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美不制裁美能达,也许它早就达到了sony如今的地位

徕卡从美能达赚到了光学设计和真金白银,美能达从徕卡赚到了镜头玄学和光学地位。他们的合作始于1972 年,徕卡cl旁轴胶片机,在我看来那个产品相当不错。1984 年,他们再度合作徕卡r系统,从机身到镜头深度合作。

徕卡的优势在于对成熟光学设计的画质调校,研磨工艺,不计成本的品控,再配合优秀的镀膜,没错,徕卡没对外吹过,实际上从八枚玉开始人家都是多层镀膜了。徕卡的镀膜技术,我推测至今依然是顶尖的。

美能达在遇到徕卡前,属于日本光学领域的二流水平,口碑不如尼康和佳能宾得。借助徕卡单反的合作,吸收了镜头加工工艺,实现了G镜头冲击高端的目标,如果没遇到诉讼赔偿,假以时日美能达利用机身高科光环,再配合性价比的优势,也许早就实现了sony如今才实现的目标。

日本生产的徕卡R镜头有哪些

徕卡R单反系统与美能达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当年蔡司康泰时单反系统与雅西卡之间的关系,但又不完全一样。康泰时单反系统主要是蔡司出镜头设计,交给雅西卡日本生产。徕卡R则有很多镜头使用了适马、美能达的设计,然后在镀膜和机械结构上做到徕卡标准。

美能达设计或生产的徕卡R镜头有哪些 :

徕卡 Vario-Elmar-R 35-70mm f/3.5 E60 (日产)

徕卡 Vario-Elmar-R 35-70mm f/3.5 E67 (美能达设计 德产)

徕卡 Elmarit-R 24mm f/2.8 (美能达设计 德产)

徕卡 Vario-Elmar-R 80-200mm f/4.5 (美能达的 Rokkor-X 80-200mm f/4.5)

徕卡 Telyt-R 500mm f/8 折返

徕卡 Vario – Elmar – R 70 – 210mm f/4

Fisheye-Elmarit-R 16mm f/2.8

适马生产的徕卡头:

徕卡 Vario-Elmar-R 28-70mm f/3.5-4.5

京瓷生产的徕卡镜头:

Vario-Elmar-R 35-70mm f/4 是 Kyocera 生产的镜头 (要知道Kyocera也是康泰时蔡司镜头的制造商,这个头应该和蔡司有一些渊源)。

总结:

发现其实徕卡单反领域很多是来自美能达生产和设计,另外一些超广角是施耐德、安琴和蔡司设计。其实目前看,日产的徕卡r镜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便宜的。

徕卡R35-70mm f3.5 E67徕卡和美能达最完美的结合

钻石一样的德国货

徕卡的镜头设计理念就是使用顶级玻璃,用简单的光学设计,然后获得最纯净的光学还原。简单说就是堆料。说实话,是有点奢侈的,这样的结果并不一定能立即捕获人心。德国人做东西都是冲着永远用不坏的目标去做的。一镜传三代,人走它还在。所以徕卡镜头往往都很保值,就像钻石一样可以用几代人,甚至有一些还会升值。

樱花绽放一样的美能达

美能达的基因里充满着创新和科技的元素,实际上它的设计理念都很超前,但是做工和制造上又倾向性价比,与佳能尼康形成鲜明的差异。我手上有一台美能达的a7000胶片机,它的真机样子比图片上好看,很科幻。另外一台胶片机美能达a7,手感非常好,硕大明亮的取景器,总能让你不由自主的举起相机。甚至它机身的快门声音,都充满了科技感。但是,就像樱花短暂的绚烂一样,美能达似乎并没想让这些相机永恒使用,它加入了大量的易碎的塑料。它的镜头也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这就是美能达的风格,不是非要学佳能或者尼康的样子。这才是美能达,人也应该这样,不必学别人的样子,不必补齐短板,发挥长处,那才是你自己呀。

徕卡和美能达结合会产生什么?

从心里玄学角度讲,美能达这种具有开创精神的相机,总能给人正向的能量。它的激进设计正好弥补了徕卡偏向保守的理念。徕卡对待光学设计非常谨慎,自己做不好的设计绝对不自己做,而是采用蔡司、施耐德、美能达的成熟设计。

当徕卡R35-70mm f3.5 E67使用美能达的光学设计,在进行改款让它符合徕卡的光学理念,再让做工达到徕卡水准。可以说这枚镜头是徕卡都与美能达结合以来优势互补最出色的一只。

徕卡 R35-70 f/3.5 与美能达 MD35-70 f/3.5相同么?

