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玄学之,用了就回不去

朋友在犹豫蔡司zm50 f2和徕卡的summicron 50,于是整理了一下我们的聊天记录:

徕卡镜头用久了会让你忘记徕卡的特点,让人更专注于生活和内容。任何事物都是从新鲜到适应再到腻烦,耳机音箱如此,镜头也是如此。有些镜头让你用着就憋屈饿,就想着升级。有些镜头用起来就惊艳无比,用多了反而空虚甚至腻烦。徕卡镜头的哲学就是不憋屈、不艳丽,给你很长的适应期,很难进入到腻烦期。所以用“好”来形容徕卡镜头是最合适不过了。

好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天天喊好,每天起立喊一句“老师好”,会让人言不由衷,会让人腻烦。徕卡的好是体现在初见时的心动,思念时的悸动,到手时的感动,然后,然后就踏踏实实过日子,关注内容,关注思想,那时候如果切换到另外一套系统,就会分外怀念徕卡的好,一种其他镜头无法替代的感觉。用“难以割舍”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人就是这样,要看清一些事物你就得离开它,才看得真切。

所以,很多人都说,徕卡用了就回不去了。至于价格,这世上本来没有贵贱之分?有情才有价嘛。

最近好多人讨论要买理光gr3

最近好多人都在讨论想买个随身卡片,要画质好的,然后问这台理光gr3咋样。咱也不知道啊,咱也没玩过啊。很多大佬都在用啊,当然,价格也真心不便宜啊,卖了这么多年啦也没怎么降价。这是今年被听到最多的一台相机了。还有个代言人叫李现,咱也不知道干啥的,李光?李线?难道是光线兄弟?理光不是森山大盗代言么?😁,当然了,如果有明星叫李光,那么理光的代言人一定会找李光代言的。“大盗”总觉得有种匪气。

当然了,i50mm还是不会买的,就是便宜也不会买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太扁了,不像“做”出来的,像“坐”出来的扁。

嘻嘻嘻,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应该是早年的理光广告给留下的印象。理光gr的定位非常好,就是在放松的时候掏出来“咔嚓”,它有一个广告是这样的。一位职业摄影师给模特用大机器拍摄,模特累的一身汗,等拍完之后,模特放松下来擦汗,摄影师突然从屁兜掏出gr捕捉了这个瞬间。理光的广告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哦。当时就在想,放屁兜,坐的时候岂不是会被坐扁?

不要拿对焦性能、微距、等等对gr做过高要求,这机器本来定位就是“绿林街头”。如果徕卡是有理想有内涵的宋江,那么理光gr就是轻功了得的时迁,你不能要求他跟李逵比力气哦。理光gr从胶片gr1s开始就这么定位的,数码时代依然如此。

忽然脑子里又蹦出来一个广告,一位美女拿着gr在眼前晃荡,然后喊了一句we love photo,然后就在那摇摆,嘿,还挺美。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对焦黄斑眩光一直是徕卡m6的硬伤之一,早晨Wulfric给i50mm发来惊喜,他搞定了徕卡m6眩光的解决办法。简单实用,真是有意思啊。下面是他的分享,更多精彩内容请跳转到他的公众号: solated Island Darkroom

黄斑眩光的主要原因是框线采光用的反光片将直射的光反射到黄斑区域,干扰了黄斑。

将框线窗贴上可以增加散射的薄膜 甚至可以是美纹纸,喷熔布等白色透光材质,贴在内部可以完全解决炫光问题。不想麻烦的也可以贴在外侧。各个角度黄斑完全无炫光,框线也不会变暗,从外侧看框线窗会变白。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Hasselblad 503CW 我的随身中画幅相机 “WalkCamera”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一提到哈苏Hasselblad这个品牌,给人的印象就是“土豪专用中画幅数码相机,一台十几万”,2018年,我从135敲门进入了胶片坑,在和摄友的交流过程中,有幸的摸到了一台500cm,第一次发现原来哈苏也有胶片相机,同时因为瞥了一眼那个奇怪的腰平取景器,内心已中毒身亡。表面上,我对所有人说,这辈子我也不会玩120,其实心里早就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2019年底,经历了哈苏胶片机的大事件——周董发布了MV《说好不哭》,一时间,全世界仿佛都重新认识了哈苏这个品牌,也同时唤起了我对那个取景器的骚动。2020年初,靠着疫情拉低市场价,我开始疯狂的在咸鱼和淘宝里扫射几种常见的哈苏相机:500系列、2000系列与SWC。最终一系列机缘巧合,买到了一台503CW,最好的500系列相机。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对于哈苏503CW本身,我其实没什么发言权,因为我只用过这一台机身,一个镜头,两个后背,此外体验主要还是在胶卷上。到目前503CW一共拍过42个胶卷,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其中的体会和操作的进步,成片率的不断提高,都给人带来无比的兴奋。 胶片的120照片很耐看,不论是扫描件还是正片底片,都有无以伦比的体验,色彩的深度、画面的细腻度、安静的定格瞬间、深邃的空间感,都是120相比135最大的优势:135里50mm f/1.4干的活,CF80mm f/2.8就能办到,却得到了更好的画质和焦外润泽感(当然不是哈苏也可以的,只要是正常的120镜头都有这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有拍摄的仪式感:测光、对焦、拔插刀、精细对焦、构图、等待瞬间、按快门,费尽力气得到的一张照片,必然会更加珍

