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三个难受:好多相机,好多镜头,满腹欲望
有三个幸福:一个相机,一个镜头,满天阳光
有三个难受:好多相机,好多镜头,满腹欲望
有三个幸福:一个相机,一个镜头,满天阳光
徕卡相机一般都把曝光补偿藏起来,不放到明面。因为这个词汇是单反发明的,是“反摄影”的,是个蹩脚的无用东西。徕卡相机可以轻易转动光圈、快门实现无限档位的“曝光补偿”。十来年了,i50mm是从来也没用过曝光补偿功能。相反在佳能6d上却必须用曝光补偿,难怪人说,想换换摄影风格,换一套相机系统就行了。徕卡机身镜头的特写照片都是佳能6d拍的,哇哈哈。
不像单反那样内置很多一辈子也用不到的功能和设置,徕卡的机内设置项尽量简化,也不需要改什么。因为摄影的本质就是iso、光圈、快门,其他概念和名词都是“反摄影”的。
raw基本可以在+-两档范围内调整,特别暗部,能提亮很多。所谓数码“宁欠勿过”是完全正确的。就自动测光也没啥,自动测光也经常不准的,特别是大光比、逆光环境。有raw啥都不怕。
快门放a档,光圈控制景深就可以了。当遇到拍雪景时需要提亮,那就从取景器内看快门读数,然后转动快门转盘到比那个快门慢一档的数值就行了。当遇到拍煤炭时需要压暗,那就把转盘转到比取景器读数快一档的数值就行了。实际上用徕卡摄影的人,绝大多数不会拍雪和煤炭,更多的时候是逆光是需要提亮一些,不过说实话,raw完全可以在后期实现。所以徕卡m相机快门放a档完全没问题。不是罪。等成了高手,会了阳光16法则再考虑自己判断快门数值。
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序是:看电量、调整iso、格式化存储卡、清洁传感器……基本就干这几件事。
一定要在机身内格式化存储卡,而不是在电脑上,原因很简单,徕卡的电子技术根德国人一样比较古板,在别处格式化的容易卡顿甚至死机。而且经常格式化存储卡,能大幅度减少“卡壳”的情况,这也许是德国人“精益求精”的一种“执念”吧。
另外使用几张小卡,而不是一张大卡,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笼子里嘛,闪迪16g就可以了哈哈哈,完全没必要花好几百来个大卡。实际经常清空卡是个好习惯,胶卷也才36张嘛。
镜头检测就是去暗角用的,asph镜头在有些环境下依然有暗角,老头也是,我个人是关闭那个的,因为暗角并不是缺点,是镜头的个性之一。你会发现去掉了暗角反而氛围平淡了很多,甚至会想为啥我花那么贵买的八枚玉、九枚玉味道根asph没啥区别呢?如果你非要去掉暗角也是可以的,机身内的数据库不能涵盖所有徕卡老镜头,选一个类似的也可以。
从徕卡m240到m10都开始使用coms传感器了,带来了更高可用的感光度,所以很多人会使用自动iso。《leica m9 像布列松一样创作》这本书里也有自动iso设置,与m240、m10的设计理念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参考。找到一套符合自己画质的最佳方案。
户外灰尘多,清理灰尘是件麻烦的事情,有些灰尘是带静电的,会吸附在传感器上吹不掉。要在无尘的环境清理,比如干燥时的卫生间,潮湿也不行。
以上操作指南谨代表i50mm个人经验,更多发挥还是需要自己根据自己需求调整哦。哇哈哈
这本《leica m9 像布列松一样创作》书很老了,2011年出版,前面30页介绍徕卡m9点机内设置,够了,30页足够了,比说明书写的好理解一些,有举例说明。中间66页是节选布列松名言,并作了伍振荣老师自己的理解和注释,并配以图片。最后几页介绍一下镜头焦段和软件。总共114页的小册子,也是经常拿出来翻翻的。虽然是介绍m9点书籍,但是对徕卡m8、m10、m240来说大同小异。等到了徕卡m10和m240就没有这样的书了。伍振荣还有另外几本徕卡书,也都是入门基础书籍,这些书吧有点太入门,哈哈i50mm没有买,比如《徕卡体验经典》、《徕卡相机手册》、《徕卡相机传奇》。
费安德烈亚斯·费宁格出生于法国的德国犹太人孩子,他是作家也是摄影师,而他的弟弟是画家也是摄影师。这哥们也挺折腾,在德国学建筑,后来又移居瑞典,专注于摄影。二战时移民到美国,成了自由摄影师。1943年,他加入了life杂志,主要拍摄静物建筑,很少拍摄人物或做肖像。但是他拍的一张人像照片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那就是安德烈亚斯·费宁格为摄影师Dennis Stock拍的人像。
多少人买《论摄影》,就是冲着这个封面来的,打开一看,我擦好难懂,这书应该叫“摄影的哲学教科书”。随便从里面那几句话出来,说引自《论摄影》就可以装逼,还可以写论文。哈哈哈,i50mm看这个睡着好几次,最后总结出一个经验,基本上每个小节就读第一句就够了,简单明了,“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照片提供证据”。看第一句就行了,后面都是在用哲学解释这句话,真的很难懂。
别看这本子很薄,里面的词汇真的没法理解,什么“有机社会”、“影像的影像”、“过去感”、“现代主义”等等让人琢磨半天的词语。另外还有长句子“**的**的**的**的**”,这尼玛是考验我中文段句么??
