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校准数码徕卡m10、m240、m9、m8的黄斑?尽量不要自己搞

徕卡数码相机m10、m240、m9、m8的黄斑螺丝与胶片m3之类的是不同的,尽管很像,也能通过卡口内的螺丝调整无限远。但是,并不是所有数码机的黄斑都能这样校准过来的。

问题现象:

调整无限远合焦了,但近距离不合焦了。

调整近距离合焦了,但无限远不合焦了。

故事

i50mm很早之前就遇到过这样的m8相机,当时询问过维修店,当年其实很少有人有徕卡相机的维修经验,有的店认为很简单,三下两下就校准了无限远,但是但近距离不合焦了。就这样,问了几个师傅,后来才知道,有的是需要拆机的,拆机就需要扒皮,一般人都不舍得的……

二手数码黄斑要看准

通过简单调整肯定有校正过来的,但已经不止一个朋友向i50mm倾诉过类似的经验了。最后能矫正过来的算运气,没矫正过来的就将就着用吧。

相关文章

徕卡黄斑上下不合焦,也许是眼镜版镜头惹的祸

如何检查徕卡相机和镜头的跑焦?

关于徕卡相机跑焦的原因分析

徕卡m4后背上的转盘是什么?

不光徕卡m4,早期的徕卡m2、m3、m4胶片相机有这个标示。

中心图标

是用来标记胶卷类型的,只是单纯标记,没有实际功能。因为当年摄影师都有很多机身,分别装不同胶卷,防止记错了。

中心有三个图标:红色背景的太阳、红色背景的灯泡、黑色三角形,分别代表日光型彩色胶片、灯光型彩色胶片、黑白胶片。

从m4-2开始,m4-2、m4-p、m6、m7、mp都不再有中新的小图标了,实在可惜。

外圈刻字是iso数值

这个DIN和ASA就跟温度表一样,是不同的标准。DIN是德国工业标准,ASA是标记标准。

这个iso转盘的指针m2、m3、m4也是用来标记胶卷类型的。

而m4-2、m4-p干脆连指针都省了,只有个对应关系哇哈哈。

有测光的徕卡m6、m6tt、m7、mp就需要正确设置这个iso转盘了,否则测光不准。

ASA/ISO 50 = DIN/GB 18°
ASA/ISO 100 = DIN/GB 21°
ASA/ISO 200 = DIN/GB 24°
ASA/ISO 400 = DIN/GB 27°
ASA/ISO 800 = DIN/GB 30°

徕卡m9用什么sd卡最好?

朋友新买的高速卡翻车啦

徕卡m9和m9p、me、m8、m8.2、mm这些ccd机由于年代久远,对sd的兼容性是个问题。用什么卡好呢?有朋友买了一款闪迪120m速ultra 32g sd卡,发现放到m9p提示没有sd卡。看来这种高速卡老徕卡相机是不支持的哦。

sd卡的玄机:原来只标读取速度,不标写入速度

另外ultra的卡速标120m,是最高读取速度,写入速度是没有保证的。这也是为什么ultra比extreme pro便宜的原因。extreme pro的读取速度是95m,而写入速度是90m,是明确标示出来的。所以基本上比ultra贵一倍。在写入速度上extreme pro比ultra是有明显优势的。

闪迪 extreme pro 32g 最佳leica m9 配卡

太新的高速卡ccd的徕卡不支持,太老的sd卡速度慢容易造成死机。尽量不要选择超过100m速的sd卡,老机器不支持。这么看来,处于新老交替的闪迪 extreme pro 32g是徕卡m9的最佳拍档啦。这个95m速的sd卡兼容性最好,容量上32g完全满足徕卡m9的需求,容量再大就不支持了哦。pro版在使用寿命上也是专业级的。好在,这个卡还有新品再售,哪天停产就可惜了。

我自己用的是十年前的16g版本,当年花了五六百,哇哈哈,不过值了。从背面看,extreme pro是半透明的,能看到里面的电路芯片,而次一级的expreme就是全黑后背了,ultra也是全黑的了。

徕卡safari的源头:leica m3 olive橄榄绿军版

olive 是 safari的前辈哦

问: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这种战斗军版徕卡呢?

