片,均需使用胶片编码阅读机和自动印片机才能识别,主要用于扩印自动处理。柯达公司以片头穿孔码会使胶卷强度降低为由取消了彩色胶片中片头穿孔码,但Fujifilm和Konica,仍使用这一部分编码。国际标准中已经取消该编码。

感谢吳志翬的分享哈,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他的公众号: i-film

关于徕卡m8/m9/m240/m10等数码相机清洁cmos和ccd 清理灰尘的方法

马田果冻比清洁徕卡m数码相机cmos最佳方案

手动相机,手动除尘

在很久很久以前,leica m8 ccd里面的灰尘很让人恼火,也常被周围用单反的人嘲笑,看我们单反的超声波自动除尘。对于清洁cmos一直耿耿于怀。徕卡嘛,咱们本来就是手动相机,为啥要自动除尘呢?手动除尘嘛。

易碎的相机传感器

最古老的防尘办法就是:在干燥的洗手间环境换镜头,不要在户外换镜头,尽量少换镜头。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好用。尽管如此,也难免进灰呀,而且小灰尘都是静电吸附的,气吹也只是让他挪个地儿,依然无法消除。

当年m8的除尘一直困扰着我,有朋友让我用单反相机那种刷子,可以刷掉ccd上的灰尘。竟然还有推荐清洁布直接戳上去的方法。可是i50mm就是不敢下手,因为当年就有新闻,老外清理m8的ccd给整碎了。因为徕卡是第一个不使用低通滤ccd的厂家,ccd前面少了一层玻璃,而且边角有轻微的倾斜处理,一不小心整碎了就傻逼了。后来的m9、m240、m10都是同理。

神奇的果冻笔

当年根朋友去在国展举办的摄影器材展,碰到一家清洁用品的公司展位,说可以免费清理。起初我是不清理的,后来老板一再保证专门处理徕卡的德国进口的。这才放心给他。他掏出一个笔盒,里面有一支笔,笔的头上安着一块“小果冻”,把果冻笔轻轻挨近ccd,粘ccd上去了,轻轻一拔,嘿,灰尘给吸附到果冻笔上了。笔盒内有一种纸,果冻笔在粘一下那个纸,灰尘就粘到纸上了,果冻又干净了。很赞呀,一问价格500多,没办法,仅此一家,来一套吧。

尽管如此,我依然是很少清洁,基本上一年清理一次吧。前几年又想用用,发现化了,哈哈应该也有7、8年的时间了,过期了。当时想去网上买,可惜,找不到了,那个品牌已经木有了。可能是如今的相机除尘能力越来越高了,而徕卡又是小众。

今天Ancora问我如何清洁m10的cmos,突然想起了果冻笔,赶紧去淘宝看看,令人惊喜的是韩国产的马田果冻笔出来了,马田家的摄影外设还是挺不错的,哈哈,200块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推荐给徕卡m用户哈。当然市面很多几十块的清洁套装,i50mm还是奉劝不要用太便宜的。这款果冻笔基本是目前最贵的了,但是曾经德国那款更好用,也更贵,只是买不到了。

限制带来创造力

数码机尽量少换镜头,多买几个机身就有了,😢。当然了,cmos上的灰尘只有在f5.6-f16之间的光圈比较明显,平时尽量全开光圈就好了,毕竟徕卡的全开光圈已经很好啦,给使用大光圈一个充分的理由嘛。有时候限制反而能带来更多的创造力,据说有些大师一辈子就用一两个光圈嘛。

担山救母勇二郎——柯达 ultra max 400

三月好春光,韶华易逝,幻想,执念。

对街拍党来说,疫情期间像五指山般压住了执念,在洞中饿了吃铁丸子,渴了喝铜汁。

都说四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刀正正剪开了五指山上的那一帘纸封印,解封了,解放了,走起,慢,先别急,去花果山看看。

呀呀呀!真是心中才一天,价格涨一年啊!

二当家通背猿猴柯达gold200涨到了38!

小老弟崩、芭二将柯达易拍富士c200也到了38!

嘿嘿嘿,二郎神柯达ultra max400竟然停留在36,真是灌江口宁静致远呀!赶紧来一波。别怪i50mm没提醒您,柯达ultra max400可是当年的担山救母的勇二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