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徕卡数码相机没有除尘功能?

记得那个抖音里的梗,老爷子喊“大家注意啊,白平衡自动,iso100,光圈f11……”,呵呵哒,其实f11暴露了老爷子用的不是徕卡,因为徕卡镜头的最佳光圈不可能是f11,徕卡镜头很多f5.6就是最佳光圈了,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

徕卡古典镜头(就按1990年以前算吧)大概的特点是:全开可用,收一档就很好了,再收一档基本完美。基本f4、f5.6到最佳光圈,几乎不会用到f11,而且徕卡的f11画质已经开始略化了。而现代头,asph镜头,基本全开就很好了。

说了这么多,怎么跟除尘没多少关系呢?当然有了,因为徕卡m数码相机ccd/cmos上的灰尘都是在f5.6以后才比较明显的哦。所以真正懂徕卡镜头特点的摄影师都是尽量全开使用,或者为了获得更高锐度和反差收缩一二档。所以徕卡m机没有超声波除尘功能也无所谓啦。

i50mm自己使用徕卡镜头常用的距离和光圈关系基本是这样的:

距离0.7米~2米,全开光圈,f1.4或者f2。

距离2米~5米,f2.8。

距离5米~无穷远,f4。

嗯的f4就到头了,连5.6都不会用的哦。比较激进啦~

以上说的都是数码相机,胶片相机受到快门速度最高1/1000s制约,有时候不得不用f11,因为光线太亮了又恰好装了iso400的胶卷。这时候就要用f11+1/1000s的组合了。当然了,胶卷相机就不涉及到除尘的问题了哦。

而数码相机真的积累灰尘多了也好处理,使用果冻笔就解决了。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对焦黄斑眩光一直是徕卡m6的硬伤之一,早晨Wulfric给i50mm发来惊喜,他搞定了徕卡m6眩光的解决办法。简单实用,真是有意思啊。下面是他的分享,更多精彩内容请跳转到他的公众号: solated Island Darkroom

黄斑眩光的主要原因是框线采光用的反光片将直射的光反射到黄斑区域,干扰了黄斑。

将框线窗贴上可以增加散射的薄膜 甚至可以是美纹纸,喷熔布等白色透光材质,贴在内部可以完全解决炫光问题。不想麻烦的也可以贴在外侧。各个角度黄斑完全无炫光,框线也不会变暗,从外侧看框线窗会变白。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福伦达Bessa II的激光辅助对焦尝试——作者:夕旦

原作者隐去了真实姓名哇,主要是怕领导说他不顾正业。哈,于是他使用笔名夕旦,也就是早晨和晚上都要拍照的意思啦。下面是夕旦跟大家分享的福伦达Bessa II的激光辅助对焦玩法。

单纯的爱不是爱,又爱又恨才是爱

Bessa II真是令人又爱又恨的好机器,造型优雅、体积便携、69大底、故障率低、以及最重要的Heliar,甚至有人说这台机器承载着福伦达整个品牌。不过祖传的绿豆取景器对我这等眼镜君就很不友好了,放大倍率低、亮度暗还小,黄斑似乎只有正中间对上了才合焦。我个人觉得,全开很不容易对准。想起有位朋友经不住它的高颜值和我天天的安利,默默买了。结果实拍的时候各种不容易对上焦,一怒之下挂了某鱼,后来买了蔡司的534/16,感叹其黄斑对焦比福伦达靠谱一百倍。

突发奇想,激光乍现

作为福伦达粉,心理上不能接受,但这是事实。虽然对不准可以缩光圈,然而3.5的大光圈和景深总不能因为自己瞎就不用吧。某一天突发奇想,能不能用激光辅助对焦。策略有如下两种:

方案A

方案A是激光点直接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然后用机身的黄斑对焦,原理类似增加被摄物体的对比度。不过缺点显而易见,就是仍然受制于暗暗的取景器和较低的放大倍率,激光点有没有合一不容易看清。

方案B

方案B是从取景器我方一侧(视窗)垂直入射激光束,该光束经过黄斑系统会分光为两束,分别经由取景窗和黄斑窗射出,其交汇点即合焦点(原理示意图,图一)。对被摄物体来说,在未合焦的时候其表面会有两个激光点(实拍图,图二),调节对焦后两点合一即表明对焦准确。该方案就是逆向利用了黄斑测距原理。缺点是要先用取景器取景,然后再用激光辅助对焦,且激光器对准视窗不太好手持。

图一:原理示意图
图二:实拍图(请注意图片上部黑色塑料上两个红点,即此时未合焦)

