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5000ed扫描仪不认卷的问题

很多朋友使用尼康5000ed扫描整卷135,这一点上比尼康9000ed还强大。但是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经常刚吃进去就吐出来了,电脑提示不认卷。然后把胶卷首尾对调就可以了,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胶卷齿孔问题哦。完美的裁剪应该如下图那样,首张流出一条厚实完美整齐的边,有锯齿不行,太倾斜也不行。

尼康5000ed 正确裁剪
  • 而下图这样的就不行了。一边开口,另一边没开口。
尼康5000ed 错误示范
  • 下图这样首张无内容,整卷扫描的时候往往也不认。
  • 下图这样齿孔双开的,往往也不走卷。
尼康5000ed 错误示范
  • 下图这样齿孔预留的空间太细,往往也会遇到不认卷的情况。
尼康5000ed 错误示范

总结

尼康sa-21组件可以整卷扫描,超过6张的整条使用起来效率高一些。所以,如果整卷曝光都很好,而且裁剪片头合理,基本上扫起来很通畅。

但是如果一卷里有几张欠曝光严重、过曝光严重的卷,就会遇到不认卷了,这时候,既要裁减掉曝光不准的底片。使用ma-21组件,扫描6张以内的底片,操作起来要稍微繁琐一些。

尼康5000ed

徕卡八枚玉无限远锁的作用是什么?

徕卡八枚玉

问:徕卡八枚玉这个把手是观赏用的啊?没啥实际作用。为啥我转不动啊?

答:锁定可以防止进尘土。有些人喜欢盲拍,缩小光圈到最小,然后锁定无限远拍。——这种拍法实际上已经不具有实际意义了。因为这种拍法完全可以使用傻瓜机,没必要用徕卡了。哇哈哈。

所以无限远锁,只剩下一个作用了——把玩。

徕卡八枚玉

关于转接徕卡镜头L39-M镜头联动测距的问题

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系统——LTM

徕卡螺口镜头,英文缩写LTM (Leica Thread Mount),又称L39接口,是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系统的标准。在其基础上增加一毫米,就是延续至今的徕卡M卡口系统。让L39镜头用到M卡口机身,只需要一个一毫米的接环,它就叫L39-M转接环。

有朋友专门发邮件来问关于各种转接环的问题,于是干脆,整理一篇。

L39-M转接环能让所有L39的镜头触发联动测距吗?

  • 徕卡原生镜头:

除了15mm f8 Hologon for Leica外,徕卡自身的l39口镜头转接后,均可以在徕卡m机身上联动测距。也包括,电影镜头厂为徕卡l39口定制的一些镜头。

  • l39旁轴镜头:

那个时期苏联、英国、日本、上海也有很多仿制徕卡相机,镜头水平也相当高,甚至有一些黑漆、镂空展示机,也成为了收藏拍卖会的常客。L39是螺口镜头,大多以旁轴相机为主,Canon 7、费得等系列。他们也是按照徕卡l39口标准生产的,是可以联动测距的。仿造徕卡l39机身的佼佼者Reid, 它的Taylor-Hobson Anastigmat 2inch(50mm) f2,联动对焦都不成问题。

俄头的品控就像大列巴一样,料足,有营养,但表面粗糙的一批,成色好的不多,有跑焦也不要奇怪,在胶片时代不那么明显,数码上就明显了。有专门研究俄头的专家😁秝坣,他很多文章有详细分析,《干货来了:写给玩家的苏联相机指南》、《同样是苏联l39旁轴,但大家认为卓尔基比费得好一点》、《Russar MR-2 和 Orion-15:苏联的两只旁轴广角镜头》、《Zenit E:虽然它并不是一台好相机》。

秝坣的m39镜头
  • m39单反镜头:

39mm口镜头也有单反镜头,Zenit泽尼特早期的M39卡口,例如Zenit 3。这类镜头需要的接环可不是1毫米,要长很多,而且不能联动测距。

根据莲花海老师介绍,而世界上唯一能兼容徕卡联动测距和单反对焦的系统,是最早期Alpa Reflex I,II,III,兼具单反和连动测距的疯狂设计:

莲花海:最早期Alpa Reflex I,II,III(设有五稜镜)是兼具单反和长基线连动测距(OVF光学取景器)对焦(世界相机史上唯一,疯狂得无语!)的划时代精密照相机。Alpa 7(1952)/7b(快速过片板手)/8/8b皆更改了连动光学结构,做到单镜单OVF连动测距(同是世界唯一!),但连动测距基线/对焦精度减短意味着Alpa无意增加其他长焦距镜头(例如90/135mm,结果连35mm亦不发展。)兼具连动化和放弃与Leica旁轴相机竞争。并且早Leica M3两年(1952)实现OVF三焦距显示:50/90/135mm,虽然90/135mm镜头均不设连动对焦,。所以现在才有使用其连动结构的Leica M连动转接环(仅限 于多数原口50mm 系列,例如 P.Angenieux、Macro Switar …等等)。如果当年Alpa Reflex III能发展下去,而且全线镜头皆可以实现单反和连动测距对焦,再或者再加上一个如Leicavit的快速过片器…该有多好,多少不可能的可能,如果又如果…
  • l39口的改口镜头:

很多人喜欢玩改口头,因为一些独特的味道,很多m42等等卡口的镜头有很多忠实爱好者,改口到l39是很常见的,改口的质量差别非常大,无法完美合焦的也不占少数。另外,有些改口镜头天生就改不成准确的联动。

镜头实际焦距都不是整好50mm的,比如徕卡summicron-m50镜头标准焦距实际上是52.2mm,而改口头的焦距是不一样的标准,通常来说越是接近徕卡的焦距,越容易改口联动成功。

联动测距准确挺难的

国产徕卡口镜头被诟病最多的就是跑焦,包括早期的福伦达也是如此。这就是徕卡原厂镜头贵的原因之一。很多人不懂,光看表面一片玻璃就卖那么贵?实际上背后无法出厂的镜芯都是成本,一些光学镜片单测都没问题,等组装完成后由于工差的存在,是永远无法联动测距的,就算给你工具让你调,也是浪费时间,近距离合焦,远距离就不合了,远距离合焦,近距离又不行了。

转接玩法

转接微单,使用屏幕取景,这种玩法比较简单实用。i50mm自己不怎么把其他卡口的镜头转接到徕卡机身的。徕卡的归徕卡,其他的归微单。转接玩法主要还是以微单的屏幕峰值对焦为主。

日本很多老玩家,他们还专门出过一本《解体新书》,就是专门讲各种转接镜头和接环的。对了,正好新从日本搞来了几本,放到shop.i50mm.com小店了。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leica m9 raw和jpg差距有多大

通常情况下用leica m9的jpg就够了,但是有时候需要暗部细节和保留高光,那就得用raw了。但是,光靠机身也不行的哦,raw格式下细节都得以保留。

转过弯,绕过楼,jpg省事德味润油。
高光细,暗部柔,后期处理raw占优。

点击查看大图

raw
jpg

黑白摄影是刺激神经的,高级艺术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

人命关天,但凡涉及生命的东西,都不是轻松的。无、有,白、黑,是起点也是终点。白,有无限的可能,也有随时失去的可能,黑,给人一种转瞬即逝的感受,据说黑洞是时间的终点,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也许古人早已悟出这个道理,才有白纸黑字,才有水墨山水。

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黑白,具有一种天然的个性,它不是自然界的东西,它不是习惯性的存在,它有一种天然的表达性。感受黑白摄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打开感受生死的窗户。人甚至对黑白有种天然的屏蔽,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发挥作用,不分国家和宗教,几乎都是如此。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黑白摄影是一次生命的接触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会暂时放下色彩,小心翼翼的触碰黑白,这也许就是一种接触生命起源、幻灭的一种方式吧。而为了减少锋利的黑白对人的刺激,黑白之间的融合,就产生了灰色。展现这种灰色,就成了底片商、镜头商、显影师要完成的任务。

黑白的融合就是艺术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而对黑白的表达,又是要根据摄影师自身感受去调整如何让黑白彼此融合,融合的比例是怎样。比如森山大道的高反差,一种锋利的表达,会刺激一些人的共鸣,同时就会伴随一些人的反感。技术型灰阶丰富的好照片呢,又会有人觉得过于平淡。荒木经惟说,没有感受过生死,就无法了解摄影的真谛。其实,他这话不是对摄影师说的,是对观众说的。

