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遮光罩与孙悟空

summicron 50 f2 + leica m9

遮光罩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任何镜头都会标配一个遮光罩?用了uv是不是可以不用遮光罩了?我跟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也曾经为了美观不加遮光罩,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孙悟空也得配遮光罩

遮光罩是非常重要的镜头组成部分,带与不带对成像的影响非常大啊。你看看人家孙悟空,火眼金睛,都需要遮光罩——“……孙悟空手搭凉棚而看也是吃了一惊:师傅啊……”。孙悟空配遮光罩的动作就是它的招牌动作呀。

任凭你再牛的光学设计,都有固定的可视角度,角度之外的光线都属于杂光,杂光也会通过镜头前片玻璃射入镜头里面,如果杂光很强,就会在里面经过多次折射反射,最后造成耀斑、眩光、鬼影、雾霭、清晰度下降、白平衡不准……。所以从来没有哪个镜头厂家不给自己的镜头配遮光罩的。康泰时t3康泰时tvs康泰时tix为了彰显自己的专业性,都单独给卡片机开发遮光罩的。

很多朋友使用徕卡不爱装遮光罩,说没啥影响呀。这跟拍摄习惯有关系,因为遮光罩在侧逆光时才起作用,也就是强光不在画面里,而是恰恰在画面边缘之外时。此时手搭凉棚才起作用。如果你对着强光源拍照,让太阳进入了画面,这时不叫侧逆光了,叫逆光,那带不带遮光罩都一样,这个时候就是拼镀膜和光学设计了。但是,就算是直接逆光拍摄,带上遮光罩也百利无一害,因为逆着太阳时,很有可能周围建筑的玻璃会反射到镜头侧方。在城市里街拍尤为明显,今年北京雾霾天少见了,光线越来越强烈了,带遮光罩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理论上镜头焦距越长,视野越窄,受到杂光影响越大,所以长焦镜头都遮光罩都比较细长,广角镜头的遮光罩比较短宽。 继续阅读徕卡遮光罩与孙悟空

徕卡相机防水么?徕卡数码m和胶片机的防水性能如何

leica m3
leica m3

徕卡m相机防水么?

这个时代无论是iphone 12还是小米手机,都具备了6米防水了,那么徕卡m相机那么贵,是否也可以防水呢?答案是不防水。徕卡m是不防水的。在过去的徕卡广告词中,是这样说的,你可以在任何极端天气下使用徕卡,但是,之后要尽快送到原厂保养一次。

徕卡从来没说过M相机防水防尘,但是很多人都有在雨雪天气使用徕卡的经验。徕卡M相机顶盖、底盖都是一体成型,所以不会存在缝隙,快门按钮、快门转盘处的缝隙也不是很大,从上面和下面来的水一般不会很快灌入机身。由于徕卡相机、和镜头做工精密,镜头与机身卡住后也不容易进水进尘。所以徕卡M的防水防尘仅仅依靠精密加工了。

也就是说,可以在风霜雨雪里使用徕卡了,它会尽可能的提供可用性,但是,并不是说它专为极端天气而生的。那样的话,还是买个三防相机更靠谱喽,而且价格也不贵。

防水原理

其实防水原理很简单,手机的防水就是一层橡胶圈黏贴在后盖和机身边缘里。iphone x以后的手机换电池的同时,都是连同那个橡胶圈一起换掉的,没啥科技含量其实。

现在单反相机、微单相机经常在广告里提到,防尘防水溅,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大雨、大风沙、大雪这样的极端环境里使用,而相机也不会进去水和尘土。当然,防水不等于水下使用,因为水下有压力,要水下拍摄,必须装水下使用的专门外壳。
相机实现防水靠的也是橡胶密封圈,在相机接缝的地方加装橡胶圈,在镜头与机身接口处也增加橡胶圈。电池盖闭合后也要使用橡胶圈压住封严,这些措施不同程度上会防止泼到相机上的水进入内部。现在的相机主要是这样防水的。其实过去,胶片年代,奥林巴斯μ系列相机,虽然都是塑料傻瓜机,竟然也都带这样的防水功能哦。

防水它不是个好东西

橡胶防水的弊病就是老化问题,我们都知道磁带机用到一定时间皮带就得换,因为老化会变形。相机也是一样的,任何橡胶防水的相机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老化、磨损,防水性能会随着时间打折扣的。

徕卡m要做到百年有型,里面如果出现老化的橡胶,那可是令人难堪的事情。反正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徕卡的。没有橡胶,纯机械是最好的,啊哈哈哈。进水了,拆开擦擦不就得了?

