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徕卡收藏指导,目前也已经买不到了,这本跟新华字典一样大、一样厚的英文书,配有详细的徕卡相机、镜头、附件说明,包括少见的纪念款、限量款相机图片。这书连二手市场都很少见到了。

徕卡收藏指导,目前也已经买不到了,这本跟新华字典一样大、一样厚的英文书,配有详细的徕卡相机、镜头、附件说明,包括少见的纪念款、限量款相机图片。这书连二手市场都很少见到了。
美国演员Keegan Allen,从小玩摄影,玩徕卡。拍的还是不错的,这哥们也用富士x100,哈哈。到最后他也提了一下,“胶片就是特们的不一样”~《life.love.beauty Keegan Allen》
这本杉本博司台版的《直到长出青苔》是搭配《荒木经惟天才写真术》、森山大道《迈向另一个国度》一套来的。当时在国贸时尚廊书店买的,就一套,比现在网上卖的便宜,总觉得这家书店不是卖书的,哈哈哈,大量摄影书籍是装点门面的,主要卖的是奢侈品。
说实话,这三个人之间,最不喜欢的就是这本了,因为实在看不进去呀。所以一直放着如新,一直放着,直到长出青苔。这三个人,一个离天太近、一个离人太近,一个离地面太近。也许我的年纪还处于离人太近的阶段吧……
说不出为什么,看不进去杉本博司的照片,也看不进去他的文字,这和荒木经惟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抽象玄天式的摄影方式,又和森山大道的浪摄形成鲜明对比。也许这三本一套原本就是出版方有意为之的,你上天有天书看,你入地有地书看,你游戏人间有人间的书看……
哇嘻嘻嘻。也许是因为杉本博司不用徕卡吧,虽然他用胶片相机,但绝不是我喜欢的摄影感觉。而森山大道的理光GR当然是土腥味儿最足的摄影了,嘻嘻嘻,太土也喜欢不起来哇,哇嘻嘻嘻。唯独荒木经惟最棒啦,啦啦啦啦啦。
徕卡m8的面世,徕卡第一台旁轴数码相机,aps-h一千万ccd,总给人一种“不得不来”的感觉……,而m8的退市又有种“不得不走”的赶脚。
2006年徕卡出人意料的推出了m8这个数码相机,那年的lfi杂志也正好处在胶片和数码并存的时候哦,从那之后,lfi杂志里胶片作品越来越少了,开始转向数码为主胶片为辅了。
就像诺兰的电影《信条》那样,正常的时间线是向前的,从leica m3到m6,再到mp,再到m8,再到m9,再到m10……爸爸m11要来啦。而i50mm经常穿越旋转门,逆向时间线,从数码走向胶片,从m9至高无上,到m8倔强宝藏,最后夹个黑漆mp游荡。
徕卡胶片对徕卡数码说:“你的人生才走了一半,我的人生已经走到终点,接着往下走,我在起点等你。”。
整理书籍时翻出来一本2009年的徕卡LFI杂志,徕卡m9的封面,很精神呢,一晃就是12年呀。
别家12年前的数码相机都不知道去哪里了,徕卡的m9依然健在。想想12年前很多人讨论说“徕卡m9能用十年不淘汰”,现在看呀,再用个12年也不成问题呀。
真是“流水的数码,铁打的徕卡”。其实,用了徕卡以后“升级”很无趣。高级的器材党绝不是升级升级再升级,高级的器材党,懂得在理性、自律和发烧之间取得平衡的喔。
于是就趁有点时间,就把这个拍成了pdf分享出来吧,哇嘻嘻。
2012 年春天 ,位于荷兰一家器材经销商向美国摄影师Jock Sturges 提出了拍摄画册的建议。Jock Sturges 收到了禄莱纪念版双反, Rolleiflex Twin Lens Reflex 6×6。经过四个月和数百卷胶卷的拍摄,结果是一本设计精美的书,里面有更漂亮的图像。
之后他们推出了限量版 108 Rollei Rolleiflex 2.8 FX “Platinum”相机。这些相机都有一个唯一的序列号,并以四种不同的颜色生产。每种颜色都带有“Jock”的起始字母,因此它从“J 01”到“K 25”,并在铂金上刻有特殊的字样。相机随附签名书以及 4 张不同照片中 1 张的签名原版照片。这个限量版应该是禄莱最后的倔强吧,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如今一套8本的签名画册ebay售价4299美刀~
i50mm这本当然不是限量版了。这本画册是几年前看了有一位老师的限量版画册后下单买的,从亚马逊海外购下的单,后来都忘记了,历时半年多到的。见过那么多拍裸体的,能用黑白+中画幅拍出如此自然+和谐+健康的照片,确实称得上顶级大师哦。
这么多年了,人类对往身上添衣服越来越在行了,而脱下去却显得那么的扭捏。Jock Sturges用镜头重现找回了赤膊的坦诚哦。更多精彩照片不能在网上展示了哦~
这本书是北京国际图书展上买的,东欧的书一点也不便宜,应该是400多吧。主要是因为画风与常见的街头摄影有些不同,就买下了。但是书中有很多“街头人像”,很明显是与对方沟通过拍摄的,这类照片是i50mm不喜欢看的。因为它时刻提醒你,摄影师的存在。更喜欢抓拍的那些照片,自然真实。所以它的价值,是远达不到维维安迈尔那种程度的。
Juraj Bartoš是斯洛伐克最早的时尚摄影师之一,他的照片定期发表在 Móda、Dorka、Slovenka、Beseda、Kankán、Javisko、Elle、Digi-revue 等杂志上。然而,他的工作重点在为自己拍摄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捕捉过去那个时代。
过去我们看到最多的都是巴黎、纽约、东京的街头摄影,东欧的并不多,其实也别有一番风味哦。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旅游的,但喜欢看画册,特别是街头摄影画册。不但能从中感受到异域风情,也能感受到时间的跨度。
除去布列松和少有的几位神仙,其他小鬼就不要拜了。不是他们不优秀,而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神仙。但是我们可以忘记摄影师是谁,而选择性的观看作品,吸收作品里面的能量。这才是看画册的原始动力。所以,不要只看大师作品哦……
一个个,青春热血,激情昂扬,说要把记录人文的重任扛在肩上。可结果呢?买了越来越多的人文书,而拍的越来越少了。问题出在哪里呢?
不是不勤奋,不是不刻苦,也不是没有摄影信仰,而是太在乎自己了,太在乎别人评价自己了。常年沉湎于一个“我”字,那么总有一天他最在乎的就是“别人眼里的我”,而偏离摄影的初心“纪录他人”。
Louis说:以前的摄影书 讲的真细致,以前相机品牌的中文名,跟现在差距好大。
1983年中国摄影出版社《摄影手册》,发行量52万册,2.9元一本,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