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机改镜站的柯达镜头盖镜头30mm F/10

羽的30mm F/10和他的leica mp

一个会拍照的镜头盖

最近听羽说,他整了一枚可以装在徕卡上的饼干头,来自傻瓜机改镜站的30mm F/10,而且还乐此不疲的拍了不少。

镜头装在徕卡机身上跟镜头盖一般大小,哈哈,太逗了。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镜头盖。带着这头出街,会不会被人以为这小子是不是忘记装镜头了,顶着机身盖就出门啦。哈哈。

画质竟然不错呦

哈哈,起初大家都觉得有点“奢侈”,特别是装在胶卷前。羽把他的照片发出来了,嘿,不错呦。真想不到黄豆粒大小能出片。而且他不光在室外,室内也能拍。但毕竟f10光圈,还是室外更保险。色彩还真像那么回事,除了边角画质外,大部分画面都还可以呀。翻看森山大道店画册,他用理光gr画质也不过如此哦。

摄影:羽 leica mp + 柯达G400

后来才听说,原来这枚饼干头是人家diy改镜做出来的,把老傻瓜机的镜芯改装到镜头盖上了。不是那种用个塑料片对付的lomo相机哦。这也说明一个事实,胶片时代,再傻的傻瓜机它也是全画幅。

88diy的乐趣

当然了,用得起徕卡机身的人绝大多数都用得起徕卡镜头,那这个88元的镜头有存在意义么?我想还是有滴。

傻瓜机改镜站 售价 88 元

1、街头浪摄流。

经常有些人街头摄影就是把镜头缩小到f16的光圈,既然如此,那么这枚30mm F/10的饼干头可以偶尔让你体验一下森山大道的赶脚,而不用花好几千购买那个理光gr

2、做一个奢侈的机身盖。

是的,用徕卡的人往往都不止拥有一台机身,也就是不差钱儿,用88元的镜头是不是太跌份儿了?要反过来想,看看你柜子里那几台徕卡m3、m2、m4、m7还有几台数码m机……是不是顶着10块钱的镜头盖?配一个88元的镜头盖是不是挺奢侈的。啊哈哈。

3diy的乐趣。

哈哈,同事在拼多多上整了个18块钱的仿苹果的无线蓝牙耳机,说音质简直垃圾,扬言再也不信拼多多了,i50mm手上正好有个正准备扔掉的断线耳机,于是把单元给他换到那个18元的耳机上了,哇塞音质感人,超过啦苹果原厂耳机,把同事激动的合不拢嘴,天天带着……。这种diy的乐趣有时候就是玄妙。

继续阅读傻瓜机改镜站的柯达镜头盖镜头30mm F/10

THE LEICA COLLECTORS GUIDE D .R.Grossmark

THE LEICA COLLECTORS GUIDE D .R.Grossmark

PREFACE 

THE LEICA COLLECTORS GUIDE 

( IllustratedLeica Index )

The illustrated index of the Leica Code Word List has been compiled owing to the demand for an illustrated quick reference guide to the Leica system .

Over the years we have reprinted a number of Leica catalogues ,however ,to find a particular reference it has meant leafing through many pages and books .When Leica -TheFirst Fifty Years was produced it was not intended to include many of the accessories or lenses ,therefore they were included in the book at the end .The prime concern of Leica -The First Fifty Years was to illustrate and list the cameras produced .The above reasons were the main purpos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handbook .

The basis of this handbook was the complete Code Word List as detailed in Leica -TheFirst Fifty Years which covers over 2 000items ,a large majority of which were included for completeness .Obviously one would not illustrate all similar items ( i.e.one is aware of the many filter variations ,colour ,size ,finish ,fittings ,etc .,the same applying to projector sundries ),which in their own right could well account for some hundreds of code references .Therefore one is left with a nucleus of cameras ,viewfinders ,closeup accessories ,darkroom equipment ,etc .,and these we have endeavoured to illustrate in this handbook .Again one can get an instance where five codes would illustrate the same camera but with different lenses .In this case one example is illustrated ,and missing illust rations show the same camera with a different lense .( Ratherthan show separate headings under individual code words we have amalgamated them together under the camera body ).As one will note the cameras only occupy a small part of this handbook ,therefore allowing for greater coverage of the Leica Accessories .For example ,in the close -upand copy equipment chapter (thisbeing the largest section of this book )we have included innumerable items that have only appeared in specialised reference catalogues ,such items not being normally available to the individual .Other sections cover rangefinders ,accessories and lenses .

