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更喜欢街头摄影?

     
    为什么更喜欢?起初我回答不上来,拍的多了,自己蹦出来答案了,拍的越多,就有越多的答案蹦出来——为什么街头摄影?街头摄影,它本身就是答案。
    永恒的街拍,忘了谁说的“If you can smell the street by looking at the photo, it’s a street photography.”

    城市,在成长,街道就像血管联通着建筑,街头摄影反应的是城市人文景观。 街头摄影要用眼睛,就像看无数个短片电影,捕捉着街上的氛围。 街头摄影是一场免票的旅行。 街头摄影要用耳朵,假如闭上眼睛,嗡嗡的发动机,嘀嘀的车喇叭,公交站的报站声,路人的电话话声,小贩的卖声……。都是照片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街头摄影用徕卡,我想离大师近一些。可以说,徕卡是我街头摄影的敲门砖。         街拍陌生人,并把它分享给陌生的世界。 身边的一个瞬间,把它留给后世。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书写历史。

  • 为什么图片要配以文字?

    强调文字对照片的注释作用,是很多摄影师坚持的理念,我支持这种看法。一是很多人读不懂图片,另一是图片其实是给文字当配角,而文字其实是给心境当注释。可惜任何事情只要说绝了,就不是真理了。因为在纯粹的街拍摄影师者来看,文字让图片远离了真像,远离了图片的话语权,比如布列松一生持有这种说法。而有些人,认为文字与图像有种错位的默契,有时候需要此消彼长,杜绝彼此尴尬就是了,比如杜瓦诺的图片当年就是配以文字讲故事。

    古有文字,记录下了千年文化。现有摄影,记录下人间烟火。在照片的大餐上撒上一些文字的椒盐,其实也不错。
  • 为什么我不玩转接了?

    转接吧,有两个电子屏,却需要手动对焦。
    转接吧,什么疯纸对焦,笑,笑。
    转接吧,看着满屏的红点点,去寻找可怜的主角。
    转接吧,自以为上了科技的快车道,却颓然回到了古老。
    转接吧,连最陈旧的单反都比它体验好。
    再见,转接,不应该让对焦成为干扰。
    再见,转接,应该利用触摸屏,让焦点跟着手指跑。
    再见,转接,自动对焦奥林巴斯做的最好,是不是没想到?
    再见,转接,我把索尼统统卖掉。
    再见,转接,我用胶片机配合扫描。
    因为旁轴取景才让我魂牵梦绕。
  • 为什么他拍的那么好,而我却成不了街拍达人?

    我觉得没有好的街头摄影,只有符合自己心境的街头摄影。有些人拍的很有才华,构图生动活泼,可是我感觉不到一丝街头味道,有些人拍的很普通,却能让我思考。所以街头摄影不应该是竞争式的思考方式。街拍达人其实也没必要去想,因为只要你拍了自己真诚的照片,自然有符合你心境的人观看,这就够了。

  • 交通灯上的月亮

    leica m2 + summicron m35 f/2 pre-a

    傍晚看到北京的月亮,吓我一跳,稀客。它在红绿灯的上面,我知道广角头会把它拍的奇小,没准像个星星。如果让我画北京的天空,我绝不会想到画月亮,能想到交通灯上的小人符号就不错了。

  • 为什么街头摄影师很少?

    每个人都有街拍的阶段,大概在玩相机第二年开始,尝试拍陌生人,拍马路上的故事,很多人能拍出诗意的画面,很多人能拍出触发心灵的氛围。起初的这个阶段是美好的回忆,是属于青春的光影年华。想想第一次街拍,眼藏在取景器后面,对焦,按快门,上弦,天桥下汽车如流水,行人擦肩而过,阳光穿过楼群,只有红灯能阻止你。

    然而,惟有过了第三年、第五年还享受街拍的人,才是街头摄影师。Alex Webb、Eric Kim、yanidel都是这样的摄影师。连这些人谈器材的时候都充满了街头味道,没治了。

    拍过一些街头元素的照片,就叫自己是街头摄影师,我是不以为然的。一只蚊子吸了人的血就管自己叫人,是不对的。我是一只吸了街头血液的蚊子,我是一条吸着城市血液的街。
  • 你为什么要开始街拍?

    在一个到处是风景摄影、旅游摄影、糖水摄影、测评摄影、约拍摄影、活动群摄影、手机分享摄影的时代,全国人民都有好几个相机。一个被照片淹没的时代,反而最可能产生精神渴求,因为汹涌的表层感观潮水退却之时,街拍的治愈效果就会增强。街拍如果不是展现自我的唯一途径,至少也是最好的自我陶冶。朋友,你是否应该开始自己的街拍?

  • 交通协管

    leica m4 + m21 3.4 sa

    从正面拍准备时间最多只有2秒,从背后拍可以有至少10秒的准备时间。所以从后面拍是容易的,然而却又是最难的。两名协管互相简短的说了几句话,我在后面足足等了1分钟,希望他们能对视,这是何等的默契,他们说话不用看对方。最后我放弃了,拍一张走人。

  • 当黑白遇到了迷彩

    leica m2 + elmar 35 3.5 kodak 400tx

    黑白的照片剥离了所有迷彩,其实都在,因为迷彩本身也不为隐藏,这还是最初的迷彩么?黑白摄影也有这种功能,剥离了色彩,让本质显形。

  • 得了[数码升级症]的,请到胶片摄影门诊部就诊

    广告暗示我,像素不够了,于是我匆匆升级。广告又暗示我,iso落伍了,于是我匆匆升级。因为验证升级的成果,我开始100%放大数像素了。眼镜矫正了我的近视 ,我却用它来数像素,升级真的是一种病。

    直到有一天,我解开了锐利的鞋带,脱掉像素的靴子,丢掉高感光的袜子,在银盐的原野上,奔跑,奔跑啊,奔跑,直到跑出朦胧的早晨,跑出恍惚的泪水,跑出颤抖的微笑。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喜欢上了放大100%,趴在显示器上数像素。几乎任何照片也不看内容,上来就迫不及待的放大,数像素。数了才算踏实,踏实了也就不管内容了。

    我一定是病了,得了数码升级症。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病情。起初随便一个傻瓜相机都可以让我兴奋良久,后来总觉得拍的不够好,然后一头,掉进了摄影论坛,他们告诉我,升级,是唯一的解药。

    论坛没有骗我,广告没有骗我。升级的成果就摆在眼前,我拍了那么多高像素的墙壁,浪费了那么多数像素的时间,结果他们还在让我升级。尽管是个追求上进的人,但每年一次的升级节奏实在扛不住了。新器材就像鱼钩上的诱饵,嗅得到香气,看不到危险。

    “相机升级症”就像脚气,很难根治,只要钱包允许随时复发。最后,我到胶片摄影门诊部就诊了。现在好了,“相机升级症”再也没有复发。胶片摄影。不追求锐利,不追求像素,不追求升级,从此后踏踏实实过日子,高高兴兴拍照片。

    注:本药方只适合把摄影当作生活的人服用。请职业摄影师、专业摄影师、极客摄影师到器材厂商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