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西卡yashica ml 35mm f2.8复古逆光表现

不知道有多少人觉得时间过得快了,不是心理上的时间,是真的感受到时间变快了,时间就像现代的镜头,变得越来越锐利了,越来越明快了。喜欢上了老电影,胶片时代的电影,节奏没有那么快,里面摄影很讲究,同样,也越来越喜欢老镜头。特别是逆光时的表现,老镜头会出现一层灰雾,甚至出现圆形光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在一枚雅西卡老镜头上,找到了这种感觉——yashica ml 35mm f2.8。

这枚镜头没有蔡司镀膜,而这却成了它的特点,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它的逆光表现相当不合格。但不知道为什么,反而当下这枚镜头很难碰到,难道都被拿去改装去拍视频了么?据说拍视频其实用不到1.4那样的大光圈,f2.8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光圈,背景不会太虚,同时主体清晰,保持了很好的三维空间感。感觉是很有道理的,反正我看哪些1.4全开光圈拍视频的吧,背景虚化有些过了。

按照雅西卡当年的宣传,这枚镜头是特意为来不及取景器的人设计的,也就是说,这枚镜头是特意为快速摄影——盲拍设计的。f2.8光圈的35mm镜头在街头摄影中确实非常堪用,各家都有,价格也都不贵。其实我更想看一看雅西卡蔡司yc口35mmf2的表现,可惜,在yc口领域没有35mm f2这样的镜头。在yc口中要35mm f1.4价格太高了,而且体积比较大。而f2.8是个很不错的便携低价选择,而雅西卡相对蔡司来说又有价格优势。实际拍摄中,稍加控制,f2.8可以很轻松的盲拍。而且更神奇的是它的眩光……

这种复古的逆光表现确实有种让时间慢下来的感觉,多少能给人一种旧日时光的意思,当然,如果配合胶片可能更有感觉。原本我很少拍逆光的,因为逆光很容易烧毁cmos或者布帘快门,好在冬日里太阳没有那么毒,逆光拍一拍还是会有很多惊喜的。逆光摄影,其实也蛮有意思的,戏剧性似乎比雅西卡35mm f2.8顺光拍摄时还要来的多一些。

以下照片都是经过后期处理的,直出的话反差会很低,缺少蔡司t*镀膜加成还是达不到蔡司的水准。不过对于黑白来说低反差却很有优势,你可以后期增加一些反差对比,特别是转成黑白时,我感觉蛮有味道的。

Tefnon 28mm f2.8,150元的快乐,这是最好的摄影时代!

这是最好的摄影时代

摄影器材的价值是从一手角度去看的?还是从二手角度去看的?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是后者,然而,2024年12月31日,我突然发现,都不是,是从体验角度去看的。因为我手上这枚150元的镜头,竟然给了我来远远超越它价格的价值体验!那就是tefnon 28mm f2.8——一枚日本杂牌镜头。价格简直了,这是最好的摄影时代!

Tefnon 28mm f2.8出自哪里

如果我说它比徕卡差一点,你可能会说我在调侃;

如果我说它比蔡司差一点,你可能会说我在打趣;

如果我说它和雅西卡类似,你可能会说我有道理!

我也觉得有道理,因为它的色彩表现非常出色,没有明显的暗角,没有严重的色偏,郊外平滑,过度自然,光圈还有忍者镖。于是我查了一下这个日本杂牌tefnon,嘿嘿,也算不上杂牌哦,看来和Minolta关系很近哦,难怪我看这色彩很熟悉的感觉(可能是美能达的余料做的……):

来自wiki百科:
Kobori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小堀制作所) 是一家日本镜片制造商。该公司成立于 1925 年 4 月 1 日,主要生产手表部件。他们扩展到军事航空仪器,后来开始专注于光学设备和相机镜头。公司于 1953 年 12 月 15 日重组为公司。 后来,Kobori 成为 Marukei Sangyo Co., Ltd. 的子公司。 。

大多数镜头都是为其他公司重塑品牌而制造的。出现在 Kobori 镜头上的知名公司品牌包括 Minolta 、 Sony 、 Nikon 和 Vivitar 。1986 年,Kobori 是获得为 Minolta 制造 Maxxum 镜片许可证的四家公司之一(其他公司是 Cosina 、 Tamron 和 Tokina ) [3] 该公司还以自己的品牌 Koboron 销售镜头,过去曾使用 过 Tefnon 、 Teknon 和 Technon 等名称,但后三个商标已过期,不再使用。