We are sure that the Leica Collectors Guide will prove a most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Leica enthusiast .We do realise that this edition does not include every item ,as it has been very difficult to find illustrations of some of the more unusual items .The publishers will always be pleased to hear of any obvious omissions ,accompanied with illustrations ,for inclusion in future editions .

D .R.Grossmark

继续阅读THE LEICA COLLECTORS GUIDE D .R.Grossmark

胶片到数字影像的革命

胶片到数字影像到革命

对摄影的认识不能只是在网络上,杂志也不行,订阅大众摄影20年,也还是大众摄影,依然在那个层面打转转,依然很多困惑。
而这样的一本书却能直接给你提供多个维度跳上一个台阶看摄影。

形式古人都玩过了

你会知道社会上哪些五花八门的摄影形式早就有人尝试过了,什么摆拍,模拟喜剧,甚至拍摄人造场景,拍摄用玩偶,等等等。

开启多个维度看摄影

你会发现争论照片真假本身并没有多少建设性的结论。相反,你会更宽容的看待一些摄影形式,今后再也不会被一些摄影忽悠了。

这是本概念书

这本书不会给你的摄影提供任何帮助,它只是告诉你摄影从胶片到数码,这一路的经历。你不会再简单的从好坏、对错去看待摄影。甚至摄影师,艺术家,电影导演,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可以互相借助,并进行再创造。

大师是时代的产物

有些大师的作品我们觉得很一般呀,哪有那么伟大,可是放在那个时代那个摄影师做了,就是在一种形式上做的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拍的好不好”可以解释的。

没必要追求先锋摄影

当然作者是站在上帝视角评论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摄影它自有期生长的规律,不是作者简单概括能总结出来的。你不必强调自己是先锋摄影,历史上被公认为先锋的就那几个人,其他人就不伟大了么?才不是。哪怕是落伍的形式,落实都具体的拍摄项目上也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数码开启了一个时代

柯达开发了数码,却结束了自己。当然也有一种说法,sony的实验数码机比柯达还要早。无论如何,在全球领域,数码确实开启了一个全民摄影的新篇章。

画质并不重要

关于画质的争论也是没有意义的。135取代大画幅不是因为画质,120也没有取代135,同样,几十万像素的数码画质又撬动了135胶片的统治地位,依然不是靠的画质。

绝望的专业摄影师

2000年初数码异军突起,二十年过去了,手机又开始取代了相机。二十年前很多专业摄影面对数码选择了与摄影说再见。如今又有很多专业摄影师淡出了摄影圈。

爱好者是摄影的未来

如今,摄影爱好者成了推动摄影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市场。如今爱好者可以做到从拍摄到展现的全流程控制,相同的效果在胶片时代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成百上千的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摄影的沟通。更多的人开始笔记式摄影,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艺术幽默抽象等内容,使得爱好者成为了摄影最有活力的爆发点。

要不要后期

有专业处理照片的朋友跟我说,你看到的广告都是很多张照片合成的,甚至有画的成分。我深以为然,毕竟人家就是靠这个吃饭的。然而新闻摄影后期就是游走在道德边缘了,很多大师也饱受争议。至于我们日记式街头摄影,也有人喜欢轻微调色,也有人选择维持原装,从长远看,这些微调和不调都是更有价值的。

如今的胶片如同黑胶

永远都有不赶时髦的摄影师。你会发现在流行彩色摄影的时期也有坚持黑白风格的战地摄影师,在数字时代也有坚持胶片的摄影师。非要拼个谁高谁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书中也提到胶片在数码时代的小众化现象,如同黑胶,只在少部分艺术家范围内存在。

继续阅读胶片到数字影像的革命

徕卡数码相机支持多大存储卡m8/m9/m240/m10

根据朋友们各自的使用体验,i50mm做了个笔记:

ccd机

最大到 32g速。包括m8、m9、m9p、m8.2、me机型。

cmos机

最大到 128g。m240、m240p、m10、m10p、m-e,虽然装256g认卡,但是会偶尔报错。

WiFi卡

WiFi卡待机设置短的会自动待机,信号就断了,传输的时候时不时要预压快门蓄电,有电就有信号。

wifi信号强弱与机身材质也有关系,如过塑料机身信号自然好,而徕卡这种金属疙瘩信号较弱,传输速度有减弱。

flashair wifi 通电后5分钟没有连接WiFi, 会自动停止wifi, 省电。ccd机型费电电池容量也小,用wifi要注意电量。cmos机型耗电小,据说不用在乎wifi那点电。

