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八枚玉 35mm f2 auto-o 第一代胶片单反镜头

徕卡级别的对焦手感

是谁说过,镜头是消耗品,不必太在乎它的寿命,照片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打火机,用过了就不必留着了。可是打火机里不是也有zipp么?尼康胶片时代的镜头至今还是能用的哦,特别是早期的全金属镜头。我非常喜欢它的手感,那个时代尼康是要与徕卡争夺市场的,手感都是徕卡级别的哦。

盲拍友好

当我用35mm镜头时,我对他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可靠”,什么是可靠呢?就是无论我对焦准不准,它都要给我惊喜,而不是意外。越是简单的要求越难达到,很多给我意外畸变,压抑的暗角,意外的偏色,等等那种35mm镜头都被我打入冷宫了。徕卡的每一只镜头都可以做到这个稳定。就想吃京酱肉丝,你放几根肉丝,放几片大葱,卷起来都能吃的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不需要精确到分毫就能好吃的要求哦。显然,尼康这枚最古老的单反镜头做到了,真想不到这是尼康60年前第一代单反配的镜头。

像下面这张照片,估计距离近了一些,落到了后视镜上,人物比焦点靠后了一些,但是并没有因为虚焦产生怪异的偏色,也没有产生破坏气氛的东西,这就叫稳定呀,尼康这么好的镜头竟然才几百块钱,哈哈。

而下面这张照片更是焦点落到了手机上,而其他一切都虚化掉了,非常有感觉。由于“模特”非常不在乎我的镜头,于是,我又重新对焦拍了一张人物清晰的照片。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还是第一张更有感觉。立体感非常不错。

近距离暗光清晰度完美

近距离,暗光下,这个清晰度,足以让现代镜头汗颜了。真想不到,光学这些年来可能真的进步不大呀。尼康这枚auto 35mm f2在f2光圈下全开清晰度非常不错。可见当年尼康的光学实力是完全不容小窥的哦。特别是0.7-0.8米时的锐度和虚化,足以和任何一枚徕卡35mm summicron f2 镜头掰一掰手腕啊。这是一枚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全开都可以完全放心使用的镜头,当然,前提是拍人物。拍风景,就是徕卡asph镜头也建议收2档光圈。

像1965年代,f2光圈的35mm镜头主要是给暗光设计的,所以在暗光下,尼康这枚镜头全开简直让我吃惊,清晰度非常高,丝毫不比现代镜头弱。比如下面这张,要不是光斑形状的弧形是圆的,我还真以为收缩了一档光圈呢,实际上是f2确定无疑啊。

下面这张照片是仅仅依靠路灯拍的,iso都干到了12800,侧方面说明sony a7s的高感确实很不错呦。机内标准画质的jpg,但是清晰度已经非常令人吃惊了,这拿到现在也是非常难得的哦。

郊外二线性

当树叶成为背景时,二线有点硬,有点爆炸,算不上优点。不过35mm镜头拍树叶,多少都有些硬。显然,这枚镜头不是为了郊外柔美虚化设计的,这点是和徕卡七枚玉不同的地方,七枚玉不会炸开,哈哈。也许是尼康党多数不喜欢这种郊外,而且尼康党又多是在丛林拍风光,看不上这种有点爆炸发射光斑,所以这枚镜头很少被人夸赞。而对于人文党来说,我才不会用树叶当背景了,哈哈。《尼康35mm f2 auto的虚化怎么样

逆光

我手上的是O版,8片结构,据说逆光不如OC,c是多层镀膜,可是我发现它的逆光,甚至大光比非常稳定啊。就这f2全开的表现,至今也算高端水准呀。说他是尼康的八枚玉也丝毫不过分呀。

这枚镜头对数码的友好性是超出我的意料的,因为它太古老了,特别是第一片硕大的玻璃,这类第一片玻璃硕大的镜头吧,总给我一种数码不友好的感觉。但是令我吃惊的是,尼康这镜头数码很友好,就像用现代镜头那样用它就没问题。也许是尼康党们太谦虚了,就这表现放到其他品牌可有得吹了。

