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你个秘密,大于50mm的标头,都是好头

难怪都说尼康老都就会拍风景,它拍风景真是带劲啊,尼康这枚58mm f1.4 auto镜头是当年给大f配的第一支f1.4大光圈镜头,它的设计来自于旁轴50mm镜头,由于单反相机反光板的存在不得已成了58mm,实际上,它除了视野比50mm小一圈外,在虚化氛围和玄学方面是超越标准50mm的。嘿嘿,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秘密,在虚化方面早年的焦距在大于50mm小于65mm这个范围的标头,比如58mm、55mm、60mm的镜头,其实都非常优秀,他们都和德味、玄学有很大关系。另外,其实徕卡的50mm镜头都比50mm大哦😉,只是当年徕卡不告诉你而已哦。

yashica ml 35mm f2.8白平衡调暖

整体来说它的色彩适当后期调整一下会很好,直接出的jpg不如ziess镜头。另外它的边角清晰度会下降。除此之外,中心绝大部分面积清晰度都很好,后期轻微调整即可获得非常好的色彩表现。据说日本人喜欢用CONTAX的机身来搭配雅西卡的镜头,我使用感觉这枚yashica非常小巧轻便,而且轻微后期处理(白平衡向暖色调微调)即可非常棒,调暖后色彩很好,还真有点蔡司的味道了。

用美能达af 100mm-200mm f4.5拍建筑风景

我很喜欢蔡司的名言,只有手动对焦才能体会摄影的乐趣,好像是这么说过。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所以哪怕是长焦,我也用手动挡,慢慢拍,特别是一些建筑风景,最好不要出现什么对焦点,也不要出现滴滴声,就那么远远的欣赏,就很好。不喜欢拍宏伟的建筑,主要因为我没带超广角,其实我更喜欢建筑本身的韵味,从静止中表现出的律动,美,即来自于此。

富士广角附加镜WCL-X100,从35mm到28mm

都说28mm离35mm很近,也许说这话的人是变焦用户,他们甚至觉得17mm离40mm都太近了,但是对于长期玩定焦的人来说可不这样。特别是徕卡28mm和35mm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当年玩x100时,这个能扩展到28mm视野的附加镜是必备的。

富士的光学实力毋庸置疑,不然哈苏也不会找它代工生产镜头了。WCL-X100装到x100后,对画质几乎没有损失,浑然一体。不过就算加了这个扩展镜头,分量也很小,当年觉得这机器太轻了,没有手感。最近发现这机器适合骑车时挂在脖子上……。

最近发现很多地方提到日本相机,前三名基本毋庸置疑,第四名越来越明显归到了富士。这个位置过去数码单反时代,是给宾得的。如今微单时代,宾得没有跟进,被富士替代也是理所当然了。松下、奥林巴斯市场不如富士,理光机型太单一,富士也算名副其实。毕竟富士中画幅、aps-c画幅,实力是有的。就从十几年前的富士WCL-X100这个广角扩展镜,就可见富士光学实力。

leica mp 1956-1957

设计背景

  • Leica MP是基于M3改进的“专业版”(“P”意为Professional),专为新闻摄影师和专业用户设计。
  • 1956年首次亮相于德国Photokina展会,未在常规徕卡产品目录中公开销售,仅限特定专业客户订购。
  • 灵感来源于美国摄影师(如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和戴维·道格拉斯·邓肯)的需求,结合Leica IIIf的快速过片理念。

主要改进

  • Leicavit MP:标配底部快速过片器,取代传统底盖,提升连拍效率,适合战地或动态摄影。
  • 无自拍器:去掉M3的自拍功能,简化设计以适应专业需求。
  • 外部计数器:从M3的内部自动计数改为手动重置,预示了M2的设计方向。
  • 坚固性:内部过片轴加长并使用硬化钢齿轮(而非M3的黄铜),增强耐用性。

产量与稀有性

  • 总产量约449台(序列号范围MP-1至MP-449),其中黑漆版(138台)比镀铬版(311台)更稀有。
  • 部分M3相机在1960年代被徕卡改装为MP规格,但这些改装版不带“MP”序列号,不计入原始产量。
  • 因产量稀少且面向专业市场,Leica MP成为收藏界最珍贵的M系列型号之一。

