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好人,不想告诉您坏消息——复刻leica noctilux 50 1.2 asph黑色是不限量的

传言徕卡一代夜神是退烧头

根据北京一位大佬说,他的一位朋友自打用了徕卡leica noctilux 50 1.2原版镜头,就再也不用其它镜头了。她已经用初代夜神好多年了,说这镜头太好了,是可以用一辈子的镜头。有了它,就可以退烧了。

徕卡复刻Noctilux-M 50 f/1.2 ASPH限量么?

最近徕卡复刻了这枚传奇夜神,周围的大佬们纷纷下单,都是几个月前就托人订购的。因为当时说的是限量100枚的。您是好人,不想告诉您坏消息——leica noctilux 50 1.2 asph黑色是不限量的,只有银色限量100枚。

北京那位大佬为没订到银色夜神,很是着急啊,说不行就来个黑色吧。我当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黑色是不限量的。当时也只是随口那么一说,因为怎么看也没有限量的理由呀。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搞研发,甚至重新做玻璃,开生产线,就为了100只?哈哈,怎么想也不可能吧。果然,从官方资料找不到任何黑色限量的信息。所以,一般情况,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投资黑色不是个好选择。

哪些限量徕卡镜头更保值?

根据i50mm的观察,也许不对哈。就当胡说了,投资失败别找我算账哇,徕卡为了限量而限量的,往往都不怎么涨价,甚至跌很多。就拿徕卡各种各样的m6限量版来说,唯一的价值就是比其它m6“新一些”,因为当年买限量版的都不会真的去使用。

真正徕卡为了打造标志性事件的机器往往更有价值一些。也就是说,背后的故事要过硬才行,特别是无法量产的限量款。比如钛合金m7,是徕卡为了限量而限量机器里的佼佼者。因为无法量产,甚至无法重现同一颜色,造就了它高价的地位。另外一些大师定制款,比如通讯员版本、当年苹果设计师乔纳森设计的苹果元素徕卡等等,也是有很高的升值空间。

另外lhsa定制的很多限量版,多数都有升值潜力,特别是近20年来的定制产品,都很有特色。为什么?因为这里面的老玩家比现在的徕卡公司都了解徕卡。当然,是否真的升值,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至少5年吧,甚至十年。比如一款香港代理定制的leica mp classic,是深度回归徕卡黑漆m3和rigid的mp型号,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等更多人的意识到m3的美、rigid的俏,才忽然间翻着跟头涨价了。

真真正正最有收藏价值的机器,往往都是徕卡自己也没意识到的那批机器。protype试制品、当年送代理商的镂空展示品、军版、送给大师的礼品机、某些小批量的定制款等等。这些,当年并不是为了限量而限量的,现在徕卡公司还在到处高价回收一些特殊产品。黑漆m2、m3为什么值钱,因为当年的工艺无法量产,生产速度太慢,跟不上火爆的销售市场,况且,黑漆当年普通消费者也不是很喜欢,当年用徕卡谁不想亮闪闪。这些真真正正有故事、有背景的徕卡永远都是收藏的热门。

……read more……

徕卡IIIC空军版相机,不是黑漆是灰漆

徕卡iiic的分水岭

徕卡iiic型号是个特别的型号,分为战前、战后版本,这两个版本的分水岭就是编号400001。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战后电镀工艺不行爱起泡脱皮、一些小部件简化了,战后iiic大幅缩水。战后iiic多为鲨鱼纹理饰皮。由于尺寸不一样,战前和战后iiic的底盖也是不通用的。多数人更喜欢战前版本。

徕卡IIIC空军版相机,不是黑漆是灰漆

空军版编号

leica iiic通常都是银色的,但是有少量灰色油漆版本,是当时德国空军、海军、陆军的定制版。机顶六位编号在387***和388***之间。

Luftwaffen-Eigentum字样

空军版本的iiic型号,机顶有两组号码,一组是机身编号,另一组是空军资产编号以fi.开头,同时后背饰皮印有Luftwaffen-Eigentum字样或者机顶后背有Luftwaffen-Eigentum刻字。字体样式有不同版本。军版的镜头、皮套、遮光罩也可有Luftwaffen-Eigentum字样。