它的光斑虽然不小,但是并不会给画面造成伤害,而且这种淡淡大圆圈,还给画面增色不少呢。我甚至逆光也带着uv,丝毫不在乎出现眩光哦,对我来说它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

这是现代镜头模拟不出来的,惊喜,什么叫惊喜!这种惊喜会促使人,继续持续的使用它,这就是它的可贵之处哦。

如何让尼康镜头看起来更有德味

有经验的老摄影师曾经跟我说过,其实尼康镜头更偏向蔡司一些,而不是徕卡。徕卡镜头以其细腻的过度闻名,蔡司则是色彩活跃。那么如何让尼康镜头看起来更有德味呢?我也说不好,不过据说可以把红色通道的曲线调成s型,蓝色通道的曲线调成反s型,绿色通道凸型,于是就获得了一张略有德味的照片……,有么?至少不像徕卡,有点minox的味道?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其实,有老烧跟我说,何必那么折腾,尼康镜头高光容易过,你减1/3试一试,是不是德味会多一些。嘿,还别说,减一点点曝光吧,还真不错。

其实尼康镜头也没必要追求德味儿,尼康有它自己的味道,管他徳味不徳味,作品的味道怎么能让镜头去定义呢?尼康的镜头在我看来,确实是高锐度,高清晰度,色彩走的均衡路线,给你更多的后期空间。真的,用徕卡镜头,我都不好意思随便后期,因为稍一不慎还不如人家直出jpg好看&……,而尼康的片子,培养了我后期的自信心,多数情况下raw微调都比jpg好……。

锐,锐,锐

对于把镜头做锐,尼康从来都很在行,他家第一代单反胶片35mm f2 镜头,竟然在数码上都可以如此之锐,我真是无话可说了。感觉是直追徕卡八枚玉啊,徕卡八枚玉1958年推出,非常惊艳,尼康这镜头1965年推出,之后竟然再也没改过光学设计一直到ais都在沿用。锐,锐,锐,直追徕卡八枚玉,正常的八枚玉也很锐的!《当尼康d700遇到nikkor 35mm f2 auto会怎样?

景深浅

另外他的景深非常浅,对于35mm镜头来说,不能要求太过,不能和50mm、85mm、105mm相比,但是,全开时已经非常浅了。环境人像很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人身上,对于广角镜头来说,这就足够了。要知道徕卡35mm f2镜头也是足够用的,使用徕卡时,我也是更多的选择summicron而不是f1.4的summilux。

福伦达VM15mm/f4.5把徕卡M8变成抹香鲸的魔法

似乎公园与长焦镜头很相配,如同红花与绿叶很相配。旁轴广角与拥挤的人群很相配,如同徕卡与大叔很相配。15mm这样的超广角我控制不了,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头蓝鲸,我的视线不足以看到它的全貌。我把这枚镜头与徕卡m8相配,产生了魔法效应,它就成了20mm小广角,这种近距离的街拍,是常人看不到的视角,窥探别人看不到的世界,是街头摄影师的兴奋点之一啦。

挎着广角镜头在街头,就像一只抹香鲸鱼在寻觅食物,胃口大得很哦。这一张嘴啊,该吃的不该吃的往往都统统吞到了肚子里。这枚镜头清晰度极高,可以轻松捕获眼前的任何猎物。

我很少使用比28mm更广的镜头,超过这个边界,就如同超出了大气层,有种让人窒息的神奇感受。那是个不亲切的感受,稍有不慎就会置身烂片世界。而我找到使用它的秘诀了,你必须离得近,能够吓到别人的距离,要徕卡m8的快门声足以引起对方揪住你不放的距离。是比罗伯特卡帕心中的距离,还要近的多的多距离……

最近减肥了,想喝汤了,特别是鱼汤,最好搭配两只甜甜虾,猛闻一气,是海洋的鲜香和宽广。这就是把徕卡M8变成抹香鲸的魔法——福伦达15mm/f4.5。

总的来说,福伦达15mm/f4.5超广角镜头(尤其是第一代L39卡口)小巧、成像质量高,虽然使用上有挑战,如超广角构图难、测距需依赖经验,但该镜头在徕卡M8上等效焦距20mm还算适中,视觉冲击力大。我认为此镜头虽不适合所有街拍摄影师,但仍是一款值得尝试的镜头,二手市场买卖都不需要思考太多,价格稳定。使用此镜头的过程充满挑战与喜悦是价钱不可替代的。

