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言影响摄影风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摄影”的语言不同,导致思维不同,思维不同造成风格不同。
英语里photography是由photo和graphy组成的。photo是照片,graphy是记录,合起来就是照片记录。这个词语显得好没深度,好表面啊,摄影就是“照片记录”。但是这个描述却更有包容性,你可以把追逐光线、记录平凡……统统都叫照片记录。所以欧美国家的摄影更偏向档案记录。(俄语фотография法语photographie德语Fotografie同理,都是“照片”+“记录”)。
日本人管摄影叫写真。这个词语满精神化的,也是单纯的理想主义。写下真实,多么美好,多纯粹的理想啊。所以日本的摄影往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真实,而不是档案记录,也不是刻意制造美景。所以他们的摄影师,往往都在精神上有种裸露的坦诚。
中国,摄影这个词语准确的抓住了它的美学精髓。我们对光线对影调的追求绝对属于世界先进行列,民俗摄影、风光摄影,那都是严格控制光影的,为了一个光线可以等数天呢,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的摄影。但中国文字包容性很强,只需要在“摄影”前加个词语,就出现了纪实摄影、写意摄影、心境摄影、淘宝摄影……随便你造。
欧美人:我狼狈,你管我啊我就是记录。
日本人:我狼狈,你没从我照片感受到我的狼狈?
中国人:我狼狈,你不知道我拍这美景的时候有多狼狈!

为什么www.i50mm.com禁止评论

作为街头摄影师,

职业摄影师会觉得我控制光线有技术问题。

旅行摄影师会觉得我的照片司空见惯毫无新意。

艺术摄影师……

风景摄影师……

风格不一样的摄影师在一起坦诚的讨论摄影,

不打起来才怪!

我很喜欢看赵嘉的《兵书十二卷》,尽管他对器材的评价跟我不一样,比如他很推荐索尼、蔡司和福伦达,我却不太喜欢。作为职业摄影师,他们可以控制一切,包括时间、光线、内容,在他们的世界里摄影是等待光线,创造场景,一切都在掌控之内。

我也喜欢张千里的《旅行摄影圣经》,尽管我不怎么旅行,也不怎么学他的构图技巧。但我喜欢他晒出旅行装备、器材。作为旅行摄影师,他视野宽阔,还有助理帮他抬器材翻山越岭。

街头摄影师与赵嘉和张千里都不同,街头摄影师除了能掌握自己的相机,其他都不受自己控制,也不会拍到异域风情。尽管都叫摄影,却完全活在在不同的星球里。

哪怕同是街头摄影,也不一样,喜欢荒木经纬的很可能跟喜欢薇薇安的骂起来,喜欢布列松的很可能跟喜欢森山大道的打起来。

i50mm是海上钢琴师,是一场独奏的表演。它是没有锚的船,摇晃着地平线,海鸥游来,青鱼飞走。

为什么不要用手机摄影?

我不用手机摄影,不是操控不好。

我不用手机摄影,不是照片质量差。

​我不用手机摄影,并不是不相信科技,相反,我不相信自己,容易得来的也容易失去。

回头看,自打手机带了拍照功能,也拍了不少照片,但10年过去了,手机拍的照片都跟着手机一起不见了。

非常佩服一个人,把手机里的照片都打印了,足足两个购物袋,有魄力的人。我做不到,因为我发现大部分照片都丢了。你是不是也一样?想想你手机里还有一年前拍的照片么?两年前的照片呢?你多久换一次手机?多久恢复一次出厂设置?照片是不是跟手机一起消失了?

历史告诉我,用手机拍的照片,都消失在了手机里,拍一张照片,并不是记录了一个时刻,反而是失去了一个时刻,还凭添一个丢失照片的烦恼。相信我,照片的海洋一定会在手机这儿决堤,所有苦水都会注入你自己的肚子里。

我想告诉世界,不要用手机摄影!

为什么我出片率不高?

大师出片率也不高

看摄影师一卷连续底片,你会发现其实大师也是正常人。他跟我们一样,很多费片,只是费片太多了,好片才显现出来。看看《马格南世纪经典:马格南印相典藏》(如果英文过关就看原版《Magnum Contact Sheets》)就知道了,你会发现我们常见的大师作品,往往就是一卷中的一张,挑出了所谓的决定性瞬间那一张,特别是布列松。以前我也曾以为,布列松出手成张,一张是一张,现在才知道,也是一卷出一张。有时候知道真相并不幸福,好了,大师,催眠我吧。

做凡人,才不为出片率烦恼

我现在都不考虑出片率的问题了,因为所谓决定性瞬间对我也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人不能为了决定性瞬间摄影,醒醒吧。是的,哪怕是胶卷也没必要在乎出片率,有时候一卷只挑出一张能跟人交流一下,其他都属于别人眼里的费片。但那又怎样,人吗拍片是给自己看的,我不曾被人认识,更不会被人忘记,做凡人,才不为出片率烦恼。
幼儿时我喜欢抓笔乱画,大人以为我要成为大画家,其实我只是喜欢信马由缰。

为什么不要羡慕在大城市摄影?

