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得感谢胶片摄影,脱离浮躁,远离画质比较,让生活真正慢下来。在数码的漫长岁月,毫无节制的扫街,一次次失望的回看,校准曝光,为了高画质,为了挖掘镜头潜能,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数码就像在漫无边际的大海航行,经历过无边的漂泊才知道胶片脚踏实地的踏实。
话说在摄影领域,鄙视链也是存在的,拍艺术的看不起人文,拍人文的看不起拍旅行的,拍旅行的看不起拍商业的,拍商业的看不起爱好者。哇哈哈。安妮·莱博维茨却是商业摄影师里的一个例外,早年跟随滚石乐队、约翰列侬等文艺青年,让她在摄影里有了更高的追求。
要打通文艺和商业之间的壁垒,她甚至一度停下商业摄影去拍纪实。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在一次lv历史回顾展中见过她的作品,有很高的辨识度,色调、传达的气氛。基本上就是纪实效果+电影感觉,真实中充满戏剧性,不夸张又不媚俗,确实是大师级的哦。
徕卡leica m9+手柄、玛米亚mamiya 67中画幅相机、富士x100、哈苏中画幅相机、konica hexar 柯尼卡巧思、康泰时t2、佳能尼康等等等。话说,商业摄影师不会买那么多器材的,因为到处飞来飞去,都是去当地租赁啦。
对一个从不看商业摄影的人来说,十几年前这书一出版就被收入囊中啦。确实让我重新审视摄影,重新看待商业摄影师。在客户需求和自我表达中原来还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商业摄影师和人文摄影师的气质自然不同,但任何一方内心都有一种不甘。互补比鄙视更有意义,商业摄影师可以适当放下价目表,拍一些没有利润的人文,而人文摄影师也可以放下清高,接一些摄影的活儿。打通二者的人确实太少了,一旦成了,那就是大师啦~原来摄影师也可以有那么高的宽容度呀。
i50mm,小聪明,自命不凡,结果被躺平了。真讨厌,又被言中了,我投降了。
好多年前就有朋友说,你卖掉徕卡,买个燕郊的房子比徕卡升值。我说no。因为我不想被房地产割韭菜,因为我看见潘砖屹、王石头这些鸟上电视就恶心,还是喜欢看任正非那样的实业家,生产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生产点相机镜头什么的多好。把砖头瓦块卖那么贵简直不要脸。我怎么能被他们割韭菜呢?再说了,燕郊是什么鬼地方?哇哈哈,看这名字就不喜欢,果然,跌了吧。房地产大佬们,对不起哦,割不到我,哇嘻嘻嘻。其实啊,从玩徕卡那一刻,我就投降了,我就躺平了。反正i50mm买的都是二手徕卡,从没有被割过韭菜,躺的平平的。
虽然咱是个理工男,但却有个文化人的臭毛病,假清高。是的,就是不爱拍马屁,就是倔驴不低头,为啥呢?我就是个工具人,工具人知道么?民营企业里,除了华为有哪个公司会把员工当人?除了徕卡以外有哪个工厂把工人当师傅?很少有公司从长远培养员工的,都是让你当个工具人,然后用报废再换下一个。都说没创新,原因很简单,你没从长远培养人才,你培养的是外包代工这样的工具人。从进入公司被压榨,再到压榨刚毕业的学生们,从被呵斥的乙方,变成了面目狰狞的甲方,最终活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逼人逼己,当酷吏好么?也没有好下场。做买卖就要吃掉同行,越吃越变态,一不小心就被被人吃了……不想这样活呀,人不该活成这个样子啊。清高呢?理想呢?爷不干了,爷投降了,爷躺平了,爷玩摄影了。
摄影圈也不干净,你看看那些奖项,多数走后门,得奖装点门面,得奖凭职称用。拍的有意思的呢?很快被劣币驱逐了。把摄影奖搞贱了,好玩意自然也赚不到钱。不跟他们玩了,自己拍自己的,自己玩自己的摄影啦,我投降了,我躺平了。
还有那个卖砖头的谁,当起摄影师来了,是潘十亿么?你以为富豪摄影师这身份会显得你高雅么?错,很丑。顶级富豪,要收藏艺术家的作品、要办展览馆,学学马未都,那才叫真高雅。最近很多富豪从国外拍回来一些国宝,这多有意义呀。你卖了砖头赚么那么多时代红利,完全可以支持一下当代“艺术家”嘛,哇哈哈哈,比如i50mm,哇哈哈哇哈哈。
世界是多层的,现实层忙忙碌碌拥拥堵堵,精神层青草满地星星满空。于是拿着相机,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来,一起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