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时不懂JAZZ,觉得那玩意太慢了,不过瘾。年轻时不懂徕卡,全手动,太老了。年轻时不懂街头摄影,街上乱拍,无聊。好在胡乱拍了很多,如今再看六年前的照片是什么感觉,是一种莫名的感觉,我竟然拍过这样的照片,似乎已经不记得了,如今我很庆幸当年拍了,因为我知道,有些人看到会感动,来自时间的感动。
街还是那条街,道还是那条道,为何在我的眼里路人却越来越陌生,疫情是街头摄影的寒冬。摄影不能太执着,该拍的时候要拍,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
不用努力街头摄影。走路时快门上弦就行了,因为很多照片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这年轻人,大腿不冷么。上面那正是六年前拍的,那时候的口罩还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医用口罩,我们认为,口罩就是口罩。
见人就拍,实在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但是相对而行,在行进中等待,在擦肩的一刹那按下快门,一切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照片就平添一种眼神的互动。那瞬间的“街头感觉”是能传递给观众的哦。其实,街头摄影是摄影师与路人共同创作的,因为等待“决定性瞬间”的时候呀,路人也在等待你何时按下快门……。
秋天的天气让人怀念,白云朵朵,下班时夕阳依旧灿烂,对面走来的行人手搭凉棚。慌忙中我觉得应该拍下来,缩小光圈到F4,没想到成像出奇的好。
嘻嘻,回答下打赏朋友的问题。
1、徕卡自拍闪光灯。灯这方面没有玩过,没法回答您囧。
2、电影卷。有朋友陆续送过一些电影卷,一直冰箱冻着~,因为冲洗可能费事,就一直没用。
3、36元黑白足够了,哈哈,发现富士AcrosⅡ 36张100度才29,哈哈。
一部德国间谍剧,很有看头。里面多次出现徕卡相机的身影。当然了,都是用于间谍拍摄。很多电影电视剧里出现的相机都是穿越的,动不动就把徕卡m相机穿越到二战里面去。好在《巴比伦柏林》这部剧没有穿越,没有让徕卡m3穿越到魏玛政府时代。里面出现的机身是徕卡i型type-c,符合时代背景,镜头leica elmar 5cm 3.5,其中飞机上拍摄应该是镜头没有拉出来,否则就是leica elmar 3.5cm 3.5饼干头。
另外出现了一台微型蘑菇头相机,不知道具体型号,有知道的可以发邮件告知哇,嘻嘻。这部剧的细节处理还是相当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