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磨你的绝不是你手中的便宜的镜头,而是你自己的虚妄,当你不在乎别人说的话后,一切都完美了,便宜的镜头也能拍出德味儿了,甚至,何必德味?尼康味也很好呀。都拍十几年照片了,得是个成熟的器材党了,要成熟一些了,不和人攀比器材新旧,不和人攀比当前售价,不准痴迷器材,不再执着某个有外号的镜头,玩器材,落落大方,好好拍照。那个说你镜头太便宜的人,其实在背地里呀,会羡慕你此时的自由自在。



折磨你的绝不是你手中的便宜的镜头,而是你自己的虚妄,当你不在乎别人说的话后,一切都完美了,便宜的镜头也能拍出德味儿了,甚至,何必德味?尼康味也很好呀。都拍十几年照片了,得是个成熟的器材党了,要成熟一些了,不和人攀比器材新旧,不和人攀比当前售价,不准痴迷器材,不再执着某个有外号的镜头,玩器材,落落大方,好好拍照。那个说你镜头太便宜的人,其实在背地里呀,会羡慕你此时的自由自在。
这话说的有点绕,不过也只有快要明白的人,才明白🫡。
如果从一开始就玩徕卡,肯定不知道德味,因为他会觉得照片就应该那样。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用德头,也觉得德味是个玄学。
只有处于日头和德头之间徘徊的时期,才能再某些条件下,忽的感受到了所谓德味。
这张照片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德味儿,jpg直出的,这只镜头,我总觉得比我自己处理的raw更有所谓德味儿……
但是raw的低反差,高亮度,弱化德味儿的照片,其实我现在也越来越不排斥了……,我不是想教谁哪个更好。我只是经常处于这个临界点。似乎德味更适合让你用力去看,从中去发掘什么。对于这张照片,似乎所谓德味的更有深度。
是raw好还是jpg好,这个问题既然存在,那么就说明它有两面性。jpg虽然是便捷的即时文件,但是如果raw调不好吧,还不如jpg呢哦。jpg怎么说也是个平均水平,raw要是调不好可能除了在hdr方面有优势外,味道很可能会没有了。
我的办法是呢,先快速微调一下raw,然后和jpg对比一下,感觉哪个更有质感,就选择哪个。有时候raw文件的白平衡虽然能调整准确,但却少了一点点味道……。特别是德国镜头,在有些光线下jpg就很有质感。。。让我后期调整raw时总有挫败感。
而尼康吧调整调整总有成就感……
看来啊,没有一句话是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在摄影中试图寻找一条可以统治一切的真理,是个伪命题。顺应天气,顺应时机,顺应器材,顺镜头,择善从之。
这年头,一口气能拿出三五万的男人都是少见的,所以一定要把零花钱用来买二手相机或者镜头。记住了,要二手,要纯正的德国镜头,徕卡蔡司首选,德国货保值,光学比芯片还难,光刻机无法替代的关键部件就是那个蔡司镜头。另外一个就是便宜又好用的日本镜头,很多日本镜头都不超过一千块,实际上当年只比徕卡便宜3、4倍,如今价格差了30-40倍。这类镜头流通量也还是很大的,而且在视频时代手动镜头还有升值空间,比如佳能了一些手动头被拿去拍视频竟然逆袭翻了倍了。这年头,男人得囤点相机,用钱时,随时可以变现。对了,日本傻瓜机也是可以保值的,当年尼康35ti才2000,如今不知道翻了几倍了。我可不像那些追心的测评博主,我会告诉你如今是买单反的好时候,比如尼康d700,否则几年后,等你想买时发现要么价格很高,要么成色很烂,而现在很便宜而且能找到成色好的。
水是拦不住的,夜是黑不了的,棍儿是不会倒的,摄影是随处可拍到的。其实我好可以把手向左再延伸一下,去掉桥的部分,那样画面会更简洁。不过即便如此,我也是不敢用手机这样拍的,因为手一滑就可能把手机掉到河里。而相机由于有背带,是可以大胆放心的伸过去的。我发先自己不喜欢用手机拍照,其实很大原因也是在这里,手机的握持总给人一种坠地的危险信号,而这东西是会破坏摄影心境的。不过也有例外,给相机加个手柄,只有小米做到了。