需要指出

这两个方案都需要上架子,毕竟一张69也不便宜,手抖了就亏大了。相较于方案A,方案B规避了单眼通过又小又暗的取景器来判断激光束是否合一,而采用双眼同时睁开直接观察被摄物体,精度较高。我尝试了方案A和B相互验证,即用方案A对焦,方案B检验,发现好几次用方案B检验出来激光点不完全重合;而用方案B对焦,方案A验证,则每次检验结果都较为一致。

不过,方案B中由于激光束直接射入黄斑系统,潜在的风险在于激光束照射是否会造成不可逆损伤,例如表面镀膜,内部胶合层等。我曾见过成像光学实验室里被大功率激光长时间照射后发黑的透镜,不过个人感觉民用的低功率激光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请大家用之前好好斟酌,万一弄挂了我可不负责哈。

最后

附上Heliar版Bessa II采用方案B,全开最近对焦照片:

图三 是全画幅相机翻拍的整张底片
放大
放大到100%

说明:

对焦点在禄来APX卷的小字上,光圈3.5,快门速度1/500,未用快门线,上架,底片为乐凯1023;

冲洗条件:手冲,24℃,二次使用的1:9稀释DD-X(低浓度又重复利用,流下了贫穷的泪水),显影15分钟整;

翻拍镜头为Leica AME配原装近摄镜,翻拍机身为索尼A7M2,拍摄格式为raw,经LightRoom反色,白平衡,降低贝塔值,增加对比度,未加锐化。

为什么一卷八张这里只贴一张?因为其他拍的是拖把、试剂瓶、书架,画面里太乱了有损i50高端大气的形象。(i50mm点评:接地气就好😁

仔细看是不是还是有点没对上,毕竟老机器了,联动磨损难以避免,而且我这台黄斑应该动过,最近对焦是1.14m,有文献报道原生的最近对焦在0.96-0.98m。采用方案B拍摄的精度比我直接看准多了,这个方案也能用于测试机身的黄斑是否准确。记得有位前辈讲,旁轴就是蒙着拍,别太较真。就图个乐,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徕卡镜头太多了,理个发,如何断舍离?

朋友问只想保留两只镜头,目前有21mm到75mm好多只镜头,如何断舍离呢?

i50mm没法直接给出答案,不过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是按这样的条件逐步筛选:

1、保留35mm、50mm两个焦段,因为这两个是徕卡的精髓,也是最平常轻松的焦段。

2、剔除noctilux 50mm 0.95这样的大块头,因为徕卡相机系统的精髓也是大小适中,合手。

3、留下成色最好的那两只。因为成色差的随时能买到,价格也不贵。

4、最好是保值一些的,甚至是有一些升值潜力的收藏版本。

5、理个发,享受断舍离后的简约。

黑白摄影光有徕卡mm还不够,至少需要一片黄色滤镜

黄镜 leica m9 raw转黑白不做调整

增加半档或者一档曝光

黄色滤镜在黑白摄影里几乎是标配,使用场景非常多。由于黄色滤镜对光线的阻挡效果较弱,一般只需要比正常曝光增加半档或者一档曝光。例如,阳光下,不带滤镜时曝光值为光圈f16 快门1/250s,那么加黄色滤镜后曝光应该调整为光圈f/16 快门1/125s。

如果以黄光为主的环境,甚至可以不增加曝光。同样,如果以蓝色光线为主,那就需要增加1.5档甚至更多曝光。

数码摄影的黑白滤镜

彩色数码相机是由RGB(红绿蓝)三色通道记录色彩的,所以彩色照片转黑白,可以通过分别调整通道颜色数值,实现滤镜效果。要实现黄色滤镜效果,可以通过降低蓝色通道数值就可以实现啦。

黄色滤镜的作用

黄色滤镜会阻挡蓝色光线通过。黄色滤镜会让天空的云和蓝天分离出来。

黄色滤镜不阻挡红色和绿色,所以人脸会显得白皙,甚至可以遮盖一些瑕疵哦。

可以看下图:

第一张是转成黑白后的默认反差。第二张是降低RGB蓝色通道数值后的效果。

反射镜里的蓝天白云是不是分离度大了,卡丘皮是不是变白了。

黑白摄影光有徕卡mm还不够,至少需要一片黄色滤镜

徕卡mm不存在RGB通道,它只记录亮度,所以你是无法通过后期实现滤镜效果的。就必须要添置黑白滤镜,徕卡推出mm时也是同时推出一套黑白滤镜的哦。所以买了mm不使用滤镜,很可能拍出来都没有m8、m9后期调整的反差好哦。使用徕卡mm黑白摄影,但是不添加物理滤镜,可是不得要领哦。

徕卡m9能否添加物理滤镜呢,当然也可以了。

毕竟后期使用通道的方式还是会降低画质的,而且物理滤镜对蓝光的阻挡也是更自然的哦。所以徕卡m彩色数码相机,也可以使用jpg+raw格式拍摄,然后jpg设置为黑白模式。如果不喜欢直出的,还可以后期调整raw格式,此时的raw格式整体偏黄,再转黑白只需要微调,就能获得很好的黑白照片。

