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虚化不一样

我一直想搞懂为啥不同设计的镜头焦外不一样,PS可以解释模糊、高斯模糊的不同,但是该怎么解释为啥七妹、八妹、钢嘴、圣光焦外为啥不一样。

太科学的解释实在让我难以理解。最后我还是放弃了,或许有些事我们只需要知道结果,不需要知道原因。就像喝豆浆,插个吸管喝就行了。

为什么说哈苏实验室测评出的19只顶级镜头是个笑话

网络流传着一个段子说:哈苏实验室测评出的世界上最好的19只镜头……。

这个段子非常流行,被人引用,可是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就是个笑话。

第一,哈苏自己不做镜头。过去胶片时代哈苏的镜头靠蔡司设计和生产,现在数码时代全靠富士。对于一个没有镜头设计、生产能力的哈苏,他的实验室能高明到哪里去?能权威到哪里去?

第二,哈苏实验室是否真的存在?这个实验室似乎之前没听说过,之后也没听说过,就蹦出来说这19只镜头牛,然后这个实验室就像蒸发了一样。为什么没持续测评?这个组织是否是临时拼凑的,甚至是否真的存在过?

第三,哈苏算老几。佳能有实验室、尼康也有实验室、徕卡也有实验室,哪个实验室,都比哈苏牛吧,凭啥哈苏说的就权威呢。在我不怎么拍风景的人看来,哈苏镜头都比不上入门的禄来双反。而且哈苏是中画幅,135领域里哈苏算老几?

我用过里面提到的那个徕卡R90 2.8镜头,太锐利的,但是真的,一点都不好用,对焦费死劲了,我宁愿选择徕卡90mm f4,真的。如果是微单,趁早用自动头吧。所谓19只镜头,就算MTF曲线很漂亮,但依然有点刻舟求剑了,那19只镜头全当个笑话吧。

徕卡实验室,测评结果是,世界上最好的135镜头全是徕卡的,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领先,现在依然领先。——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

徕卡 R90 2.8的诗意旅行~

徕卡R90 2.8这个头,哈苏实验室19只顶级镜头之一,却只有3500的价格。转换在索尼NEX系列上面,折合135mm,稍显吃亏。尽管如此,依然挡不住这只顶级镜头的威力,焦内锐不可挡,焦外柔顺油润,放到全画幅索尼A7上估计更会放大这个优点。

做工

这个头有几个版本,我的是德产自带三节遮光罩的版本,对焦柔顺手感非常好,能达到M头的水准。黝黑的喷漆薄薄一层,依附在钢筋铁甲上,让人拿在手里放心,放到包里安心。

锐度

最大光圈2.8完全可用,锐不可挡,颜色有不易察觉的微微偏淡。这头本身就是以锐出名的,锐,锐,这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不锐。

色彩

真实而提神,德味较浓,后期余地也很大。至今也没见过一个能与之相比的长焦,一个都没有。相信用过的都会中毒吧。

虚化

近距离虚化、远距离虚化,柔润干净,拍人拍物意境非常好。

缺点

在NEX机身上显得头重脚轻。
对焦太慢太长,致命缺点。

总结

这是一只充满诗意的镜头,也是一只传奇的镜头。
这是一只可用来工作的镜头,也是一只保值的镜头。
这是一只值得拥有的镜头,也是一只值得追忆的镜头。
追忆?
因为我很快就把它转出去了,对不起,对焦时间太长了,完全不符合我的摄影风格,我换成了徕卡小巧的L39口的90mm f4配合IIIG。人最终还是要选择最顺手的器材。

为什么给徕卡拍照片的是佳能单反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问题。网上遍布着徕卡相机的照片,有的虚化的很有意境,有的光线很有质感,但是拍徕卡的相机却是单反。如果徕卡那么好,为啥还用单反给它拍照?

