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黑漆销量大
mp原本是黑漆出道,原始版本的mp也是给战地摄影师配备的黑漆版本,低调隐蔽。通常来说,徕卡黑漆mp是很多爱好者的首选,因为这是目前最便宜的黑漆M型号相机了。可以收藏,可以使用,还可以用旧。但这并不是说,买mp一定要选择黑漆版本。很多朋友就是买银色mp。
刚毅银色mp
但是现在的mp有银色的,而且也有朋友买。我理解为什么。因为全机械+经典银色徕卡外形,这本身也是徕卡的专业形象。买银色mp的朋友不在乎黑漆的,甚至不在乎它叫mp,只因它刚毅的外形,全机械的安全感。
mp原本是黑漆出道,原始版本的mp也是给战地摄影师配备的黑漆版本,低调隐蔽。通常来说,徕卡黑漆mp是很多爱好者的首选,因为这是目前最便宜的黑漆M型号相机了。可以收藏,可以使用,还可以用旧。但这并不是说,买mp一定要选择黑漆版本。很多朋友就是买银色mp。
但是现在的mp有银色的,而且也有朋友买。我理解为什么。因为全机械+经典银色徕卡外形,这本身也是徕卡的专业形象。买银色mp的朋友不在乎黑漆的,甚至不在乎它叫mp,只因它刚毅的外形,全机械的安全感。
那天朋友发来了最近一个摄影展的作品,“能拍到、能抓到、能克隆到”三到摄影,而那哥们上次发我的他个人作品集我觉得更倒好一些,至少有“自我”,哈哈哈,相比“三到摄影”,私人化的个人摄影作品,更能让我感受到摄影魅力的。也许摄影要有力量,还得走专辑组图方式,单幅照片很容易落入三到摄影,你很难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哦。
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些类似,“我要弘扬中国文化”这样的话,说出来就很难做到了,很多事儿就是这样。“我要拿奖”带着这样的想法摄影,基本就算不上好摄影了。不过这也给了一个参加摄影比赛一个思路,那就是拿一些自己过去拍的,自己觉得能代表自己的作品参赛,还真有可能获奖哦,还真有可能弘扬文化哦。当然,前提是你参加的比赛要相对公正……毕竟能不能转腚不是你能控制的。
拍清晰不应该是相机追求的唯一目标,但它却可以俘获大多数消费者的欢心。因为相机内部锐化算法的缘故,很多相机拍出来的照片都很清晰,以至于哪怕是转接了徕卡镜头,也总觉得缺少一些徕卡该有的味道。
而徕卡的机身啊,相对来说比较实在,它会把该清晰的拍清晰,该圆润的就该是圆润的。比如下面的路面,它就该是圆润的,而不应该过分的清晰。好声音造假,相机片也造假,好在徕卡不造假。
徕卡必买的三枚镜头?徕卡所有镜头都是硬通货,都可以随时随地交易而不会亏多少的,想买哪个买哪个就行了,当然二手价格一万元左右(6000-16000元)的镜头最容易交易的。而徕卡summicron 35 f2、summicron 50 f2、summicron 28mm 等都在这个价格档次,而且都有很多版本,你可以今年用八枚玉(眼睛版)、七枚玉、六枚玉、50mm月牙、50mm虎爪等等。一年换一个也不会亏多少哦,有什么好计较的呢。它不像其他品牌那样,一年一个新版本,很快跌到无人认识的程度,不用带着那种思维方式买徕卡哦。所以这个问题是个外行提的问题。
有的,摄影本身是个途径,它不是目的。就好比诗以言志,诗句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工具。我的摄影不是为了摄影,所以不再摄影的念头也是会有的,特别是研究一些“古典玄学”会发现更高层次的奇妙之处。
布列松成名后来不再摄影了,改画画了,我想是他也把摄影看作一个手段,有新的表达方式后就果断的使用了新的方式。而他的画作会不会被人认可,他自己也不关心,他不是为了别人而画画,就像他不是为了别人而摄影一个道理。放弃摄影,不要有挫折感,你本来也不应该为了摄影而摄影。
像荒木经惟那样拍一辈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人坚持一辈子还乐此不疲,只有把自己和摄影融为一体的人才能拥有这份幸福,可以说他在这方面是个天才。另外,他拍摄的不是决定性瞬间,至少不是形式上的决定性瞬间,而是决定性观察,持续的感受和观察,哪怕是平凡中也能发现一种天然和天真。
有没有过不再摄影的念头。有,当我看到徕卡时,就没有了。