说徕卡镜头适合拍黑白,是一种最好的赞誉

高级的黑白底片,是尽可能的展现黑白的相互融合,这方面依尔福做的很极致,至今致力于黑白影像技术。徕卡的镜头,也更追求光的本质还原,而不是迎合大众口味去修正调味剂,所以至今都有人说“说徕卡镜头适合拍黑白”,其实这是对一枚镜头最高的赞誉。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那天加班到很晚,天黑了,幸运的是那天带着圣光,1.4的大光圈可以在暗光下更自由。这张照片并不立体,没有纵深,只是有些平面上的诙谐。奔马的四蹄下露出四个大脚丫子,好神奇。于是摁下了快门。每一个这点儿回家的人,都是一匹奔马。

骑行中的徕卡摄影

leica mp + 50mm f2 summicron + kodak ultramax400

第一次撞人

在国贸soho,傍晚6点,写字楼的骑行道上,忽然侧方跑出来一位白领,哆昂,结结实实撞了他一个跟头。好在骑行速度慢,小伙子身材又结实,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赶忙向我道歉,然后夹着包继续横穿机动车道跑了。看来小伙子是有急事,急着去见女朋友么?这时才发现车把给撞歪了。幸亏习惯使用短带的相机背带,挂在脖子上撞不到车把,哈哈,相机没事。

第二次撞人

是在大望路清晨,骑行中看到前方一个不错的场景就拍了下来,然后兴奋中点击了回看,o(╯□╰)o,本想也就几秒的事情。竟然没想到,就在一抬头的瞬间一位大爷就在车轱辘前面了。立马捏死刹车,就这样右侧车把还是顶了大爷一下。这才叫千钧一发啊,大爷回头看了我一眼,继续往前走。从大爷的表现来看,车把刮到的力度正好是轻推了一下。从此以后再也不背着数码徕卡骑车了。回看害死人啊。

经验

1,刹车一定要好用,要是跟特斯拉一样估计要出事了。

2,使用短背带,相机在胸脯比在肚脐眼要安全。侧背加载腋下也比加载腰间安全。

3,骑行不要使用数码相机,难免回看,尽管多数情况我不回看,但遇到特别惊喜的情况也会看的。

自行车丢了

过去是美利达破风山地车,丢了以后就改成共享单车了。共享单车的优点也有,慢,骑不快,相对安全一些。

不过最后还是奉劝大家,不要车车摄影,摔了车子是小事,摔了徕卡就不值啦。难道Bill Cunningham不用徕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边骑边玩

由于这两年骑车时间少了,体重暴增40斤,于是买了室内自行车,o(╯□╰)o,改成闭着眼听着音乐来骑一阵子,然后看摄影杂志一阵子。😳这下可以不用一心一意骑车了。然后这篇文章就是在自行车上完成的。当然了,徕卡也夹在腋下,保持警戒状态嘛,,,,

徕卡 M4 m6 m7 mp 快速上片的方式 真是按照底盖上的方式装好 不用管齿挂不挂吗?

有一利,必有一弊

一般来说,徕卡m2、m3的上片方式是最安全的,片头塞入转轴只要对齐了,几乎不用叫检查胶片孔知否挂齿。但是徕卡M4 m6 m7 mp使用的是固定的快速上片轴,减少了插拔卷片轴的步骤,提速了。但也带来了,需要检查是否挂齿,因为很容易脱齿,白拍了。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

但是,你会发现很多摄影师给徕卡M4 m6 m7 mp上片也不看是否挂齿,直接塞进去就开拍了。这其实并不是他们马虎,惟熟尔。快速上片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徕卡 M4 m6 m7 mp 快速上片技巧

理想情况

胶卷片头按照示意图的曲度、长度、角度,塞进去,基本就挂上了。

意外情况

但卷片轴并不一定正好和示意图一样哦,那怎么办。一种方法是拨动过片器,让卷片轴转成图示的角度。然后参考理想情况即可。

通吃情况

这个是熟悉相机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千万不要盲目学习哦。但是i50mm用这种方式确实从未失手。那就是把片头多拉长一点,然后让它伸出右侧的缺口一点。记住,是右侧的缺口,上图我手指的那一侧。就可以了。千万别伸出左侧的缺口,伸出左侧则基本上挂不上喽。

盖盖后验证回片钮里的红点

很多时候,就算你挂上卷了,过片时,卷片轴里的红点也不动。因为胶卷盒里的底片是松弛状态,有时候拍到第六张才看到转动呢。所以也不要着急啦,拍六张后再看。

该不该给照片起个标题?

leica z2x + kodak gold200

在音乐领域,古典乐派的音乐都是无标题音乐,他们让听众自己理解,事实上,那些无标题音乐确实被世人保存并一直演奏。

那么照片该不该起名呢?似乎布列松也没有给他的照片加个标题,丝毫不耽误成为经典。

但是,这世上也有很多有标题的名曲,也有很多有标题的摄影作品。那该不该给照片起个标题?无论如何我是起不好的,干脆不起吧。

leica z2x + kodak gold200

徕卡摄影师都爱看画册么?