关于wifi卡,大家的总结是:

m8、m9还是老老实实导入pad或者电脑看省心,一个otg读卡器解决所有问题。

而m240电池强悍,特别适合使用wifi卡。有朋友反馈,哪怕是带wifi的m10,速度也没有东芝的wifi卡速度快,他依然使用wifi卡。

东芝无线 wifi SD卡64g FlashAir
【在售价】269.00 元
【券后价】259.00元
绿联usb3.0高速读卡器【在售价】39.00 元

街头摄影怼人脸要先解下思想包袱

礼貌与积善

很多人觉得不礼貌。不,如过你是展现人家好的一面,不但礼貌,而是是积福德。尽量拍摄人善和美的一面,因为那也是人类追求的方向。

街头人文才是摄影

纵观摄影历史,长期来看,真正对后代人有价值的恰恰是街头摄影。摄影史的大部分篇幅都被这种人文摄影占据着。我们的街头摄影才是真正的摄影。才是最朴实的人文主义。

人类大家庭

大大方方的偷拍,理直气壮的记录。在人类大家庭的街头摄影中,中国的街头都是外国人拍的,从清朝到民国。如今摄影器材这么普及,国内摄影界有地位有名气的摄影师依然在拍山山水水或者小景,甚至认为街头摄影是瞎拍,是在令人惋惜。他们已经无可救药了,甚至往偏里带方向,我们只能自觉,快乐的拍下去。

下面这两张拍摄时差几步,先拍了这个小火,又拍了他身后那对情侣,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哇哈哈。

leica m8 + summicron 35 2 七枚玉
leica m8 + summicron 35 2 七枚玉

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

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

CONTACT SHEETS是什么?

把底片切割成几段,然后放到一起,通过接触印象让他们呈现在一张纸上。

CONTACT SHEETS 是怎么来的?

由玛格南摄影师威廉克莱因发起的,初期是为了暗房选片需要,后来发现在摄影师之间通过这个CONTACT SHEETS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它可以直观的知道时间的前后经过,从整体分析事件,不但对于选图有帮助,还能成为一种历史档案。早期这些CONTACT SHEETS都是玛格南内部资料,只有会员才有机会看到这些存档。直到近些年才公开一部分CONTACT SHEETS,并编辑成册。从此,也让大发现很多当年著名摄影作品拍摄前后的情况。

如何观看CONTACT SHEET

这不是一本讲摄影技术的书籍,它是更深入摄影内核的文献。这本书收集了历史上重要事件的照片拍摄前后的“费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

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

玛格南黄金时期,也是摄影师历史地位最高的时期,那些年摄影师不受报社的限制,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理念。实际上多数玛格南有共产主义倾向,包括布列松也是共产党员。在90年代后摄影师的地位已经走下坡,很多玛格南摄影师被美国政府禁止参与战争相关报道。

当然这本书已经不具备共产主义色彩,甚至包含反动的照片,很多歪曲的历史照片。所以本书的中文版刚一出版就被下架了,只允许限量发型并在小范围摄影圈内销售,中文版属于“半禁书”,需要有正确世界观的人观看。英文版属于禁书范围,淘宝如有销售很快就会被下架,如今也是买不到的了。

继续阅读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

徕卡镜头全开无敌?那也得看拍啥。

近距离街头人文,全开

在使用数码相机时几乎永远都是放在全开光圈,除非室外光线太强,徕卡m9的最大快门1/4000s还提示过曝光,那时候会收到f2.8,连f4都很少用。但是,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i50mm不拍风景照片,只关注5米内的人物和事情,在这个区间摄徕卡的画质是非常可靠的。如过远距离,那就属于街头风景了,就要收缩光圈了。近距离徕卡镜头中心主体清晰度都很好,而边缘的虚化反而越多越能突出主体。

