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这本画册,我越来越喜欢低反差照片了,也越来越觉得镜头风格还是要为摄影师服务,而不是被镜头所束缚。对于街头抓拍摄影师来说,这个风格似乎很平常,但是又总能觉得这些照片看似平常,实际上很严谨,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态度。








就是因为这本画册,我越来越喜欢低反差照片了,也越来越觉得镜头风格还是要为摄影师服务,而不是被镜头所束缚。对于街头抓拍摄影师来说,这个风格似乎很平常,但是又总能觉得这些照片看似平常,实际上很严谨,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态度。
但凡身处危难绝地时,我都会看一些禅语,或是与之相关的摄影。观,本身即是一种启发。释迦甚至说,形是先于声的。翻开赵起超老师画册《众神之乡:尼泊尔》,浓烈的色彩扑面而来,任凭视觉去感受,忽的似开了新运。
据说小孩子抓周,抓了一把粉笔头,黄的画了个点,红的画了圈。也许是在说,这个是你,这个是我。也许是在说,这个是快门,这个是光圈。亦或是在说,这个是日面佛,那个是月面佛。原来小孩子的涂抹不是淘气,而是天然。原来这彩色粉笔,是可以画在众生面上的。
看画册,不去想作者要表达什么,也不找哪里可以师之,而是当成拾到的一匣宝,今儿它是我的。看画册,还是要先找到自己的感觉。佛去也,唯我在,而意识到我,即是佛的本意了。
摄影师有时忽的,见一色彩,特别是明亮的黄、极好的紫、鲜艳的红,就能心领神会,如同看到了自己。人说“日三省吾身”似乎是件苦差,而面对尼泊尔的色彩,则立见自身,却是件美差。世界都美好起来。
赵起超老师使用的摄影器材包括:
ALPA 12MAX+IQ260数字后背 镜头alpa HR32和alpa HR50
SONY A7r第一代 FE 55mm F1.8 ZA,FE 35mm F2.8 ZA
曾经,一声快门,打开了一青年的青春。时隔多年,人已不再是少年,回头看,除了拍了不少照片,竟也写下了不少文字。再翻看,竟然连我自己都厚着脸皮说一声:“竟然曾写出过这么美妙的文字啊!”
喜欢纸质书,这本《leica 真好》也将以纸质方式面市。书的内容精选一些曾经发表过的博客文章,一些未曾发表过的草稿。
计划使用B5版面,100页,预售连接。
这是一本徕卡官方出的自拍书《Leica myself 99pages》,它不是教我们如何自拍,它是在提醒摄影师,不要在任何事物面前迷失自我,特别是镜子前,特别是任何反光物前,特别是在徕卡前。
真实的自我往往不是别人拍出来的,是在卸下一切演技的时候,由自己拍出来的。自拍照,只为找到自我;形象照,只为失去自我。也许用徕卡的摄影师,更有这种“觉悟”吧。
把商业摄影拍成纪实风格的不多见,因为很难,难的除了技术外,还有观众的接受程度。除非你是很有名气的摄影师,否则拍这样的片子很可能被卡掉。
艺术家的名气,对艺术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名气能催发观众去关注,催发观众深入感受,这一“催化剂效应”,让观众获得了除了视觉刺激外更丰富的观影体验。哇哈哈。
当然了,摄影师除了要有名气外,还得有内涵才行哦,否则光会营销没有内涵,就像爬上树的猴子,红屁股露出来了呀,哇嘻嘻嘻。
安妮·莱博维茨之《人像:2005—2016》Annie Leibovitz,是名气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不是谁都能模仿的哦。
继续阅读安妮·莱博维茨之《人像:2005—2016》Annie Leibovitz在书店里通常被翻的最烂的书,往往都是不错的。哈哈哈哈,这本书在书店里不起眼的位置,没人翻过,可是我翻开几页就买了,虽然不是街头摄影,但却有着相似的感悟。不是感情、不是技巧,而是对生活的那份真。后来这本书竟然在我手里翻烂了……
徕卡收藏指导,目前也已经买不到了,这本跟新华字典一样大、一样厚的英文书,配有详细的徕卡相机、镜头、附件说明,包括少见的纪念款、限量款相机图片。这书连二手市场都很少见到了。
整理书籍时翻出来一本2009年的徕卡LFI杂志,徕卡m9的封面,很精神呢,一晃就是12年呀。
别家12年前的数码相机都不知道去哪里了,徕卡的m9依然健在。想想12年前很多人讨论说“徕卡m9能用十年不淘汰”,现在看呀,再用个12年也不成问题呀。
真是“流水的数码,铁打的徕卡”。其实,用了徕卡以后“升级”很无趣。高级的器材党绝不是升级升级再升级,高级的器材党,懂得在理性、自律和发烧之间取得平衡的喔。
于是就趁有点时间,就把这个拍成了pdf分享出来吧,哇嘻嘻。
这本书是北京国际图书展上买的,东欧的书一点也不便宜,应该是400多吧。主要是因为画风与常见的街头摄影有些不同,就买下了。但是书中有很多“街头人像”,很明显是与对方沟通过拍摄的,这类照片是i50mm不喜欢看的。因为它时刻提醒你,摄影师的存在。更喜欢抓拍的那些照片,自然真实。所以它的价值,是远达不到维维安迈尔那种程度的。
Juraj Bartoš是斯洛伐克最早的时尚摄影师之一,他的照片定期发表在 Móda、Dorka、Slovenka、Beseda、Kankán、Javisko、Elle、Digi-revue 等杂志上。然而,他的工作重点在为自己拍摄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捕捉过去那个时代。
过去我们看到最多的都是巴黎、纽约、东京的街头摄影,东欧的并不多,其实也别有一番风味哦。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旅游的,但喜欢看画册,特别是街头摄影画册。不但能从中感受到异域风情,也能感受到时间的跨度。
除去布列松和少有的几位神仙,其他小鬼就不要拜了。不是他们不优秀,而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神仙。但是我们可以忘记摄影师是谁,而选择性的观看作品,吸收作品里面的能量。这才是看画册的原始动力。所以,不要只看大师作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