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徕卡m3的取景器很特别?

观看

通过公交车玻璃观看,通过火车窗户观看,通过飞机窗户观看,就是不同取景器的观看差别。但徕卡m3的取景器却有着一种特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取景框面积大,也不是简单的放大倍率高,而是更深层次的视觉体验,或许徕卡公司并不是有意为之。

人眼

很少有人的左右眼睛视力是一样的,都有个视觉参差,左右倍率差别不大时,双眼会互相协调聚焦,然后合成清晰的影相,一般来说副眼会随着主眼。

比如我的眼睛参差较大,近视左眼450,右眼550,而且即便带了眼镜,看东西时,右眼还是比左眼看得大一点点。配眼镜的师傅说没必要调整一致,因为几十年都是不一致的,眼睛早就适应那一点点参差了。

让视觉障碍全消失

最妙的事情来了,把徕卡m3的取景器放到右眼前,同时睁开左眼,用右眼做主眼观看,哇塞,左右眼整合出了完整的影相,眼前没有了遮拦,只有清晰的画面,还有明亮的线框,还有黄斑。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双眼睁开使用徕卡m3的0.91大倍率取景器可以获得最真实、最宽广的视觉。其他徕卡相机的倍率太小了,双眼睁开无法聚焦成一套影相。这就是为啥很多大师定制黑漆徕卡m2徕卡m4徕卡m6时要求使用m3的取景器,再不济也得0.85的m6,就是为了双眼睁开获得神奇取景效果。

99.9%的人没有试过

0.91的视觉参差,眼睛很容易适应,取景器放右眼前,然后两眼全睁开,起初左右眼看到各自的影相是分开的,经过大脑的自适,很快分开的影相合成了一套。此时你可以看到取景器外面的一切,还能看到取景线框。
似乎眼前只是戴了个眼镜,可以自由观看,不受视野限制,更神奇的是,就好像你的眼里内置一个能对焦的黄斑。

徕卡黑漆也造假–白天鹅刷黑漆


最近见到很多故意做旧的后喷黑漆m2,在五棵松器材交流会上也见到了假黑漆m2,眼前飘过几个字“卧槽,恶心”,就跟电影里初见尸体的新兵一样,捂着嘴想找地儿吐一会。截止到目前,令i50mm恶心的徕卡终于出现了–假黑漆徕卡m机。
故意做旧不是高雅而是低俗。如果您的品味是买假劳力士,我就不说啥了,还拿出来炫耀就恶心人了。如果你还但凡对自己有点要求,就赶紧离开那些故意做旧的黑漆m,有多远扔多远,都对不住“赝品”这文邹邹的词语。
关于黑漆徕卡,i50mm的六个观点: 继续阅读徕卡黑漆也造假–白天鹅刷黑漆

为什么最近徕卡M7挺火

why?

第一,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模式。很多从数码转来的,回归胶片的人,由于估不好光,或不想在测光上花时间,选择徕卡m7最合适。
第二,成色好的m7很多,还在生产。很多有钱的大佬根本不在乎多花几个钱,省心才是第一位的,买新的,专卖店买。
第三,m7的产量不大,远比m6少的多得多。由于m7发布已经是胶片的黄昏了,虽然徕卡一直在产,需求量还是很低很低的,所以产量也控制的很少。
另外一种声音:
买徕卡M7,花那个钱不如买柯尼卡RF,也是A档还自动过片呢。

为何无限远对焦,坑爹的超焦距

leica m9 + summicron 50 f2

任何距离都比无限远清晰

“光圈开到f16,对焦打到无限远,你随便拍任何距离都是清晰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无限远就被奉为街拍的至上法宝了。难道真是这样嘛?才不是呢。

先说光圈,徕卡镜头最佳光圈一般都是f/5.6,再缩小只会更差不会更好。再说打到无限远,景深标尺明明指示5米开始才清晰,而1-5米却是街拍的最佳距离。

所谓无限远对焦,你错过了徕卡最佳光圈,也错过了街拍的最佳距离。仔细看看景深标尺,把中心指针指到3与5之间就已经比无限远清晰多了。

坑爹的超焦距

大部分徕卡全开光圈的成像质量都好过其他品牌的最佳光圈,收一两档就更是秒杀了。其他品牌的镜头用久了以为最佳光圈都很小,f8甚至f16,超焦距还可以嘛,哈,徕卡可不是,真是吃糠习惯了,吃不惯米了。

买徕卡镜头总要看看无限远是不是合焦。但徕卡镜头年份跨越半个多世纪,不同镜头设计对无限远与近距离对焦的取舍也不同,要保证所有镜头都能无限远合焦,那真是笑话。再有,多远算远?有的镜头在25米就算无限远了,有的要到50米,镜头设计不同那个阀值也不同。然后坑爹的事情来了,为了追求最无所谓的无限远合焦,你调了机身,然后发现这个机身再用别的镜头竟然跑焦了。

为什么我们不厌倦徕卡

听说尼康中国工厂停工了,看来是业务不行了。这也怪不得别人,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是追求快点,再快点,便宜,再便宜点,把消费者都惯坏了,他们从珍惜到浪费,最后是厌倦。

而徕卡却走了不同的路线,慢点再慢点,贵点,再贵点。总是让你珍惜,相机如此,人也该如此,每个人都应该升值。

为什么说马格南图片社了不起MAGNUM

为什么说马格南MAGNUM

上个世纪是摄影最辉煌的世纪,特别是二战之后几十年。最早摄影师都在行动迟缓时,马格南冲到了最前线。在别人也冲到最前线时,马格南赋予照片态度。其他图片社更关注时事,马格南更关注思考。其他图片社是给新闻配图的,马格南摄影师不拍就是记者。