徕卡真淋湿了怎么办

徕卡M相机并不是防水相机,遇到小雨轻微淋湿,之后可以把相机放进了密封盒,里面充满吸水硅胶。水气是有可能进去的,淋过的相机如果不是很严重,最好放进干燥盒里爽一下。你别看有人在雨里使用徕卡M相机显得很潇洒,之后他们会把相机拿到售后进行保养的。

i50mm的徕卡summicron 28 asph+m8是在爬山时遇到了暴雨的,虽然撑着伞,但是大风吹了不少水到相机和镜头上。回来干燥剂盒里密封了一天,之后也没出现状况哦。

轻微淋雨并不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处于湿热环境,那才是霉菌的天堂。长期放密封盒太干燥也不是好事情,让相机经常接触新鲜空气才是最好的保养办法。
所以您要是有钱、有时间定期保养,那就雨里使用徕卡吧。您要是不小心被雨淋了一下,及时干燥一下就不是大问题。——这就是徕卡相机的防水注意事项了。

我建议是:

不要让徕卡m淋到雨。
防水?你打个伞不就防水了么!
如果非要把相机放到雨里拍,请使用奥林巴斯三防相机。
打伞!

尼康5000ed胶片扫描仪能否扫宽幅照片的方法,摄影师 Ancora

摄影师 Ancora

没法直接扫宽幅照片

尼康5000ed胶片扫描仪扫135胶片确实很给力,以至于这机器只能扫135底片。而哈苏xpan这种宽幅135照片也是不能扫的。从5000ed的附件中能找到一个配件FH-G1,尼康官网显示这事医用配件,描述是“26 ✖️ 76毫米 玻璃片”,不知道算不算宽幅,不过这个配件几乎找不到,也没法验证。应该是没法直接扫宽幅照片的。

Ancora的宽幅扫描方法

针对这种需求,Ancora给出了他的扫描方法,效果非常棒:使用5000ed的精扫配件fh-3,扫描两张,ps拼接。

Ancora提醒拼接要点:分别扫描的底片要扫一些重合的部分。

摄影师 Ancora
扫描细节 100%截图
拼接地带完全看不出拼接痕迹
摄影师 Ancora

Ancora作品欣赏:

感谢摄影师 Ancora的分享。放一下他的自冲自扫设备和作品:

摄影师 Ancora
摄影师 Ancora
摄影师 Ancora
摄影师 Ancora
摄影师 Ancora

i50mm总结:看暗房高手的片子确实是一种享受呀。与数码照片从电流而来不同,胶片影像是从水里来的,水洗过的更显纯洁而有灵性。哇哈哈。

i50mm的懒人胶卷冲洗教程 只需四步

有朋友问我冲洗胶卷的教程,需要购买的设备,要直接开药方。直接开药方!开药方!开!

i50mm的懒人胶卷冲洗教程

那么我就开一个我常用的方子吧。我是个懒惰的人,省去了温度计、停影、海波,因为我觉得冲洗的一些细微差别根本没有换个胶卷来的大。所以在冲洗上只想用最顺手的方法得到中等的效果。

我要求其实不高,不期望135跟120一样细腻、灰阶丰富,那样直接上禄来120不就好了。后面还有4×5,还有8×10等大画幅呢。所以我对画质要求其实并不太高,常用的是iso400的卷,本身颗粒还是不小的,如果您用iso50 iso100的细腻卷,请自行使用高级冲洗方案,别用我这个教程,因为怕辜负了您那细腻的影调。

