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徕卡螺口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1米,而m口都是0.7米

天涯若比邻

徕卡镜头工业设计非常合理,对焦模块是不含光学组件的。如果你拆一只徕卡镜头就会发现,对焦环直到后面的卡口是一个整体,而光学模块是一个整体。对焦的过程,就是对焦环推动镜头的光学组件前后移动。转动徕卡镜头的对焦环,转到无穷远,你会发现镜头收缩到最短了。是不是很神奇,原来对焦到天涯,镜头光学组件却离底片最近,真是天涯若比邻。

30公分的差距

光组推到离底片最近时,焦点是无穷远;光组推到最远时就是最近对焦点。当年徕卡是先有的螺口镜头,后有的m口。为了镜头兼容性,给螺口增加一个1毫米厚的转接环,就可以变成一只m口镜头。所以实际上m口镜头的光学组件比l39螺口镜头离底片远1毫米,也就是m口的焦点比螺口的要近一些。远离1毫米,焦点拉近了30公分。

普遍情况徕卡螺口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是1米,而m口都是0.7米

徕卡螺口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是1米,而m口都是0.7米,眼镜版镜头都是0.65米。为甚么眼镜版是0.65米,这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当然也有少数订制版本和改装版不遵循这个规律。

徕卡玄学之微反差——街头摄影大师yanidel的后期处理方法

数码后期是一种私人化的表达

i50mm特别喜欢街头摄影师yanidel的色彩处理风格,看他的照片,就像一位多愁善感的老人坐在阳光下,看时间在风中吹过。他的处理风格让皮肤显得白皙,纹理清晰,色彩突出,明亮处和阴影的对比度减少,中间的细微反差丰富,一句话“清爽通透”。有人问yanidel照片处理方法,他并没有说出来,他说色彩是私人化的东西,不宜透露,他只是简单的调整了一下反差。

模仿街头摄影大师yanidel的后期方法

调色,那是画家该做的事情,其实也是挺考验摄影师审美的哦。于是i50mm战战兢兢的尝试使用苹果的aperture软件调试,raw格式作为基础,提高中间反差到200,然后再提升阴影,再回拉高光,呀哈~基本搞定。最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微降低一些饱和度。整个过程就是在压榨raw的微反差。

lightroom、photoshop应该也有类似的调整项,或者通过拉曲线等方式,另外i50mm也曾尝试过使用nik的一种彩色插件,通过几项调整也能拉出类似效果,后来那个插件收费了,哈哈,就不用了,而去调整也挺费劲。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aperture 下的默认 raw
jpg直出

徕卡微反差大玄学

也曾用上面的方法拉过其他相机拍的照片,总觉得没有徕卡来的舒服,应该是徕卡机身和镜头玄学在发挥作用。徕卡镜头无论是古典低反差镜头还是现代高反差镜头,都有着丰富的细微反差,这经过拉高200数值的中间反差,那些细微的反差就出来了,而且展现出了另一种生机。

本文图片是使用徕卡m9 + summicron 35 f2 asph 拍摄的,徕卡asph镜头的后期余地又不如古典镜头丰富,比如summilux m50 1.4 e43七枚玉八枚玉、summarit 50 1.5等等曼德勒时期的镜头,特别是低反差的summarit 50 1.5,对这种拉微反差特别适合。徕卡机身的raw格式对微反差的耐压性也是非常给力的。

后期要有度

尽管后期能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但i50mm觉得还是要适可而止,因为色彩这东西确实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弄不好就跑到艳俗的失真世界了。哈哈哈,其实徕卡自出的jpg戏剧性也不错哦。明显看出raw格式的反差比jpg的要小很多,所以如果您只拍raw格式却不做后期,可能并不讨喜哦。i50mm还是觉得jpg+raw有意思,jpg省事,raw留给后期用,啊哈哈。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如果觉得还是不像,那就继续增加中间对比度:

中间对比图提升到200+200

徕卡summicron 35mm f2 asph逆光,是把杀猪刀

这篇文章原本隐藏了,因为35mm f2 asph目前价格已经很便宜了,会不会这篇文章会让它雪上加霜呢?还是发出来吧。把哪些气话删除掉了,大家自己看吧。

简单来说,35/2asph的炫光真心要注意,很多卷胶卷这个杀猪刀一样的炫光经常砍刀脸上,那张照片就废了。

这个眩光去掉uv一样有、带遮光罩也一样有,最搞笑的是徕卡官网样片也有,日本pen杂志里的样片也有。也许是asph的特色吧,也许有人喜欢,但i50mm的街头摄影真心不喜欢这个类型的眩光。

35/2 asph 杀猪刀眩光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 asph
继续阅读徕卡summicron 35mm f2 asph逆光,是把杀猪刀

大师与徕卡之张乾琦 Chien-Chi Chang

张乾琦 Chien-Chi Chang

马格南华人摄影师

第一次知道Chien-Chi Chang是在马格南的一本画册里。当时那本合集有会员合照和名单,在里面找到了一个华人,很好奇,当年在百度搜不到Chien-Chi Chang,所以也不确定他是哪里人,甚至还以为是日本人,哈哈。后来才知道,Chien-Chi Chang就是张乾琦,中国台北出生,移居美国多年,现居奥地利。

摄影是一面精神镜子

张乾琦Chien-Chi Chang于1995年加入Magnum Photos,并于2001年当选为正式会员。作为马格南成员,张乾琦真是忘我的在世界各地进行摄影。他的项目广泛而深刻。表面看似是社会现象,确更深刻的反映人类精神层面的东西。从他的作品里往往能看出超越当事人的情感刺激,甚至那种情绪就是源自自身心灵深处,摄影确实是一面精神镜子。

张乾琦 Chien-Chi Chang
张乾琦 Chien-Chi Chang

这也是马格南摄影师与普通摄影师的区别哦。很多摄影新手是无法领略到精神层面的东西的,当然,很多老法师一辈子可能也没听说过马格南。不过随着摄影文化的普及,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摄影人看得懂马格南了。

海外华人

在张乾琦摄影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就是对海外华人的关注。其实i50mm并没有海外生活经验,不过从张乾琦的照片中确实能感觉到华人在海外的那种孤立感。然而这种孤立感并不是通过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给我的,而是整体印象,华人似乎永远抹不去自身的符号,也无法融入到当地社会。也不知是因为华人的衣食住行是深入骨髓的,还是当地人根本就不容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张乾琦 Chien-Chi Chang的摄影器材

张乾琦 Chien-Chi Chang

leica m6、summicron 35/2 v4七枚玉、手柄、12504遮光罩、elmar 50/2.8、玛米亚67、美能达测光表、索尼爱立信音乐手机、巧克力、护照、多国现钞、存储卡。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张乾琦 Chien-Chi Chang

飞思1亿像素iXG系统胶片数字化方案报告之反转片和黑白片

胶片摄影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在不同年龄段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有时候是习惯,有时候是豁达,有时候是个性,有时候是修炼。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胶片数字化。这次体验了一番飞思1亿像素iXG系统胶片数字化方案,给大家做个报告。

锐意影像个人扫描业务

锐意扫描师傅

这套系统并不是一个相机和镜头那么简单,而是一套解决方案,除了相机和镜头外还有翻拍架、光源系统、软件系统,这些设备全算上的费用确实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当然为了扫描底片选择自己购买设备也是太奢侈的事情。一般来说这种扫描方案主要面对新闻企业、博物馆等商业客户。令人兴奋的事情是锐意影像准备开始面对个人客户啦。

过去同事买数码相机经常推荐去锐意家,价格合理还带发票,不小心竟然成了vip,i50mm一手数码多是他家买的,aa摄影包、背带什么的,哈哈vip价格。近期听说他家这套设备能让i50mm体验几张,于是带了4卷过去了……哈哈。

继续阅读飞思1亿像素iXG系统胶片数字化方案报告之反转片和黑白片

摄影是一种条件反射,不必非要区分胶片摄影还是数码摄影

他们说有些照片应该用数码拍,因为实在看不出拍的啥内容,数码又不浪费钱。我说我拍照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手上有啥就用啥,跟数码还是胶片有啥关系?