答:灵魂不经过锻打, 炼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哦。

leica olive m3是当年徕卡为西德军方设计的,数量很少。通常刻字有“Bundeseingentum”,政府资产的意思,或者刻字为“Bundeswehreigentum”,军方资产的意思。现在的军绿色徕卡相机不再使用olive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语了,改成了safari,这种更形象的词语了。

翻译

olive: 橄榄绿、黄褐色的、淡褐色的

safari:狩猎旅行;游猎

性感漏铜的olive

通常认为橄榄绿徕卡m3版本有214台,是根据当年徕卡运输单据判断的,但是实际情况肯定有出入。目前认为得1以保留下来的只有144台。而黑漆徕卡m3有1320台。另外还有少量徕卡m1 olive存在。它们橄榄绿下面是黄铜材质,军绿漏铜别有一番风韵哦。

并不是所有徕卡绿色相机都可以漏铜的,比如徕卡R3单反系列就不可以哦,R3的safari绿色下面是黑色,所以并不招人待见。也许这就是R3 safari价格一直起不来的主要原因吧。

拍卖

橄榄绿的徕卡m3实际上数量非常稀少,以至于不像黑漆徕卡那样引人注意,它们都是军事用途,往往有很多使用痕迹,尽管如此,历届拍卖会leica m3 olive 价格都很坚挺。

继续阅读徕卡safari的源头:leica m3 olive橄榄绿军版

2021年的徕卡m8和m9有没有遇到相机卡壳的问题?

卡壳的定义:

徕卡m8、m9、m240、m10等相机,在有些情况下会遇到提示灯频闪,快门按钮无法按下,就像被什么卡住了,简单称为卡壳。

卡壳的原因:

一般来说越老的数码m相机越容易遇到。造成卡壳的主要原因有2种。第一种,是图像处理速度慢,先天机身内置图形处理器慢 ,机内运行内存小,再加上数据卡是低速的,遇到连拍容易卡壳。第二种,是电池老化,特别是空电电池放置时间长了,很容易老化,再加上一些老型号m8、m9的原厂电池都是十年了,很容易出现显示半格,然后也无法按下快门,看似卡壳了。

解决办法:

使用高速内存,特别是带有pro字样的专业卡。买原厂电池,尽管贵一些,但寿命确实长很多。徕卡m8、m9的原厂电池网上有四百多的,应该也都是库存,状态尽管可能达不到最佳状态,但也比副厂电池好一些。因为徕卡m8、m9的副厂电池很可能也是库存多少年了,毕竟是老产品,销量不会太大,应该不会有厂家乐意频繁生产的。

另外,derek说他换了卡,也换了新电池,还是连拍卡壳。于是通过升级固件解决了,哈哈哈,是个好办法。中文官网已经找不不到徕卡m8、m9的固件下载地址了。可以从英文官网下载中文固件:

徕卡m8/m8.2固件下载徕卡m9/m9p固件下载

电池更像是数码相机的“胶卷”

现在彩色胶卷越来越贵了,使用数码彩色替代胶卷也许是很多人的选择。特别是老版本的ccd相机,无论是徕卡还是尼康富士适马的老ccd,一直都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认为ccd接近彩色反转片的味道。但是,这些老型号当年就是耗电大户,所以它们的电池有点像胶卷,也成了消耗品哈,哈哈哈。

徕卡summilux-m 35mm f1.4 v1圣光用什么uv镜?

Wulfric的徕卡圣光uv改造法

Wulfric:赵老师,之前读您的文章写到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v1圣光使用39mm滤镜用胶布固定的话会有暗角,我找到了解决方案了。我用40.5mm滤镜把螺纹用钢锉挫掉,正好能放进圣光,外侧用胶布固定就可以了,用薄一点的40.5mmuv就不会有暗角了,只是影响12504遮光罩的安装。因为我之前了解到钢嘴的uv是41mm,我就想应该40.5也差不多的,uv尽量买薄的就不影响暗角。

i50mm:用啥啊锉的😁?