不创造镜头,只创造外号

其实很多镜头价格高都是由于外号起的响亮,特别是中文圈,给镜头起外号应该是世界之最,我敢肯定的说,世界上给镜头起的外号最多的,就是中文。是的,我们不创造镜头,我们创造镜头的名字。这件事呢,整体来说不是什么好事。那些外号往往来自早年的论坛,起的名字都是“牛眼”、“孔雀羽”、“凤凰瞳”之类的比喻化的名字,这样有了名号,价格自然要比没有名号的镜头贵上不少了。哈哈哈,但是呢?说实话,江湖之大无奇不有哦,没混上名号的镜头就都很垃圾么?不是那样的,哈哈哈,没混上名号的镜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真心便宜啊。

它是一枚成熟的镜头

别看它的名字几乎没人知道,但是它可不是杂牌子。这家公司代工了非常多的镜头,有成熟的镜头生产经验。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老外曾经提到过的段子,他说当年蔡司为了不在135mm领域落后,就需要持续大量的生产镜头,否则批量小了是无法保证镜头工艺的,因为工艺是需要大量的积累的。于是蔡司找了雅西卡代工镜头,节省了积累经验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yc镜头价格不那么高的原因。而过去中文圈都说蔡司搬到日本是因为那里人工便宜、材料便宜,其实是不对的。人工和材料的成本,与大批量生产,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的工艺积累相比,算不得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镜头代工厂实际上拥有非常宝贵的工艺经验价值,他们拥有成熟的加工工艺。所以,这枚由Kobori生产的Tefnon镜头,穿越几十年依然崭新,手工依然奇佳,做工都没有毛刺,镀膜非常优秀没有老化,消光漆都没有丝毫变质。它Tefnon 28mm f2.8,是一枚成熟的镜头。

sony a7可以让普通镜头拍出10倍身价

我一直不主张在sony机身上安装昂贵的徕卡镜头,因为你会发现,150元的镜头拍出1500元的效果是多么令人兴奋,相反而15000元的镜头拍出1500元的效果又是多么令人伤心。哈哈哈,玩镜头的乐趣不是为了省钱。但是能省出钱来买更多乐趣,不是更有意义么?

我手上这枚Tefnon 28mm f2.8是康泰时yc卡口的,可以说99新,买家还送了一个原厂真皮皮套,我不知道这枚镜头当年售价多少,应该也不会太贵。但是它的手感,还是让人感受到诚意满满的了。更何况售价150包邮&……,还带一片东芝天光镜……,虽然到手就把镜子去掉了……。而且卖家并不认识我,这类镜头就是这个行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想要把镜头转成徕卡卡口,往徕卡cmos相机上怼,哈哈哈。徕卡的机身要配徕卡的镜头才协调呀,搞个单反头往上拧不协调呀,简直不要太难看……。哈哈哈,转接那肯定首选微单呀。而sony a7可以让普通镜头身价倍增哦!

盲拍兼容性简直无敌

28mm镜头如果盲拍没有兼容性,那么我会给它的评分直接腰斩,比如徕卡的28mm f2.8 asph,徕卡asph镜头盲拍兼容都不好,缺少过度,或者过度不自然,然而这枚Tefnon 28mm f2.8过度之自然,简直让我认为它是蔡司28mm的亲戚,平滑自然,很多盲拍不在焦点内的影像也会给人一种自然天成的感觉。

是的,街头摄影要的不是锐度,是自然的立体感,是自然的色彩表现。这枚镜头装在sony a7s上街头盲拍,简直不要太爽了,如此的出片率,让我对它另眼相看。

全开边缘发虚

胶片头全开在数码上依然良好的不多,徕卡28mm几乎全系列都对数码兼容很好,这是徕卡难能可贵的地方。当然了,对于我这种喜欢使用2.8光圈,故意找虚化的风格,全开光圈边缘虚化对我来说算不上多少减分。当光圈收缩到f8时边缘就很好了,但是我还是会用f2.8,因为此时它中心分辨率很好,主体剥离感非常好,一枚28mm镜头能把主体从背景中剥离出来,那是多么一件“德味儿”的感觉呀。