徕卡镜头的设计从最开始就相当保守,elmar 50mm f3.5使用的是蔡司的天塞结构,但是玻璃用料和微调让它符合了徕卡的哲学。这颗变焦镜头也是类似,徕卡直接使用了美能达的光学设计,然后让它融入徕卡的哲学。不同点:

徕卡的焦外虚化更平滑,不会出现干扰焦内的效果,副手就是副手,不可喧宾夺主。

徕卡的焦外颜色不会跑偏,这是至今很多家镜头都有的毛病,徕卡的镜头往往背景颜色更稳定,给人自然踏实的感觉。

至于其他,比如畸变、暗角、各个焦段段稳定性,美能达md版本还是与徕卡r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哦,价格差十倍绝对不是仅仅品牌溢价哦。当然了,md版本的画质其实也很好啦。因为去掉虚化、去掉颜色,从锐利度上看,它们挺像的。

稳定性:我找不出什么特别的词语来,暂且用这个吧,就是用徕卡镜头很少出现意外的破环。这是众多徕卡模仿者们一直无法做到的,这枚r变焦镜头做的很好,我很少遇到它出现意外杂色的情况,无论是合焦还是虚化的部分。甚至它的逆光表现,远远超过现代很多定焦镜头。也超过同时期的蔡司镜头,这是令我意外的。

很多人以为徕卡就是德味,其实徕卡更重要的就是稳定性,任何复杂光线表现都是最稳定的。蔡司也不行,至少我用过的蔡司也无法和徕卡比稳定性。相反,其实徕卡的特色反而并不是最突出的,蔡司的色彩、法镜的浪漫、俄头的旋郊……。徕卡——稳定。

徕卡R35-70mm f3.5 E67德味几何

徕卡R35-70mm f3.5 E67虽然是德产,但并不完全是徕卡的风格,但又不是完全的美能达风格,我觉得它的特色正是在“结合”这一点。徕卡常有,美能达也常有,但把他们如此和谐的结合到一起的,不常有。这枚镜头的光学设计是美能达的,但是它的徕卡元素在哪呢:

(1)平滑均匀的虚化背景

蔡司的虚化更多的是柔美,徕卡的虚化更强调平滑,这与二线行关系不大,徕卡的平滑是给人一种自然感,一种消失感,不会让背景成为你关注的对象,这样就突出了主体,让主体缓慢而有干净的与背景分离。大多数徕卡也不会出现过分旋转的焦外虚化,更多的强调还是平滑自然。这点R35-70mm f3.5 E67是做到了的。

(2)清晰而不锐利

用过徕卡的人都知道,徕卡的镜头都不是刀锋般锐利,特别是小图看时会给你一种不锐利的感觉。但是当你放大后会发现,该有的细节一个不少,多余的光线一点不多,它完完整整的都给你了。这一点leica r35-70mm f3.5 e67是具备的。

(3)从中心到边缘的清晰度和亮度

实际上徕卡m镜头在胶片上是以从中心到边缘画质一致著称的,特别是从八枚玉时期开始,到数码时代也是如此。这其实是徕卡的一大特点之一。这枚leica r35-70mm f3.5 e67还是令我意外的,它在数码上边角出奇的好。leica r35-70mm f3.5 e67均衡的画质,也是与e60版本的主要区别,徕卡为了解决暗角把它重新设计并在德国生产,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只很超前的镜头,放到数码也没那么容易出紫边,当然逆光偶尔也会有。70mm-50mm基本没暗角,35mm端拍摄蓝天会有暗角,光圈收缩到f5.6以后暗角减弱。

使用变焦镜头还是要掌握一些不同焦段光圈画质特性,毕竟光学特性全程一致是不可能的哦。

(4)优秀的暗光表现

实际上很多镜头,你可以试一试,在晚上光线弱的情况下并不是拍不到,而是拍不清晰。微弱的光线经过镜头多次折射、反射干扰最终无法做到清晰的。而这枚leica r35-70mm f3.5 e67令我意外的是异常清晰,这是妥妥的徕卡安全感。徕卡镜头哪怕是圣光,在夜晚使用也会有非常清晰的表现力。徕卡的暗光表现不仅仅是网上传闻的所谓“蓝调”,它是影响清晰度的。徕卡最优秀的特质就是暗光下能捕捉到微弱的光线。同时不会让光线乱跑去点亮该黑的地方。蔡司最优秀的特质就是暗光下点亮色彩。嘿嘿,他们都很好,都很德味。