Wulfric:我比较粗暴用的钢锉,其实指甲刀的搓慢慢搓也可以,两分钟,螺纹搓掉就可以,螺纹就两层挺薄的。uv用的是2.4mm厚的,怕太厚有暗角。

i50mm:厉害了,可以分享了,哈哈。

Wulfric的徕卡圣光uv改造法

音频里的r-2r,数码里的ccd

dac坏啦

80年代的sony第一代dac坏了,也不知道是昨天挪位置时把卡座和cd都压它上面了,给压坏了,还是它到寿命了。于是赶紧查查,看看有啥替代品么,再看看有没有办法修。这一查不要紧,发现音频里的r-2r很像数码里的ccd呀。一个是模拟转数字,一个是数字转模拟,啊哈哈哈。摄影与音乐看来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哦。

ccd vs cmos

点击图片查看ccd vs cmos原文

数码ccd用最简单的结构,把每一个像素的电荷传到后面的处理器,统一转成图片,简称a/d转换。这样的好处是ccd的面积全部用来接收光线,信息量大。cmos是每个像素接受到电荷后,身边都坐着转换器,它们立马进行a/d转换,然后每个像素的数字信号传给处理器。cmos好处是噪声小,因为数字传输损失比电流传输小哦。

ccd虽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ccd费电,容易坏,发热,电荷小了就容易出现噪声。但是,如果不在乎成本,不在乎发热,不在乎费电,ccd天然受光线面积大,在理想状态下拍出来的色彩要比cmos丰富。

r-2r vs sigma-delta

r-2r 结构的 dac

音频解码器的抛开芯片本身的型号,dac架构才是第一步。高端dac都是用r-2r的架构,它是迄今为止将数字1和0转换为模拟声音的最简单,最准确的方法。它使用一串电阻,其中一些电阻的值为R,其他电阻的值为2R,被称为梯形ic,可以非常准确地转换电压,可以将任何噪声和数字伪像减少到绝对的最低限度。但是需要大量精度高的电阻,发热,对温度敏感,寿命短,爱坏。是不是很像ccd吧,哈哈哈。

sigma-delta结构d的ddada cdac

另外一个音频dac架构就是sigma-delta,这货跟cmos一样,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dac是市场。cmos可以增加像素弥补自己其他方面对不足,sigma-delta数模转换的电阻可以是不按等比例的,而是通过增加采样率计算+估算,只要采样率足够,时钟晶震足够准,那就可以带来更高的还原。像不像cmos吧,哈哈哈。

音频信号流0101是会变成1001的哦

另外,学到了一点。音频数字信号其实跟磁带信号是一样的。数字文件=磁带,文件本身不会出错误,一旦开始按顺序变成数字流开始传输,就跟磁带一样,会发生流动中出现震动、漏码、转速不匀称,都会出现抖动啦。数字流也是一样的啦。

磁带减少抖动是用的时钟锁定转速,高级的磁带机都是有专门的私服系统校准电机的转速哦。而数字流在传送过程中,由于时钟本身的误差自然就会有抖动,所以这个时钟成了关键。不同机器之间通过数字流对接,都有各自的时钟,你的速度快一点,我的慢一点,时间多了,就会出现你扔出来的苹果,我没接住的现象。这是导致“数码声的”主要原因哦。解决这个问题,高级的系统都是外接一个独立时钟,让另外那两台机器按照这个独立时钟的速度传输数字流,这样发送方、接受方的速度就一致啦。就好比,一个仍苹果,一个接,旁边有个吹哨的,同步你们两个的时间。。

嘿,音频里面的事情,不就是这一些么,算不算玄学哇。

怎么办

i50mm的dac不是用来听歌的,是用来录磁带用的哇,嘻嘻嘻,是不是一个古怪的玩法。确实有点怪,😁,玩徕卡的都不是正常人。

老版本福伦达l39转徕卡m转接环的问题

大概十年前市场上仅次于徕卡精度的l39转徕卡m转接环是福伦达的,当时花了1200买的全新。那时候以为全新的接环比老旧露铜的徕卡好,囧。福伦达当时有很多l39卡口镜头,其中名气最大当数15mm 4.5 v1 l39口,超小巧的超广角。但是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转接徕卡后这枚镜头的光圈红点宁不到中间,起初以为是转接环精度不够,后来才知道,那个镜头转到m上都那样,正常。