蒲松龄说:且人生合离,皆有定数,搏节之则长,恣纵之则短也。这句话放到摄影上似乎也是如此哦,切不可“恣纵”,“搏节”才能成的称得上“摄影人生”哦。坚持不去拓展摄影宽度,不去使用过多的器材品牌,才能让摄影走的长久哦。风景也要、人文也要、佳能也要、尼康也要、哈苏也要、徕卡也要,什么都要的摄影似乎有些恣纵了,嘻嘻,摄影也要节制欲望哦。
那天,朋友问如果只留一台机器问会留哪台。其实,留哪台不是我应该做的决定,我就留卖不出的那一台。对于器材,我觉得不可过分的喜爱哦,哪怕是一两百的塑料傻瓜胶片机,我也可以玩的很开心。—— 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
似乎自古以来的文化基因里都在强调“无心”二字,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无心,罗刹海市似乎也是一种无心。聊斋志异里的女子与少年的偶遇也是无心。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也许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吧。而街头摄影呀,也是无心,不去追求构图哦,甚至不追求拍它的意义,只是在那一刹那的一次明眸。
前几天有朋友让我宣传下某个摄影比赛,我当时想了好多理由,也没想好如何推辞。今天终于明白自己不想宣传的原因了。我对一切比赛都有一种抵触心理,因为那种有心而为的摄影,在我的潜意识里根本不叫摄影哦,摄影比赛根本就与我无缘哦。
张雪峰老师对大学专业课作指导的事件很热,众说纷云。一方面是赚钱讨生活的现实,一方面是自己的理想和执念。选什么专业,一百年前的大学生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困惑,能上大学就是很光荣的。现代大学门类齐全,确实值得骄傲,但大学却都在为企业制造人工,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免令人觉得气短,至少李大钊时代的大学不是如此。不过我疑惑的点不在那里,而是过去的大学有摄影课么?张雪峰老师有没有点评过摄影系,嘻嘻。
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小米徕卡水印出来之后,其他品牌也跟着出这样的边框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一个徕卡log就让图片高大尚了么?哈哈哈。也只有外行才有会这样的疑惑哦。
在咱们“内行”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哦,因为要不要给照片加边控,加什么样的边框,这个问题,早在胶片时代就探讨过了。那么给照片加边框有什么讲究呢?
当年布列松提出不裁边的概念,受到很多摄影师的认可,纷纷加入到这种保持原创的行列。那个年代,就有很多摄影师注意到图片边际的重要性,边际代表着摄影师的原始选择,是一种现场的见证,是不可以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的。从不裁剪,再延伸出去,就是为什么要给照片加边框了。
咱们过去的一寸照都是有白边的,因为那时候我们对照片很在乎,哪怕是一寸照,也要留有一些白边起到保护作用。这种白边的保护意识依然延续到数码照片,很多数码滤镜也是留有这个功能,给照片加白边,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给人一种安全感。只是人们不曾意识到而已。
是的,给照片加了徕卡水印后立刻显得它更像是作品了,而不是随手瞎拍的,而是经过思考的,我是把它当作品看待的。这种水印可以唤起观看者的潜意识,调动起用看待作品的眼光去审视它,结果发现,嘿,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他不是瞎拍的。
人工智能生成照片,摄影师会不会被取代呢?我觉得这问题没有多少意义。其实从很早之前到现在呀,很多人不就是套公式拍照么,拍的不就像机器拍的么。不管有没有人工智能,摄影师的问题一直都在:如何拍的像个“人”拍的,嘻嘻嘻
反正我觉得,只要是能讲出来的标准,人能模仿的,人工智能都可以做到,特别是技术党哈哈哈。而咱这种无规则拍照,甚至胶片上的水渍都肆无忌惮的,是机器模仿不出来的哇。一个自在散漫的“非著名摄影师”,而不是严格规范的“著名摄影师”,怎么会担心被机器替代呢?嘻嘻嘻。