贵。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说了这么半天,哈苏到底相对其他120相机有什么优点呢?小而精,小而精,小而精,重要的事情总要说三遍。小是指它的体积,尽管和禄来或玛米亚比它并不是最小的,但是作为可换镜头的腰平取景相机,哈苏500系列可谓是精简至极了,机身除了过片、反光板和快门的联动没有任何多余的设计,其他不需要的功能一律外挂处理;精是指它的精密,哈苏500系列被称为120中的徕卡相机,一方面是外观设计有一丝相称,另外就是它内部机械的设计了,精密,简单,好维修,不容易坏。这就是为什么60多年来,商业摄影的标杆为什么一直竖在哈苏身上的原因——它好用啊。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我的这台相机是从北京当时照相馆何脑斯那买过来的,何脑斯亲自教我上卷,过片,一边教一边说:这相机你拿回去就是拍,就是按快门,尽管用,用不坏。他作为摄影师先后拍过几千卷,没出过问题,从来都是惊喜,那就说明,如果你喜欢120,喜欢哈苏,买一台吧,绝对不会后悔。

在我看来哈苏503CW就是120相机界的Walkman,我愿意称哈苏503CW为WalkCamera:它拍照方便、外观好看,拍摄感紧凑、扎实,出片惊喜。是我最喜欢的120相机。

因为入坑120胶片坑有点晚了,目前120的胶卷选择很少,彩色负片柯达只有Portra和Ektar,富士只有Pro160、Pro400这几种常见卷了,正片多一些但是很贵,拍着感觉很奢侈,黑白选择多一些。最最推荐的还是柯达的三款Portra,色彩丰富,饱和度偏低,很清淡又润泽,是一种数码很难模仿出来的色彩。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看照片吧。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继续阅读Hasselblad 503CW 我的随身中画幅相机 “WalkCamera” 作者:范靖

徕卡玄学之先有dng再有jpg?还是并行的?

早先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徕卡M相机直出jpg和raw格式的dng用哪个的问题》,当时从逻辑上推理认为徕卡m9的jpg不是来自于dng文件,因为dng文件比jpg少几列像素。抱着这个问题,请教了刘展耘老师,那个推理和猜想得到了肯定。并学到了:

dng文件和jpg文件一样,都是程序处理过的一种文件格式。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更庞大的原始文件,常见的是tiff或tif,多一个f也有很大不同哦。机内的jpg都是通过更原始的那堆庞大数据里提炼出来的,提取jpeg过程相对容易,是有jpeg工具包的,可以二次矫正。而dng是另外一个通道,是需要专门的dng处理,与jpeg完全不同的。

所以相机内的jpeg文件并不是dng生成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jpeg+dng同时保存时,存到存储卡的是两兄弟,而不是两父子。不是先有dng再有jpg,是并行的。

不单是徕卡,所有品牌的相机都是这样并行存储的,实际上在我们后期处理时也能感受到,从一个原始raw文件导出一张jpg是需要很长时间,而相机没有必要等dng出来才给你jpg,而是直接从最原始的数据里就出jpg了。早年数码相机都是直接出jpeg文件的,是不会放给你raw文件的,因为相机内根本就没有生成raw文件的那个通道。

很多相机内的raw文件都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生鲜,镜头矫正、暗角等等一样也都是在raw文件里做过了。哈哈,徕卡的特点就是dng几乎没矫正,因为挺难的,也因为对自家镜头比较自信吧,嘻嘻嘻。

另外早先写过一篇《再聊徕卡m9直出jpg还是raw格式》仅供参考。

徕卡aa镜头汇总

Elgeet公司的Golden Navitar 12mm f/1.2电影头

leica noctilux-m 50mm f/1.2 double asph aa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非球面的镜头是Elgeet公司的Golden Navitar 12mm f/1.2电影头,那是1956年。十年后,1966年徕卡首次使用两片非球面推noctilux 50 1.2,也是首次推出noctilux超级大光圈镜头。但由于收工研磨废品率太高了,而且装配要求也很高,最后产量非常低,往往都要定货后很久才能拿到,以至于现在都是天价。十年后,1976年,徕卡不得不改进方案,舍弃了asph推出了noctilux 50 1.0替代。

样片可以参考streetsilhouettes

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AA ASPHERICAL 1ST VERSION LENS

1989年,徕卡再次挑战两片非球面,推出 SUMMILUX-M 35MM ASPHERICAL,看好哦,后缀是ASPHERICAL,不是asph哇。这支镜头使用的是noctilux 50 1.2相同的非球面材料,大约只生产了2000只,就被收藏家们买走了。另外由于装配要求极高,很多镜头都存在个别光圈轻微跑焦的问题。

LEICA APO-SUMMICRON-M 90 f/2 ASPH.