通常来说,虚化需要大光圈、大底儿,像徕卡m8这样的aps-h残幅配合f3.5的光圈很难虚化了。但是呢,在街头摄影中它却能虚化,而且立体感似乎查到好处。但是很多单反的套机头在相同条件下就很难虚化了,不知道为什么。看来呀,参数值在不同的镜头中具备不同的3d效果。“唯参数论”不足以说明一枚镜头的效果。
不知道现在的人刚学摄影是什么心情,在我刚开始时是很虔诚的。那时候,看到别人作品都会去琢磨琢磨光影,甚至会由衷的称赞摄影师👍,“真有发现美的眼睛呀”。可是那时候吧,手机拍照还算不上摄影,那时候相机都很贵,同学合影都还是胶片呢。等自己拿着相机拍照时,别提有多开心了。我发现吧,越是年纪大的人越对摄影充满热情,因为他们开始摄影的时候,更是对摄影充满虔诚。如今手机都可以随便拍了,也许,年轻人对摄影已经没有那么多热情了吧。
我也终于搞明白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摄影讲座参加的往往都是退休大爷们,并不是摄影过时了,并不是摄影老了,也许恰恰相反,也许,只有他们眼里的摄影,还那样,保持着青春的光彩。
让它保持原有的名称,就是单纯的型号,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除了尼康的阿富汗少女镜外,这个是有大师开光,作品为证,全球公认的镜头外。其他的插科打诨的名字,真的是一种污染。俗气,老气,土气,论坛气!另外还有匪气!非要讲这些黑话有意义吗?徒增学习成本,一毛钱好处都没有,不科学,不严谨,甚至严重的误导!其实添加剂不是光食品里有,很多人的思想里就不少哦,哈哈哈。
小痰盂 —— 不卫生
爱死小白兔 —— 幼稚
大白、小白、小小白、爱死小小白 —— 咋不叫俄罗斯套娃
八羽怪 —— 怪蜀黍
大光腚、私房之眼 —— 流氓
人类光学精华 —— 还算名副其实吧
孔雀羽 —— 你咋不叫鹦鹉毛呢?
凤凰瞳 —— 真是到了动物园
霸王枪 —— 唱戏来了
大眼睛 —— 我插
小绿豆 —— 我煮
八枚玉 —— 我佩
长生剑 —— 对不起我没看过那么多武侠小说
大竹炮、小竹炮 —— 你真是个山炮
小钢炮 —— 拍照咋还急眼了呢,干仗了要
金广角、银广角 —— 西游记看多了,我叫你你敢答应么
钻石广角 —— 广角他们家是挖矿的呗
碧玉刀 —— 真有创造力,把玉磨成刀
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 —— 驸马爷
大金、小金、小小金 —— 金套娃
鹰眼、拳头、小手雷、绿腰带、花裤衩、风之眼、百变妖、小胖、大黑、大黑、大大黑、新小黑、老黑 —— 服了,都成绕口令了
如果这些头,保持它原有的参数名字,无论是年纪小的还是年纪大的,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知道它的参数性能,对于选择器材是绝对有益的,是绝对健康的。以后可千万别给镜头起名字了,很讨厌的~。
不好意思,很难调出徕卡色。徕卡的色彩哲学那不是简单的色彩哲学哦,那是黑白胶片时代就有了的光学哲学哦,它不是为了色彩而色彩那么浅薄哦,它是因为有光学哲学才有了徕卡色彩。也就是说,徕卡镜头的色彩是结果,不是目标,所以徕卡的光学其实一直都在发展,都是顶级的水准。
佳能相机转接徕卡镜头也可以出徕卡色彩的,那种色彩依然不是单纯的来自于机身,依然是来自镜头。如果使用其他镜头配合佳能机身,要调出徕卡色彩,几乎很难。使用同是德国的蔡司镜头,也无法完全做到与徕卡一样。当然,硬要把佳能相机调出徕卡色彩,用蔡司镜头肯定更容易一些。因为德系镜头在过渡层面都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大家公认的sony微单的颜色比较不一样,有点科技色,也不知道是好话还是歹话。不过我发现sony这机器接西德产的这枚镜头颜色竟然很有徕卡的味道,是的,有种徕卡绿调调那种感觉,这不是我ps出来的,是自动的,哪怕是raw自动模式也有一股子绿调调,说也奇怪,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哈哈。据说康泰时cy口蔡司早期使用的德国玻璃,看来名不虚传啊,徕卡色,或者说“德味”应该和玻璃有很大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