黑白可塑性很高

我觉得这枚镜头的色彩有点美能达的倾向,自然而不突兀,但是它与徕卡的另一个差距就是高光有点hold不住,当然并不是说一塌糊涂,相反,比很多现代头要好很多的。如果是raw拍摄这算不上问题,特别是对于转成黑白后,它的可塑性还是相当可观的。

28mm镜头由于收入的环境是比较多的,色彩会很容易杂乱,这样就容易带走注意力,而让人忽视人物主体。所以28mm镜头我喜欢转成黑白,这就需要镜头有比较强的可塑性。高光能拉回来、暗光能提上去,这枚镜头的可塑性再次令我吃惊,给人一种相当稳健的安全感。这展现了Tefnon作为代工厂生产水准还是有的。

关于消费降级

都在讲消费降级,我发现呀,还真是,二手徕卡的价格似乎也开始跌落了,特别是胶片机身更是受到严重冲击。我觉得消费降级也并不是一件坏事,真的,徕卡镜头买来买去会上瘾,你会发现大量镜头挤压也没怎么拍过,而乐趣似乎都是在刚买回来的那几天。那时候只会越买越贵,认为越贵越好,都走火入魔了,当拥有了徕卡noctilux 50mm 0.95 asph后,可能基本上除了拍卖品,也没啥什么新鲜的了。

然而,便宜的镜头真的就那么不堪么?至少这枚150元的镜头,我觉得配合sony a7街头摄影,完全堪用。消费降级,也许是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看看摄影器材的历史长河里,到底有多少好东西被埋没了,然后再一次反思反思,你到底需要多少钱的器材,才能让你打起精神去摄影。15000元,还是150元?

其实给我启发的是老曹呀,这老爷子,徕卡收藏版满屋子都是,无论新版还是老板,不知道搬空了几家徕卡店到家里,嘿,现在玩上500元的大画幅镜头转接了……。不过那种玩法得自己搞转接桶,并不容易。我只在135的沙滩上拾一拾小贝壳就高兴满满了。我只是从来没想到过,能拾到150元的如此画质可人的东西~

美能达的色彩

美能达的色彩是偏向自然风格的,主要是得益于曾经与徕卡的亲密合作,所以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美能达镜头色彩的,不会给人怪异的偏色感,哪怕是sony a7s这样的cmos相机,也觉得挺自然的。

静一静,多好,博客更宁静祥和

试了试小红书,发现那里的玩法还是更大众一些,虽然小红书已经比抖音算小众一些,里面依然闹轰轰的,你得用标题吸引眼球才行。当然,越是新奇特越能抓眼球,得有话题性,得有碰撞交流,然后底下留言会很精彩,哈哈。

但是吧,我还是喜欢博客的宁静祥和,如同窗外的一道风景,静一静多好,哈哈。

康泰时忍者镖光斑如何在contax 40-80 mm f3.5上出现

康泰时YC口镜头,特别是早期的很多虚化时,大光圈下,光斑会呈现忍者镖形状。contax 40-80 mm f3.5由于最近对焦距离是1.2米,f3.5在40mm端光斑很小,而推到80mm端光圈会很圆,不会出现忍者镖光斑的。

但是,当使用微距接环后,哈哈,哪怕f3.5也会在40mm端出现大光斑,而此时忍者镖光斑也出现了,嘿有点意思。但,这个忍者镖的尖尖,并不是很明显,哈哈。

康泰时contax 40mm-80 f3.5最大的弱点——畸变——瘦身镜头

数码时代的畸变

与定焦镜头相比,变焦头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畸变。不过在数码时代畸变其实还好,算不上太大的问题,因为现代数码镜头设计都内置了机身识别,自动矫正镜头畸变。镜头设计似乎也把矫正畸变的优先级调低了。很多数码镜头放到胶片机上畸变相当严重的,所以contax 40mm-80 f3.5的畸变我其实并没有在意太多。

枕型畸变

老烧跟我说这枚镜头要慢慢体会,很有可玩性。但是它的畸变之大,也的确非常明显。特别是拍近距离的建筑物,两侧直线会凹陷进来,是的,枕型畸变。不过说也奇怪,在实际使用中我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与我过去对畸变的理解不太一致。