大师附体?

看画册肯定对摄影有益,但是抱着提高摄影水平去看画册往往徒劳无功,甚至收效甚微。至少i50mm在街头按下快门前后几秒钟,并没有”大师附体“。甚至走在路上,“大师作品”都忘在家里了。

理性的技术流

有的人天生喜欢摄影,视摄影为一项技术,是一种令人精神愉悦的运动,并不关心别人的作品。就算是看别人作品,也是学技术来的。这类人对于画册,是谈不上“喜欢看”,更应该叫“喜欢学”。哈哈哈。

视觉动物

有些人天生喜欢看图片,但并不喜欢摄影。身边很多这样的感性动物,他们看画报、看画册,对他们来说看图片是一项令人愉悦的精神旅行。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各种彩色明星杂志、旅行杂志、风景明信片,都是他们的最爱,至于照片是怎么拍摄的丝毫没有兴趣。

神交

有些人,既喜欢摄影,又喜欢看画册。他们不会刻意学习别人技术,只是喜欢看,同时喜欢分享自己的作品。其实,很多摄影师都是这样的。甚至很多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会打印成作品集。并且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朋友,或着与同样制作画册的摄影师交换作品。这应该是摄影的高级享受了。当然,我们买画册,就是一种艺术审美的享受哇,精神食粮,哈哈。

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各有所长。比如看到有人推荐某个书好 ,为了趁热打铁下单了。如果实在太贵,就百度一下pdf。纸质书可以从书店翻看,当场购买,尽管比网上贵一些,购买的体验有时候也是书的一部分哦。当然,拆快递也是一种兴奋的体验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纸,作为实实在在的媒介,触碰,是电子书无法给予的观看体验。

徕卡摄影师都爱看画册么?

为什么徕卡摄影师要单独拿出来说呢?因为,用徕卡的摄影师更感性一些吧,性情中人,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感性的摄影师,自然比普通的技术流更爱看画册啦。所以,往往徕卡群体都认识很多大师作品,不知不觉的,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跟那些“技术爱好者”拉开了差距哇~。而那些群体,可能一辈子都在讨论像素和高感这样的话题。

徕卡摄影师都爱看画册么?爱。当然,单反、微单、转接爱好者也爱看画册啦~。很多作家也喜欢看啦~

可惜,看画册的还是少数派

最有意思的是,往往销售最好的书籍是最基础的“相机说明书”,然后是“技巧、技法”,然后是“摄影历史和文化”。而如何解读画册的书籍,少之又少,写的人少,买的人也会更少。看画册的还是少数派,就像如今听cd、磁带、黑胶这种实体音乐的人一样少,甚至更少。

畅享个人摄影画册的未来

至于各种摄影教学、教程都在教你如何表达,是向外发散的。很多人也是这样在孜孜不倦的拍摄并发表,然后抱怨没人欣赏。并不是作品不好,而是没有观众。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摄影师除了创作,是否也该接受别人的作品呢?可以买、可以交换作品的方式,让个人画册流动起来。如果只会向外发散,而不懂得吸收,那学再多的技术和理论,摄影都没有未来的。记得谁说过,未来的书店只有两种书,一种是小说,另一种是画册。每个人都应该有出画册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彼此欣赏~挖哈哈哈哈。只是咱们得找个经济实惠的方法才好~

徕卡镜头铭环掉了用什么粘回去?

有些徕卡镜头在擦拭的时候,不小心把铭环擦掉了。哈哈哈。那个铭环很简单,原本是粘上去的,没有其他机械结构。而且粘铭牌,用的胶水不能粘的太死,因为底下埋着螺丝,维修保养是要拆下来的。绝不能用热熔胶、502、ab胶、矿物胶、紫外胶等。

如果自己擦拭的时候徕卡镜头铭环掉了用什么粘回去?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胶水。咱也不知道原厂用的什么。但是,由于i50mm自己曾经修复过爱华耳机,用的是e8000胶水,这种胶水是软性胶,不会粘死,将来也好清除。

如果是溶解这种胶水,可以去淘“胶水溶解剂”、“喇叭溶剂”等,具体因为没用过,所以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