是这些让马格南脱颖而出,在图片市场一枝独秀。马格南总是引领图片的高度和深度。布列松强调现场新闻并不深刻,充其量就是日记。他和卡帕的弟弟后来都强调深入报道,唤醒了摄影师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展现,摄影师要有自己独立的立场。

而那些跟不上时代的突发新闻式摄影师越来越不受欢迎,大众不爱看战争了,战场也拒绝他们进入。马格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由于深厚的人文底蕴,依然没有过时,依然是有追求的摄影人的圣地。

历史再次证明马格南的先见之明。现场新闻后来被视频取代,在纸媒体消失的年代,新闻照片更是输给了网络视频。而摄影师个人深入报道的画册越来越受欢迎,他们的报道从杂志转移到连续的画册,这种势头至今还在增长,而且越来越有活力。

其实,我们或许不知道,我们或多或少都是马格南的受益者。

——读《胶片到数字影像的革命》有感。

玛格南网站。

要不要盖住徕卡的可乐标?盖上安心就盖上,露出来也没啥

认识徕卡的会对你表示赞许👍

当年,我举着单反在大街上瞎拍的时候,有位披着风衣的清瘦大爷,单肩挂着一台带着红点的徕卡从我身边飘过,瞬间惊呆了,原来这才叫风度呀。我认识那个红点叫徕卡,虽然不知道大爷拍照啥水平,但是不由自主的对他默默点了个赞。

不认识徕卡的看到小红点也没啥感觉

在手机摄影的年代,无论你手里拿什么相机,都很显眼。无论带不带红点,警觉的人依然会盯着你,放松的人依然会放松。这个时代,似乎只有我们自己在乎要不要把红点给贴上这件事了。如果盖上红点,能让你安心,那就盖上,就像“牛奶可以助眠”这个传言一样,盖上红点是给自己喝的一杯安慰剂。

徕卡放射镜头核辐射到底有多少?

summicron 50mm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

徕卡summicron 50mm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辐射数据

使用的是99号段的黄玻璃。

1、一年正常环境辐射。环境0.2 微Sv/h,一年辐射 0.2 × 24小时 × 365天 = 1752 微Sv。

summicron 50mm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

2、镜头前片接触直射一年。接触5.6 微Sv/h,一年辐射 5.6 × 24小时 × 365天 = 49056 微Sv。辐射量比正常人多28倍。等于一个放射科的医务工作者的最大上限。

3、镜头侧面接触一年。接触2.7微Sv/h(坐飞机是3微Sv/h),一年辐射 2.7 × 24 小时 × 365天 = 23652 微Sv。辐射量比正常人多13.5倍。镜头侧面2.69的辐射值说明玻璃侧面面积小但辐射不小,而且能穿透金属。

4、正常使用一年,不会没事盯着看镜头前面,手倒是每天接触镜头2小时,300天拍摄。一年辐射 2.7 × 2小时 × 300天 = 1620 微Sv。辐射量比正常人多1倍。

5、镜头后面接触测量1.98 微Sv/h,比前面小了很多,看来最后一片重铅玻璃起到了隔离一半辐射的作用。

6、金属镜头盖盖住前面也是无济于事的,辐射穿过,丝毫不衰减。

7、镜头装到机身上,相机后背0.24微Sv/h,等于没辐射。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短时间接触低于100000 微Sv,对身体无害。高于100000 微Sv有害。

2、短时间接触高于4000000微Sv,必死。

3、正常人空气辐射一年 1000 -2000 微Sv。

4、坐飞机是3微Sv/h的辐射。

5、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6、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你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7、放射科医务工作者, 所承受的放射线量为一年不超过 50000Sv。

结论:

1、正常使用黄玻璃苏米克隆对人身体无害,每年加上空气辐射也就3752微Sv。比飞行员、空姐每年20000微Sv的辐射少多了。比正常普通人被空气辐射每年2000微Sv多一点而已。

2、不要没事拿着镜头对着灯看是否长霉起灰啥的,因为正面5厘米以内辐射还是很大的。有可能造成青光眼白内障啥的。

3、把黄玻璃拆出来,挂脖子上,理论上不会立即致癌,但是每个人身体素质不一样,时间长了我估计也会变癌。

备注:

实际上每只辐射头的辐射剂量都不相同,一般越黄辐射越大。我测试朋友的一直99编号辐射头玻璃根本不黄,但是依然正面接触有高达2.4微Sv的辐射量。另一朋友109编号的微黄,也有正面接触2.4的辐射量。

网友ipanMagazine调研,说辐射头主要在实验室阶段就发现了,并未真正销售到市场。实际上数量稀少,市面上流通的很有可能是从实验室流出的,或许是在徕卡经济不好时销售出去的。

但无论如何,辐射头是一只稀少而受到收藏者追捧的镜头。2016年丹麦拍卖会上,辐射头估值在1万人民币以上,实际成交价格还要高些。

为什么念旧

很多人喜欢追新,我能理解,电子设备总是时时有新鲜,总能带给人鼓舞,让人对生活充满期待。但是时光流逝,回头看被自己淘汰的电子设备,常用的功能还是那几个,似乎自己的需求并没有增加多少,追新的结果是落伍,新的一出来你稍微跟不上就掉队了。累了,看透了,看穿了,看开了,于是开始念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