历史地位

  • MP是M3(1954年)和M2(1958年)之间的过渡型号,融合了两者的特点(如M3的取景器和M2的计数器)。
  • 1957年M2推出后,MP停产,Leicavit过片器随后成为M2的可选配件。
  • 著名用户包括Magnum摄影师托马斯·霍普克(Thomas Hoepker),其作品体现了MP的专业价值。

收藏价值

  • 由于稀有性和历史意义,Leica MP(尤其是黑漆版)在拍卖市场价格极高,保存完好的样本常达数万至数十万欧元。
  • 示例:2014年拍卖会上,一台黑漆MP-89(带Leicavit)以456,000欧元成交。

徕卡Leica MP (1956-1957) 基本参数

  • 生产年份:1956-1957
  • 类型:35毫米胶片测距相机
  • 镜头卡口:徕卡M卡口(M-Mount),支持所有M系列镜头
  • 标配镜头:通常搭配Leitz Summicron 50mm f/2 或 Elmar 50mm f/3.5(视订单而定)
  • 快门:布帘式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范围1秒至1/1000秒,含B门(长曝光)
  • 取景器:光学取景器,放大倍率0.91x(M3同款),部分稀有版本为0.72x,无视差校正框线(仅50mm视角)
  • 测距仪:内置双像重合测距仪,与M3一致,基线长度69.25毫米
  • 胶片格式:35毫米胶片(24×36毫米,135格式)
  • 胶片传输
    • 手动装片,底部装入设计。
    • 配有Leicavit MP快速过片器(标配,底部触发式),另有顶部双行程过片杆(部分后期改单行程)。
    • 倒片通过旋钮手动完成。
  • 曝光计数器:外部手动重置计数器(类似M2,非M3的自动设计)
  • 机身材质:黄铜构造,镀铬(银色)或黑漆表面
  • 尺寸(宽×高×深):约138×77×33毫米(不含镜头突出部分)
  • 重量:约580克(含Leicavit,不含镜头)
  • 产量:总计约449台(其中311台镀铬,138台黑漆)

总计500台,有银色黑漆版本。由于是给当时的战地记者定制的,所以存世量非常稀少。

MP-1MP-11Leica MP27 Sep 1956*11
MP-12MP-500Leica MP (black+chrom)1957489
MP-13MP-150Leica MP Black1957[137]
MP-151MP-450Leica MP Chrome (+black)1957[298]
MP-213MP-214Leica MP Black1957[2]

翻译来自徕卡官网

当徕卡在1956年推出MP时,这是他们第一款完全面向报告文学摄影的特别版M。
1956 年,徕卡向市场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特别版 M——徕卡 MP,专为报告文学摄影而设计。基于M3(具有相同的取景器和相机机身),MP还提供了M2中随后的许多技术规格,这些技术规格将在两年后的1958年推出。M2 标志着 MP 的快门控制首次大规模生产。

徕卡 MP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个上链机构,它们彼此独立工作:除了顶板上的标准快速上链杆外,相机还提供底部安装的 Leicavit MP 扳机上链器,使其特别适合报告文学摄影。Leicavit MP 已经作为旧款螺钉安装徕卡的可选功能提供。虽然它从未出现在 M3 上,但 Leicavit 绕线机后来可用于 M2。

徕卡 MP 仅生产了大约 450 个型号(称为原始 MP),所有这些型号都专门出售给专业摄影师。徕卡议员最知名的拥有者之一是托马斯·霍普克(Thomas Hoepker),他以关于穆罕默德·阿里的传奇报道而闻名。然而,霍普克最著名的照片创作于2001年9月11日,在燃烧的双子塔的背景下,捕捉了一群年轻的纽约人在东河边的阳光下放松。 

徕卡螺口相机里的收藏圣杯之一leica iiid,注意不是leica iiif 哦

电影里的leica iiid

无意间点到了一个德国电影,是2013年上映的《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翻译过来是是《我们的父辈》,开局一段就把i50mm给吸引住了。嘿,有徕卡出镜哦。里面有一段用徕卡相机胶片摄影的片段。故事是从德国5个伙伴从战争初期到末期的经历。电影里的徕卡螺口相机应该是leica iiid,实际用了带自拍器的leica iiif替代。没办法,说到leica iiid那是徕卡收藏的范畴了。

