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和美,徕卡和摄影

leica mp + summicron 35 f2 asph + agfa apx100

奢侈、美,似乎是人类原始的追求哦。把这两点集于一身的,似乎就是徕卡了。我是不想与那些巨大的相机和白色的大型炮筒出门的,似乎他们过于招摇,也不怎么美,除非是专业用途,或者有目的性的摄影,否则这些大单反真是一场浮夸的自我表演。而无目的的街头摄影,还得是徕卡。

街头摄影,已经不是出片的事儿了

leica m2 + summicron 35 2 asph + agfa apx100

街头摄影已经不再是出片这样简单的事情了,拿着相机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一个不被别人思想观念干扰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拿着相机倾听风卷落叶的声音,也可以听到市场里喧闹的声音,是的,我们会遇到抵触的路人,也会遇到友善的过客,摄影作为爱好,已经不只是视觉的事儿了。

leica m2 + summicron 35 2 asph + agfa apx100

胶卷摄影,打包青春

leica summicron 50 f2 + leica m2 + fomapan100

到了一定时间啊,身边的物件变老了,也不再那么炙热了。甚至要收拾收拾打包装起来了。看着cd机、磁带机,胶卷相机,一边打包,一边在想,这哪里是在打包老物件啊,这分明就是在打包青春。

leica summicron 50 f2 + leica m2 + fomapan100

好的摄影作品不是徕卡拍的吗?

leica m2 + summicron 50 f2 虎爪

自古作家多清贫,越是孤注一掷追求作品完美的作家,往往越忽略营销和推广,所以很多好作品啊,都没有公之于众。像薇薇安迈尔那样的摄影师,没被发现的还很多。对于咱这样的的自然派摄影师,作品当然希望展示出来啦,知道的人多一些自然好啦,至于是不是好作品嘛,嘻嘻&……

不过话说回来,在资本主义阵营的摄影师很会经营,作品销售的盈余能够返回头补贴作品创作的开销,确实是个好的良性循环。这点咱们这里确实弱很多,好的摄影师往往赚不到钱,观众更多的还处于消费看得见的器材水平,在精神层面确实没什么追求,对于无形的消费,可能更多的还是在追求一些什么lv啦,什么牌子的车了……总之,都是这些用来遮掩精神匮乏的东西,嘻嘻,奢侈品诞生的目的,就是干这个的哦,嘻嘻嘻,似乎,徕卡也成奢侈品了,这又怎么解释……好的摄影作品不是徕卡拍的吗?

十几年的白金汉,如今是黑铁汉

leica m2 + noctilux 50 1.2 + agfa rpx25

有朋友让我推荐一下通勤的摄影包。毕竟上班族玩摄影,包是少不了的。通勤包通常来说不能太花哨、也不能太内敛小巧,除了相机,里面还有笔记本或者pad,几部手机,工牌之类的。

至于我来说,还要放一件薄薄的速干外套,因为地铁空调实在太冷了。所以,aa小型包现在属于周末放松时用。而我这个白金汉用了十来年了,已经不那么白了,黑了,它现在是黑铁汉。

相机不是狗,也不是人

leica mp + summicron 50 f2

到底什么相机适合我呢?我觉得你还真得全都试一试,因为相机这东西是可以随时随地换的,这个牌子不适合了就换另一个牌子,单反不适合了就换一换旁轴,总之,多试一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而不像收养的狗狗,不跟你相处半年,是不知道合适不合适的,而等你发现时,已经很难出手了……,而相机不存在这个问题。

据说狗的一年是人的六年,它的时间比我们快6倍,所以还是要珍惜陪伴它的时间。而对于相机,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特别是徕卡相机和镜头,似乎没有时间的问题,甚至它的年纪比你我都大,也没啥好珍惜的,用就完了,哪那么容易坏,相机不过是机器,也不是人,需要珍惜的是我们的感受。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摄影

其实文字不容易给人留下“印象”,不可思议的是面对现实的风景也不那么容易留下“印象”,而一张具有“气质”的照片,却可以刹那间印到人的脑子里,似乎很多大师的作品,都具备这种迅速入脑的气质。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摄影啊,还是无可替代的。

leica Mp + summicron 35mm f2 asph

很喜欢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不是因为它有彩色的插图,而是因为它里面的插图很多是大师油画,还有很多是摄影作品,它的配图都是非常传神的。语文除了语言,也是需要视觉的,至今我也能回忆起当时课文里的插图。

为什么小米的徕卡水印那么火?

小米的徕卡水印

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小米徕卡水印出来之后,其他品牌也跟着出这样的边框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一个徕卡log就让图片高大尚了么?哈哈哈。也只有外行才有会这样的疑惑哦。

在咱们“内行”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哦,因为要不要给照片加边控,加什么样的边框,这个问题,早在胶片时代就探讨过了。那么给照片加边框有什么讲究呢?

追溯到,布列松

当年布列松提出不裁边的概念,受到很多摄影师的认可,纷纷加入到这种保持原创的行列。那个年代,就有很多摄影师注意到图片边际的重要性,边际代表着摄影师的原始选择,是一种现场的见证,是不可以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的。从不裁剪,再延伸出去,就是为什么要给照片加边框了。

白边的安全感

咱们过去的一寸照都是有白边的,因为那时候我们对照片很在乎,哪怕是一寸照,也要留有一些白边起到保护作用。这种白边的保护意识依然延续到数码照片,很多数码滤镜也是留有这个功能,给照片加白边,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给人一种安全感。只是人们不曾意识到而已。

这是作品,不只是图像

是的,给照片加了徕卡水印后立刻显得它更像是作品了,而不是随手瞎拍的,而是经过思考的,我是把它当作品看待的。这种水印可以唤起观看者的潜意识,调动起用看待作品的眼光去审视它,结果发现,嘿,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他不是瞎拍的。

人工智能会替代摄影师么?

人工智能生成照片,摄影师会不会被取代呢?我觉得这问题没有多少意义。其实从很早之前到现在呀,很多人不就是套公式拍照么,拍的不就像机器拍的么。不管有没有人工智能,摄影师的问题一直都在:如何拍的像个“人”拍的,嘻嘻嘻

反正我觉得,只要是能讲出来的标准,人能模仿的,人工智能都可以做到,特别是技术党哈哈哈。而咱这种无规则拍照,甚至胶片上的水渍都肆无忌惮的,是机器模仿不出来的哇。一个自在散漫的“非著名摄影师”,而不是严格规范的“著名摄影师”,怎么会担心被机器替代呢?嘻嘻嘻。

leica m2 + summicron 50 f2

当街头摄影遇到肖像权

leica mp + summicron 50 f2

这年头越来越强调个人了,越来越注重保护隐私了,似乎街头摄影师偷拍就好像偷了谁的财产。其实呀,“肖像权”不过是个画大饼,绝大多数人的肖像根本无法兑现。大众不过是糊涂蛋而已,一位肖像权就是一张彩票,没准哪天兑现呢?真当自己的肖像很值钱么?no,no,肖像权就好比“私有制”,是保护真正“拥有者”的的。我等芸芸众生不过是路边的花花草草而已,路边的花花草草也跟着摇旗呐喊“要保护隐私!我要肖像权”是不是很好笑呢?可是很多人就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哦。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