一次照片背景不是横平竖直的,使用软件矫正时发现,软件内置矫正预设多数都是矫正桶型畸变,而不是contax 40mm-80 f3.5这类枕型畸变。桶型畸变,就是类似红酒桶那样,肚子凸出来,这类变焦畸变非常常见,也是很容易被人意识到的,因为它让主体变胖了……。而康泰时这枚镜头反其道而行之……

瘦身镜头

哦,我明白了,蔡司这枚镜头设计师的用心良苦啊,哈哈,这是自带瘦身效果呀。哈哈哈,看来这头对人像有着先天优化呀,别人还在玩大光圈虚化的时候,蔡司就玩上瘦身了……,行,蔡司,你真行!

在老康蔡面前,徕卡现行版的色彩就是小趴菜

我接触的摄影器材老烧们,真的老烧哦,痴迷挖掘镜头味道,几乎天天拍照的老烧哦,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没人把玩徕卡现行版数码镜头。当然,也包括i50mm在内。哈哈哈哈。虽然是德头,但是徕卡的数码镜头很容易让人厌倦。

徕卡数码头色彩不讨喜

也不知道为什么,据说是因为环保玻璃,徕卡数码时代的镜头发色都不如老头讨喜了,没有胶片时代的给人一种提振精神的颜色。是的“提振精神”。色彩不行了,这是徕卡数码镜头最令人伤感的事情,哪怕是noctilux 50mm f0.95 asph,除了虚化也不会让我在色彩上有“精神一震”的感觉了。

数码asph的虚化很无聊

徕卡的虚化越来越趋同单反头的虚化风格了,就是主体和背景太割裂了,有时候给人一种背景是假背景的那种感觉。很多搞视频的爱用那种虚化,对于我这种老法师来说,嘻嘻,受不了那种割裂的虚化,有时候我都在想啊,你花那么多钱虚化背景,效果等同20块买个虚化幕布。据说这种割裂感主要是是使用了asph的缘故,当然,也不能全怪在asph上,因为设计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大众的审美是趋向于平滑的割裂式的虚化,虚化幕布不是需要空间搭建么?大光圈等于节省幕布空间了,哈哈,可你是徕卡呀,佳能尼康的大光圈,大变焦也可以出现类似的效果,人家肤色还更讨喜……。

康泰时cy蔡斯胶片也数码

而康泰时yc口蔡司镜头,特别是contax yc 40-80mm f3.5这样的变焦头,色彩在数码机身上如此稳定的发挥,着实令我耳目一新。时间证明了蔡司的实力,无论你卖多贵,无论你怎么用奢侈品来伪装自己,也掩盖不了事实,徕卡现行镜头根本打动不了我。那种手持新款徕卡镜头咀嚼德味的朋友,绝对会被老康菜震撼的。

小光圈的虚化怎么如此大气

在我看来,无论徕卡现行版,还是佳能尼康最新的大光圈镜头吧,多少有些“小气”,我也说不出到底小气在哪里。除去色彩不谈,单论虚化,徕卡的noctilux 50mm 0.95的虚化能给我一些120底片的大气虚化感。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f3.5光圈的变焦头,竟然能虚化,而且虚化的如此大气,有120的风范啊,蔡司绝对是镜头设计的天才!

曾经有一位老烧,极力向我推荐尼康的35mm-70mm的一款变焦镜头,当时我就当成了笑话,觉得变焦头,光圈又不大,有什么可玩性。然而,自从领略了一下contax 40-80mm f3.5 ,尼康的老变焦是不是也是一枚大气的小光圈呢?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当然,也许有了这枚镜头,也没必要再试那个了。

康泰时yc 40-80mm f3.5估焦盲拍很有意义

记录自然的感觉

估焦拍照是一种独特的摄影旅行,有人喜欢盲拍,有人喜欢用眼睛对焦,但是摄影师却不能因此停下脚步,摄影是要有自己主见的一场旅行。我使用康泰时yc 40-80mm f3.5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估焦盲拍。因为它有非常好的景深标尺,尽管废片率也不少,但是一旦成功,那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是眼睛对焦所难以达到的。