连我这么喜欢徕卡的人,也毫不思索的举起佳能6D给它们拍照。我曾多次问自己,为什么?也曾经想尝试用徕卡拍徕卡,确切的说是徕卡M,事实上确实有点困难,徕卡并不擅长拍小物件,胶片M吧不能实时,数码M吧需换90mm头,而数码换头进灰很讨厌。结论就是,徕卡不能当个工具用。
这岂不是搞笑么?天下的人都是傻子么?明明文章写的徕卡多好多好,嘿,干活还得用单反。
想用徕卡summicron 50mm DR接近摄镜拍,后来觉得实在牵强。就算我用硬着头皮用徕卡拍徕卡,那世人也是知道这行为很牵强。
最后终于想通了,徕卡真的不是工具,徕卡之于单反,就像机械表之于电子表,后者是可靠的工具,而前者却代表着工具之外的某些东西,有人叫他品味什么的。
前段时间徕卡推出的一次成像相机SOFORT样片被指责是佳能相机拍的,实在犯不着大惊小怪。难道劳力士公司的电脑也非得装个机械计时器么?
所以我现在理直气壮的用佳能拍徕卡,用佳能拍一切我潜意识觉得能拍的东西,同时也依然潜意识的用徕卡拍徕卡该拍的东西。
与其说单反是相机里的第一工具,不如说徕卡是相机里的第一模特。

为什么不要用价格衡量徕卡

在用过各种镜头后,在您眼里:那些提前就拥有顶级器材的人其实并不代表懂得器材。进入徕卡的世界,很快就会发现腰包不够鼓了,会发现自己连好好看摄影书的时间都没有了,甚至连拍照的时间都没有了。在您眼里,镜头不是消费品,不与那些广告和技术参数为伍,不用“镜头价格多少钱”的标准来衡量器材,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被器材左右了。

为是什么徕卡镜头会坏?

说徕卡头耐用质量好,不知怎么市面还是会见到问题头。徕卡原来也是会出问题的。

1、它经得起坎坷,却经不起平凡……

成天放在一个角落也不用,时间久了不是进灰了,就是长霉了,或者润滑油干了。徕卡头设计的标准是能在各种环境下使用,而不是在一种环境下保存。明明放在防潮箱里了,为啥对焦发涩了呢?因为放久了。所以徕卡头一定要拿出来用。
 

2、花儿的芳香不需要清新剂

有时候放久了的镜头对焦会稍微有点涩,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用一用就好了,因为徕卡头尽量靠铜和铝自润滑,润滑油不要轻易点。润滑油有很多种,不同时期哪怕相同的镜头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润滑油。点错了,会渗入光圈,挥发那就起雾了。所以千万不要自己维修。
 

3、不要让我看见阴云,我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徕卡头镀膜不要用任何化学试剂擦拭,清水是它最好的清洁剂。用蔡司镜头水擦徕卡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相反一般单反的镀膜更怕水。其他品牌的就更别提了,更不要用酒精。记住,清水虽然是最好的,但是不要往镜头上泼啊,是沾湿一点擦。而且镜头布很重要啊,棉花不行,免费送的镜头纸不好用,眼镜布更等于砂纸。我发现最最好用的是苹果电脑附送的那块黑布。
 

4、我像一个孩子,拉着泪眼模糊的你

我们都知道要避免摔镜头,但是你知道现实中摔镜头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小孩子。我周围那么多人,只有一个哥们摔过镜头,实施者就是他女儿。然后花了4000大洋,半年时间,从德国修回来了。
 
读者们,希望这篇文章你用不到。

为什么要做i50mm摄影杂志

其实我不在蜂鸟、无忌等摄影论坛发帖子,风格,不合胃口。只在四月风网站发过帖子,那时网站初创,偏重纪实风格。在那里,最成功的事儿是我被邀请为评论员,因为我发言积极。最失败的事儿是没几天就被撤了,因为发言太偏激。后来时间长了,人多了,跟挤公交是的,有礼贤让座的,有互相骂战的,闹哄哄。你吹他牛逼,他戳破你的牛逼,都他娘的吃饱撑的,成了大沙龙似的。于是毅然决然的,下车步行。静静的走自己的路,绝不搭乘免费班车了,夜里哼着歌,不是我勇敢,而是掩盖内心的胆怯。

根据这些经验,在摄影人聚集这件事上,我持三步论。第一步,和谐相处、互相恭维、一团和气。第二步,已熟悉彼此秉性了,可以直言了。到了第三步,往往对某些人心怀不满,自视甚高,非得挣个你死我活。这三步后,就快解散了。摄影人聚集,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马格南,最失败的例子也是马格南。看看那本写马格南的书就知道了。而咱们中国摄影人也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觉得摄影人聚集,最好只两次,甚至一次最好!