上手冲洗

准备、购买冲洗装备

懒人胶卷冲洗

剪刀、架子、晾衣绳、洗脸盆、自来水,这些家里都有,就不用买了。

派森显影、定影一套、1000ml量杯两个、100ml量筒两个、 AP显影罐一个、暗袋一个。我找到几款都我用的,性价比很好。(图片里的“桶”通“筒”哈哈哈)

只需要购买:

继续阅读i50mm的懒人胶卷冲洗教程 只需四步

尼康5000ed扫描仪不认卷的问题

很多朋友使用尼康5000ed扫描整卷135,这一点上比尼康9000ed还强大。但是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经常刚吃进去就吐出来了,电脑提示不认卷。然后把胶卷首尾对调就可以了,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胶卷齿孔问题哦。完美的裁剪应该如下图那样,首张流出一条厚实完美整齐的边,有锯齿不行,太倾斜也不行。

尼康5000ed 正确裁剪
  • 而下图这样的就不行了。一边开口,另一边没开口。
尼康5000ed 错误示范
  • 下图这样首张无内容,整卷扫描的时候往往也不认。
  • 下图这样齿孔双开的,往往也不走卷。
尼康5000ed 错误示范
  • 下图这样齿孔预留的空间太细,往往也会遇到不认卷的情况。
尼康5000ed 错误示范

总结

尼康sa-21组件可以整卷扫描,超过6张的整条使用起来效率高一些。所以,如果整卷曝光都很好,而且裁剪片头合理,基本上扫起来很通畅。

但是如果一卷里有几张欠曝光严重、过曝光严重的卷,就会遇到不认卷了,这时候,既要裁减掉曝光不准的底片。使用ma-21组件,扫描6张以内的底片,操作起来要稍微繁琐一些。

尼康5000ed

徕卡八枚玉无限远锁的作用是什么?

徕卡八枚玉

问:徕卡八枚玉这个把手是观赏用的啊?没啥实际作用。为啥我转不动啊?

答:锁定可以防止进尘土。有些人喜欢盲拍,缩小光圈到最小,然后锁定无限远拍。——这种拍法实际上已经不具有实际意义了。因为这种拍法完全可以使用傻瓜机,没必要用徕卡了。哇哈哈。

所以无限远锁,只剩下一个作用了——把玩。

徕卡八枚玉

关于转接徕卡镜头L39-M镜头联动测距的问题

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系统——LTM

徕卡螺口镜头,英文缩写LTM (Leica Thread Mount),又称L39接口,是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系统的标准。在其基础上增加一毫米,就是延续至今的徕卡M卡口系统。让L39镜头用到M卡口机身,只需要一个一毫米的接环,它就叫L39-M转接环。

有朋友专门发邮件来问关于各种转接环的问题,于是干脆,整理一篇。

L39-M转接环能让所有L39的镜头触发联动测距吗?

  • 徕卡原生镜头:

除了15mm f8 Hologon for Leica外,徕卡自身的l39口镜头转接后,均可以在徕卡m机身上联动测距。也包括,电影镜头厂为徕卡l39口定制的一些镜头。

  • l39旁轴镜头:

那个时期苏联、英国、日本、上海也有很多仿制徕卡相机,镜头水平也相当高,甚至有一些黑漆、镂空展示机,也成为了收藏拍卖会的常客。L39是螺口镜头,大多以旁轴相机为主,Canon 7、费得等系列。他们也是按照徕卡l39口标准生产的,是可以联动测距的。仿造徕卡l39机身的佼佼者Reid, 它的Taylor-Hobson Anastigmat 2inch(50mm) f2,联动对焦都不成问题。