德头盲拍基因明显

很多人喜欢盲拍,也有很高的盲拍技术,特别是徕卡用户,因为徕卡镜头非常优秀,它对焦内焦外的色彩、清晰度都有独特的哲学。也就是说,德国人在设计镜头时,其实就把盲拍考虑进去了,也就是说,哪怕你盲拍不是非常清晰,但是也可以给你一种自然的感觉。在这一点上,至少在我看来,蔡司和徕卡都十分优秀。当然对于徕卡来说,他的巅峰是胶片镜头,而徕卡数码时代的镜头虚化缺少过度不如老头耐看喽。徕卡asph头盲拍很不友好,一点不是很合焦,就糊成一片,所以我很讨厌新款徕卡,哈哈哈。

康泰时yc 40-80mm f3.5是第一代yc镜头,德国原产,标记为西德,它的对焦和变焦都充分考虑了盲拍。它的景深标尺非让容易让人辨认,在对焦过程中对焦环阻尼恰到好处,从1.2米开始到无穷远,之间放了非常多的距离标线,1.2、1.3、1.4、1.5、1.75、2、2.5、3、4、7、15、∞。这在整个cy镜头里档位也是相当多的,这些标尺都可以让你快速设定距离进行盲拍。而后期的yc实际上盲拍档位越来越少了。

我是生活的搬运工

所以通常来说,档位越多,说明设计师考虑到盲拍越多,它的光学可能越接近“拍虚了也能看”这个境界。当然这也是i50mm拍的照片为啥这么独特的一大秘诀哦,嘻嘻嘻。也主要得益于入门时就用的徕卡,所以对盲拍自然而然的有种青睐~在i50mm的片子里,每个人都像是在电影里一样哦,是的,盲拍不制造艺术,生活本就是一种艺术,我,只是用估焦盲拍给了它本来的面目。

康泰时CY 40-80mm f3.5眩光怎么样

康泰时CY contax 40-80mm f3.5是第一代cy口镜头,使用的是t*镀膜,那么加了一枚原厂uv后,它的眩光怎么样呢?整体来说,对于一个变焦头,我还是非常满意的哦。多数情况都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不过也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特别是加了一枚uv后。

下面这些是我找到了一些侧逆光比较严重的照片。整体来说,超越副厂定焦的水准,接近原厂定焦。当然,这枚镜头的眩光不是它的弱点。,,,畸变才是,哈哈。

雅西卡yashica ml 50mm f2 是两百块的蔡司么?

雅西卡的镀膜肯定不是蔡司的t*镀膜,所以它百分百不能达到蔡司的水准。想着用雅西卡替代蔡司,还是省省吧,就好比这个蔬菜是不可以用另一种蔬菜替代一样,熬出来的汤怎么会一个味道?《关于镜头镀膜、对成像的影响》。

但是

这里有一个大大的“但是”,达不到蔡司水准就代表差么?肯定不然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条刁钻的舌头,可以品出清丽的味道、郁雅的味道、稳烈的味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时候还真难以分辨出这个yashicha的片子是不是蔡司头拍的。

两百块的蔡司

这枚yashica 50mm f2中心相当锐利,哪怕是全开光圈,色彩也很惊艳,接近蔡司的感觉。但是比蔡司少了一点点油润似的。另外边角画质一般。逆光容易出现破话画面的鬼影。色彩似乎不够稳定,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怪怪的感觉,蔡司要稳的多,无论是焦内还是焦外,蔡司颜色都很稳定。这枚镜头紫边也比较容易出现。当然,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有时候,还真有蔡司的风范哦。鉴于价格,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中心清晰度够蔡司,就这一点,也超过200块了。

塑料材质

起初我没发现它是塑料的,后来才知道,我觉得这并没有太大问题。当然,手感是无法与蔡司相比的了。

焦外

树叶不太行,室内很好。室内全开,室外适当缩小光圈,它很不错哦。

总结

这枚镜头很小,很轻,画质也足够好,在这个价位是一个相当具有竞争力的镜头。当然,它也不值得过分吹捧,作为变焦镜头临时替代使用还是合格的。是的,作为蔡司cy口变焦的候补备用镜头它是合格的。特别是近距离拍个虚化啥的,那是相当“蔡司”。