但是很快就把那个福伦达vm转接环出掉了,因为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有些l39口的徕卡elmar 50mm、35mm镜头那个对焦锁会被接环挡住。所以购买福伦达老版本的转接环最好带镜头试一试,毕竟人家是给自家镜头设计的,不会考虑徕卡那么多老镜头的对焦指柄哦。据说福伦达的l39接环二手价格大概四五百了,一般情况下,转接elmar多的化,是不建议上的。

要是追求极致肯定是原厂接环,哪怕是旧的,原厂多数屁股都露铜,很顺滑,不会卡在机身或者镜头上拧不下来。别小看这个环,曾经有个国产牌子货用钢做的接环,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用钢做转接环,很容易卡在机身或者镜头上。哈哈哈,目前国产转接环的精度已经上来了,只是材质多数用铝,好加工,所以要便宜很多。但是精度还是难把握,就算原厂接环,也有一些对焦不准的。要保持心态,哈哈哈。

徕卡m胶片相机计数器应该从几开始?

徕卡mp计数器归零指针指到-2

话说,昨天看到有人问徕卡m3的计数器为什么归零后指针不是指到0,而是差2格。对于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还真没仔细琢磨,任何事情你一细琢磨,嘿还真趣味无穷。而且顺藤摸瓜,还引出了Levinson的省卷大法,36张的胶卷,拍出了42.5张,足足省出六张,真是高手啊。

徕卡计数器的历史

相机计数器的历史也挺有意思的,起初大画幅无需计数器,一次拍一张。之后是机械时代,之后是电子时代,现在是数码时代。徕卡m胶片相机是机械时代的代表,计数器也保持了机械结构,从徕卡m3到m7和mp胶片机都是机械计数器。而数码m机都是数码计数器了,起初的m8甚至在机顶保留了一个剩余张数的正圆液晶显示屏,之后就取消了,因为存储卡越来越大,计数已经没有意义了。

计数器归零

电子计数器归零很简单,一个电位器触发开关就可以归零,有一位自己diy相机的哥们给我展示过哈哈哈,淘宝一大堆。而数码相机的计数器归零不归零没有意义,存储卡够大就行。机械计数器归零,那就有意思了,需要机械部件的精密配合。

徕卡螺口机和m2的计数器归零是需要手动的,徕卡m3开始加入了自动归零计数器。当拔出卷片轴后,计数器会立即归零。这种归零方案应该算半自动,因为必须要拔掉卷片轴才行。一般m3拔卷片轴的动作是在下次装卷时才进行的,因为你必须拔出来,把新交卷的片头,塞到卷片轴里。

后期,徕卡为m3开发的快速上卷器,可以不拔出卷片轴上卷。虽然这样可以提高上卷速度,但是,那样也就无法触发计数器归零了。所以,使用快速上卷器,要么选择不看计数器,要么要记得上卷前先拔一下,不用全拔出来,咔,能听到计数器归零的声音就行。

leica m4、m4-2、m4p、m5、m6、m7、mp的卷片轴固定在机身上了,并且加入了弹簧结构,只要你打开底盖,计数器会迅速归零。这样才算得上全自动哇。这种设计在徕卡胶片机上一直延续至今。

为什么归零指针没有指到0?

咱们口口声声说计数器归零,可是为什么每次上卷指针指到的不是0。这是因为翻译引起的歧义,咱们习惯把回到原点叫“归零”,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叫的,哈哈。正确一些的叫法,应该叫“重置”吧。所以此“归零”非彼“归0”哦。那又为什么归零后要指向-2呢?

徕卡m胶片机应该从第几张开始计数?

当我们把底片塞入机身后,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外面暴露的底片是无法用了,中间这张是要过掉的,需要一次过片,计数器从-2变成-1。而下一张有一段裸露在外面,再过一次片,计数器从-1来到了0。所以通常来说,如果装卷后,立即盖盖,然后进行拍摄,那么经过2次过片,计数器指到0,就可以正常拍照了。

下一张有一小段是暴露在外的

但是,上面的方法是i50mm个人的习惯,不是正规的装卷方法。正规的装卷方法是,过一次片后再盖盖。在你把底片塞入机身后,不能急着盖盖,而是要眼睛看着过一次片,第一次过片运转正常,再盖盖。这种方式,就必须从数字1开始计数了。