俄头的品控就像大列巴一样,料足,有营养,但表面粗糙的一批,成色好的不多,有跑焦也不要奇怪,在胶片时代不那么明显,数码上就明显了。有专门研究俄头的专家😁秝坣,他很多文章有详细分析,《干货来了:写给玩家的苏联相机指南》、《同样是苏联l39旁轴,但大家认为卓尔基比费得好一点》、《Russar MR-2 和 Orion-15:苏联的两只旁轴广角镜头》、《Zenit E:虽然它并不是一台好相机》。

秝坣的m39镜头
  • m39单反镜头:

39mm口镜头也有单反镜头,Zenit泽尼特早期的M39卡口,例如Zenit 3。这类镜头需要的接环可不是1毫米,要长很多,而且不能联动测距。

根据莲花海老师介绍,而世界上唯一能兼容徕卡联动测距和单反对焦的系统,是最早期Alpa Reflex I,II,III,兼具单反和连动测距的疯狂设计:

莲花海:最早期Alpa Reflex I,II,III(设有五稜镜)是兼具单反和长基线连动测距(OVF光学取景器)对焦(世界相机史上唯一,疯狂得无语!)的划时代精密照相机。Alpa 7(1952)/7b(快速过片板手)/8/8b皆更改了连动光学结构,做到单镜单OVF连动测距(同是世界唯一!),但连动测距基线/对焦精度减短意味着Alpa无意增加其他长焦距镜头(例如90/135mm,结果连35mm亦不发展。)兼具连动化和放弃与Leica旁轴相机竞争。并且早Leica M3两年(1952)实现OVF三焦距显示:50/90/135mm,虽然90/135mm镜头均不设连动对焦,。所以现在才有使用其连动结构的Leica M连动转接环(仅限 于多数原口50mm 系列,例如 P.Angenieux、Macro Switar …等等)。如果当年Alpa Reflex III能发展下去,而且全线镜头皆可以实现单反和连动测距对焦,再或者再加上一个如Leicavit的快速过片器…该有多好,多少不可能的可能,如果又如果…
  • l39口的改口镜头:

很多人喜欢玩改口头,因为一些独特的味道,很多m42等等卡口的镜头有很多忠实爱好者,改口到l39是很常见的,改口的质量差别非常大,无法完美合焦的也不占少数。另外,有些改口镜头天生就改不成准确的联动。

镜头实际焦距都不是整好50mm的,比如徕卡summicron-m50镜头标准焦距实际上是52.2mm,而改口头的焦距是不一样的标准,通常来说越是接近徕卡的焦距,越容易改口联动成功。

联动测距准确挺难的

国产徕卡口镜头被诟病最多的就是跑焦,包括早期的福伦达也是如此。这就是徕卡原厂镜头贵的原因之一。很多人不懂,光看表面一片玻璃就卖那么贵?实际上背后无法出厂的镜芯都是成本,一些光学镜片单测都没问题,等组装完成后由于工差的存在,是永远无法联动测距的,就算给你工具让你调,也是浪费时间,近距离合焦,远距离就不合了,远距离合焦,近距离又不行了。

转接玩法

转接微单,使用屏幕取景,这种玩法比较简单实用。i50mm自己不怎么把其他卡口的镜头转接到徕卡机身的。徕卡的归徕卡,其他的归微单。转接玩法主要还是以微单的屏幕峰值对焦为主。

日本很多老玩家,他们还专门出过一本《解体新书》,就是专门讲各种转接镜头和接环的。对了,正好新从日本搞来了几本,放到shop.i50mm.com小店了。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leica m9 raw和jpg差距有多大

通常情况下用leica m9的jpg就够了,但是有时候需要暗部细节和保留高光,那就得用raw了。但是,光靠机身也不行的哦,raw格式下细节都得以保留。

转过弯,绕过楼,jpg省事德味润油。
高光细,暗部柔,后期处理raw占优。

点击查看大图

raw
jpg

黑白摄影是刺激神经的,高级艺术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

人命关天,但凡涉及生命的东西,都不是轻松的。无、有,白、黑,是起点也是终点。白,有无限的可能,也有随时失去的可能,黑,给人一种转瞬即逝的感受,据说黑洞是时间的终点,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也许古人早已悟出这个道理,才有白纸黑字,才有水墨山水。