作者本身就是个哲学家,旁征博引,全是哲学,饶了我吧……这本书太学术了。并不适合每个人都看,适合摄影系硕士、博士,甚至教授仔细研究,配合哲学书籍一起。等把这本武功秘籍研究透了,你可以点评古今摄影师大师,批判当红摄影小生,佛挡杀佛、鬼挡杀鬼,为所欲为无往不利。从此跟人论摄影,不明觉厉。
同样书中提到巨大量的摄影师、诗人、作家和历史人物,我擦,没点底子真的啃不动这本书。
当然了,人家里面提到徕卡,哇哈,是的徕卡的小型化是一个摄影哲学的新篇章。哈哈哈,无论如何,这本书既可以装逼,又可以偶尔读一读,不要把看完做目标,不要把看懂做目标,只需要看几句能看懂的话,就够了。经典就是经典,经历里随便拽两句就是箴言。
照片可能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因为它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流动。
照片只要展示一些新奇事物,就会带来震撼。
看邪恶电影如同看色情电影。
照片的伦理内容是脆弱的。
照片即就是赋予重要性。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中产阶级的不满。
贫困并不比富裕更超现实。
照片把过去变成可消费的物件。
照片当然是手工艺品。
照片制造的着迷,既让人想起死亡,也会使人感伤。
嗜好引语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嗜好。
没人透过照片发现丑。
自发明相机以来,世界上便盛行一种特别的英雄主义:视域的英雄主义。
有关摄影的最出色的文字,一直都是道德家们写的。
喜爱照片的道德家总是希望文字可以挽救照片。
这些话,你只需引用,就够让人佩服啦,时间已经证明,这本小册子就是经典,它确实能够看到更多摄影的本质以至预见未来。不过,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这本书确实购买要慎重,要么成为开启摄影认知的新世界,要么成为打击自信的最后一颗稻草。
(更多…)徕卡镜头对焦手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但是很多老镜头都会有些发涩,维修保养的师傅都会有自己的办法。使用不同的润滑油肯定价格是不一样,往往很多人又只看重价格,所以除非你特别要求,不然没有哪个师傅给你用最好的,因为最好的实在太贵了。
镜头对焦手感的润滑主要来自对焦螺纹阻尼,螺纹润滑需要考虑到挥发性、腐蚀性、耐高温、耐低温、阻尼调教等等。要相信科学,这种细节是很讲究的。
相机和镜头使用的是精密仪器润滑油,要有一定的粘度,不能到处流,又不能太粘,那样就起不到润滑作用了,要能保持湿度,不随便干涩,还要保持形态,不能成为粉末,更不能成为有粘性的粉末,那样就掉渣了,你的ccd、cmos就等着完蛋吧。胶片机不存在这个问题,数码就要小心了。当年尼康d600“掉渣门”就是快门润滑油存在缺陷,应该是不够粘。如果你的徕卡m相机,因为使用了不好的润滑油而污染机身,那就太可怜了。
瑞士钟表厂家使用的润滑油,德国徕卡公司使用的润滑油。如果你能知道使用的是什么,那肯定最好。瑞士Moebius润滑油在国外维修保养似乎很常见。然后就是日本确善能公司使用的润滑油也是非常专业的,他们的镜头经受住了几十年的考验。佳能尼康自然也各有其道。具体型号我不好说。在过去最佳润滑油是徕卡使用的鲸鱼提炼的油,这种油给徕卡带来了丝滑的手感。但是由于环保,后来改为了其他的矿物合成油。当然这些好的肯定价格不菲,否则镜头也不会那么贵。
日本信越润滑脂口碑也还行,适合摄影器材的润滑脂。要想获得更高的性能,就需要使用专业的高级润滑油了。国内有人使用日本NPC矿油 A-74。——但我自己没有亲自试用过,也没听说长时间使用下来会有多好。如果使用一段时间,出现干涩,掉渣,请自行负责。国内保养师傅肯定也各有一套,至少段时间使用个十年八年问题应该不大,特别是一些高级钟表油,毕竟国内也有钟表公司。
无论如何,好的润滑油确实能明显提高手感,个人自己保养镜头并不难,做到最佳对焦手感才是最难的。同样的。徕卡m3过片里面的转动齿轮轴也是种白色的润滑脂,可以用很久几十年都没问题。
前些年北京王府井有家徕卡店,第一次在那里见到这本书,简直太精美了。店里只有一本,是非卖品,店员眼神里倒映出一枚资深的理想主义者。我这本Ninety Nine years Leica Book网上买的,花了足足1300大元,价格确实不便宜。国外130美元,如果在国外有朋友顺路带货还是可以省不少钱的。
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意思,不拘一格,不像过去那种正经的徕卡书,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的幽默,让人垂涎三尺。这也许跟i50mm个人喜欢设计有关系,极具视觉冲击力,是一本随时翻翻都能激发灵感的书。
“ Ninety Nine Years Leica”(徕卡九十九年)在2012年Photokina展会上首次亮相,获得好评。在北美,徕卡专卖店,精品店和经销店现在仅提供不到1,500份英语版本。
共产主义革命家切格瓦拉的影像一直是热门,谁要是能拍到那这辈子就有得聊了。以往在书上都是看到切的照片,原来他自己也会摄影呀。在徕卡99年画册里面见到来一张切格瓦拉使用徕卡相机的照片。哈哈
切格瓦拉这位医学生的确了不起,在那个年代学医的出了不少不起的人物呀,鲁迅、孙中山、冰心、郭沫若、冰心……。
在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之前,切格瓦拉就已经是摄影的狂热分子来,阿根廷贵族出身,在那时候把玩相机是很正常的哦。在年轻旅行时都是相机随身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