我抱着一种精神,昂然向前,兴奋的小跑着。只要有可能,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绝不会比一个论坛大。但我还是与胆怯为伴,俯身,看看新栽的虎眼万年青。

为什么街头摄影师不能自称艺术家?

我当然想成为艺术家,艺术家啊哈哈,不得了啊,只是我想过着普通人的日子,还能成艺术家。既不会唱歌又不会美术,看来摄影最适合我完成这个艺术家的梦。你是不是也这么想的,做自己的生活艺术家。什么是艺术?用灵魂创造的就是艺术呗。

真正的艺术家并不要自己做艺术家,只是他实在难以循规蹈矩的过普通人的日子,迎合不上世俗。因为街头摄影师,首先要自己亦是普通人,路上见得寻常人世,才能知道这是我要记录的,纯净的街头摄影。

为什么说徕卡不是奢侈品

很多人说徕卡是奢侈品,我却觉得很好笑。如果非要说徕卡是奢侈品,那么也只能说,它真是个实惠的奢侈品。

我是一名数码相机的受害者。从400万像素的柯达卡片开始,一路像素升级。用过宾得、尼康、佳能、索尼、奥林巴斯、松下,花费数万,事实证明,如今他们都成了电子垃圾。而且新的电子垃圾广告依然扑面而来让我升级。直到我遇到徕卡M8开始,从此不升级相机了,胶片M2、M3、M4还不亏钱了。即使是徕卡的新镜头,从长远来看,也是不会亏钱的,甚至还会赚。

从前的数码相机,我用参数筛选,起初它们是朋友,然后是敌人。然后重新选朋友,重新成为敌人。而遇到徕卡M8,从始至终友谊都未破裂,甚至不考虑换成到M9。到了胶片M,直接形影不离了。

我不是一个靠摄影赚钱的人,我相信99%的人都不是。所以不要跟我说,你花2万买佳能能赚出10万,花10万买徕卡却赚不出2万的话。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99%都不是职业摄影师吧。

如果你憋着赚钱的想法玩摄影,在乎投入产出比,徕卡很可能会让你失望。如果你是享受生活的人,不考虑升级相机,徕卡就成了不二之选。很多人觉得单反花3万,可以买一机三镜,焦段全了,3万很值。而徕卡要达到这样的配置,得花13万,所以徕卡奢侈。但是他不知道,真的需要那么多镜头么,徕卡一套M3+ELMAR系列镜头,不超大几千就到手,却可以用一辈子,卖的时候还不亏。

胶片费钱?用数码,全套的单反,除去试镜头的照片,一年就剩下2000张了,由于连拍造成的费片,能找出100张不?想想从前,用胶片的心理,就是不一样,一张是一张,一卷36张,再不济也能找出十张吧,找出100张好照片,只需要10卷。胶片费钱?而且,徕卡也有省钱的相机比如CL,只是手感不如M系列而已。

我想夸奖一下日本的相机厂商,他们满足了消费者贪婪的天性。中国的数码相机销售在全球都是拔尖的。光索尼的销售额,北京一个店一个月的销量,能超过欧洲一个国家一年的销量。其实算算,咱们在数码上花的钱,一点不少。

假如从2006年花3万买个徕卡M8,到2016年还能卖1万,10年才消费2万。假如从2008年花4万买个M9P,到2018年还能卖2万,10年才消费2万。每年2000,还不到一部手机的价格,却享受的是徕卡的品质。假如2006年花八千买个黑漆M4,现在能卖两万八,10年赚2万。假如2008年花2万买个黑漆M2,2018年能卖8万,10年能赚6万……。

买你需要的徕卡,不管它多便宜。买你喜欢的徕卡,不管它多贵。人穷智短,考虑不来别的了,买买买。谈收藏,我不是大咖。聊技术,我不是专家。因为喜欢摄影,所以使用徕卡——反过来说也对。

事实上,我真不想揭开徕卡不是奢侈品这个秘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它是对的,它是好的,因为它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总是换焦距

焦距对我来说主要还是距离,街拍时21mm不是比50mm广,而是比50mm可以离的更近。所以,有时候想起布列松我会拿出50mm离对方5米拍,有时候拿出35mm离对方3米拍。这完全取决于出门前的心情——希望多远拍摄。只要决定好用哪个距离,就不再更换,这一天这一卷,这一个头。

事实上,大师基本只用一只镜头的两个光圈,并不会频繁换镜头的。但我不是大师,没这个包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