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黑白,具有一种天然的个性,它不是自然界的东西,它不是习惯性的存在,它有一种天然的表达性。感受黑白摄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打开感受生死的窗户。人甚至对黑白有种天然的屏蔽,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发挥作用,不分国家和宗教,几乎都是如此。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黑白摄影是一次生命的接触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会暂时放下色彩,小心翼翼的触碰黑白,这也许就是一种接触生命起源、幻灭的一种方式吧。而为了减少锋利的黑白对人的刺激,黑白之间的融合,就产生了灰色。展现这种灰色,就成了底片商、镜头商、显影师要完成的任务。

黑白的融合就是艺术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而对黑白的表达,又是要根据摄影师自身感受去调整如何让黑白彼此融合,融合的比例是怎样。比如森山大道的高反差,一种锋利的表达,会刺激一些人的共鸣,同时就会伴随一些人的反感。技术型灰阶丰富的好照片呢,又会有人觉得过于平淡。荒木经惟说,没有感受过生死,就无法了解摄影的真谛。其实,他这话不是对摄影师说的,是对观众说的。

说徕卡镜头适合拍黑白,是一种最好的赞誉

高级的黑白底片,是尽可能的展现黑白的相互融合,这方面依尔福做的很极致,至今致力于黑白影像技术。徕卡的镜头,也更追求光的本质还原,而不是迎合大众口味去修正调味剂,所以至今都有人说“说徕卡镜头适合拍黑白”,其实这是对一枚镜头最高的赞誉。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那天加班到很晚,天黑了,幸运的是那天带着圣光,1.4的大光圈可以在暗光下更自由。这张照片并不立体,没有纵深,只是有些平面上的诙谐。奔马的四蹄下露出四个大脚丫子,好神奇。于是摁下了快门。每一个这点儿回家的人,都是一匹奔马。

骑行中的徕卡摄影

leica mp + 50mm f2 summicron + kodak ultramax400

第一次撞人

在国贸soho,傍晚6点,写字楼的骑行道上,忽然侧方跑出来一位白领,哆昂,结结实实撞了他一个跟头。好在骑行速度慢,小伙子身材又结实,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赶忙向我道歉,然后夹着包继续横穿机动车道跑了。看来小伙子是有急事,急着去见女朋友么?这时才发现车把给撞歪了。幸亏习惯使用短带的相机背带,挂在脖子上撞不到车把,哈哈,相机没事。

第二次撞人

是在大望路清晨,骑行中看到前方一个不错的场景就拍了下来,然后兴奋中点击了回看,o(╯□╰)o,本想也就几秒的事情。竟然没想到,就在一抬头的瞬间一位大爷就在车轱辘前面了。立马捏死刹车,就这样右侧车把还是顶了大爷一下。这才叫千钧一发啊,大爷回头看了我一眼,继续往前走。从大爷的表现来看,车把刮到的力度正好是轻推了一下。从此以后再也不背着数码徕卡骑车了。回看害死人啊。

经验

1,刹车一定要好用,要是跟特斯拉一样估计要出事了。

2,使用短背带,相机在胸脯比在肚脐眼要安全。侧背加载腋下也比加载腰间安全。

3,骑行不要使用数码相机,难免回看,尽管多数情况我不回看,但遇到特别惊喜的情况也会看的。

自行车丢了

过去是美利达破风山地车,丢了以后就改成共享单车了。共享单车的优点也有,慢,骑不快,相对安全一些。

不过最后还是奉劝大家,不要车车摄影,摔了车子是小事,摔了徕卡就不值啦。难道Bill Cunningham不用徕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边骑边玩

由于这两年骑车时间少了,体重暴增40斤,于是买了室内自行车,o(╯□╰)o,改成闭着眼听着音乐来骑一阵子,然后看摄影杂志一阵子。😳这下可以不用一心一意骑车了。然后这篇文章就是在自行车上完成的。当然了,徕卡也夹在腋下,保持警戒状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