确切的说这支镜头是apo + asph的双a,跟两片asph不一样哦。这是一支胶片时代的镜头,始于1998年,真是无法想象,在135胶片时代要这么高素质的镜头是为了啥。至今放到数码上都是顶级表现,只能说徕卡给你的,远超过你现阶段所需要的。

LEICA APO-SUMMICRON-M 50 f/2 ASPH.

一支光圈伸缩只用来控制景深而画质全程保持一致的镜头。同90aa一样这支镜头是apo + asph的双哦。被誉为光学表现最顶级的标头,全开可以跟f8一样的锐度和反差表现。这只镜头厉害的地方估计,要20年后才见分晓,因为能发挥它的cmos还不存在。也许出来生物膜的cmos时才能发现它的厉害吧。这符合徕卡一贯的风格哇。

福伦达Bessa II的激光辅助对焦尝试——作者:夕旦

原作者隐去了真实姓名哇,主要是怕领导说他不顾正业。哈,于是他使用笔名夕旦,也就是早晨和晚上都要拍照的意思啦。下面是夕旦跟大家分享的福伦达Bessa II的激光辅助对焦玩法。

单纯的爱不是爱,又爱又恨才是爱

Bessa II真是令人又爱又恨的好机器,造型优雅、体积便携、69大底、故障率低、以及最重要的Heliar,甚至有人说这台机器承载着福伦达整个品牌。不过祖传的绿豆取景器对我这等眼镜君就很不友好了,放大倍率低、亮度暗还小,黄斑似乎只有正中间对上了才合焦。我个人觉得,全开很不容易对准。想起有位朋友经不住它的高颜值和我天天的安利,默默买了。结果实拍的时候各种不容易对上焦,一怒之下挂了某鱼,后来买了蔡司的534/16,感叹其黄斑对焦比福伦达靠谱一百倍。

突发奇想,激光乍现

作为福伦达粉,心理上不能接受,但这是事实。虽然对不准可以缩光圈,然而3.5的大光圈和景深总不能因为自己瞎就不用吧。某一天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激光辅助对焦。策略有如下两种:

方案A

方案A是激光点直接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然后用机身的黄斑对焦,原理类似增加被摄物体的对比度。不过缺点显而易见,就是仍然受制于暗暗的取景器和较低的放大倍率,激光点有没有合一不容易看清。

方案B

方案B是从取景器我方一侧(视窗)垂直入射激光束,该光束经过黄斑系统会分光为两束,分别经由取景窗和黄斑窗射出,其交汇点即合焦点(原理示意图,图一)。对被摄物体来说,在未合焦的时候其表面会有两个激光点(实拍图,图二),调节对焦后两点合一即表明对焦准确。该方案就是逆向利用了黄斑测距原理。缺点是要先用取景器取景,然后再用激光辅助对焦,且激光器对准视窗不太好手持。

图一:原理示意图
图二:实拍图(请注意图片上部黑色塑料上两个红点,即此时未合焦)

需要指出

这两个方案都需要上架子,毕竟一张69也不便宜,手抖了就亏大了。相较于方案A,方案B规避了单眼通过又小又暗的取景器来判断激光束是否合一,而采用双眼同时睁开直接观察被摄物体,精度较高。我尝试了方案A和B相互验证,即用方案A对焦,方案B检验,发现好几次用方案B检验出来激光点不完全重合;而用方案B对焦,方案A验证,则每次检验结果都较为一致。

不过,方案B中由于激光束直接射入黄斑系统,潜在的风险在于激光束照射是否会造成不可逆损伤,例如表面镀膜,内部胶合层等。我曾见过成像光学实验室里被大功率激光长时间照射后发黑的透镜,不过个人感觉民用的低功率激光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请大家用之前好好斟酌,万一弄挂了我可不负责哈。

最后

附上Heliar版Bessa II采用方案B,全开最近对焦照片:

图三 是全画幅相机翻拍的整张底片
放大
放大到100%

说明:

对焦点在禄来APX卷的小字上,光圈3.5,快门速度1/500,未用快门线,上架,底片为乐凯1023;

