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友让我推荐一下通勤的摄影包。毕竟上班族玩摄影,包是少不了的。通勤包通常来说不能太花哨、也不能太内敛小巧,除了相机,里面还有笔记本或者pad,几部手机,工牌之类的。
至于我来说,还要放一件薄薄的速干外套,因为地铁空调实在太冷了。所以,aa小型包现在属于周末放松时用。而我这个白金汉用了十来年了,已经不那么白了,黑了,它现在是黑铁汉。
到底什么相机适合我呢?我觉得你还真得全都试一试,因为相机这东西是可以随时随地换的,这个牌子不适合了就换另一个牌子,单反不适合了就换一换旁轴,总之,多试一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而不像收养的狗狗,不跟你相处半年,是不知道合适不合适的,而等你发现时,已经很难出手了……,而相机不存在这个问题。
据说狗的一年是人的六年,它的时间比我们快6倍,所以还是要珍惜陪伴它的时间。而对于相机,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特别是徕卡相机和镜头,似乎没有时间的问题,甚至它的年纪比你我都大,也没啥好珍惜的,用就完了,哪那么容易坏,相机不过是机器,也不是人,需要珍惜的是我们的感受。
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小米徕卡水印出来之后,其他品牌也跟着出这样的边框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一个徕卡log就让图片高大尚了么?哈哈哈。也只有外行才有会这样的疑惑哦。
在咱们“内行”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哦,因为要不要给照片加边控,加什么样的边框,这个问题,早在胶片时代就探讨过了。那么给照片加边框有什么讲究呢?
当年布列松提出不裁边的概念,受到很多摄影师的认可,纷纷加入到这种保持原创的行列。那个年代,就有很多摄影师注意到图片边际的重要性,边际代表着摄影师的原始选择,是一种现场的见证,是不可以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的。从不裁剪,再延伸出去,就是为什么要给照片加边框了。
咱们过去的一寸照都是有白边的,因为那时候我们对照片很在乎,哪怕是一寸照,也要留有一些白边起到保护作用。这种白边的保护意识依然延续到数码照片,很多数码滤镜也是留有这个功能,给照片加白边,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给人一种安全感。只是人们不曾意识到而已。
是的,给照片加了徕卡水印后立刻显得它更像是作品了,而不是随手瞎拍的,而是经过思考的,我是把它当作品看待的。这种水印可以唤起观看者的潜意识,调动起用看待作品的眼光去审视它,结果发现,嘿,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他不是瞎拍的。
小米13ultra的镜头肯定符合徕卡的标准。在我后期处理徕卡m8、m9拍摄照片时,也会进行一种低饱和高反差的处理,徕卡镜头拍摄的照片都承受得起这样的处理。其他镜头往往由于没有丰富的微反差,经过这样后期会显得干瘪“原形毕露”。
小米13ultra确实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只是在jpg上调整,并没有在raw上调整。话说我一直没找到小米13ultra在哪里设置raw,也懒得找了,jpg就够了。要给小米13ultra挑毛病的话,可能还是在颜色调教上,哈哈哈,也许是故意强调德味了,尽管已经比华为徕卡色淡了很多,也比13pro对比度小了一些,但是,还是达不到真徕卡的那种令人发自内心的愉悦观感。有时候我要给他加一些对比度,有时候又要减少一些,小米的jpg竟然保留了很多后期空间。
真的徕卡与蔡司不同,徕卡不是浓烈的颜色,也不是高对比度,特别是古典徕卡,它是细腻的中间微反差。所以,小米13ultra我都是要后期调整一下的。我的调整很简单,就是用aperture调一下低饱和高中间对比再整体提亮,在加入一些小秘密,嘻嘻嘻。然后能达到令我愉悦是色调了。
我一向喜欢拍摄大光圈效果,这让我相信这世上很多事都是可以虚化掉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放大了的光圈就像放大了我们小小的愿望,不想让它淹没在凡尘中,虚化掉生活的千疮百孔。
很多人喜欢使用长焦大炮不就是为了拍摄虚化效果么,有种抽离现实的唯美感。徕卡summilux系列吸引人的也是那种虚化效果,小的镜头能拍出大炮才有的奶油效果。在徕卡的镜头里,summilux是最常用的虚化系列,而noctilux更多的是炫技之作。
我发现小米13ultra手机设置在f1.4进行街头摄影成功率非常高,也很自然,甚至感觉有点summilux 50 1.4 e43的感觉,我想设计师应该是参考了e43的虚化效果。手机里的光圈调节可以从noctilux 0.95起步,但是我觉得那样虚化的有点过大了,街头摄影f1.4是很完美的光圈。而0.95 noctilux在街头摄影中与现实类似,成功率比较低。于是我多数都在手机里设置的f1.4光圈。说实话,真有点以假乱真的效果了。所以我还是喜欢用1.4的设置。
小米把这个虚化效果单独框定在了“人像模式”,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局限在“人像模式”这几个字,完全可以叫“徕卡大光圈模式”嘛。徕卡和小米在渐进虚化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对人物从背景剥离,远近变化不是那么生硬,多少还有渐进,应该是专门针对人物优化了。当年华为与徕卡合作也是首创通过两个摄像头测距虚化,这种接近真实的虚化在小米身上更是如火纯青。这种人像模式远不止识别人那么简单,也能识别人身后的物体,并更很好的与虚化的背景分离开。
人像焦段是75mm,小米13ultra的人像模式相当于徕卡summilux 75 1.4镜头,这是一枚徕卡的人像镜头,很多人喜欢它的唯美虚化。或者叫noctilux 75mm镜头也是可以的。
徕卡summicron35mm f2镜头,从时间上来说,先有八枚玉,然后是六枚玉,然后是七枚玉,明明排第三的七枚玉怎么就叫第四版了呢?
要说这徕卡命名也不是很有规律,有的镜头根据光学变化区分第几版,有得镜头根据外观区分第几版,谁最早这样叫了,大家也就约定俗成了。
根据《徕卡收藏指南》的命名,七枚玉就是第四版,实际上把六枚玉拆分成了两个版本。六枚玉的两个版本外观有变化,光学也不是完全相同,而是相似。所以六枚玉就被拆成了两个版本。于是,七枚玉就叫第四版了。
《徕卡收藏指南》这里面的分类通常都是按照光学是否一样划分第几版的,如果光学一样,哪怕外观有变化,也被归为同一版本,比如七枚玉就是外观变化,但没有被拆分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