(5)干净的背景颜色

徕卡镜头给人愉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背景颜色不会出现怪异的杂色,很多镜头焦点内很清晰色彩也不错,但是焦外就给人一种脏脏的感觉,这个是徕卡照片耐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会给你一些不悦的色彩跳跃感。人的眼睛是很敏感的,背景偏色是会被潜意识感受到的。

徕卡R35-70mm f3.5 E67缺少的德味

(1)缺少虚化背景的艺术气息

经典徕卡镜头全开光圈往往都有一些艺术气息展现出来,比如圣光、夜神、75mm f1.4之类的虚化见常的镜头。但是leica r35-70mm f3.5 e67可以说与那些无关,leica r35-70mm f3.5 e67的虚化更像是asph的调教,更接近现代asph的虚化,的确,后来的r35-70 f4就使用了asph。当然,f3.5的光圈不能指望他虚化能有多少艺术气息,它能给你的事自然宁静的自然气息。

(2)缺少浓重的色彩

实际上在遇到徕卡之前,美能达的镜头都是浓重色彩的,甚至徕卡自己设计生产的早期R头也是色彩浓重的,也不知什么原因,他们结合后都在浓重色彩这一点上让了一步。当然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个镜头的光圈值可能比标称的要大一些,也就是说它的进光量充足,是一只明亮的镜头。如果照片的亮度高了,那么自然色彩的饱和度就会降低。于是我尝试减少1.3档的曝光,看看它的颜色是否会浓下来。实际上,它依然算不上色彩浓艳。

徕卡R定焦头与M旁轴镜头相比,通常饱和度更高一些、更浓艳一些,这枚镜头实际上更接近徕卡同时代m头的低反差理念。

欠曝拍摄,提亮3档,也不算浓艳:

就算是美能达设计,就算是徕卡单反镜头,对暗光的表达能力也依然在线,实际上单反r镜头转接到数码上比m旁轴头要有优势,单反镜头由于离底片远,实际上光线更垂直,在数码转接时,面对没有专门针对边角在硬件上做优化的cmos时,r头更有优势。

(3)油润感

一说德头油润,往往可以通过头发多出油量判断。越是油润的镜头吧,头发没洗的天数就越长。如果m头的出油量是10分,那么这枚镜头吧也就7分吧,降低曝光后它基本上可以与东德蔡司的定焦m42 口的35mm f2.4出油量打个平手。不如m头和r早期德产定焦出油量大。

不过我得提醒一下,过于油润的镜头不能拿来拍妹子,因为太油了,头发不飘逸哦。

德味来了

尼康d700使用m档,中心区域测光,非cpu镜头设置为50mm f3.5,使用显示屏里的测光标尺辅助测光,不要过曝光。这样,德味就来了。遇到晴朗的清晨或傍晚,多不需要怎么后期处理,徕卡R依然是徕卡。

徕卡的色差控制是大师级的

徕卡这枚镜头是远超美能达md 35-70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色差控制。在高反差画面里徕卡顶级的研磨工艺和优秀的镀膜,会让反差的边缘干净利索决没有杂色。别说当年的美能达md35-70,就是放到今天,又有几个镜头能做到呢。下面这张照片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我只是随手拍里一辆阴影里的自行车,但当我看到照片时,自行车竟然如此光鲜亮丽的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徕卡r依然是徕卡,色差控制大师。

转接到尼康和sony的区别

在软件默认设置里sony a7s的raw锐度比尼康d700高一些反差也大一些,这种设置多少会削弱徕卡镜头的特点,d700的raw更强调细节,更接近徕卡m相机的raw一些。转接sony的片子似乎更容易抓人眼球一些。但d700的耐看度是更高一些。可见啊,玩转接镜头,机身的风格影响很大。当然了,实际上后期高手吧,能抹平这些差异。

