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你个秘密,大于50mm的标头,都是好头

难怪都说尼康老都就会拍风景,它拍风景真是带劲啊,尼康这枚58mm f1.4 auto镜头是当年给大f配的第一支f1.4大光圈镜头,它的设计来自于旁轴50mm镜头,由于单反相机反光板的存在不得已成了58mm,实际上,它除了视野比50mm小一圈外,在虚化氛围和玄学方面是超越标准50mm的。嘿嘿,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秘密,在虚化方面早年的焦距在大于50mm小于65mm这个范围的标头,比如58mm、55mm、60mm的镜头,其实都非常优秀,他们都和德味、玄学有很大关系。另外,其实徕卡的50mm镜头都比50mm大哦😉,只是当年徕卡不告诉你而已哦。

ziess jena 比 ziess更接近徕卡

ziess jena 35mm f2.4 在中间区域大部分面积的锐度是高出徕卡的,但是又不像现代ziess那样锋利,而ziess jena的色彩虽然也相对张扬,但也依然处于现代蔡司与徕卡之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小镜头了,它似乎融合了徕卡与蔡司的各自优点和缺点,就像夹缝中的太阳,给你一种神秘而又明确的快感。

yashica ml 35mm f2.8白平衡调暖

整体来说它的色彩适当后期调整一下会很好,直接出的jpg不如ziess镜头。另外它的边角清晰度会下降。除此之外,中心绝大部分面积清晰度都很好,后期轻微调整即可获得非常好的色彩表现。据说日本人喜欢用CONTAX的机身来搭配雅西卡的镜头,我使用感觉这枚yashica非常小巧轻便,而且轻微后期处理(白平衡向暖色调微调)即可非常棒,调暖后色彩很好,还真有点蔡司的味道了。

德味镜头也能低反差低饱和

我发现自己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低反差低饱和高亮度的照片了,这种风格似乎削弱了镜头自身风格,德味儿、油润,似乎会被淡化。当然,德味镜头并不是说没有意义了,相反,德味镜头似乎更容易让我得到满意的低饱和低反差低风格……?

但并不是说所有风格都适合低反差低饱和,下面这组充满色彩的照片,我还是更喜欢右边原始jpg的镜头味道。

而下面这组,我就更喜欢提亮后的效果了。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大师啊,都是能合理运用镜头风格的,不能完全依赖镜头风格。

骑行用以修身,摄影用以修心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无论是骑行还是摄影,都是那一股子让自己真的与众不同的力量在驱动着。最近天气真不错,摄影很健康,骑行很美。路上偶遇这个帅哥,斜挎尼康zf非常有型呀,被我斜挎sony a7s遇到了,岂能放过,跳下车,互拍致敬。骑行用以修身,摄影用以修心,身心兼修,君子之道也。

继续思考德味镜头

以前吧,我觉得徕卡那种丝滑的过度特别是暗光中闪耀的微光是德味。现在我觉得,风格不同的蔡司,也有与徕卡相似的地方。就是:第一不能太亮、第二不能太锐利。是的,这两点尼康都占了,但是尼康的调子也不难看。可见呀,德味的反面,也并不是不好哦。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sony a7s + ziess jena 35mm f2.4

关于德味,往黄绿调飘一飘

其实我觉得徕卡m8拍的照片,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多数情况下,那种黄绿调调我感觉很德味。徕卡m8也因此被人称为白平衡不准,以至于到m9不得不让白平衡准了。但是,我觉得还是那股子黄绿调,很德味……。以至于,不知不觉的在调整raw的时候吧,也往这个方向倾斜。只要还不至于让人觉得过分的黄绿了,就还算可以。其实我觉得宾得也是有点这个调调,早期ccd时代的宾得。

为什么czj 35mm f2.4叫军刀

这枚ziess jena 35mm f2.4,在东德蔡司m42口镜头里名气排第一,好比八枚玉在徕卡里的名气。但是我才是刚刚知道,我认为在135画幅镜头里,对我来说,综合光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依然是徕卡无可超越的,紧随其后的必然是蔡司。蔡司并不是输在光学素质,而是对大众口味稍微倾斜,而不让自己过分小众,同时大众也消费得起。这个理念其实在东德时期的蔡司体现的更为突出。剔除了资本主义那种微距+标准距离分开割韭菜的理念,czj 35mm f2.4把这枚镜头变成了即可以微距又可以风景的万金油镜头,从这个多功能性上来讲,它被称为军刀,可谓名副其实。

当别人说你的镜头太便宜时

折磨你的绝不是你手中的便宜的镜头,而是你自己的虚妄,当你不在乎别人说的话后,一切都完美了,便宜的镜头也能拍出德味儿了,甚至,何必德味?尼康味也很好呀。都拍十几年照片了,得是个成熟的器材党了,要成熟一些了,不和人攀比器材新旧,不和人攀比当前售价,不准痴迷器材,不再执着某个有外号的镜头,玩器材,落落大方,好好拍照。那个说你镜头太便宜的人,其实在背地里呀,会羡慕你此时的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