关于镜头镀膜、对成像的影响

镀不镀膜

我觉得,不能单从镀膜、不镀膜两个维度去讨论成像特色。因为这两个因素脱离镜头设计而单纯的谈,有些无的放矢。当镜片少的时候,比如天塞头不镀膜依然是高反差风格,反差也比镀膜的普兰纳大。而,如果是普兰纳镜头都需要镀膜,而且是镀膜越高级成像越好。

镀膜关系真不小

虽然说雅西卡yc口镜头与康泰时蔡司镜头来自同一个工厂,尽管他们也许有一些玻璃材质的差异,据说yc早期是德产玻璃,后期是日产,当然,玻璃会有影响。但雅西卡镜头与蔡司yc镜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镀膜不一样。雅西卡没有使用更高级的t*镀膜。抗眩光自然不如蔡司。我使用蔡司几乎没有出现过炫光破坏画面的情况。

德味是不是来自镀膜

我觉得多少有一些关系的,否则蔡司也不至于那么牛。蔡司t*镀膜这么多年了,不是闹着玩的。

德国
技术优势:德国在光学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其镜头镀膜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蔡司作为德国光学巨头,早在 1930 年代就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具备商业实用价值的镜头镀膜技术,并在 1972 年开始在每只相机镜头上采用多层镀膜的 T * 技术,该技术既能减少光线反射,又能配合镜头内的特殊光学玻璃,提高透光率的同时让成像更加清晰锐利,能够真实地还原画面.
应用领域:德国的镜头镀膜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端相机镜头、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光刻机等领域。例如,蔡司为 ASML 光刻机提供镜头,其镀膜技术能够满足光刻机对镜头镜面光洁度等超高精度的要求.

日本
技术优势:日本的光学企业在镜头镀膜技术方面也非常出色,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日本旭光学公司在 1969 年就完成了世界相机史上最早的 7 层防反射膜,其反射率极低,仅有 0.2%,透光率能达到 99.8%,而且色彩还原更加真实.
应用领域:日本的镜头镀膜技术主要应用于相机镜头、摄像机镜头、望远镜等民用光学产品,以及一些工业和科研领域的光学设备。例如,富士的 EBC 镀膜技术,可应用于其生产的各类相机镜头,能够有效提高镜头的光学性能.

中国
技术进展:中国的镜头镀膜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承建的国内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科研设备于 2021 年 6 月 28 日安装,其配套的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也同时启动试运行;中科科仪旗下的中科科美研制的直线式劳埃透镜镀膜装置及纳米聚焦镜镀膜装置也于 2021 年 6 月 28 日正式投入使用,这些设备可满足大多数物理镜头对膜层制备的工艺需求,包括聚焦镜、单色镜、劳埃镜、纳米聚焦镜以及用于 EUV 光刻机当中的光镜头等,并且从关键零部件生产到整套设备系统的运行机制,所包含的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高精度纳米量级万层镀膜工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与国外差距:尽管中国在镜头镀膜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高端镀膜设备、镀膜材料研发以及镀膜工艺的精细化控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一些超高精度、高性能的光学镜头镀膜应用上,如高端光刻机镜头等,与国外顶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英国
高端应用与特色:英国在一些高端光学仪器和特种镜头的镀膜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高端科研等领域的光学设备中,其镀膜技术能够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例如,在太空望远镜的镜头镀膜上,英国的技术能够保证镜片在极端的太空环境下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在军事侦察设备的镜头镀膜方面,能够实现高透过率、低反射率以及抗干扰等特性 。

美国
商业化应用与发展:1938 年,美国依斯曼・柯达公司在 Hecta 镜头上完成镀膜工艺,推动了镜头镀膜技术在商业摄影领域的应用。此后,美国的光学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镀膜材料、镀膜工艺和镀膜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美国在一些高端光学领域,如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高端科研等,对镜头镀膜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太空望远镜、卫星遥感设备、军事侦察和制导系统等中的光学镜头,需要具备高透过率、低反射率、高耐磨性、抗辐射等性能,美国的镀膜技术能够满足这些特殊要求,为高端光学系统提供可靠的光学元件。此外,美国还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镜头镀膜解决方案,满足各种特殊应用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