在色彩方面sony会有一种科技绿的染色,但还不像富士那样强烈,富士机身就是转接徕卡也看不出几丝徕卡风味,而sony转接徕卡m能保留5成原始味道吧,sony转接徕卡m镜头不是一个划算的组合,转接r或者康泰时甚至雅西卡,相当划算。尼康d700转接徕卡r镜头,似乎能发挥出8、9成功力。转接到徕卡m相机肯定是效果最好的,但是,r头上m机身,实在是一种奇怪的玩法……我是觉得没必要。这枚镜头改口后和尼康单反机身非常搭配,虎头虎脑的,给人一种敦实可爱的赶脚。

变焦头不同焦距段特性不同

以后有机会在总结吧,光圈收缩后清晰度、反差都会高起来,画质清晰锐利影调明快,趋于现代风格。

f3.5时广角35mm端遇到蓝天暗角比较明显:

收缩光圈,或者使用50-70mm端,则无暗角:

总结:素质优秀的低反差高自然度的德产徕卡镜头

这是一只性能稳定的标准变焦镜头,涵盖了常用的35mm、50mm、70mm焦距段,与徕卡R定焦相比,清晰度高,平坦的整体亮度,反差中等(仅限f3.5时,且仅和r定焦比),饱和度中等(仅限f3.5时,且仅和r定焦比),素质优秀,德味有徕卡m镜头八成功力吧。实际上后来1985年美能达发布af镜头,色彩已经与md时代的高饱和大不相同了,受到徕卡影响色彩越来越趋于这种自然风格了,实际上af的美能达更接近徕卡。

仔细品味这枚徕卡变焦镜头后,不得不感慨,徕卡依然是那样一个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为你考虑周到的产品,这枚镜头的稳定表现堪比m定焦,耐看度超过很多现代变焦镜头。徕卡从没强调镀膜,但它的抗眩光能力却好过蔡司。也难怪那么多人喜欢徕卡啊,这样踏实做出的产品,谁会不喜欢呢?

技术参数:

    订货号 - 11244 - 11248
生产时代 - 1983-1996 < 31,610 片镜头
制造商 - E60 美能达 - E67 ELW
变体 - E60,1986 年 3393301 号之后的 E67
镜头数量/组 - 8 / 7
F 值范围 - f/3.5 - f/22
最近对焦距离 - 1 米 / 3.28 英尺
最小物场 - 632 x 947 和 338 x 507 毫米
隔膜设置/类型 - 7 叶片
对角线视角 - 64 - 35 度
过滤器类型 - E60、E67 后编号 3393301
材料 - 黑色阳极氧化铝
尺寸 长度 x 直径 - 64.5 x 72 毫米 / 2.54 x 2.83 英寸
重量 - 420 克/0.93 磅,第 3393301 号后为 450 克/0.99 磅
铭文 - LEITZ VARIO-ELMAR-R 1:3.5/35-70 E60 3XXXXXX
徕卡 VARIO-ELMAR-R 1:3.5/35-70 E 67 3XXXXXX
起始编号末尾编号镜头年份产量
317100131750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824000
324170132451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3-cam)19823400
328440132884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 (3-cam)19834000
330820133087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84500
331770133222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844500
334620133498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853600
E60ABOVEBELOWE67
339330133946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861300
3418891342089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862000
348934134914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892060
35384683540467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902000
362380136248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931000
3652421365342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941000
3661831366283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941000
37333013734300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961000
37902603790509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97250
3832945-35mm–70mm f/3.5 Vario-Elmar-R1997
合计1982-199731,610

尼康单反可以使用徕卡R口镜头

尼康单反相机对其他镜头的转接很不友好,一些会撞击反光板,一些要加矫正镜片(康泰时yc就需要矫正镜片才可以)。唯独徕卡R镜头容易改口成尼康单反f口。徕卡r法兰距是47mm,尼康f法兰距是46.5,所以网上很多徕卡r镜头都改成了尼康口,而且还能改回去,只需要替换后口即可。

品牌卡口法兰距
尼康F 卡口46.5mm
佳能EF 卡口44mmFD 卡口42.1mm
宾得、理光、凤凰PK 卡口45.5mm
康泰时、雅西卡YC 卡口45.5mm
适马SA 卡口45.5mm
玛米亚Mamiya 卡口45.5mm
美能达α 卡口44.7mm
美能达、海鸥、珠江MC/MD 卡口43.5mm
奥林巴斯OM 卡口46mm
徕卡R 卡口46.9mm
柏卡 / 百佳PB 卡口44.4mm
柯尼卡AR 卡口40.5mm

