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徕卡之 熊本熊之父 小山薫堂 Kundo Koyama

小山薫堂 Kundo Koyama

是吉祥物KUMAMON创作者 ,被誉为“熊本熊之父”。主体黑色两个红点的熊本熊,怎么看跟黑色徕卡m相机和徕卡红点标志相似的赶脚啊,难道是从徕卡获取的来源?当然了这是i50mm瞎猜的,不过2015年徕卡有熊本熊限量版徕卡c和徕卡m240,而这个熊本熊的设计师小山薫堂  Kundo Koyama确实也是一个徕卡迷呀。

熊本熊

曾经在2014年跑到了徕卡公司总部,呆萌形象真尼玛佩徕卡,熊本市也是为了宣传自己,委托徕卡来点限量版呗。Leica×Kumamon。

于是就有了两款熊本熊纪念版相机——徕卡C和徕卡M(type 240)。

继续阅读明星与徕卡之 熊本熊之父 小山薫堂 Kundo Koyama

当CONTAXG45邂逅徕卡m240p 来自TAIL

LEICA M240P + CONTAX G45 改口徕卡M

CONTAX G系列的镜头可以说是支支精彩 G16 g28 g35 g45 g90。

“G45” 做为G系列中成像锐利的标头,通透的色彩,特殊的焦段,超高的性价比,是康泰时g系列镜头里最受欢迎的镜头,45mm这个焦段注定了康泰时g45的不平凡。 i50mm也有一篇关于contax G45的文章,写的是在胶片上的表现。今天CONTAX G45邂逅了徕卡m240p,看看它在数码m上的表现。

继续阅读当CONTAXG45邂逅徕卡m240p 来自TAIL

网剧《新世界》里的是徕卡iiid还是leica iiic

是徕卡iiid还是leica iiic

最近孙红雷网剧《新世界》,冲这哥们来看看。结果这个剧那叫一个墨迹啊,感觉10倍速观看比较合适,7集的剧情生生拍出个70集。

不过有个有意思的事情,里面竟然出现了徕卡iiid相机,而且是重要的案情线索。啊哈哈哈。不过i50mm发现这明明就是一台iiic嘛,怎么叫iiid呢?要知道iiid是第一台带自拍的徕卡相机哦,而且只有427台,是收藏界的精品啊,而且当年都是军用物资哦。

为什么用iiic替代iiid呢?根据剧情推断,有两种可能:

继续阅读网剧《新世界》里的是徕卡iiid还是leica iiic

街头摄影技术之 注意“方向”

对于街头摄影技术,i50mm不太在乎。因为摄影是一种习惯,拍摄什么还是自己说了算,并不是讨好别人。如果非要总结一些关键词,那么“方向”算是一个。

严格的说“方向”并不是街头摄影技术,它是让我准备摄影的一个“提示铃”。遇到有方向性质的东西,“叮叮”,收到提醒,我就会开启摄影模式,至于能不能拍到喜欢的照片,那是运气的事情。哪怕没有运气,也是要拍一张的。

在街头总会发现一种带有方向性的标志,有时候是一个路牌,有时候是一个动作。这种运动趋势总会带有特殊的旋律,遇到这种情况街头摄影师是绝不能放过的。

形状方向

布列松有一幅著名的照片,旋转楼梯下一辆自形成正在飞驰而过。楼梯的方向正好与车子方向相同,楼梯带有指向性。为知道布列松一定是在楼梯上等待,等待有那么一个人、一辆车,正好与楼梯的指向相同。于是有来这幅著名的作品。

继续阅读街头摄影技术之 注意“方向”

那台被遗忘的徕卡相机 —- 巴纳克的第一台徕卡相机

为了纪念徕卡发明人奥斯卡•巴纳克诞辰100周年,慕尼黑市立博物馆于1979年举办了个徕卡相机展览,此次亮相的重量级展品除了徕卡原型、0系列第104号相机外,还有一台从未在徕卡编年史里出现的徕卡相机。转自作者:透明蓝。

它有着徕卡0系列的外观特征,但没有序列号。这台相机完全由巴纳克手工制造,制造时间大约在徕卡原型和0系列之间的1920/21年。相机有6档快门,快门读数盘上的数字对应的是快门帘幕间的缝隙宽度,设置快门需通过快门调整钮改变快门帘幕的缝隙来实现,最高快门达1/1000秒!比后来的0系列和I系列的1/500秒还要快。这台相机配置的是Leitz Anastigmat 50mm f3.5镜头,也就是别雷克教授为徕茨新计算的那颗镜头,这绝对是徕茨产的第一枚镜头。仅凭这两点,这台相机已经是无价之宝!