特殊

多数军版iiic的Luftwaffen-Eigentum字样被涂抹,或者饰皮被更换,因为德国战败后政治上需要擦除任何与纳粹相关的符号,只有少量被胆儿大的保存了下来。机顶依然有2套编号的,均为空军灰漆版本。也存在一些灰漆版本并没有两套编号,那些就不属于军版了,而且很少见。

继续阅读徕卡IIIC空军版相机,不是黑漆是灰漆

徕卡镜头能拍风景么?选择35mm还是50mm?

leica mp + leicavit + summicron 50f2 kodak ultramax400

对于徕卡相机来说,多数人会选择使用35mm和50mm镜头挂机。那么,就会遇到这样一个疑问,大多数情况下拍风景选择哪只镜头呢?

玩摄影,不拍风景?

这个问题对于i50mm来说,从来没有一丝疑虑。真的,因为——我不拍风景。如果需要拍风景跟人分享,一般就用手机拍了,然后发过去给对方。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不会举起相机拍风景的。风景摄影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哦。很多人固有思维是“摄影=风景”、“摄影=旅行”,玩摄影没拍过风景简直不可以称自己是“玩摄影的”。但是i50mm确实不拍风景,更多的是——看👀。

广角=风景,是迷信?

喜欢欣赏别人拍的风景照片,有种思维旅行的感觉呀,哈哈。那么如果风景摄影,是不是让徕卡35mm挂机好一些呢?毕竟广一些。no,no,no,至少从俺作为观众的角度来说,更喜欢使用标头、甚至长焦拍的风景。夸张的广角透视效果,是打动不了i50mm的哦。据说,真正的摄影师为了获得更平直的风景照,都是跑很远用长焦拍,拿起广角咔嚓一下走人,是一种偷懒的风景摄影哦,既然偷懒,那又何不用手机呢?也许,俺这个观众不好伺候吧,嘻嘻嘻。

真的不拍风景么?

世上有光、有影、有晴、有雨雪,风景的滋味就在这曲折的律动里。哪怕是心肠再愚钝的人,也不会不为所动的,所以……遇到忍不住的时候,谁都会按下快门的啦。至于,拍的好不好,那就不管了,反正也没想着讨好别人嘛,也许这就叫——“我的风景”吧。

徕卡镜头能拍风景么?

——能

选择35mm还是50mm?

——都行

徕卡黄斑上下不合焦,也许是眼镜版镜头惹的祸

二手水深很正常

都说二手徕卡镜头水深,谁说不是啊。一些高价老镜头,里面有灰、起雾、脱膜都是正常的。无论是七枚玉还是八枚玉,给镀膜抛光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而且不是到了中国才这样的,在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的时候就抛过一次了。这些暂且不表。

谁负责上下合焦

黄斑上下不合焦,不是镜头卡口造成的,因为卡口里面是负责左右合焦的。上下由机顶的光学取景器负责,对于胶片机来说,就是机身脑门上的那颗螺丝。

都是眼镜惹的祸

很多眼镜版镜头会造成徕卡m机的黄斑上下不合焦。为什么呢?因为眼镜是由螺丝固定的,很多新手小白发现眼镜版镜头便宜,就买回家,然后自己用螺丝刀拆掉了眼镜。然后发现,没有眼镜会跑焦。于是又装了回去,这一拆一装,每颗螺丝拧的松紧不一,很容易破坏眼镜原本的平面,于是就会发现,黄斑上下不合焦了。更有甚者,装回去的眼镜不是这只镜头原配的眼镜👀~ 。很多转接党也是毁眼镜版镜头的元凶哦,哈哈。