f3.5小光圈也可以潇洒的摄影

大光圈虚化效果确实梦幻,可是f3.5的光圈其实也很潇洒哦。实际上f3.5也是有一定的虚化的,不然就没有对焦的必要了,特别是全画幅机身,f3.5的立体感反而是更真实的。徕卡这枚R35-70mm f3.5 E67变焦单反镜头,是以全开光圈就很清晰著称的,同时与r变焦头相比色彩清淡自然。它是美能达设计德国生产,实际出片不是一眼就让人惊喜的那种,刚上手的惊喜程度是不如康泰时40-80mm f3.5的浓郁色彩的。但是就像徕卡m口镜头,多看几眼,才发现耐看之处。想要玩好这枚变焦f3.5的徕卡R头,也是急不得的,要从中规中矩的平常中慢慢感受,忘记器材,专注内容。

告诉你你个秘密,大于50mm的标头,都是好头

难怪都说尼康老都就会拍风景,它拍风景真是带劲啊,尼康这枚58mm f1.4 auto镜头是当年给大f配的第一支f1.4大光圈镜头,它的设计来自于旁轴50mm镜头,由于单反相机反光板的存在不得已成了58mm,实际上,它除了视野比50mm小一圈外,在虚化氛围和玄学方面是超越标准50mm的。嘿嘿,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秘密,在虚化方面早年的焦距在大于50mm小于65mm这个范围的标头,比如58mm、55mm、60mm的镜头,其实都非常优秀,他们都和德味、玄学有很大关系。另外,其实徕卡的50mm镜头都比50mm大哦😉,只是当年徕卡不告诉你而已哦。

yashica ml 35mm f2.8白平衡调暖

整体来说它的色彩适当后期调整一下会很好,直接出的jpg不如ziess镜头。另外它的边角清晰度会下降。除此之外,中心绝大部分面积清晰度都很好,后期轻微调整即可获得非常好的色彩表现。据说日本人喜欢用CONTAX的机身来搭配雅西卡的镜头,我使用感觉这枚yashica非常小巧轻便,而且轻微后期处理(白平衡向暖色调微调)即可非常棒,调暖后色彩很好,还真有点蔡司的味道了。

用美能达af 100mm-200mm f4.5拍建筑风景

我很喜欢蔡司的名言,只有手动对焦才能体会摄影的乐趣,好像是这么说过。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所以哪怕是长焦,我也用手动挡,慢慢拍,特别是一些建筑风景,最好不要出现什么对焦点,也不要出现滴滴声,就那么远远的欣赏,就很好。不喜欢拍宏伟的建筑,主要因为我没带超广角,其实我更喜欢建筑本身的韵味,从静止中表现出的律动,美,即来自于此。

富士广角附加镜WCL-X100,从35mm到28mm

都说28mm离35mm很近,也许说这话的人是变焦用户,他们甚至觉得17mm离40mm都太近了,但是对于长期玩定焦的人来说可不这样。特别是徕卡28mm和35mm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当年玩x100时,这个能扩展到28mm视野的附加镜是必备的。

富士的光学实力毋庸置疑,不然哈苏也不会找它代工生产镜头了。WCL-X100装到x100后,对画质几乎没有损失,浑然一体。不过就算加了这个扩展镜头,分量也很小,当年觉得这机器太轻了,没有手感。最近发现这机器适合骑车时挂在脖子上……。

最近发现很多地方提到日本相机,前三名基本毋庸置疑,第四名越来越明显归到了富士。这个位置过去数码单反时代,是给宾得的。如今微单时代,宾得没有跟进,被富士替代也是理所当然了。松下、奥林巴斯市场不如富士,理光机型太单一,富士也算名副其实。毕竟富士中画幅、aps-c画幅,实力是有的。就从十几年前的富士WCL-X100这个广角扩展镜,就可见富士光学实力。

leica mp 1956-1957

设计背景

  • Leica MP是基于M3改进的“专业版”(“P”意为Professional),专为新闻摄影师和专业用户设计。
  • 1956年首次亮相于德国Photokina展会,未在常规徕卡产品目录中公开销售,仅限特定专业客户订购。
  • 灵感来源于美国摄影师(如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和戴维·道格拉斯·邓肯)的需求,结合Leica IIIf的快速过片理念。