对着太阳拍照,ccd会不会坏

喜欢看晴朗天空,上面漂浮的是空气,是风,是云,是思绪,也是童年的记忆。也说不出为甚么,仰望天空还是用单反相机来得顺手。

直接对着太阳拍照,那相机的CCD(或者cmos)很可能会坏掉。不管是数码相机还是手机,它们里面的感应器都特别敏感,怕强光。太阳那么亮,一照上去,感应器上热量就猛增,可能一下子就给烧坏了。广角端还凑合,长焦端非常要命。

创造一个影像,与世界有关,与他人又无关

拥有摄影观是什么,就是创造一个影像,与世界有关,与他人又无关,然后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一件不容易被他人理解的事情。

真没想到尼康d700这么古老的相机夜晚可以拍的这么清晰,更令我惊奇的是,这枚28mm 1.8的镜头可以表现如此稳定,色彩如此准确。

柯尼卡ar 35mm f2.8的虚化怎么样

用柯尼卡ar镜头的人似乎很少,至少过去很少,因为它的镜头无法转接到其他单反,所以它足足错过了胶片转接时代、数码单反转接时代,而到了微单转接时代,已被更多的手动镜头所淹没。很多人喜欢从老徕卡、老俄头中寻找旋转郊外,其实那个时代很多镜头都可以旋转郊外的。

我原本不是喜欢拍树叶虚化的人,但是玩一玩柯尼卡镜头后发现。这些老单反镜头竟然很多都有旋转郊外的亮光斑,在特殊情况下确实能有一种独特的风味。难怪很多人喜欢拍树叶呀,这种不平滑的虚化也是有很多人喜欢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拍树叶虚化呢?我从地铁拍的的一张照片中找到了答案: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尼采

光影江湖:柯尼卡AR 35mm f2.8的一缕清风

当年洪太尉误放108天罡地煞,我想呀柯尼卡AR 35mm f2.8,必然是这地煞一员。它行走于光影江湖之中,少与人往,自带几分神秘与不羁。其中心锐度,犹如武林高手之剑,锋芒毕露,直指人心,画面中心之处,清晰明快,有洞察秋毫之细微。

然而,此镜头四周,却常色散与虚化如影随形,宛如随手抛出的迷烟暗器,令人捉摸不透。初时,吾以为此乃其与数码世界之隔阂,难以相融,端不上台面。然,翻阅其照,方知此乃其独特韵味,如果能适当利用,不失为一独门武器。

若欲求主体清晰度,只需将主体置于中心,四周与背景,皆可虚化,犹如武林高手之轻功,踏雪无痕,飘渺若仙。然,收两档光圈,可得完美清晰之影像。

此镜之色彩,自最大光圈始,便反差鲜明,对比度惊人,有如行走江湖中的艺人,每一招每一式,皆锋芒毕露。其独有的柯尼卡青绿风,是其独门秘籍,为每一张照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清新脱俗,给微冷的侠骨披上一丝犹豫的柔情。

柯尼卡AR 35mm f2.8,遇数码虽有瑕疵,却正是其独特之处,有胶片电影的之调调,每当吾持此镜头,行走于光影之间,便仿佛置身于武侠电影之中。其算不上传奇,然也无有传奇的价格,一枚胶片时代35mm镜头,能有此特色,已然难得。即便是当今35mm新头,又谈何容易?四百余元售价,何故嫌弃其边缘瑕疵?嘿嘿。如同徕卡的做工,配其售价,足矣。柯尼卡晶莹剔透青绿调,正是其江湖本色……。

江湖之大,无奇不有。柯尼卡AR 35mm f2.8,这枚镜头,便是江湖中一抹独特的小风景,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去欣赏,去品味。

相机端平,与主体保持水平时并没有色散和虚化的边角,它很棒:

中心清晰度、对比度都非常惊艳:

有时候脱离中心之外,会出现严重的高光溢出,请看下图胳膊肘:

老曹评价,这个颜色是标准的柯尼卡色:

这大紫边也没谁了。哈哈,胶片不存在这个问题,没办法,毕竟是个胶片头哦,当然,很多现代头这个场景下紫边、暗角,一样也不会少,除非徕卡蔡司名头:

柯尼卡 ar 50mm f1.4 各档光圈对比

柯尼卡ar 50mm f1.4这镜头这么好,怎么这么多年才知道呢,似乎因为它便宜,很少有人提它。而仅有的一些人提到它又缺乏太多自信似的,总觉得一个400块钱的镜头,就够一个b+w的uv价格,能好到哪去呢?可是我这一尝试,简直不得了啊,可见呀,老镜头还是很有玩头的。当然,这么多年了,又那么便宜,玻璃完好的可能不多见了吧。我手上这枚镜头被快递摔瘪了一角前口,表现丝毫都没有影响。
另外我发现这枚镜头f1.4和f2时,有一股青绿调,从f2.8之后就不见了。这可能是因为它使用的一枚特殊玻璃在起作用。要知道,相传最小光圈f16的版本是有辐射的。尽管我没有那个版本,也不想尝试,我这枚f22的如果没辐射,那么也一定不是普通玻璃,因为它表现依然强悍。网上有人看他手上的这枚镜头很虚,我发现他们都用了一枚垃圾uv,你一定要扔掉那枚垃圾uv呀。uv这东西,要么就不用,要用就用好点的,而好点的uv起码肯高起,b+w是比较放心的入门,国产的有多远扔多远,或者干脆不要用uv啦,就是徕卡uv那玩意也破坏画质,很多镜头都被一片垃圾uv耽误了哦。

下面看看中心部位从f/1.4到f/22放大到100%,五米外的表现吧,真想不到,可以表现这么稳定: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konica ar 50mm f1.4 + sony a7s @f22

为什么管柯尼卡叫东方徕卡

标头的微反差

起初我对这种叫法是不太高兴的。因为徕卡就是徕卡,其他都是其他。但是深度使用过这枚柯尼卡标头后,我对它的改观有些改变。其实徕卡镜头哪怕是f2、f2.8、f3.5的光圈,可以让主体从背景中脱颖而出,除了全开光圈清晰度好之外,就是它的细微反差非常多,不会被背景抢戏。反观现代适马、腾龙那些大光圈镜头,虽然清晰度有了,但是微反差总是与蔡司、徕卡有很大差距,也就是主体不那么容易被分离出来。而柯尼卡这枚镜头全开光圈情况下,也有很不错的微反差,能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也许,这就是柯尼卡被称为东方徕卡的真正原因。

玻璃是关键

标头的设计其实很早就定型了,非常成熟,无论是旁轴还是单反,要么是对称的双高斯,要么是非对称的双高斯,各家设计大同小异。但是成像却天上地下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使用的玻璃才是光学的关键,不是镀膜、不是设计结构,是玻璃!是玻璃!是玻璃!现代工业体系下,已经没有当年那种玻璃了,过去的工业产品是尽量延长使用寿命,现在的工业产品是保质期过了就淘汰!玻璃不行镀膜来凑!镀膜的寿命比镜片还低哦,如同眼镜的原理类似,过几年你就是不用,它的玻璃变质了,它镀膜挥发氧化了。

这枚五六十岁的柯尼卡ar 50mm 1.4,暗部不死黑、高光不过曝光、背景反差不降低、没有暗角,呵呵,试问1.4光圈的镜头,就是现代自动镜头又有多少可与之pk呢?

sony的蔡司fe 55mm 1.8是一枚非常优秀的标头了,但是却又有紫霞仙子的称号,因为它很容易出现紫边。但是柯尼卡这枚50年前的f1.4的镜头,竟然没有紫边的问题,我也不知该怎么解释了。也许是我还没遇到紫边的环境?。最后套用老曹常挂嘴边的那句话可能最合理,玻璃,玻璃,玻璃不一样。