所以如果你手里只有眼镜版镜头,然后发现黄斑左右不合焦,不要着急认定就是机身的事情哦。徕卡戴眼镜的镜头有:

leica summicron 35mm f2 v1 八枚玉

leica summaron 35mm f2.8 小八枚

leica summaron 35mm 3.5 小小八

leica summilux 35 1.4 v1 钢嘴

leica summilux 35 1.4 v2 圣光

为什么会有眼镜版镜头

由于徕卡m3没有35mm线框,这些眼镜版的镜头会通过眼镜缩放50mm线控为35mm对应的取景范围。所以这些镜头的英文里会加上一句“for m3”和“goggles”。

从“二手徕卡镜头那么贵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想到的

不受制于常规的消费品思路

生活中有太多的物品,是让人“聪明的消费”的,用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东西。而在在二手徕卡的消费上我们考虑的却不是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时候是购买,有时候是去置换,我们最终愿意让交易成功,是因为我们认为从这笔交易中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不受制于常规的消费品思路。

从哲学的角度说

购买徕卡的人是冲着它的“价值”买单,而不是价格。价值,通俗的说,就是这个物品本身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如果一个镜头再便宜,但是不能满足你的欲望,对你来说,它也是没有价值的。而徕卡的黑漆、钢嘴等二手器材,对于很对人来说是能满足精神需求,所以,就乐意用金钱或其他镜头进行交易。

“投资玩家”

在外行看来,徕卡二手镜头价格高高的,买不起啊买不起。而内行,甚至把买徕卡看作是是一种理财型玩具。当然,在徕卡镜头里也有价值高的和价值低的之分,而且会随着人们的审美而变化,这就要看“投资者”的眼光了。更从容的玩家,还是会自己慢慢品,从中感受中古镜头的魅力,选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就对了。

凡事事总有意外,你永远不知道收藏市场的价值取向,也许某些时期大光圈受欢迎,也许有些时期就不怎么受欢迎了。所以,还是玩,是第一位的啦~

继续阅读从“二手徕卡镜头那么贵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想到的

为什么战前徕卡elmar 50 3.5会有镀膜

早期徕卡广告

战前徕卡elmar 50

1945年二战结束,这年之前的徕卡elmar 50 3.5是没有镀膜的。镜头镀膜是蔡司最早应用的,二战前只有特殊的军用elmar才有镀膜。通过徕卡镜头编号查询, 可以获得镜头生产年份。但是市场上却存在很多明明是战前elmar却有镀膜,这主要是徕卡在50年代提供返厂镀膜服务,所以很多elmar被返厂镀膜了。

镀膜有什么用

对于Tessar天塞结构镜头来说只有四片玻璃,镀膜作用并不大,不会改变“鹰眼”的光学结构,但是镀膜在逆光的时候还是会发挥作用的,能减少耀斑。一般来说喜欢原味古典镜头的玩家更喜欢无镀膜的版本。

早期徕卡广告

一些徕卡相机和镜头的设计图

徕卡联动测距设计师Willi Keiner,在讲解徕卡m3测距原理

几个月前有人问一些徕卡的设计图,想是纹身用还是做创意产品来着,忘记是哪位朋友了……。搜罗了几张,哈哈。确实挺好看的,难怪徕卡m相机被誉为二十世纪不需要改进的工业设计啊。设计图也很好看哇。

另外还有不少网站,也有很多徕卡设计图。例如:

徕卡创意产品

一般来说,徕卡的爱好者都是有一定审美的哦,所以关于徕卡的周边创意产品如果做的不好看,是没人买单的。徕卡自己的周边产品肯定很好啊,不过价格肯定也不便宜。第三方的其实也有很多便宜还不错的。当然,目前国内这种创意产品还是不多哇,加油。做徕卡纹身贴是个不错的创意,哈哈。