继续阅读徕卡螺口相机里的收藏圣杯之一leica iiid,注意不是leica iiif 哦

详谈徕卡 leica IIIG L39螺口相机

徕卡IIIG

对于一个拍胶片的器材小烧来说,周一跟周五的区别是手上攒了一卷跟五卷的区别,周六跟周日的区别是手上多了一个镜头或机身的区别。在那一周,我多了一台IIIG.
继续阅读详谈徕卡 leica IIIG L39螺口相机

徕卡相机的开端型号leica i model C

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一次拿着徕卡i型相机被同事看见了,哇塞,这个相机好啊,一看就是有故事的男人。徕卡i型那可是徕卡的第一个批量生产的型号啊。在这之前的原型机叫0型,现在是收藏竞争的对象,后来徕卡出了2次复刻版本。但0型其实并没有真正销售,真正投放市场的是i型号。从1925年到现在,这些相机大部分都还能使用,布帘快门稍作调教,依然能用,也是神奇的事情。

i型的演化

徕卡i型相机有很多版本。大体上可以化为A、B、C三种型号。
i(A)型,1925五发布,年明显特征是机身正面有个固定的金属条,用来锁定镜头对焦扳手。又分为配备anastigmat镜头版、elmax镜头版本、hektor版本、elmar版本。
i(B)型,1926年发布,徕卡唯一的镜间快门相机,镜头跟烧饼是的。收藏的人很喜欢,我觉得好丑。蘑菇是的。
i(C)型,1930年发布,首款可拆卸镜头的徕卡相机。早期这种相机都是一机三镜销售,配套的机身和镜头都是单独调教的,并不能用到其他套机上,所以同一套机身和镜头都刻有相同的编号,或者镜头可有机身的后三位编号。后期徕卡规范了生产标准,让所有套机和镜头都可以通用,并且提供早期镜头重新回厂调教成标准型的,这类镜头上刻有0字样,机身螺口12点钟位置也刻有0字样。

取景器

i型相机都在肩上扛着一个小长条的取景器,黑油漆的非常漂亮。这个取景器只负责给你一个大概的取景范围,并不负责对焦,对焦还是需要估焦的。

黑漆

i型的黑油漆都是手工调制,已经失传了,非常有层次,亮度也很高,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有这么便宜的黑漆相机,是不是可以平衡一下我对黑漆M3的欲望呢?

继续阅读徕卡相机的开端型号leica i model C

徕卡IIIC最有故事的徕卡相机

徕卡IIIC最有故事的徕卡相机

说徕卡IIIC最有故事是因为这个机器有很多版本,起始于二战,终于抗美援朝,从这些变化上能看到满满的历史啊。很多人以为二战时徕卡相机是M3,其实那时候M3还没诞生呢。经历二战的相机是IIIC。

红帘子的故事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起全面侵华战争。而此时的德国也已经早有蓄谋,开始向美国订购大批量战略物资,其中包括徕卡向柯达订购的红色快门布帘。因为在黑白摄影中,柯达这种红色布帘对强光的遮挡性能最佳。但此时德国还没真正生产IIIc,这种红布帘子只在iii型特种机型上偶尔出现。
直到1939年德国进军波兰,英法向德国宣战,美国宣布中立。此时徕卡依然在从美国进口这种红布帘,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向德日意宣战,才停止这种红布帘子对徕卡的供应。

IIIC的创新

在二战之前的iiib主要供应民用和出口,二战开始后政府和军队对相机的需求量非常大,以前的制作工艺无法提高生产速度,因为iiic前徕卡都是金属片拼接的,需要组装时间非常长。iiic引入了精密铸造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和机器的可靠性。
从机身顶部可以看出,iiic前的顶盖、取景器门楼、计数器门楼都是独立的,可以单独拆下来,而iiic整个顶部都是一体的,并且在镜头螺口上方出现了两个从顶盖延伸到机身的插刀,这个插刀一直延续到M3。

继续阅读徕卡IIIC最有故事的徕卡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