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损通常不太会了,镜头尾部随着旋转变化会顶到机身传动轮,从而带动取景器中心裂像移动。但是,这个过程会对对焦精度有影响,记得曾经哪个资料提过,徕卡建议十年调整一下对焦传动机构。当然,人家说的是原厂镜头,至于改口之类的,咱就不好说了,按照徕卡标准做还行,如果过分旋入太多让里面的机械机构不在常规范围内,可能加速调整的年限哦。

磨损通常不太会了,镜头尾部随着旋转变化会顶到机身传动轮,从而带动取景器中心裂像移动。但是,这个过程会对对焦精度有影响,记得曾经哪个资料提过,徕卡建议十年调整一下对焦传动机构。当然,人家说的是原厂镜头,至于改口之类的,咱就不好说了,按照徕卡标准做还行,如果过分旋入太多让里面的机械机构不在常规范围内,可能加速调整的年限哦。
小米13ultra的镜头肯定符合徕卡的标准。在我后期处理徕卡m8、m9拍摄照片时,也会进行一种低饱和高反差的处理,徕卡镜头拍摄的照片都承受得起这样的处理。其他镜头往往由于没有丰富的微反差,经过这样后期会显得干瘪“原形毕露”。
小米13ultra确实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只是在jpg上调整,并没有在raw上调整。话说我一直没找到小米13ultra在哪里设置raw,也懒得找了,jpg就够了。要给小米13ultra挑毛病的话,可能还是在颜色调教上,哈哈哈,也许是故意强调德味了,尽管已经比华为徕卡色淡了很多,也比13pro对比度小了一些,但是,还是达不到真徕卡的那种令人发自内心的愉悦观感。有时候我要给他加一些对比度,有时候又要减少一些,小米的jpg竟然保留了很多后期空间。
真的徕卡与蔡司不同,徕卡不是浓烈的颜色,也不是高对比度,特别是古典徕卡,它是细腻的中间微反差。所以,小米13ultra我都是要后期调整一下的。我的调整很简单,就是用aperture调一下低饱和高中间对比再整体提亮,在加入一些小秘密,嘻嘻嘻。然后能达到令我愉悦是色调了。
我一向喜欢拍摄大光圈效果,这让我相信这世上很多事都是可以虚化掉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放大了的光圈就像放大了我们小小的愿望,不想让它淹没在凡尘中,虚化掉生活的千疮百孔。
很多人喜欢使用长焦大炮不就是为了拍摄虚化效果么,有种抽离现实的唯美感。徕卡summilux系列吸引人的也是那种虚化效果,小的镜头能拍出大炮才有的奶油效果。在徕卡的镜头里,summilux是最常用的虚化系列,而noctilux更多的是炫技之作。
我发现小米13ultra手机设置在f1.4进行街头摄影成功率非常高,也很自然,甚至感觉有点summilux 50 1.4 e43的感觉,我想设计师应该是参考了e43的虚化效果。手机里的光圈调节可以从noctilux 0.95起步,但是我觉得那样虚化的有点过大了,街头摄影f1.4是很完美的光圈。而0.95 noctilux在街头摄影中与现实类似,成功率比较低。于是我多数都在手机里设置的f1.4光圈。说实话,真有点以假乱真的效果了。所以我还是喜欢用1.4的设置。
小米把这个虚化效果单独框定在了“人像模式”,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局限在“人像模式”这几个字,完全可以叫“徕卡大光圈模式”嘛。徕卡和小米在渐进虚化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对人物从背景剥离,远近变化不是那么生硬,多少还有渐进,应该是专门针对人物优化了。当年华为与徕卡合作也是首创通过两个摄像头测距虚化,这种接近真实的虚化在小米身上更是如火纯青。这种人像模式远不止识别人那么简单,也能识别人身后的物体,并更很好的与虚化的背景分离开。
人像焦段是75mm,小米13ultra的人像模式相当于徕卡summilux 75 1.4镜头,这是一枚徕卡的人像镜头,很多人喜欢它的唯美虚化。或者叫noctilux 75mm镜头也是可以的。
摄影这东西,总能让人穿越回忆。翻看大学时的照片,真好,那时候日子总是那么长,云总是那么远,每天都是彩色的。那时候的小米手机就像我们组装电脑那样,追求的就是性价比。这一晃,自己也一把年纪了,也玩徕卡了,而小米也随着我们“高大尚”起徕了。特别是今年发布的小米13ultra,它可不只是徕卡summicron镜头那么简单。
我不认为给手机配手柄是偏执,恰恰相反,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却是一种无心。而这无心却很可能有大用,手柄虽小,它却是撬动手机摄影的一个重要支点。可以预见,未来蓝牙手柄将会是贴膜、手机壳之外的第三大手机配件。会有很多副厂跟进开发蓝牙手柄哦。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哦,最早做相机外挂手柄的,就是徕卡哦。
在小米13ultra手机中内置街拍模式,真的是神来之笔。这绝不是华而不实的噱头,对我来说自动对焦才是一种搪塞,对于我这个徕卡m用户,没有手动盲拍,就不叫街头摄影哇。很多时候呀,我盲拍才拍得出感觉哦。正经八百的对焦反而不知所措。是的,我“盲拍不瞎”,相反“瞎拍的才盲”。在0.6米时,正好是伸出胳膊能碰到的距离,盲拍就行啦。1.2米正好是餐厅对面相向而坐的距离哦,也很好把握啦。对于手机来说,5米以外想拍虚都难。徕卡拍立得也是内置估焦的,没有估焦怎么叫徕卡呢?