玩老镜头的心态

所以哪怕是2024年依然很多人玩老镜头,这不是脑子进水了,而是我们不是用镜头赚钱的,镜头对他们来说不是消耗品。而职业摄影师,出于成本考虑,我依然建议购买适马腾龙的镜头,前几天我就推荐职业摄影师一枚图丽的镜头,哈哈哈,其实干活足够了,在它的寿命期间,成本早就赚回来了。

微反差在暗光下发挥作用更大

在暗光环境下,由于光线不足,被摄体的细节往往难以清晰呈现。此时,镜头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画面主体的亮度。然而,过亮的画面又可能导致细节丢失。因此,在暗光下微反差,可以在保证画面整体亮度的同时,更好地保留和突出被摄体的细节。

在暗光下,通过调整画面的明暗对比,使主题部分更加鲜明,与背景形成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有助于引导观众的视线,还能使主题在画面中更加突出,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所以现在我觉得,很多人管柯尼卡叫东方徕卡,我不反对了,特别是标头。长焦我没使用过,不敢断言。但是柯尼卡的广角,比如kenica ar 35mm f2.8那只镜头对数码不是很友好,胶片很好,所以我觉得叫柯尼卡是东方徕卡可以,仅仅限制在标头,还是说得过去的。

东方徕卡不等于徕卡

虽然无法考证柯尼卡叫东方徕卡的源头,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肯定不是说的它的颜色、它的郊外、它的外形,因为这些根本就不像徕卡,它们有几分神似。很明显柯尼卡不是徕卡的跟屁虫,柯尼卡做镜头的历史可比徕卡早的多,柯尼卡做大画幅镜头的年代,徕卡还不存在呢。

玩微单转接老镜头,又一波红利期到了

老曹淘了个镀金中画幅镜头

由于现在中文圈已经形成了信息孤岛,过去论坛里曾经名噪一时的镜头也随着博客、微博的落寞很少有人知道了。一些经典文章也都随着这些一起消失殆尽,而那些信息孤岛app中真正玩老镜头的风潮似乎才刚刚开始。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几百块淘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镜头,老曹甚至玩起了中画幅转接135,自己改造或者找师傅改造一些老镜头。还别说,那种风格颜色、清晰度、3d过渡,还真不是现代镜头能做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他几百块的镜头非要安到几万块的徕卡上有什么意思,但是以他对徕卡的资深历史来说,肯定有他的道理。哈哈,更甚之,他这几天几百块竟然淘到了一枚镀金的中画幅镜头……成像还挺不错。

就花几百块淘,贵了不要,超过一千都不要

看来呀,信息孤岛也不是坏事哦,玩老镜头又一波红利期到了,“就花几百块淘,贵了不要,超过一千都不要”。你会发现,那些几百块的镜头,拍出来的色彩、清晰度,可能比app里推荐你的新款上千块的还要好哦。反正我是没想到400块的镜头能有如此生动的色彩,其实玩转接50mm镜头是最佳的开始。长了对焦慢,广角又容易不兼容数码,50mm镜头没有这两个问题,而且50mm镜头历史悠久,双高斯设计非常成熟,虚化过度自然,价格低廉,红利期哦,哈哈哈。

现在sony、佳能、尼康、松下各种微单都开始全面流行了,甚至很多转接环可以把镜头转到徕卡上,虽然我觉得徕卡机身还是配徕卡镜头更合理一些,哈哈哈。

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转接sony a7s使用感受

地铁之眼

尼康有一只镜头叫酒吧之眼,我没有使用过。不过最近坐地铁多一些,我用的这枚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转接sony a7s,它却成了我的地铁之眼。这种f1.4的大光圈,在暗光下清晰度实际上非常了得。在胶片时代,大光圈镜头其实都是为暗光设计的,所以它们往往在暗光环境清晰锐利,包括徕卡的summilux 35 1.4钢嘴、圣光,在暗光下都很不错。所以这枚柯尼卡暗光下,也不错的。毕竟被称为东方徕卡呀。

