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成长,街道就像血管联通着建筑,街头摄影反应的是城市人文景观。 街头摄影要用眼睛,就像看无数个短片电影,捕捉着街上的氛围。 街头摄影是一场免票的旅行。 街头摄影要用耳朵,假如闭上眼睛,嗡嗡的发动机,嘀嘀的车喇叭,公交站的报站声,路人的电话话声,小贩的卖声……。都是照片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街头摄影用徕卡,我想离大师近一些。可以说,徕卡是我街头摄影的敲门砖。 街拍陌生人,并把它分享给陌生的世界。 身边的一个瞬间,把它留给后世。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书写历史。

城市,在成长,街道就像血管联通着建筑,街头摄影反应的是城市人文景观。 街头摄影要用眼睛,就像看无数个短片电影,捕捉着街上的氛围。 街头摄影是一场免票的旅行。 街头摄影要用耳朵,假如闭上眼睛,嗡嗡的发动机,嘀嘀的车喇叭,公交站的报站声,路人的电话话声,小贩的卖声……。都是照片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街头摄影用徕卡,我想离大师近一些。可以说,徕卡是我街头摄影的敲门砖。 街拍陌生人,并把它分享给陌生的世界。 身边的一个瞬间,把它留给后世。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书写历史。
强调文字对照片的注释作用,是很多摄影师坚持的理念,我支持这种看法。一是很多人读不懂图片,另一是图片其实是给文字当配角,而文字其实是给心境当注释。可惜任何事情只要说绝了,就不是真理了。因为在纯粹的街拍摄影师者来看,文字让图片远离了真像,远离了图片的话语权,比如布列松一生持有这种说法。而有些人,认为文字与图像有种错位的默契,有时候需要此消彼长,杜绝彼此尴尬就是了,比如杜瓦诺的图片当年就是配以文字讲故事。
我觉得没有好的街头摄影,只有符合自己心境的街头摄影。有些人拍的很有才华,构图生动活泼,可是我感觉不到一丝街头味道,有些人拍的很普通,却能让我思考。所以街头摄影不应该是竞争式的思考方式。街拍达人其实也没必要去想,因为只要你拍了自己真诚的照片,自然有符合你心境的人观看,这就够了。
每个人都有街拍的阶段,大概在玩相机第二年开始,尝试拍陌生人,拍马路上的故事,很多人能拍出诗意的画面,很多人能拍出触发心灵的氛围。起初的这个阶段是美好的回忆,是属于青春的光影年华。想想第一次街拍,眼藏在取景器后面,对焦,按快门,上弦,天桥下汽车如流水,行人擦肩而过,阳光穿过楼群,只有红灯能阻止你。
然而,惟有过了第三年、第五年还享受街拍的人,才是街头摄影师。Alex Webb、Eric Kim、yanidel都是这样的摄影师。连这些人谈器材的时候都充满了街头味道,没治了。
拍过一些街头元素的照片,就叫自己是街头摄影师,我是不以为然的。一只蚊子吸了人的血就管自己叫人,是不对的。我是一只吸了街头血液的蚊子,我是一条吸着城市血液的街。
在一个到处是风景摄影、旅游摄影、糖水摄影、测评摄影、约拍摄影、活动群摄影、手机分享摄影的时代,全国人民都有好几个相机。一个被照片淹没的时代,反而最可能产生精神渴求,因为汹涌的表层感观潮水退却之时,街拍的治愈效果就会增强。街拍如果不是展现自我的唯一途径,至少也是最好的自我陶冶。朋友,你是否应该开始自己的街拍?
广告暗示我,像素不够了,于是我匆匆升级。广告又暗示我,iso落伍了,于是我匆匆升级。因为验证升级的成果,我开始100%放大数像素了。眼镜矫正了我的近视 ,我却用它来数像素,升级真的是一种病。
直到有一天,我解开了锐利的鞋带,脱掉像素的靴子,丢掉高感光的袜子,在银盐的原野上,奔跑,奔跑啊,奔跑,直到跑出朦胧的早晨,跑出恍惚的泪水,跑出颤抖的微笑。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喜欢上了放大100%,趴在显示器上数像素。几乎任何照片也不看内容,上来就迫不及待的放大,数像素。数了才算踏实,踏实了也就不管内容了。
我一定是病了,得了数码升级症。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病情。起初随便一个傻瓜相机都可以让我兴奋良久,后来总觉得拍的不够好,然后一头,掉进了摄影论坛,他们告诉我,升级,是唯一的解药。
论坛没有骗我,广告没有骗我。升级的成果就摆在眼前,我拍了那么多高像素的墙壁,浪费了那么多数像素的时间,结果他们还在让我升级。尽管是个追求上进的人,但每年一次的升级节奏实在扛不住了。新器材就像鱼钩上的诱饵,嗅得到香气,看不到危险。
“相机升级症”就像脚气,很难根治,只要钱包允许随时复发。最后,我到胶片摄影门诊部就诊了。现在好了,“相机升级症”再也没有复发。胶片摄影。不追求锐利,不追求像素,不追求升级,从此后踏踏实实过日子,高高兴兴拍照片。
注:本药方只适合把摄影当作生活的人服用。请职业摄影师、专业摄影师、极客摄影师到器材厂商处就诊。
没时间,这并非是我不爱摄影。我很有摄影热情,器材买得起,背得动,用得开,爱得实。没时间,这并非我技术太差。我早已掌握曝光和构图,黄金分割,阳光16,顺光逆光,色彩反差。我背着器材旅行,拍摄美丽光线下的风景,然而却是梦中开的花朵。
花絮 问:你觉得自己为啥没时间摄影,给我一个理由。 路人甲:缺少专注力(坚持),有更"重要"的事儿做。 路人乙: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周末上课,上下班开车,咋拍照?过了这两周,就有时间了。 路人丙:没啊,我不是没时间…我是没钱…简直是耗资事项。 路人丁:有家有业 白天上班 下班做家务 算不算 。 路人X:不是没时间,机器是铁的,太沉,拿不动。
为什么是徕卡不是禄来、不是玛米亚、不是索尼、不是佳能、不是尼康……,主要有5个答案。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相机还没坏,自己先坏了。看着一柜子的徕卡,赶紧健身,锻炼身体。
几个朋友抱怨器材太多,没法选择,很是痛苦,怀念一机一镜时单纯的快乐。那时没有选择,一卷柯达,一节电池,一身愉快。如今有了徕卡,三五个镜头,三五个机身,满脑子烦恼。
对我来说,拥有多个机身,是为了保证胶卷和镜头的完整性,中途不换境头,这一卷是这个镜头拍的,那一卷是那个镜头拍的。如果中途换镜头了,就不知道哪些照片是哪个镜头拍的了。记住镜头有什么意义么,有的,我是通过镜头来分类管理照片的。
William Eggleston有300多个机身。这个哥们最早用佳能旁轴,后来用了徕卡,之后再没有用别的。他说:“I have about 300 right now,”。除了经典的镀铬徕卡相机,他拥有罕见的,定制的彩绘徕卡在蓝色,绿色和暗灰色机身。他的相机包,都是跟一个木工一起手工定制的。
Bruce Davidson 随身皮箱里就是6个黑漆M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