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搞黑白摄影?
黑白是青春
黑白是快餐
黑白出彩
都这个年代了,为什么还不赶紧搞黑白摄影?
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搞黑白摄影?
都这个年代了,为什么还不赶紧搞黑白摄影?
小孩子,要买气球,不是为了占有那个气球,而是要把它充满气体然后放飞。器材党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
我把注意力放在摄影,那么我将失去摄影,于是我把注意力转到器材上,那么我将失去器材,从而有可能获得摄影。正所谓有心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的随手一拍,往往是最感人的瞬间。而那些充满技巧和意图的照片,得到了骗人的美图,但却失去了摄影的本真……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相机的历史,就知道奥斯卡巴纳克这个器材党创造了小型胶卷相机徕卡。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35之前的相机不是120,而是大木箱子。我们今天用的镜头卡口链接方式、相机皮套设计方式、相机背带悬挂方式、相机转轮方式、机身蒙皮方式、相机手柄方式、自动对焦方式、高速连拍方式,都是徕卡首创的。现代摄影的所用的技术依然没有脱离徕卡最初的框架。巴纳克这个器材党可爱吧,没有器材党,哪来135摄影的今天?
这要从自拍方式说起了。徕卡自拍除了用三脚架定时自拍外,绝大多数都是对着镜子拍,洗漱间的镜子、交通观察镜、车的后视镜、橱窗玻璃。镜子是种哲学,你永远走不进对面,与自己相逢却显得陌生,熟不过身后的影子。对镜自拍,永远比自拍杆来得深邃。所以我喜欢这种自拍哲学——但这还不是真的原因。
每卷的末尾看看计数器还剩一张了,实在没什么好拍的,那就剩下拍自己了。尽管每卷只有一张,很多卷过去后,你会发现,拍的最多的人是自己。
我偷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只要公司开“大”会我就有灵感,准能写个几百字的摄影心得出来。一回家自由了,反而写不出东西,看来灵感都是压迫出来的。一个在年终大会上想着摄影的员工,一定是个值得表彰的好摄影师。
城市,在成长,街道就像血管联通着建筑,街头摄影反应的是城市人文景观。 街头摄影要用眼睛,就像看无数个短片电影,捕捉着街上的氛围。 街头摄影是一场免票的旅行。 街头摄影要用耳朵,假如闭上眼睛,嗡嗡的发动机,嘀嘀的车喇叭,公交站的报站声,路人的电话话声,小贩的卖声……。都是照片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街头摄影用徕卡,我想离大师近一些。可以说,徕卡是我街头摄影的敲门砖。 街拍陌生人,并把它分享给陌生的世界。 身边的一个瞬间,把它留给后世。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书写历史。
强调文字对照片的注释作用,是很多摄影师坚持的理念,我支持这种看法。一是很多人读不懂图片,另一是图片其实是给文字当配角,而文字其实是给心境当注释。可惜任何事情只要说绝了,就不是真理了。因为在纯粹的街拍摄影师者来看,文字让图片远离了真像,远离了图片的话语权,比如布列松一生持有这种说法。而有些人,认为文字与图像有种错位的默契,有时候需要此消彼长,杜绝彼此尴尬就是了,比如杜瓦诺的图片当年就是配以文字讲故事。
我觉得没有好的街头摄影,只有符合自己心境的街头摄影。有些人拍的很有才华,构图生动活泼,可是我感觉不到一丝街头味道,有些人拍的很普通,却能让我思考。所以街头摄影不应该是竞争式的思考方式。街拍达人其实也没必要去想,因为只要你拍了自己真诚的照片,自然有符合你心境的人观看,这就够了。
每个人都有街拍的阶段,大概在玩相机第二年开始,尝试拍陌生人,拍马路上的故事,很多人能拍出诗意的画面,很多人能拍出触发心灵的氛围。起初的这个阶段是美好的回忆,是属于青春的光影年华。想想第一次街拍,眼藏在取景器后面,对焦,按快门,上弦,天桥下汽车如流水,行人擦肩而过,阳光穿过楼群,只有红灯能阻止你。
然而,惟有过了第三年、第五年还享受街拍的人,才是街头摄影师。Alex Webb、Eric Kim、yanidel都是这样的摄影师。连这些人谈器材的时候都充满了街头味道,没治了。
拍过一些街头元素的照片,就叫自己是街头摄影师,我是不以为然的。一只蚊子吸了人的血就管自己叫人,是不对的。我是一只吸了街头血液的蚊子,我是一条吸着城市血液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