主要改进

  • Leicavit MP:标配底部快速过片器,取代传统底盖,提升连拍效率,适合战地或动态摄影。
  • 无自拍器:去掉M3的自拍功能,简化设计以适应专业需求。
  • 外部计数器:从M3的内部自动计数改为手动重置,预示了M2的设计方向。
  • 坚固性:内部过片轴加长并使用硬化钢齿轮(而非M3的黄铜),增强耐用性。

产量与稀有性

  • 总产量约449台(序列号范围MP-1至MP-449),其中黑漆版(138台)比镀铬版(311台)更稀有。
  • 部分M3相机在1960年代被徕卡改装为MP规格,但这些改装版不带“MP”序列号,不计入原始产量。
  • 因产量稀少且面向专业市场,Leica MP成为收藏界最珍贵的M系列型号之一。

历史地位

  • MP是M3(1954年)和M2(1958年)之间的过渡型号,融合了两者的特点(如M3的取景器和M2的计数器)。
  • 1957年M2推出后,MP停产,Leicavit过片器随后成为M2的可选配件。
  • 著名用户包括Magnum摄影师托马斯·霍普克(Thomas Hoepker),其作品体现了MP的专业价值。

收藏价值

  • 由于稀有性和历史意义,Leica MP(尤其是黑漆版)在拍卖市场价格极高,保存完好的样本常达数万至数十万欧元。
  • 示例:2014年拍卖会上,一台黑漆MP-89(带Leicavit)以456,000欧元成交。

徕卡Leica MP (1956-1957) 基本参数

  • 生产年份:1956-1957
  • 类型:35毫米胶片测距相机
  • 镜头卡口:徕卡M卡口(M-Mount),支持所有M系列镜头
  • 标配镜头:通常搭配Leitz Summicron 50mm f/2 或 Elmar 50mm f/3.5(视订单而定)
  • 快门:布帘式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范围1秒至1/1000秒,含B门(长曝光)
  • 取景器:光学取景器,放大倍率0.91x(M3同款),部分稀有版本为0.72x,无视差校正框线(仅50mm视角)
  • 测距仪:内置双像重合测距仪,与M3一致,基线长度69.25毫米
  • 胶片格式:35毫米胶片(24×36毫米,135格式)
  • 胶片传输
    • 手动装片,底部装入设计。
    • 配有Leicavit MP快速过片器(标配,底部触发式),另有顶部双行程过片杆(部分后期改单行程)。
    • 倒片通过旋钮手动完成。
  • 曝光计数器:外部手动重置计数器(类似M2,非M3的自动设计)
  • 机身材质:黄铜构造,镀铬(银色)或黑漆表面
  • 尺寸(宽×高×深):约138×77×33毫米(不含镜头突出部分)
  • 重量:约580克(含Leicavit,不含镜头)
  • 产量:总计约449台(其中311台镀铬,138台黑漆)

总计500台,有银色黑漆版本。由于是给当时的战地记者定制的,所以存世量非常稀少。

MP-1MP-11Leica MP27 Sep 1956*11
MP-12MP-500Leica MP (black+chrom)1957489
MP-13MP-150Leica MP Black1957[137]
MP-151MP-450Leica MP Chrome (+black)1957[298]
MP-213MP-214Leica MP Black1957[2]

翻译来自徕卡官网

当徕卡在1956年推出MP时,这是他们第一款完全面向报告文学摄影的特别版M。
1956 年,徕卡向市场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特别版 M——徕卡 MP,专为报告文学摄影而设计。基于M3(具有相同的取景器和相机机身),MP还提供了M2中随后的许多技术规格,这些技术规格将在两年后的1958年推出。M2 标志着 MP 的快门控制首次大规模生产。

徕卡 MP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个上链机构,它们彼此独立工作:除了顶板上的标准快速上链杆外,相机还提供底部安装的 Leicavit MP 扳机上链器,使其特别适合报告文学摄影。Leicavit MP 已经作为旧款螺钉安装徕卡的可选功能提供。虽然它从未出现在 M3 上,但 Leicavit 绕线机后来可用于 M2。

徕卡 MP 仅生产了大约 450 个型号(称为原始 MP),所有这些型号都专门出售给专业摄影师。徕卡议员最知名的拥有者之一是托马斯·霍普克(Thomas Hoepker),他以关于穆罕默德·阿里的传奇报道而闻名。然而,霍普克最著名的照片创作于2001年9月11日,在燃烧的双子塔的背景下,捕捉了一群年轻的纽约人在东河边的阳光下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