下面这个是好多年前在网上买的,有电子表、温度计、湿度计三合一礼品。个人感觉应该是非徕卡授权的,因为做工稍显粗糙,不过如果没记错应该也不贵。

可能是徕卡显微镜、徕卡测距仪附送的一些国产剩余礼品,只是现在淘宝上也买不到了。
这样的把1932年的徕卡设计图纸放到保温杯也是不错的创意哦
Leica M9 Sticker Pack

全老师说:习惯把阿尔帕放在车尾箱,徕卡放在副驾位

全老师的徕卡副驾驶

全:我现在也正在玩阿尔帕系统,但觉得还是徕卡好玩。徕卡是纪录片、阿尔帕是国家地理杂志徕卡可以随时带在身边。徕卡是手枪、阿尔帕是狙击枪😏,我习惯把阿尔帕放在车尾箱,徕卡放在副驾位😊

全老师的阿尔帕日常的状态
全:这个是阿尔帕TC+施耐德48/5.6+福马400
全:这个是3F+小小八+伊尔福PAN100
全:这个是M10P+苏密塔无膜502
全:这个是M10P+E43,黑白直出
全:这个也是STC+酷图40拍的
全:这是阿尔帕STC+施耐德120/5.6 F11、1/125 +酷图40拍的,上移+10mm

一个leica爱好者眼中的sony,一个徕卡用户手上的索尼

leica和sony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常常搜寻有哪些工业设计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没有对功能的过多要求,没有对性能的太高期盼。只需要能放到桌面,拿起来,再放下,能被莫名的触动。对于我这样的一个leica爱好者,其实桌上也摆满了sony。在周末的午后,把徕卡放在一边休息,2020年的电台声音从1978年的收音机穿出来。也许,人在感受到“时空”的一刹那,即是佛说的“开慧眼”吧。

sony cfm-800

谁不曾喜欢sony?

迭代飞快的电子产业里,能够被时间检验的产品其实并不多。最终只有那些有态度的产品才能留下,穿越几十年令人赞叹。也许是一台磁带walkman、一台cd、一台md、或者一部收音机。这些产品里总有那么一款,是曾经触动过你,也让人联想到与之相关的那些故事。

sony nh1

sony的名字——声音男孩

sony前身叫ttk,为了进军欧美改名了,sonus + sonny boy = sony,其中sonus就是“声音”的意思。索尼是卖声音起家的哇,尽管现在从硬件到影视娱乐游戏都有涉足了。

sony的声音

个人认为sony的声音底子像日本人一样的清瘦,而重低音的音效又可以做到相扑手那样的肥硕。当然了,sony很少宣传它们的专业产品,那些产品中低调好用的耳机也很多。

sony d-vm1
继续阅读一个leica爱好者眼中的sony,一个徕卡用户手上的索尼

镜头厂商不愿意说的秘密:为什么微单镜头比旁轴镜头便宜

为什么同样的光学结构,微单镜头比旁轴镜头便宜?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而如果你问厂家,厂家往往左右而言它。实际上这很简单,徕卡镜头对焦时,对焦筒会前后移动,那个移动的量将控制黄斑的左右移动。比如相机机身里的联动杆行程是固定的,1米、2米、无穷远也是固定的,这个固定的幅度又联动着黄斑。而你的镜头螺纹是顶着联动杆在运动,原本应该定在1米的幅度,结果超出去一丝,也是跑焦了。

而这个精度,是需要光学镜片的公差、对焦螺纹的公差、装配过程的误差都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才行。也就是说当每个部件组合好以后成品率会非常低。这也是徕卡镜头昂贵的一个原因,也是日系镜头改单反路线的原因。据说德系耳机贵,也是报废率高。而微单根本没有黄斑联动的需求,只要装上就能用,反正都是屏幕取景,所以微单镜头的成本是远比徕卡镜头低的,也更好做。

所以微单镜头比旁轴便宜,哪怕是同样的光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