这台相机的历史脉络清晰,保存完整。拥有者老基瑟尔巴赫博士曾是二战后徕卡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从徕兹公司购得这台相机,一直珍藏在家里,从未向别人提起。

20年后,老基瑟尔巴赫博士已经去世多年,相机已传到他的儿子小基瑟尔巴赫博士手中。他请了徕卡机械师迈克尔利修复了这台相机,并翻阅资料,解决了相片部分多重曝光的问题,然后出版了一本名为《巴纳克的第一台徕卡相机》的画册,画册中印有大量用这台相机拍摄的照片。考虑到这台相机已是80多岁的高龄,照片的质量好的出奇。

感谢作者透明蓝提供的文章和图片~

Barnack’s First Leica: The second Life of a Forgotten Historic Camera Kindle Edition

最值得入手的苏联螺口旁轴相机Fed 2 作者 秝坣

苏联螺口旁轴相机Fed 2 作者 秝坣

五十年代以前的相机,机械的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庞大的光学配套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稍早期的旁轴相机,只有两个卡口可以玩,蔡司的Contax RF,徕卡的Leica ltm,这个时代蔡司要胜过徕卡。

其他国家的旁轴相机,基本上学Contax RF和Leica ltm,苏联在这方面,就像我们复古派的诗学理论一样,一部分恨不似古人,Fed、Zorki、Kiev都靠抄作业起家,甚至48年、49年还有Sonnar Kransogorsk这样原料全部来自蔡司的东西,量产的五只Jupiter也继续抄作业,而另一部分,就变复古为学古,让苏联的ltm系统里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后期的Fed、Zorki,以及Drug、Leningrad,就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继续阅读最值得入手的苏联螺口旁轴相机Fed 2 作者 秝坣

除了口罩还得保暖

现在是流行性感冒高发期,就算没有冠状病毒也有感冒病毒,防寒还是很有必要的吗。特别是四处跑的摄影师,除了要带上口罩,也带穿厚点,带上帽子,套上围脖。

虫洞梦想家给摄影师分享的国家地理围脖:

其实我更想问问他头上那个徕卡帽子哪里来的。

富士Pro 160ns彩色交卷 作者 i-film ifilm爱胶片

确切的说,120画幅的消费级数码机还差点意思。所以,120的胶片拍摄还有几年光景。

画幅,应该是数码时代才流行开的说法。数码显像元件的大小,对应画幅的大小。所谓全画幅就是135胶片对应的感光面机(36*24mm)。

APS-C这类画幅只是数码过度的权益之计。越来越大的画幅必然是专业影像设备必然是数码成像产业的发展趋势。只不过通过软体的辅助,通过多镜头小底的成像设备也许是一个新的方向。毕竟一大块底会显得浪费且缺乏效率。如果不考虑放大等诸多因素,朋友圈发的照片,手机和全画幅相机也不会有明显区别,甚至一些处理效果,手机的直出还优于全副相机。

市面上给普通消费者选择的中画幅相机屈指可数,富士的GFX系列、哈苏的X1D系列,都是为数不多价格还算reasonable的机器。飞思、H6D这类机器,真让普通消费者退避三舍,看都不敢看。不过胶片中画幅就平易近人多了。一套顶级的中画幅照相系统一般是数码飞思哈苏的一个零头。

只是胶片价格是日涨夜涨。富士的Pro 160 ns就是这样一款胶卷。2019年这卷的价格可谓三连涨。年初还是30出头,到了第二季就涨到了45,年底一看已经56了。

pro 160 ns其实并不那么出色,但早十年10元的价格,却凸显性价比。味道还是富士的味道,整体偏青,颗粒倒是柔和,过度也自然。宽容度依然能体现负片优势,过曝三档没问题。如果和柯达的Ektar做比较的话,倒是缺乏了点细腻感,但比炮塔160要更胶片。

作者:i-film ifilm爱胶片

Rolleiflex 3.5/Fujifilm Pro 160ns/Foto aus Hugo
海鸥 4B/Fujifilm Pro 160ns/Foto aus Hugo
海鸥 4B/Fujifilm Pro 160ns/Foto aus Hugo
Rolleiflex 3.5/Fujifilm Pro 160ns/Foto aus Hugo
素材图

60年代的老镜头Leica Summicron Rigid 50mm/F2.0 作者 丰年 观空正见

Leica Summicron Rigid 50mm/F2.0 作者 丰年 观空正见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一位摄友进行了器材的交换,一次简单的交换,却让我越用越喜欢。

外观:镜身编号为153xxxx号段,早期镜头。沉甸甸、压手的感觉,镜身不松动,无丝毫匡量;镜片在阳光下有多种颜色:黄棕紫蓝色的光,像欧洲人的蓝眼睛;镜身稍长,但体积挺小,显得金属密度特别大,有质感,外观银色,发亮。

继续阅读60年代的老镜头Leica Summicron Rigid 50mm/F2.0 作者 丰年 观空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