风景,不能全开

徕卡官方推荐,风景摄影要收光圈到f/5.6。有些朋友拍摄风景照片全开光圈,那就不对了,特别是广角镜头,比如sumicron 35mm f2,无论是八枚玉还是七枚玉还是35asph,拍摄远距离的风景是得不到理想结果的。远距离风景依然要收缩到f5.6,绝大部分徕卡镜头的最佳光圈就是f5.6,再收缩画质反而下降。

kenrockwell是老牌的徕卡测评网站,他对比过徕卡八枚玉、六枚玉、七枚玉、35asph,他使用的是远距离拍摄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全开光圈中心画质都是凑合吧,而边缘就虚了很多。

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所以远距离要求画质,徕卡也得收缩光圈。特别是有存在高光的物体时,都容易出现高光边缘出现严重的像差,即所谓“圣光”。这个现象在古典徕卡全开遇到数码相机时,越来越明显了。

胶片摄影是另一个事情

胶片机快门最大只能到1/1000s,而常见阳光胶卷是iso100,在阳光下是不可能全开拍摄的。根据阳光16法则,阳光下当光圈f16时,快门是iso的倒数,也就是说,你使用iso100的胶卷,光圈使用f16,快门速度是1/100。根据光圈快门此消彼长的规律,快门速度提高三档就到1/1000s了,同时光圈能放大三档正好到f/5.6。也就是说胶片机,你使用iso100的胶卷,在中午12点左右,光圈顶多放大到f/5.6,根本没有机会全开拍摄。

而在暗光环境,胶片就可以继续放大光圈,甚至全开,此时就更加发挥出徕卡镜头的威力,油润的色彩和细腻自然的影调,还有虚化的三维立体感。

leica summicron 35 2 v1 八枚玉

初玩徕卡的烦恼

很多小伙伴起初都会吃惊“呀,怎么发虚,说好的全开无敌呢?”。哈哈,全开可用并不等于永远全开哦。正确的使用才是无敌哦。

i50mm很理解初玩徕卡古典镜头的朋友,古典头就是指asph之前的镜头哦。当年i50mm的第一只summicron 35是七枚玉,16800的价格五棵松入手,在室内试的都挺好,一出门心拔凉拔凉的,怎么拍远处发虚?说好的全开无敌呢?等掌握了使用方法,就再也没烦恼了。

翻一番老照片

在实际摄影中,我从来不会全开拍风景,因为我的关注点就从来不再风景上,翻了翻历史图片,根本找不到几张全开还追求清晰的风景,有几张也是收缩了光圈拍的。哎,这是好多年前拍的,真不敢翻看老照片,时间的味道,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继续阅读徕卡镜头全开无敌?那也得看拍啥。

从中画幅到135的转变,来自海外博士的一封信

在i50mm的朋友中有很多人就是喜欢中画幅,对邮票大小的135不屑,啊哈哈,君子和而不同,我们都不会强制彼此使用对方不喜欢的器材。曾收到过一位来自海外朋友的来信,征求他同意,隐去了真实姓名,与大家分享他从中画幅到135的转变体验。

我是一名喜欢摄影的普通人,从本科到博士,关注您的网站已有数年。说来惭愧,初次接触您的网站时也未能免俗,读的都是与器材相关的文章。一开始只觉得您对器材的评价并不客观,直到读到了“徕卡的骨头”这一章,在惊讶于这个比喻的同时逐渐被您的主观所打动。几年思考下来,更发觉摄影本就是主观的,我们试图用相机进行的一切都交流都是自我对外界的一场单相思。既然摄影是主观的,那么对器材的态度不但要主观,甚至需要一种“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气度。

我对徕卡产品的态度从不屑到理解,在态度上经历了不小的转变。自从在一位退休摄影师手里买下一台加拿大产的廉价M2后(好像还挺少见),经历了从50到35的视角转变,也经历了从elmar 35 到七枚的光圈晋级。虽然一直与“骨头”无缘,但在巧合之下碰到了一直辐射版的summicron缩头,也算是一点运气。由于实验室里存有放射物原料,这只镜头在一次例行辐射检查时差点闹出了一笔乌龙。不管怎么说,在了解了器材的局限性后,徕卡是低调可靠的,使用起来也很舒服。

曾经是中画幅的拥护者,总觉得35mm胶片就是一种顽冥不化,殊不知在您的影响下,自己也成为了那顽固的一份子。以前可能总觉得需要拍好拍清晰,现在感觉拍到了就是单相思一方的胜利。选择了35mm胶片,也许就是放下了不少成见吧。

继续阅读从中画幅到135的转变,来自海外博士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