也曾是单反造反派一路诸侯

成王败寇似乎在摄影器材圈也说得通,甚至我认识的很多老烧也认为柯尼卡是日本三流、四流那样的品牌。甚至柯尼卡后期出的旁轴相机也有蹭徕卡流量的嫌疑。可是呀,深入研究一下柯尼卡的历史,发现六七十年代,它也曾是最早推翻旁轴相机霸主地位的一路单反诸侯哦。只是七十年代后放弃单反,去开创自动对焦傻瓜机去了,被誉为现代傻瓜机鼻祖。也许就是因为后来的历史,柯尼卡往往被人认为是个三流品牌了。其实呀,它的光学底蕴也是有悠久历史的哦。

f1.4自带磨皮滤镜

老镜头与现代镜头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全开光圈没那么完美。现代镜头喜欢丝毫必现,当然咱说的是高级的现代镜头。现代的拉跨的镜头虚的让人找不到重点,但是这枚柯尼卡老镜头却很巧妙的把它的弱点变成了优点。也不知道他们如何做到的,全开1.4光圈,人物的轮廓非常清晰,线条明朗,但是却自带一种抹掉细节的磨皮滤镜,让人物立体又有可读性。这不是圣光那种向外发散,而是向内磨皮。柯尼卡呀,很巧思哦。详细请看《柯尼卡50/1.4各档光圈对比》。

当然了,那种磨皮效果也不是总会出现,特别是2米以内,它的f1.4也可以非常清晰。此时它焦外遇到树叶也会有一点点旋转郊外的感觉,但是不算太旋。焦内的锐度和清晰度也是很不错的。其实全开1.4做到这个焦内清晰度,当年也是颇受好评,甚至再往后的佳能尼康胶片时代50mm f1.4自动对焦头,似乎也没超越它的清晰度哦。

收缩到光圈f2

收缩一档光圈后近距离,2米以内清晰度相当够用。暗部没有过分的黑,颜色又都相当敏锐。据说当年柯尼卡镜头是普遍被认可的,那时候甚至有一些柯尼卡镜头的口评不在尼康之下哦。至少这枚ar50mm 1.4素质不错。我手上这个镜头是8片光圈叶片版本,据说6片版本是辐射镜头,比我手上的素质还要好一些,当然也是传闻,我也就不去求证了。不过我目前是不相信的,像这样的老镜头,别说柯尼卡,连徕卡都存在不实的传闻。因为传说来自胶片时代,过去的人拿到的样本有限,慢慢的说的人多了,让人觉得那就是真的。凭借我的一些经验,我手上这枚f22版本,8片光圈叶片,画质实际上相当不错。而f16的版本6片光圈叶片,他们价格又一样,我更愿意选择f22的。因为收缩到f2后,明显我这个更圆,虚化要好上一些。

忘记了黑白

我发现使用柯尼卡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转接sony a7s色彩是很有特点的,以至于很多照片让我没有转黑白的念头。柯尼卡当年重要的胶卷品牌之一,对镜头的调色应该也符合它的胶卷色彩哲学。这只镜头出生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柯尼卡单反机身里面都贴着樱花胶卷的标志哦。那个时候,柯尼卡可是单反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哦。

使用raw格式,基本上自动调整,色彩都还算不错。通常来说sony机身内置的jpg颜色多少不那么令人满意,使用raw还是要好一些。当柯尼卡遇到sony a7s,色彩有些复古的浓郁感,不像徕卡,不像宾得,总有一丝丝胶片色的感觉。

它的焦外什么风格

这枚镜头的焦外风格非常多变,不同光圈,不同距离,都不一样哦,还是有一定可玩性的。

近距离f1.4:拍个花花草草还不算乱,焦内清晰,光斑不是很规律还算不上乱。

远距离f1.4:城市背景还是可以的,很多由于焦外偏向硬朗风格,线条感会被凸显,不是那种奶油划开的感觉。

收缩光圈,由于使用了8片光圈叶片,收缩光圈后光斑也是偏圆的,虚化逐渐变得顺滑,继续收缩光圈就如同现代头类似的油润虚化了。

用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拍花花草草虚化效果如何》,我专门放了一篇虚化光斑篇。

继续收缩到f5.6、f8就可以拍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