有些人,你从背影也能一眼认出他。小米13ultra影相配件里的转接环,这种卡榫结构,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也许没几个人知道,镜头与机身的卡榫结构也是徕卡发明的哦,是徕卡m3首创,如今的单反微单沿用至今。小米13ultra影相配件里的转接环,采用这种卡榫结构,即致敬经典,又比螺纹实用,值得点赞。转接环的白点,对准机身的红点,一拧就卡住了,非常完美。不用心,是做不到这点的哦。
“你看那儿,小米13u”,嘿,没想到这十里繁华长街上,绿色饰皮的小米却引来不少目光,辨识度很高哦,他们竟然忽略了斜挎的黑色徕卡……。其实,相机中间有一层饰皮的设计也是徕卡首创哦,想不到吧。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美观角度,小米13ultra这春天的墨绿色饰皮,就像朗朗阳光下的一方清凉。
小米13ultra并没有完全照搬徕卡的造型,因为那样会显得没有创意,甚至失去自我,神似胜过形似,摄影之路漫漫,不可迷失自我。比如镜头“金圈”的概念就不是徕卡的,软件转盘操控设计也很小米,摄影壳子边的阻尼颗粒也不是徕卡元素。不过,从整体造型、使用体验来看,理光gr或许将要面临挑战了……
从一堆连拍照片里扒出一张最好的 —— 这,不是我的风格。小米这块手柄按的时间长一点,就会触发连拍。删照片非常浪费时间。生活容不得我们慢慢打量,错过也是摄影的一部分。徕卡M数码相机也没敢省去单拍、连拍的切换钮。因为,大师不用连拍。我在小米13ultra上没找到关闭连拍的地方。虽然说连拍是技术的进步,但对我这种不用连拍的人来说,就是麻烦了,我更喜欢一片在手,而不是花瓣散落一地。建议,小米增加一个设置,可以选择单张、3张、多张连拍设置,那就更“徕卡”,更“大师”了,哇嘻嘻。
当然,不能跟徕卡的m口全画幅summicron比啦,哇哈哈,但是它这色彩,发给人看,都说“徕卡镜头色彩真好!”。关于镜头,以后再有时间说啦……
L1与VT Deluxe同时上市。顶部的进片拨杆取代了底部的卷片扳手。不带自拍机。因为机身没有伸出部分,因此外观设计非常简洁。
早期相机的快门布帘后来被薄不锈钢幕帘取代,耐久性以及对阳光直射入镜头造成的针孔灼烧的抵抗性都大大提高。
上市时间 | 1957年5月 |
原始价格 | 87,000日元 (带50mm f/1.2), 48,000日元 (机身) |
类型 | 35mm焦平面快门测距联动相机 |
图像大小 | 约24 x 36 mm |
普通镜头 | Canon 50mm f/1.2, 50mm f/1.8 |
镜头卡口 | 双轴、横走式布帘焦平面快门。单轴旋转转盘,可选T、1、1/2、1/4、1/8、1/15和1/30秒;单轴旋转转盘(带指数标记),可选X、B、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配备快门安全锁。 |
闪光同步 | 焦平面、M-F和闪光同步(通过拨杆切换同步触点,边侧带卡口座)。 |
取景器 | 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的双像重合测距仪,可旋转以设置三种放大率。附件靴的视差校正针与镜头伸缩联动以调整附件取景器。 |
胶卷安装 & 进片 | 开启相机后盖,将胶卷插入卷片轴。使用相机顶部进片拨杆进片(单冲程或局部冲程)。 |
计数器 | 在内置窗口中手动设置39到0。提供进片和倒片状态指示。 |
胶卷倒片 | 折叠式手柄 |
尺寸及 重量 | 约145 x 76 x 34 mm,约915 g (包括50mm f/1.2) |
资料收集自佳能官方资料。
从Hansa Canon开始的20年内,胶卷都是通过相机底部装片(如旧式徕卡相机)。VT是佳能第一款通过旋开相机后盖装片的相机。虽然是IV系列的后续机型,名称中包括“V”,但是它却带来一种新的概念-内置自拍机、新的三档取景器和一个卷片扳手。取景器放大率可设置,以适应广角35mm镜头。单向反光棱镜具有高反光性的金色表面,使取景器亮度为之前的约2.5倍。胶卷通过相机底部快卷扳手进片,取代了顶部旋钮进片。这是VT与其他相机的不同之处。“VT”中的“T”表示“扳手”。