Levinson的偷胶卷大法

Levinson胶卷片头

而Levinson的方法更厉害,他最多可以把36张的胶卷,拍出42.5张,相当于拍6卷送一卷呀。那么他是用的什么方法呢?他自己揭秘啦:

如果是双拨m3,那么装卷前先拨一次,然后再装卷,等装卷后再拨第二次,这样可以减少片头的浪费。照葫芦画瓢,leica m4、m4-2、m4p、m5、m6、m7、mp都可以这样,装卷前把过片扳手拨一半,然后再上卷。这样装卷后第一次过片就剩出不少底片啦,哈哈哈。当然,m3是最省卷的,因为m3的卷片轴只需要咬住片头就行,这里也省了不少胶卷。

不过终极的省卷方法是把装卷过程放倒暗袋里进行。先让快门处于上弦状态,然后把胶卷和相机塞到暗袋里,然后在黑暗中,盲操安装胶卷,盖上底盖。这样从暗袋里出来的底片,可以直接拍照了,-2就是第一张,哈哈哈哈哈哈。

偷来的胶卷做什么用呢?

用来对镜自拍哇,这样 可以记录下使用的什么镜头、机身,啦。哈哈。而且长期这样节俭,可以省不少胶卷钱和冲扫费用呀。毕竟冲洗店是按卷收费的,不是按张收费的,哈哈哈哈。高,实在是高。

不过,严肃的摄影师还是要规规矩矩从1计数,因为前面偷来的底片都是在理想情况下做到的,因为底片再生产过程中、装卷过程中不可能保证暗盒里的底片头那节是未曝光的。也许你装卷时稍不注意就拉出多了。

kodak 400 ultramax

有了徕卡M9P,爱普生R-D1S还有必要留吗?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Henry Han:有了M9P,爱普生R-D1S还有必要留吗?有人想要[呲牙]

i50mm:那个也会涨价,毕竟ccd绝迹了。ccd好还是cmos好,争论很久了,可是还是有人玩ccd,甚至ccd的卡片机都有一拨人玩的不亦乐乎。

Henry Han:我挂出来,最近询问的人太多,有人还直接拍了。绝版了,不出不出不出![呲牙]色彩很有味道。我手上只有三台,爱普生rd-1,M9P和富士S5,都是CCD,而且像素都不高。

i50mm:是呀,提高iso的情况下cmos比ccd那绝对是压倒性优势。cmos的像素数量也是压倒性优势。但是在阳光下ccd的独特质感确实有种解渴的感觉,这就够了。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后记:

后来想想,不单器材没必要追求全能,摄影本身也无需面面俱到。一个面面俱到的摄影师往往是个平庸的摄影师,嘻嘻。更何况我们玩家呢?难道天黑了非得摄影么?反正我是不知道夜里有什么好拍的。

话说又到了一年一冲电的时候了,箱子里那些被时代淘汰的cd、md、磁带机、mp3和ipod都该冲下电了。嘿,一台ipod classic电池鼓了~囧,难道要半年一冲么。其中一台20岁的老硬盘机电池依然健康,插上耳机听一耳朵,哇,哪怕是20年前的128k的mp3文件也比手机的无损好听哦。ipod还没出来的时候,mp3也是拼音质的哦,很多前ipod时代的mp3音质比同时代的cd都好听哦。这不跟相机类似么?像素多了固然是好事,但是低像素时代精心打造的机器往往一样会给人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哦。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爱普生r-d1s为什么像胶片?

首先,很多人扫描胶片就用的爱普生扫描仪嘛,有类似的色彩倾向是正常的。另外ccd拍摄的颜色就是多一些戏剧性。另外跟镜头有直接关系。其实Henry Han发来的很多照片是看不到胶片味道的。上面的都是接徕卡35mm 3.5、50mm f2等镜头拍的。下面放一些其他非徕卡镜头拍的照片。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Henry Han的爱普生R-D1S

在这些镜头转接确实少了一些“德味”,无论是爱普生R-D1S、还是徕卡m8、m9,转接一些其他镜头也会少一些“德味”。哈哈哈,反正我觉得颜色怪怪的。所以也不要完全迷信ccd,跟镜头也有关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