喝酒的是不是肯定不爱喝茶?用胶片的是不是肯定不爱数码?多花时间去拍照,少花时间对比酒跟茶的区别岂不是更好。摄影是一种条件反射,不必非要区分胶片摄影还是数码摄影

听,快门的声音

谁最在乎快门的声音?路人么?

也许吧,
还是摄影师自己,
怕快门出声是做不好街头摄影师的,
你要熟悉、倾听每一次快门,
让快门与外界的声音交响,
静音快门?不用静音,
你都不知道何时触发的快门,
快门一定要有声音,
click,
让每一次快门声,
释放你创作的灵魂。

徕卡机身的划痕难看么?它就算脸上带有弹痕,也是一匹健硕的骏马。

您说:

银铬这种材质虽然结实,但怎么也会有些细小划痕。这些划痕,日后可以通过保养恢复么,同理,黑铬也是这样吧应该是可修复的吧。

本想买二手的。发现银色的划痕会很影响美观。黑色的反而还好。起码还有点沧桑感!

i50mm说:

有一次我把一枚钻石放到m8的顶上了,然后就轻轻画了一下,非常轻,就有个划痕出来了,无法修复。虽然金属表面很硬,但也怕钻石这类更硬的东西哦。

其实,那些划痕拍到照片上看着或许难看,当你拿到手上这些划痕并不影响整体美观,无论是黑铬还是银铬划痕,在徕卡m机上都不算什么。

就好比一匹战马,它就算身上带有弹痕,也是一匹健硕的骏马。

徕卡镜头镀膜的地位,为何无视世界三大镀膜(蔡司t*/宾得SMC/富士EBC)

为啥徕卡镀膜颜色不一样?

徕卡镜头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自己的色彩哲学,你不能说它完全的真实,但确是最耐看的真实感。虽然镜头版本之间有差异,也是在一个色彩框架内,哪怕是黑白时代的镜头,发色也是一个框架内。包括古老的summilux 50 1.5,光圈收到5.6,基本与现行的summilux 50 1.4 asph难以分辨。这种统一的色调是怎么做到的呢?

给出答案前,我们在看另外一个问题:为啥徕卡的镀膜颜色不一样,不同型号不一样,同型号的镜头也有不同颜色的镀膜。到底是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就有答案了:由于玻璃折射率不一样,徕卡合理的运用镀膜结构来矫正为统一的色彩。

无视世界三大镀膜的徕卡WeCo镀膜

“蔡司t*/宾得SMC/富士EBC”其实就是多层镀膜的代名词,是为了标榜自己镀膜的做法。传来传去传成了世界三大镀膜,徕卡很早就是开始使用多层镀膜了,徕卡内部叫WeCo镀膜,通常使用6层镀膜,根据需要增减。徕卡认为这是很普通的技术呀,不需要标榜自己啊。

这就让i50mm想到了sony a7系列相机,非要在机身标示“我是全画幅”,哈哈。全画幅有啥值得标榜的呢?佳能尼康从来不说“我是全画幅”。

黄金镀膜适合拍黑白,紫色镀膜适合拍色彩?

徕卡八枚玉、50 1.4 e43、圣光这些镜头,都有黄金镀膜版本和紫色镀膜版本,镀膜颜色不一样,说明矫正多光谱是不一样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玻璃的折射率有变化。不同批次的玻璃实际的折射率有变化,为了一致的色调,徕卡要根据情况调整镀膜方案。

长有人说“黄金镀膜适合拍黑白,紫色镀膜适合拍色彩”,意思是黄金镀膜的镜头反差要小一些。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因为最早流行黑白胶片,彩色胶卷要到八十年代才慢慢流行。徕卡黄金镀膜的镜头也越来越少,被紫色镀膜取代了。i50mm没有1:1对比,肉眼应该看不出多大区别,姑且相信吧,因为徕卡就是这样,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