上市时间 | 1956年8月 |
原始价格 | 115,500日元 (带50mm f/1.2) 82,000日元 (带50mm f/1.8) |
类型 | 35mm焦平面快门测距联动相机 |
图像大小 | 约24 x 36 mm |
普通镜头 | Canon 50mm f/1.2和其他 |
镜头卡口 | 螺纹卡口 |
快门 | 双轴、横走式布帘焦平面快门。单轴旋转转盘,可选T、1、1/2、1/4、1/8和1/15秒;单轴旋转转盘(带指数标记),可选X、B、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带内置自拍机和快门安全锁。 |
闪光同步 | 焦平面、M-F和闪光同步(1/50秒同步速度)。相机侧面带卡口端。 |
取景器 | 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的双像重合测距仪,可旋转以设置三种放大率。35mm镜头约0.4倍放大率,有效基线约17.2 mm;50mm镜头约0.72倍放大率,有效基线约31mm。RF位置约1.4倍放大率,以约60mm基线对焦。附件靴的视差校正针与镜头伸缩联动以调整附件取景器。 |
胶卷安装 & 进片 | 开启相机后盖,将胶卷插入卷片轴。使用相机底部扳手进片(单冲程)。也提供旋钮进片。 |
计数器 | 在内置窗口中手动设置39到0。提供进片和倒片状态指示。 |
胶卷倒片 | 弹出式倒片旋钮 |
尺寸及 重量 | 约144 x 81 x 36 mm,约815 g(包括Canon 50mm f/1.8) |
资料收集自佳能官方资料。
这是一款VT型相机,进片拨杆位于相机顶部。最大快门速度1/500秒,自拍机外置,闪光灯仅焦平面同步。一款经济实用的相机。
上市时间 | 1957年3月 |
原始价格 | 67,000日元 (带50mm f/1.8) 56,000日元 (带50mm f/2.8) |
类型 | 35mm焦平面快门测距联动相机 |
图像大小 | 约24 x 36 mm |
普通镜头 | Canon 50mm f/1.2,50mm f/2.8 |
镜头卡口 | 螺纹卡口 |
快门 | 双轴、横走式布帘焦平面快门。单轴旋转转盘,可选T、1、1/2、1/4、1/8和1/15秒;单轴旋转转盘(带指数标记),可选B、1/30、1/60、1/125、1/250、和1/500秒。 |
闪光同步 | 焦平面同步(可与卡口端直接同步)。 |
取景器 | 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的双像重合测距仪,可旋转以设置三种放大率。 |
胶卷安装 & 进片 | 开启相机后盖,将胶卷插入卷片轴。使用相机顶部进片拨杆进片(单冲程或局部冲程)。 |
计数器 | 在内置窗口中手动设置39到0。提供进片和倒片状态指示。 |
胶卷倒片 | 弹出式倒片旋钮 |
尺寸及 重量 | 约143 x 76 x 34 mm,约530 g (机身) |
资料收集自佳能官方资料。
VT的豪华版。相机后盖有一个安全插销以防被意外打开。新的倒片手柄使倒片更加简单快捷。相机也兼容专用胶卷盒。由于生产率的提高,50mm f/1.2快速镜头的价格下降了约35%。配备此镜头的相机售价是97,000日元。取景器棱镜的金色表面后来被银色取代。
上市时间 | 1957年5月 |
原始价格 | 97,000日元 (带50mm f/1.2), 58,000日元 (机身) * 50mm f/1.2镜头的售价从60,000日元大大降低到39,000日元。 |
类型 | 35mm焦平面快门测距联动相机 |
图像大小 | 约24 x 36 mm |
普通镜头 | Canon 50mm f/1.2, 50mm f/1.8 |
镜头卡口 | 螺纹卡口 |