冲洗条件:手冲,24℃,二次使用的1:9稀释DD-X(低浓度又重复利用,流下了贫穷的泪水),显影15分钟整;

翻拍镜头为Leica AME配原装近摄镜,翻拍机身为索尼A7M2,拍摄格式为raw,经LightRoom反色,白平衡,降低贝塔值,增加对比度,未加锐化。

为什么一卷八张这里只贴一张?因为其他拍的是拖把、试剂瓶、书架,画面里太乱了有损i50高端大气的形象。(i50mm点评:接地气就好😁

仔细看是不是还是有点没对上,毕竟老机器了,联动磨损难以避免,而且我这台黄斑应该动过,最近对焦是1.14m,有文献报道原生的最近对焦在0.96-0.98m。采用方案B拍摄的精度比我直接看准多了,这个方案也能用于测试机身的黄斑是否准确。记得有位前辈讲,旁轴就是蒙着拍,别太较真。就图个乐,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胶卷相机Samsung VEGA 140S

Samsung VEGA 140S

一款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胶卷相机,当年得了不少奖项哦。天津生产。

三星140S 是同类产品中最小的变焦紧凑型相机之一。

从特写镜头到广角风景拍摄,其强大的4倍变焦有助于确保获得出色的照片。

它使用了新设计的被动自动对焦系统。

提供防红眼,石英测年和多种拍摄模式,包括连续拍摄,人像,风景和B门。

它还提供了用于在全景模式下拍摄的便捷开关。

Samsung VEGA 140S

技术细节

4倍变焦。 4种闪光模式。可切换的全景模式。日期印记。字幕印记。

继续阅读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胶卷相机Samsung VEGA 140S

SAMSUNG Vega 77i 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35毫米胶片相机

总觉得施耐德跟三星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在胶片时代三星就贴施耐德的标,数码相机时代三星也是贴施耐德的标……手上有几台,没怎么拍过的三星相机,20多年前天津生产。

施耐德克罗伊茨纳赫三星vega 77i相机老式相机。

 35-70mm变焦镜头//金/银色机身//防红眼//定时器和胶片计数器//多重拍摄设置和自动功能//完美拍摄并表现出色 并随身携带。

SAMSUNG Vega 77i
继续阅读SAMSUNG Vega 77i 使用施耐德镜头的三星35毫米胶片相机

徕卡玄学之——uv镜背后的哲学

徕卡老uv

原来现代uv也是延续的徕卡基因

20世纪20年代,徕卡诞生的那个时代,135胶卷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哦,紫外线会让远处的风景模糊起雾,那个时候徕卡给镜头配备了一块卡在镜头前面的uv镜。这个设计一直沿用至今,几乎所有后来的120、135相机都会给uv镜流出空间。

徕卡e39、a36镜头滤镜口径背后的玄学

徕卡老uv

回到一百年前,徕卡设计镜头的时候就考虑了这个问题,要过滤掉短于360纳米的紫外线最符合徕卡的审美,于是镜头前口设计成a36的uv口径,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期的uv会刻上a36的标志啦。

后续由于胶卷的变化,和徕卡镜头设计的变化,徕卡决定要过滤掉短于390纳米的紫外线,于是采用了e39口径的镜头设计,从那之后的镜头主要是用39mm口径啦。呵呵,厉害吧,a36,e39,都是有玄学的哦。

当然了,再往后胶卷都提升了抗紫外线能力,徕卡镜头也提高了抗紫外线能力。那些初期的玄学就被人遗忘了,也很少有人去思考啦。如今的uv主要还是起到防护作用了。至今几乎很少人知道a36和e39的来源了。当然了i50mm知道啦,哇哈哈。

徕卡老uv

uv的防尘防护作用

现代uv主要还是用来做防护啦。天芬家是给电影头做滤镜起家的,由于电影头太贵了,天芬家的uv都是两片玻璃粘合的,就像防弹玻璃,摔碎了不容易摔出渣,而是裂出纹理,这样不至于伤到镜头。实际上徕卡的镜头uv也是双层粘合防爆哦。

国产品牌镜头纸

眼镜清洗小妙招,用自来水开大,在水下用眼镜布冲洗,在把水开小,将眼镜立放,从自来水柱下从右至左平移,这样水柱子就会带走水珠子啦,然后攥掉眼镜布里的水分,用眼镜布洗掉眼镜边框上的残留水珠子。

不过呢,由于自来水没有那么方便,随身带个眼镜纸还是有必要的嘛。最近发现国产品牌的眼镜纸很便宜20多元300片,比蔡司镜头纸的要便宜好几倍啊,蔡司多200片都要130多元,特别是这个时期要经常对手机消毒。

leica m9 + summicron 50mm f2 月牙版
leica m9 + summicron 50mm f2 月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