黄镜 leica m9 raw
黄镜 leica m9 直出jpg黑白模式
黄镜 leica m9 raw转黑白不做调整
继续阅读黑白摄影光有徕卡mm还不够,至少需要一片黄色滤镜

徕卡本身就是一台测距仪

leica 90 f4 + iiig

有一次公司挪桌子,大家都在讨论,那个很沉的会议桌横过来尺寸够不够,又找不到皮尺,于是i50mm从包里拿出了徕卡。从桌子一角向另一角对焦,然后记下镜头景深标尺的位置。然后跑到屋子另一边,对空间测距,哈哈。空间还是允许挪动的,来吧,可以的。哇哈,徕卡可以当皮尺用哦。

leica 90 f4 + iiig

2亿像素压榨徕卡summicron m50 f2 aa与 胶片的极限分辨率

目前大部分玩家胶片数字化使用扫描仪、数码翻拍这两种方案。其中翻拍的优势是可以使用中画幅相机来获得高分辨率和高宽容度。另外,也可以通过算法进行大像素的合成。grapeot 就使用算法合成2亿像素压榨徕卡summicron m50 f2 aa与 胶片的极限分辨率。

结果还是挺令人吃惊的:leica summicron m50 f2 aa油水未压榨到尽头;胶片潜力无限。

徕卡玄学之微反差——街头摄影大师yanidel的后期处理方法

数码后期是一种私人化的表达

i50mm特别喜欢街头摄影师yanidel的色彩处理风格,看他的照片,就像一位多愁善感的老人坐在阳光下,看时间在风中吹过。他的处理风格让皮肤显得白皙,纹理清晰,色彩突出,明亮处和阴影的对比度减少,中间的细微反差丰富,一句话“清爽通透”。有人问yanidel照片处理方法,他并没有说出来,他说色彩是私人化的东西,不宜透露,他只是简单的调整了一下反差。

模仿街头摄影大师yanidel的后期方法

调色,那是画家该做的事情,其实也是挺考验摄影师审美的哦。于是i50mm战战兢兢的尝试使用苹果的aperture软件调试,raw格式作为基础,提高中间反差到200,然后再提升阴影,再回拉高光,呀哈~基本搞定。最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微降低一些饱和度。整个过程就是在压榨raw的微反差。

lightroom、photoshop应该也有类似的调整项,或者通过拉曲线等方式,另外i50mm也曾尝试过使用nik的一种彩色插件,通过几项调整也能拉出类似效果,后来那个插件收费了,哈哈,就不用了,而去调整也挺费劲。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aperture 下的默认 raw
jpg直出

徕卡微反差大玄学

也曾用上面的方法拉过其他相机拍的照片,总觉得没有徕卡来的舒服,应该是徕卡机身和镜头玄学在发挥作用。徕卡镜头无论是古典低反差镜头还是现代高反差镜头,都有着丰富的细微反差,这经过拉高200数值的中间反差,那些细微的反差就出来了,而且展现出了另一种生机。

本文图片是使用徕卡m9 + summicron 35 f2 asph 拍摄的,徕卡asph镜头的后期余地又不如古典镜头丰富,比如summilux m50 1.4 e43七枚玉八枚玉、summarit 50 1.5等等曼德勒时期的镜头,特别是低反差的summarit 50 1.5,对这种拉微反差特别适合。徕卡机身的raw格式对微反差的耐压性也是非常给力的。

后期要有度

尽管后期能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但i50mm觉得还是要适可而止,因为色彩这东西确实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弄不好就跑到艳俗的失真世界了。哈哈哈,其实徕卡自出的jpg戏剧性也不错哦。明显看出raw格式的反差比jpg的要小很多,所以如果您只拍raw格式却不做后期,可能并不讨喜哦。i50mm还是觉得jpg+raw有意思,jpg省事,raw留给后期用,啊哈哈。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raw提高中间反差后
jpg直出

如果觉得还是不像,那就继续增加中间对比度:

中间对比图提升到200+200

徕卡玄学之让头发都丝毫毕现的秘密?

旁轴相机很容易拍出让头发丝毫毕现的照片,而单反拍出这样的几率就少一些。这里面有什么玄学呢。

leica m9 + summicron 35/2 asph

剥离感从何而来

焦点的清晰度是最高的,离焦点的距离越远的范围越模糊。对焦点前后有一段清晰范围,通常称为景深。剥离感就是依靠景深来实现的。主体的边缘越清晰,剥离感就越明显,就更加突出主体。

继续阅读徕卡玄学之让头发都丝毫毕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