快门 | 双轴、横走式布帘焦平面快门。单轴旋转转盘,可选T、1、1/2、1/4、1/8和1/15秒;单轴旋转转盘(带指数标记),可选X、B、1/30、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带内置自拍机和快门安全锁。 |
闪光同步 | 焦平面、M-F和闪光同步(通过拨杆切换同步触点,边侧带卡口座)。 |
取景器 | 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的双像重合测距仪,可旋转以设置三种放大率。附件靴的视差校正针与镜头伸缩联动以调整附件取景器。 |
胶卷安装 & 进片 | 开启相机后盖,将胶卷插入卷片轴。使用相机底部扳手进片(单冲程)。也提供旋钮进片。 |
计数器 | 在内置窗口中手动设置39到0。提供进片和倒片状态指示。 |
胶卷倒片 | 折叠式手柄 |
尺寸及 重量 | 约144 x 81 x 34 mm,约985 g (包括50mm f/1.2) |
资料收集自佳能官方资料。
这是一款L2型相机,不带闪光灯同步。机身仅售32,000日元
上市时间 | 1957年11月 |
原始价格 | 48,000日元 (带50mm f/2.8),32,000日元 (机身) |
类型 | 35mm焦平面快门测距联动相机 |
图像大小 | 约24 x 36 mm |
普通镜头 | Canon 50mm f/2.8 |
镜头卡口 | 螺纹卡口 |
快门 | 双轴、横走式布帘焦平面快门。单轴旋转转盘,可选1、1/2、1/4、1/8和1/15秒;单轴旋转转盘(带指数标记),可选B、1/30、1/60、1/125、1/250、和1/500秒。无自拍机。 |
闪光同步 | 无(卡口座的插孔被封住)。 |
取景器 | 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的双像重合测距仪,可旋转以设置三种放大率。附件靴的视差校正针与镜头伸缩联动以调整附件取景器。 |
胶卷安装 & 进片 | 开启相机后盖,将胶卷插入卷片轴。使用相机顶部进片拨杆进片(单冲程或局部冲程)。 |
计数器 | 在内置窗口中手动设置39到0。提供进片和倒片状态指示。 |
胶卷倒片 | 弹出式倒片旋钮 |
尺寸及 重量 | 约143 x 76 x 34 mm,约530 g (机身) |
资料收集自佳能官方资料。
VL与之后的VT Deluxe一样,使用银色单向反光棱镜。银色表面比金色更容易看清取景器中的图像。Canon VL有时也称为VTDM,但是VL顶部有一个进片拨杆,而VTDM则是底部有一个卷片扳手。VL是V系列的高级相机。
上市时间 | 1958年3月 |
原始价格 | 89,000日元 (带50mm f/1.2) |
类型 | 35mm焦平面快门测距联动相机 |
图像大小 | 约24 x 36 mm |
普通镜头 | Canon 50mm f/1.2 |
镜头卡口 | 螺纹卡口 |
快门 | 双轴、横走式金属幕帘焦平面快门。单轴旋转转盘,可选T、1、1/2、1/4、1/8、1/15和1/30秒;单轴旋转转盘(带指数标记),可选X、B、1/60、1/125、1/250、1/500和1/1000秒。配备内置自拍机。 |
闪光同步 | 焦平面、M-F和闪光同步(通过拨杆切换同步触点,边侧带卡口座)。 |
取景器 | 集成了逆伽利略式取景器的双像重合测距仪,可旋转以设置三种放大率。附件靴的视差校正针与镜头伸缩联动以调整附件取景器。 |
胶卷安装 & 进片 | 开启相机后盖,将胶卷插入卷片轴。使用相机顶部进片拨杆进片(单冲程或局部冲程)。 |
计数器 | 在内置窗口中手动设置39到0。提供进片和倒片状态指示。 |
胶卷倒片 | 折叠式手柄 |
尺寸及 重量 | 约145 x 76 x 34 mm,约940 g (包括50mm f/1.2) |
资料收集自佳能官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