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奢侈、美,似乎是人类原始的追求哦。把这两点集于一身的,似乎就是徕卡了。我是不想与那些巨大的相机和白色的大型炮筒出门的,似乎他们过于招摇,也不怎么美,除非是专业用途,或者有目的性的摄影,否则这些大单反真是一场浮夸的自我表演。而无目的的街头摄影,还得是徕卡。
自古作家多清贫,越是孤注一掷追求作品完美的作家,往往越忽略营销和推广,所以很多好作品啊,都没有公之于众。像薇薇安迈尔那样的摄影师,没被发现的还很多。对于咱这样的的自然派摄影师,作品当然希望展示出来啦,知道的人多一些自然好啦,至于是不是好作品嘛,嘻嘻&……
不过话说回来,在资本主义阵营的摄影师很会经营,作品销售的盈余能够返回头补贴作品创作的开销,确实是个好的良性循环。这点咱们这里确实弱很多,好的摄影师往往赚不到钱,观众更多的还处于消费看得见的器材水平,在精神层面确实没什么追求,对于无形的消费,可能更多的还是在追求一些什么lv啦,什么牌子的车了……总之,都是这些用来遮掩精神匮乏的东西,嘻嘻,奢侈品诞生的目的,就是干这个的哦,嘻嘻嘻,似乎,徕卡也成奢侈品了,这又怎么解释……好的摄影作品不是徕卡拍的吗?
到底什么相机适合我呢?我觉得你还真得全都试一试,因为相机这东西是可以随时随地换的,这个牌子不适合了就换另一个牌子,单反不适合了就换一换旁轴,总之,多试一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而不像收养的狗狗,不跟你相处半年,是不知道合适不合适的,而等你发现时,已经很难出手了……,而相机不存在这个问题。
据说狗的一年是人的六年,它的时间比我们快6倍,所以还是要珍惜陪伴它的时间。而对于相机,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特别是徕卡相机和镜头,似乎没有时间的问题,甚至它的年纪比你我都大,也没啥好珍惜的,用就完了,哪那么容易坏,相机不过是机器,也不是人,需要珍惜的是我们的感受。
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小米徕卡水印出来之后,其他品牌也跟着出这样的边框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一个徕卡log就让图片高大尚了么?哈哈哈。也只有外行才有会这样的疑惑哦。
在咱们“内行”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哦,因为要不要给照片加边控,加什么样的边框,这个问题,早在胶片时代就探讨过了。那么给照片加边框有什么讲究呢?
当年布列松提出不裁边的概念,受到很多摄影师的认可,纷纷加入到这种保持原创的行列。那个年代,就有很多摄影师注意到图片边际的重要性,边际代表着摄影师的原始选择,是一种现场的见证,是不可以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的。从不裁剪,再延伸出去,就是为什么要给照片加边框了。
咱们过去的一寸照都是有白边的,因为那时候我们对照片很在乎,哪怕是一寸照,也要留有一些白边起到保护作用。这种白边的保护意识依然延续到数码照片,很多数码滤镜也是留有这个功能,给照片加白边,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给人一种安全感。只是人们不曾意识到而已。
是的,给照片加了徕卡水印后立刻显得它更像是作品了,而不是随手瞎拍的,而是经过思考的,我是把它当作品看待的。这种水印可以唤起观看者的潜意识,调动起用看待作品的眼光去审视它,结果发现,嘿,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他不是瞎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