很多人抱怨国内不如国外出片,也有人说小城市没有北京上海容易出片,似乎因为自己不在大城市,不在国外就没法摄影了。

曾经,在旅行摄影的讲座上,有个听众激情澎湃,盼望着他下一个旅行会为自己的摄影带来一个崭新的城市。那个人就是我。事实上,每一次旅行,都会带来再下一次旅行的期盼。期盼在另外一个城市,海风吹,心如水,云雾飘荡。
曾经,我以为在北京,主色调是灰色的城市,能拍什么?很是羡慕旅游城市、滨海城市。但后来我发现,摄影并不是要带我去远方,而是让我打开心门欢迎飘泊的自己。无论在哪个城市,你生活的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拍下他们那就是你的摄影,你住的城市越小,往往就越出片,因为没有人拍的与你类似。相反,大城市比如北京的胡同、商业街都拍烂了。那些片子对我来说,就只有测试镜头这一项功用了。
网络上很火的合肥街头摄影师刘涛,就在一个小城市,却拍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国外那个Alec Soth,也是在自家河边搞出了诗意的创作。所以,千万别抱怨自己生活的城市不适合摄影,没准下一个大师就是你呢。

为什么路人不反感我街拍?

在街拍中,我需要,最隐蔽的伪装,和最暴露的真诚。其实隐蔽与暴露是绑在一起的,像快门与光圈一样,是凝固瞬间的一部分,街拍,不可能不被人发现。没反感,并不意味着没看见。调整好自己,尽量去做到被发现但不被反感,这是街拍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并非逃避,而是招呼。不要畏首畏脚的跟在别人后面拍背影。要走到面前,别人还以为你是一只飘动的蝴蝶呢。在乎的人就躲开了,不在乎的自然就响应你的召唤了。
2、读懂走过来的人。有些人一看就来者不善,神经紧绷,不懂得读人的街拍者,就跟没有地图的旅人一样盲目,有多少麻烦就埋伏左右。
3、街拍是漂泊者与漂泊者的对话。漂泊与漂泊撞到一起,需要平等的对话,不要变成乌鸦的视野,总是俯瞰城市的污浊。
街拍要做到不被反感,就得跟狗差不多,靠的是鼻子。在街上嗅着味道,如同寻找灵魂,却更虚幻,一个表情、一个神态,它们几乎不被察觉的坚韧的驻扎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谁会反感这样一条执着的街拍狗呢?

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搞黑白摄影?

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搞黑白摄影?

黑白是青春

青春的体内总是有种破坏的冲动,破坏旧有认知。黑白摄影就是一种委婉的破坏冲动,常人眼中的色彩世界在这里被打破。只要人有青春,那么摄影就必然有黑白。

黑白是快餐

黑白照片并不是告诉别人我不好色所以我高尚,黑白也不是艺术的特权,黑白是视觉的快餐。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有料儿没料儿一看便知。

黑白出彩

在无色背景上,可以打出单色文字和logo,视觉效果那是相当加分啊。你看看徕卡的包装就知道了。无色的盒子加一个红点。
都这个年代了,为什么还不赶紧搞黑白摄影?

器材党才是最可爱的摄影人?

小孩子,要买气球,不是为了占有那个气球,而是要把它充满气体然后放飞。器材党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

执者失之,你执着的追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我把注意力放在摄影,那么我将失去摄影,于是我把注意力转到器材上,那么我将失去器材,从而有可能获得摄影。正所谓有心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的随手一拍,往往是最感人的瞬间。而那些充满技巧和意图的照片,得到了骗人的美图,但却失去了摄影的本真……

器材党发明了135摄影。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相机的历史,就知道奥斯卡巴纳克这个器材党创造了小型胶卷相机徕卡。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35之前的相机不是120,而是大木箱子。我们今天用的镜头卡口链接方式、相机皮套设计方式、相机背带悬挂方式、相机转轮方式、机身蒙皮方式、相机手柄方式、自动对焦方式、高速连拍方式,都是徕卡首创的。现代摄影的所用的技术依然没有脱离徕卡最初的框架。巴纳克这个器材党可爱吧,没有器材党,哪来135摄影的今天?

为什么用胶卷拍的最多的是自拍?

我用数码都很少自拍的,为什么用胶片反而最多的是自拍?

这要从自拍方式说起了。徕卡自拍除了用三脚架定时自拍外,绝大多数都是对着镜子拍,洗漱间的镜子、交通观察镜、车的后视镜、橱窗玻璃。镜子是种哲学,你永远走不进对面,与自己相逢却显得陌生,熟不过身后的影子。对镜自拍,永远比自拍杆来得深邃。所以我喜欢这种自拍哲学——但这还不是真的原因。

真实的情况是

每卷的末尾看看计数器还剩一张了,实在没什么好拍的,那就剩下拍自己了。尽管每卷只有一张,很多卷过去后,你会发现,拍的最多的人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